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大山、男尊女卑,為什麼中國古代還有那麼多的巾幗英雄?

2020-12-23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大家都知道,中國封建社會是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會,除了政權之外,女性頭上還有三座沉重的大山:父權、族權和神權。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就直觀地反映了這一點。

可以說,古代女性在婚姻愛情上,幾乎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利;在政治上和社會生活中更是沒有絲毫地位。大概也只有在家庭內部,「多年媳婦熬成婆」之後才會有一定的家庭地位。

可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中國古代卻有比其他國家和民族都更多的有關「女英雄」的故事和「女扮男裝」的傳說,例如祝英臺抗婚化蝶、花木蘭替父從軍、樊梨花掛帥平西梁、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梁紅玉擊鼓退金兵、劉金定大敗南唐軍、唐賽兒領導農民起義軍、孟麗君女扮男裝做宰相、李香君血染桃花扇、柳如是促夫殉國難等等;甚至是被視為「紅顏禍水」的西施,也堪稱史上第一位深入敵營的孤膽女間諜。

她們或者武藝高強,馳騁沙場;或者義薄雲天,勇赴國難;或者割情舍愛,忍辱負重;或者聰明睿智,才華蓋世。

甚至其中的青樓女子,其品行見識、愛國操守也足令那些飽讀聖賢書、身受國恩卻得了「軟骨病」的士大夫們為之羞愧汗顏。例如南明覆滅之際,「秦淮八豔」中的俠義妓柳如是,連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都為她的才華、人品和剛毅勇猛的性格所心折,晚年曆經數載孜孜不倦,「著書唯剩頌紅妝」,傾盡心血為她寫了《柳如是別傳》,也寄託了自己的一腔孤憤。

雖然這其中有些人物更多見諸文學作品或戲曲,但卻大多有其生活原型,或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真實,甚至有的在官方正史和地方史志上都有明確的記載,也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蹟。

那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男尊女卑如此嚴重的古代中國,會出現這麼多「巾幗不讓鬚眉」的傑出女性?在重重重壓下,中國的女性精神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認為這跟儒家的忠貞觀念和家國情懷的潛移默化有關。

在儒家的觀念中,忠臣、節婦本為一體,即所謂「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西漢史學家劉向曾作《列女傳》,專門為那些有氣節、有才智的女子立傳;封建朝廷也會為孝女烈婦修建牌坊以示表彰。這樣的女性觀念和社會氛圍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女性的國家意識。

而這些女性往往都有一定文化知識,也無形中會受到士大夫家國情懷的影響,在國家多難之際往往會挺身而出。

其次,中國女性所特有的柔韌、堅強是其內因。

莎士比亞曾借哈姆萊特之口說出「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前蘇聯有位著名作家也說過「戰爭讓女人走開」。

確實,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徵似乎使她們無法像男性那樣忍受艱苦殘酷的環境,尤其是像戰爭這樣血與火的煉獄。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尤其不適合偉大的中國女性——你看,不僅現代,即使是在女人裹小腳的時代,馳騁在沙場上的不也有許多「鏗鏘玫瑰」嗎?

有句話這樣說:「女本為弱,為母則強。」其實何止是「為母則強」,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下,高強度的壓力和恐怖的威脅連男人都為之屈服膽寒,卻總有一些女性像堅韌的蒲葦,用柔弱的身軀、如絲的堅韌去承受著狂風暴雨的洗禮,百折不撓,勇敢堅毅,絲毫不遜色於優秀的男性。

當年李清照曾因丈夫趙明誠在叛亂中棄城逃跑而深感失望,她寫了一首詩,借對項羽英雄氣概的歌頌,不僅表達了對丈夫所作所為的羞愧,也委婉地諷刺了宋朝上下的屈辱軟弱、氣節全無,表達了作為一個女子的錚錚傲骨。

這首詩就是著名的《夏日絕句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第三,這種現象的產生跟女性相對單純的生活環境也有一定關係,女性的思想更單純樸質,更少受到功名利祿的影響,也因此幾乎沒有祿蠹、偽君子和賣國賊。

當然古代也有善使東窗記、愛吹枕頭風的王氏(秦檜之妻)之流,也有勾心鬥角的殘酷的宮鬥大戲,但總體來說女性更加純粹、善良、堅貞,所以賈寶玉才會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看到女兒便覺得清爽」。

當一個人少了私心雜念,少了世俗的考量,往往會表現得更勇敢、更堅定。

第四,與中國俠文化和武術傳統的影響也有密切關係。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與主流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形不悖的,是帶有市井色彩的俠文化。在司馬遷的《刺客列傳》中,俠文化已初見端倪;再與中國獨有的武術文化相結合,在文學作品和戲曲中出現俠女的形象就是很自然的現象了,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出現巾幗英雄的形象便水到渠成了。

最後,也許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亂世出英雄」的真理,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歷史規律;還有那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壓得越緊往往反彈越大。」

所以,你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往往是在外敵入侵或階級壓迫日緊之際「挺身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即使是祝英臺,雖然算不上是「女英雄」,但也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之下,才迸發出強大的反抗性的。

就像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的那樣:

……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

當中國的男性精神被兵戈、強權壓迫得集體「陽痿」之後,當男性的話語權將「紅顏禍水」的汙名強加於女性身上之時,當國難當頭、金甌已缺之際,中國的傑出女性就這樣站在了歷史面前——花蕊夫人面對佔領者的質問諷刺地辯解:

「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而鑑湖女俠秋瑾則更是慷慨激昂地表示: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夫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她們像凌霜的寒梅,散發著陣陣幽香,衝破幾千年的漫漫長夜,染香了青史,芬芳至今。

如今,中國經過了歷次革命,早已推翻了壓在女性頭頂的幾座大山。在新的時代,女性迸發出極大的創造力。據國際上的有關調查數據,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以70%在世界各國中一騎絕塵,居於絕對第一的位置,實實在在地證明了「女人能頂半邊天」的論斷。

還有,2017年的時候,世界胡潤富豪榜發布了一份全球各國白手起家女富豪排行榜,12個國家,88名女富豪上榜。你知道其中有多少是中國女性嗎?56位!而且前10名女富豪中就有6位是中國女性,她們同時也承包了前3名的位置。

不僅是女企業家,再看看其他行業,中國的女科學家、女工程師、女醫生……都是世界各國中最多的;尤其是體育界,甚至都令有關專家發出了「陰盛陽衰」的哀嘆。

這就是中國偉大的女性精神:勤奮努力,吃苦耐勞,聰明能幹,勇敢堅強。她們不僅擔起了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的生活重擔,而且也跟中國的男性一起,擔負起了中華崛起的歷史重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我國古代喪服制度具有男尊女卑的特點?
    關於男尊女卑,在每個國家地區中,一直以來都是飽受爭議的話題,而在我國很多禮儀制度中都能夠體現出男女不平等的情況,在古代這一普遍的現象也同樣影響到了流傳甚廣的喪服制度體系。那麼關於為什麼我國古代喪服制度具有男尊女卑的特點,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喪服制度。
  • 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中,有一人出身紅塵,還有兩人是虛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眾所周知的,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可是說起古代四大巾幗英雄,如果不是直接說出名字來,估計很少有人能完整的說出來吧;來看看這四大巾幗英雄都是誰吧:TOP、4 花木蘭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 中國古代那麼多盛世,為什麼老百姓還「積貧積弱」?
    在讀中國歷史的時候,很多人會有一個疑惑: 為什麼中國古代盛世治世很多,例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GDP長期領先世界,可老百姓為什麼總是積貧積弱,史書中不是起義就是饑荒,還產生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 盤點中國古代戰功赫赫的十大巾幗英雄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戰爭多為近身搏鬥,對力量的要求決定了主要是男人的舞臺。
  •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穆桂英巾幗英雄,不過其實都是虛構的
    小結:作為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算是三國演義裡面的一個政治犧牲品,其實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都是政治犧牲品。沒有政治事件作為背景,單靠顏值載入史冊的幾乎沒有,她們應該以自己擁有一副好皮囊而驕傲,但是也會因為自己的好皮囊而成為政治工具。
  • 中國人為什麼一直強調「男左女右」?除男尊女卑外,還有一個原因
    在先秦典籍和諸子百家學說的基礎上,中國的「國學」包括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以及同時期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及歷代史學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國學」在中國歷史上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在「西學東漸」之後,相對於西學,泛指「中國傳統的文化學思想」。
  • 男尊女卑幾千年,綱常井然有序男女平等幾十年,男女關係烏煙瘴氣
    一、簡單說一下古代的男尊女卑:表面上是男尊女卑,實際上男性只是卑微的工具人而已。但是:古代封建國家,有三件大事,一是耕種、二是徭役、三是戰爭,這三件事都要用到大量青壯年男性勞動力,男性是高需求消耗品,每年死於徭役和戰爭的男性很多,導致古代男性人口數量往往少於女性,所以重生男,輕生女,是為了彌補消耗品空缺,表面上是男尊女卑,實際上男性只是卑微的工具人而已。真正尊的那部分男人裡不包括底層男性。
  • 中國「男尊女卑」的思想究竟傷害了多少女性
    男尊女卑的思想從青銅器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就開始出現。男子以體力優勢逐漸在主要生產方面佔據重要地位,而女子由於在生產與戰爭處於弱勢慢慢的降低地位。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都在傳承。直到近代中國的思想得到解放,才開始有人呼籲「保護婦女,解放女權」。但是很多人依舊秉承著糟粕的思想,推崇男權,貶低女性。古代人男性地位高,是因為生產製造和戰爭男人比女人有足夠的體力去應對。現在社會已經進化,女性也能出來工作,創造價值,建設社會,又哪裡來的男強女弱一說呢?直到現在的農村,有些老人還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
  •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
    一提到巾幗英雄,大家往往會想到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花木蘭同志,但她的姓氏、籍貫等,史書沒有明確載(爭議比較大)。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還有 『 淮安義女褪紅妝,披甲帶刀上戰場 』的梁紅玉,與丈夫韓世忠都是南宋抗金名將。
  • 在男尊女卑的宋朝,女性詩詞人是如何「異軍突起」的?
    引言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女人的地位一直沒有被重視,傳統中國思想中男尊女卑的階級觀念也一直影響了很多朝代。說到宋朝,或許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對於女性而言是一個十分黑暗的時代,畢竟在宋朝之後,文化才開始流行,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被發揮到了極致。但實際上,在歷朝歷代的文學領域方面,卻沒有哪個朝代的女詩人能夠與宋朝社會中的相媲美。那麼,為什麼在男尊女卑盛行的宋朝社會中,女性詩人能夠「異軍突起」,為宋朝文壇做出巨大貢獻呢?
  • 課本裡的巾幗英雄
    她們馳騁疆場、保家衛國,她們吃苦耐勞、刻苦鑽研,她們以行動建功新時代、以奮鬥創造美好生活,她們被稱為「巾幗英雄」。千百年來,「巾幗英雄」的定義在變,而她們身上英勇無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沒有變,甘於奉獻、勇於創新的精神底色沒有變。翻開語文課本,在這些個性鮮明的巾幗故事裡,我們讀懂了中國歷史上盪氣迴腸的女性篇章。她遠嫁塞外,促進民族團結。「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 古代為什麼那麼多人留鬍子,現在中國人卻很少,真相那麼簡單!
    在中國古代,鬍子有很多說法的,古代的人們以多須髯為美。中國古人有蓄鬚的習慣,講究鬚眉堂堂,他們推崇鬍鬚,不厭其煩地做了細緻分類,譬如上唇的鬍鬚叫作「髭」,頰旁的鬍鬚叫作「髯」,下唇的鬍鬚叫作「糶」,而下巴的叫「襞」。這種體貼囉嗦的分法充分顯示出了對鬍子的衷心愛戴。
  • 中國「女權時代」已經來臨,男尊女卑將成為歷史
    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規矩。也是母系氏族崩潰而父系權力確定後形成的意識,是封建社會中對女性尊嚴和地位的踐踏。男尊女卑,更是封建女性悲哀,以及可憐形象的直接體現。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隨著男人而不斷轉移著,這就是中國古代女性的悲慘境遇。直到中華民國成立所謂的共和政府都如此,女性社會地位並沒有改變。男女同等思想形成和貫徹。
  • 弩比弓強力得多,那為什麼古代打仗還有那麼多人愛用弓?
    編者按:弓和弩是古代冷兵器戰場上最常見的兩種遠程投射武器,在大多數時候,弓弩往往並稱。同時,也一直有人很好奇,為什麼古代軍隊還要同時裝備兩種武器呢?不是說弩比弓先進嗎?為什麼沒有取代弓?從結構上來看,東亞地區的弩就是在縱向的弩臂上安一張橫放的弓,弓弦拉開後搭在弩機(類似於後世槍械扳機)上,需要發射時扣動弩機,儲存的機械能瞬間釋放,弩箭發射出去。
  • 在古代生男孩叫做「添丁」,生女孩叫「添口」,為什麼?
    從古代開始,男性一直處於社會的頂層,女性需要依附男性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已經是一種常態。這種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在古代的一些詞彙中也有體現。比如家裡生了男孩叫做「添丁」,家裡生了女孩叫做"添口"。「男丁女口」的說法實際上也體現了封建文化中的男尊女卑這一現象。
  • 德州歷史上的巾幗英雄——遲昭平
    巾幗英雄遲昭平被載入史冊。自西漢初始年末(公元9年)貴族黃戚王莽奪取了漢室帝位,推行了所謂"王田制",使廣大農民失去了土地。翌年,又橫徵暴斂,還實行了"連坐法",一家犯"禁",鄰裡遭殃,男人慘受懲罰,妻女也收為官婢。加之災荒連年,疫病蔓延,因此,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群起操戈,反對王莽集團的殘暴統治。
  • 花木蘭其實是虛構的,但瓦氏夫人卻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巾幗英雄
    今天打算和大家聊一聊中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一一花木蘭,因為正好最近有電影上映。不過花木蘭其實是虛構的,主要是文學作品《木蘭辭》當中的一位人物。01虛構的人物《木蘭辭》裡面描寫的這個人物,所屬的時代已無法考究,有說法認為是北魏時期,也有說是隋朝的人,也有說她是唐朝的人。
  • 為什麼古代中國明明沒有獅子,卻有那麼多與獅子相關的事物?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瑞獸文化,比如龍、鳳、玄龜、麒麟和貔貅等等。這些動物大多是在現實中不存在,但又在現實中有原型,通過藝術加工後,想像出來的一種表示吉祥的形象。獅子也是其中的一種。不過,既然成了祥獸,那麼獅子肯定也會流入民間。兩宋以來,獅子逐漸世俗化、民間化,開始成為娛樂觀賞項目,比較出名的就是舞獅和獅子玩具了。甚至連藝術作品中也出現了很多獅子形象。《西遊記》中太乙救苦天尊坐騎九靈元聖和文殊菩薩坐騎都是獅子。還有什麼獅子吼、獅子功之類的。
  • 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發明,愛因斯坦為何全盤否定了?
    但是就是一個這麼聲名鵲起的科學家,曾在1953年的時候公開聲稱我們中國沒有科學,何出此言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1953年有一個論題:「中國歷史上存不存在科學」,當時愛因斯坦作為偉大科學家,是很有話語權的,於是人們就問愛因斯坦他的答案是什麼。
  • 中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無腦崇拜西方?
    那麼之前為什麼那麼多人在無腦的舔西方呢?1、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無腦崇拜西方,實際上意味在精神文明層面已經向西方文化投降了,被其洗腦了。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發達,或者直白點說就是西方更加富裕,更有錢,次要原因才是船堅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