韓王信:為什麼漢初大將,謀反後都逃往匈奴?

2021-01-19 911的故飾

01一、匈奴,趕不走的「小三」!

前200年,韓王信部將曼丘臣、王黃等,立趙國苗裔趙利為王,收韓王信散兵,聯合在逃匈奴的韓王信、冒頓單于,多組人馬,共同攻漢。

情況,很複雜。

邊境之地,並非長安那麼溫暖。搶地盤、窩裡鬥這事,時常發生,關鍵就在於誰更強。這裡,是邊塞,從不跟你講道理,只靠拳頭來證明實力。

這一把,匈奴派出左右賢王統領上萬騎兵,與王黃等原漢將大方駐紮廣武之南,進一步,又攻到晉陽……,一步一步,得寸進尺。

匈奴此刻,就像「小三」一樣,說沒地位吧,卻又有這個實力和你「搶地盤」,說有實力吧,可實力又不是最強。這種狗皮膏藥般的存在,令劉邦心煩意亂。

一鼓作氣之下,漢軍大破匈奴於晉陽,又追擊到離石再破,接著將其趕到樓煩西北再破!一眾匈奴敗走,漢軍乘勝追擊……,冒頓單于居代谷,大漢劉邦居晉陽。

劉邦賊,派哨兵窺探軍情,哨兵回覆:可進擊。於是,劉邦鬥膽殺到平城,又衝到七裡之外的白登山,觀匈奴軍情。

不想,匈奴騎兵一把包抄過來了……,將劉邦圍困白登山。這一圍,劉邦派人跑到閼氏(音煙支),找閼氏王斡旋冒頓單于:你,搞不Si漢軍,漢軍,也弄不Si你,雙方沒必要互相搞對方。

於是,趁著匈奴放鬆警惕之際,劉邦在一個大霧天裡,混在往來的人群中,逃了。那一次被圍,整整七日。

還是陳平吩咐左右,以胡人弓箭防護的方式,救出了劉邦。這是後話。更別說,陳平使計,放話給匈奴王:漢多美女……,匈奴王信以為真,以此說服冒頓單于,助劉邦脫困。

漢軍罷兵,劉邦心知,守邊這事兒,費力不討好,心裡也一直為這事兒,煩……。

02二、劉邦曾想勸降「韓王信」?

漢十年,韓王信拉幫結派,勾連劉邦信臣陳豨,企圖共同對漢。

第二年,韓王信搞事,和胡人侵犯代地,對抗大漢。劉邦派人給韓王信捎來書信,大意是:漢王仁慈,諸侯雖有叛亂,只要重新歸附,韓王信官復原職,不殺。敗逃匈奴這事,非大罪,望速歸!

這封信,可信度有多少?

劉邦,真的是一個不會秋後算帳的人嗎?非也。韓王信認為:可信度,只有50%。

留在匈奴,拼一把,還可以苟延殘喘,回歸大漢,臉都沒地放……,韓王信,也是一個有底線的人……。

他回信給劉邦:

陛下將我從閭巷提拔,令我南面稱王,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然而,當初我被項羽圍困滎陽,我沒有死,成為項羽囚困,這是我的第一條罪。

第二,胡人攻兵馬邑,我不能堅守,以城投降,這是我的第二條罪。

第三,我今天反為寇兵,與漢軍一爭高下……,身為漢人打漢人,這是我的第三條罪。

三罪其一,足以讓我死。

當初,勾踐大功臣文種、範蠡,並無一罪,不是身死,就是逃亡……,伍子胥,更被吳王夫差用完即棄,我如今……,亡匿於山谷之間,旦暮乞食蠻夷……,我心思歸,就如癱子從未忘記過站立,瞎子從未放棄過光明,只是……,今日之形勢,我不再被允許歸漢……。

於是,韓王信依舊選擇在戰場上轟轟烈烈地拼殺,燃燒自己的生命。

柴將軍柴奇,屠城參合,在那裡,殺了韓王信。

韓王信當初逃入匈奴的時候,韓太子也跟隨父親一起,當他們逃到頹當城的時候,韓王信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韓頹當。韓太子也生了一個兒子,叫韓嬰。

漢文帝十四年,韓頹當及韓嬰率眾降漢。漢封其為弓高侯和襄城侯。弓高侯頹當,在吳楚內亂的時候,戰功卓著,侯爵傳至孫子,孫子無子,失侯。襄城侯韓嬰,其孫大不敬,失侯……,韓頹當庶出的孫子韓嫣,地位尊貴,名聲富貴顯於當世。

一直到後面,韓嫣的弟弟韓說再封侯,韓說的孫子再封侯……。

大漢,並沒有因為某一代人的過錯,而永世不再啟用。關於功臣之後,有福蔭,有推恩,也有子孫後代自己的努力。

我是史髻官,今天,是《史記》更新的第五十八篇。

相關焦點

  • 堂堂大漢皇帝,差點成了匈奴的俘虜……
    01  匈奴這個興起於蒙古草原﹑陰山山麓的遊牧部族,自公元前3世紀起,就一直侵擾威脅中原王朝。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在與匈奴的大會戰中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北方邊境就此安穩了十餘年。  可是匈奴就像草原上趕不走的狼群一樣,始終覬覦著農耕社會的中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將他們逐出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 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臧荼、英布、彭越、吳芮屬於本身就是秦末漢初農民起義時就已經存在的地方割據人物,只是他們的利益被項羽剝奪,只好同劉邦結盟打倒項羽,然後恢復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清楚這些人的性質,我們就知道在漢朝初年,也就是劉邦擊垮項羽的公元前202年,劉邦當時面對是韓王信、張耳、韓信、臧荼、英布、彭越、吳芮這些事實已經割據一方的異姓諸侯,劉邦本身也只是漢王,與異姓諸侯同一等級,只不過是異姓諸侯的首領,所以他在漢朝初年分封異姓諸侯,只是對於異姓諸侯擁兵割據一方的承認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彭越的被捕和韓信頗為類似,都是不聽謀士之言,不忍心起兵造反,被劉邦直接綁到了洛陽。而他手下舉報他謀反,經過審理,他的謀反的罪證具備。劉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廢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流放途中,彭越碰到了呂雉。彭越請求呂雉讓他回家鄉昌邑,呂雉答應了下來。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兌現承諾,先後將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張耳、英布、吳芮、盧綰八人封為了漢初的異姓王,形成了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擁有的封地面積遠超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區,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這也是使得漢朝數代君王頭疼不已的諸侯王問題的由來。
  • 漢朝兩位同名同姓的功臣,受劉邦器重且都被封王,結局卻同樣悽慘
    文|格瓦拉同志 秦末漢初是一個超級大亂世,與局勢動蕩不安相伴而生的,是層出不窮的奇人異士,他們宛如流星,在歷史的天空中劃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輝。在這些奇人異士當中,兩個名字都叫韓信的漢朝開國功臣,堪稱典型代表。
  • 漢初劉邦所封八位異姓王及最後結局
    然而,當劉邦坐穩了皇帝位後,面對著這些曾經為秦之暴政而立下功勳的諸侯王們,劉邦的做法很明確,他舉起了手中的大棒,在漢初的這八位異性諸侯王中,除了趙王張耳因病而亡,長沙王吳芮傳國五世外,餘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終。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漢初那些異性諸侯王們的最終結局。
  • 漢朝有2個韓信,其中一個被稱為韓王信,他驍勇善戰卻選擇了背叛
    秦末漢初,劉邦手下曾有兩位名叫韓信的將領,其中一個後來被人們稱為韓王信,他驍勇善戰,就連劉邦也認為他將來會成為威脅,所以劉邦在漢高祖6年分封諸侯王的時候,將韓王信從原來的韓地遷至了北邊的代地。
  • 韓王信:王,我當過,寇,我也當過,人生在世多折磨!
    公元前204年,即漢三年,劉邦從滎陽城裡逃出來之後,讓韓王信、周苛等繼續堅守滎陽。意思是:劉邦跑了,讓這二人斷後。當時,項羽把劉邦圍在滎陽,形成甕中捉鱉之勢,是陳平幫助劉邦想出「美人計」(不知從哪找來2000個女人),以波濤洶湧之勢,成功吸引住項羽軍隊的全部注意力。這招「障眼+聲東擊西」之法,使得劉邦從滎陽另一個城門成功脫逃。
  • 37回:周昌拒絕廢立太子,陳豨謀反敗走匈奴
    趙堯說:「陛下何不為趙王挑一個賢能的相,當然這個相必須要讓皇后太子和諸位大臣都敬畏,然後這個人保護趙王,大王就不用擔心了。」高祖說:「我也想到這個,只是沒有合適人選。」趙堯推薦了御史大夫周昌。周昌哭著說:「我自陛下起兵之日,就跟隨陛下。您為什麼要半路把我扔到諸侯王那裡呢?」周昌也知道劉如意是個燙手山芋。高祖說:「我知道讓你去做趙國國相就像被貶了一樣。
  • 命運的捉弄:生活在匈奴境內的漢朝遺民
    漢初的數位異姓王都在生死存亡之際 選擇了匈奴中原貴族流落到戎狄蠻夷等周邊民族中的情形,曾多次發生。韓王信、燕王盧綰、以及前燕王臧荼之子臧衍等人就在嚴酷的政治高壓下做出了抉擇,他們是漢初貴族投降匈奴的代表。從表面來看,匈奴入侵馬邑導致韓王信投降匈奴。燕王盧綰的變節貌似是受人教唆。其實,匈奴攻圍馬邑,只是加快了韓王信投降匈奴的步伐。漢高祖對諸侯王的猜疑,才是迫使韓王信與燕王盧綰投降匈奴的真正原因。
  • 匈奴漢國皇帝 劉聰
    以後逐漸被提升為驍騎別部司馬、匈奴右部都尉。八王之亂爆發後,他先為河澗王司馬(禺頁)赤沙中郎將,後又歸依成都王司馬穎,被拜為右積弩將軍,參前鋒戰爭。   永嘉四年( 310年),匈奴漢國君主劉淵死後由太子劉和繼位,劉聰殺劉和自立,改元光興,尊劉淵妻單氏為皇太后,其母張氏為帝太后,劉義為皇太帝,領大單于、大司徒,立妻呼延氏為皇后,以子劉粲為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劉聰在位期間,是匈奴漢國最強盛的時期,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一些建樹。
  • 周亞夫兒子買鐵器殉葬被告謀反:不在地上謀反,死後也在地下謀反
    周亞夫的崛起與落寞周亞夫是西漢名將周勃之子,歷經漢文帝,漢景帝兩朝,以善於治病統率著稱。漢文帝時,匈奴進犯,周亞夫奉命駐守細柳,漢文帝為鼓舞士氣,親自到營房慰問。其他駐軍都十分渙散,只有周亞夫駐守的細柳嚴陣以待,沒有因為漢文帝的到來而有絲毫鬆懈。
  • 匈奴冒頓單于兵圍白登山,劉邦能脫險只因一件兵器?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匈奴的軍事壓力下叛國投降。第二年,震怒的劉邦親率32萬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被漢軍擊敗後投奔匈奴。匈奴王冒頓令左右賢王以萬騎南下,搶佔廣武到晉陽之間的有利地形,企圖阻止漢軍北進。
  • 「李廣難封」是他的生不逢時,也是漢初對匈奴政策的由守轉攻之變
    他的黃金年齡正趕上漢朝的文景之治,無論是早出現在漢高祖的年代,還是晚出現在漢武帝的年代,李廣都能成就一番更大的功名,博取封侯。可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繁榮時代,卻讓李廣給碰上了,英雄怎能不悲哀?而這也就是李廣的生不逢時。我們再來看看漢初幾十年到武帝時期的外交政策。
  • 千古大帝漢武帝,居然和男人也有一腿,對象居然還是漢初七大異姓王...
    他就是漢初七大異姓王之一,韓王信的曾孫,韓嫣。雖說韓王信後來叛變,投降了匈奴,但是他的兒子韓頹當,也就是韓嫣的祖父最後還是棄暗投明,重新回歸了大漢的懷抱,被封為弓高侯。在後來的七國之亂中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是功臣之後,所以韓嫣打小就被寄養在宮中,陪皇子們讀書。
  • 漢初三傑,為何只有韓信被除掉
    韓信被誅,是因為謀反,證據確鑿漢十年,即公元前197年,陳豨叛亂,劉邦親自率兵討伐,韓信卻託病留在長安。等劉邦走後,韓信派人告訴陳豨:你只管起兵,我在長安協助你。隨後,韓信夜間假傳詔書,赦免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準備殺入宮內,幹掉呂后和太子。
  • 漢初時期的漢匈戰爭
    對於冒頓來說,一是韓王信的部隊沒有趕到,他擔心與漢朝內外勾結對其不利;二是因為他即使得到了劉邦之地,一口氣吞下一個胖子也未必不會被噎住;三是劉邦也採取了和親政策,冒頓也可以因此獲得較大的利益。他最終還是放走了劉邦。 平城之圍以漢軍的全方面的失利而告終。這一次失誤的主要原因是漢朝對匈奴的輕視所造成的。
  • 漢朝初年和匈奴的第一次大交鋒:劉邦被圍七天七夜,幾乎命喪於此
    匈奴是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北部邊境的少數民族。秦朝初年,秦始皇察覺到匈奴在單于的領導下愈加強盛,而且開始不斷地騷擾北部邊境,他便派大將蒙恬率領大軍北上抗擊,並修起了萬裡長城用來防禦匈奴人的入侵。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率軍大敗匈奴以後,匈奴一度元氣大傷,長時間無力騷擾秦朝北部邊境。只可惜秦始皇一死,二世(胡亥)即位後,天下又開始大亂——先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再是劉邦項羽直逼鹹陽,以至於秦朝只傳了三代帝王(最後一位是秦王子嬰)就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裡。這段時期和後來的「楚漢相爭」都為匈奴的再次崛起創造了很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