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規律是什麼?因果又是什麼,因果=規律?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和外在的規律,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什麼是當下會發生的,什麼是未來會發生。
我完全相信一點,馬雲從十年就知道,或者洞察到未來社會是一個數據社會、信息社會、科技社會、以及算法社會,所以他企業的願景和使命,就是解決未來的問題,就是數據安全,數據畫像,以及人格在網際網路臉譜化、角色化、甚至人格化。
本質上說,人工智慧給我們用技術手段重新開闢的「第三世界」,因為更多人通過這樣的方式賴以生存,人的思維意識是可以「寄生」在數字單元上的,而現在的網紅現象,以及行業大v,在這個世界開始跑馬圈地,然後瘋狂割草。
那麼,對於我們世界發生的一切,我們都選擇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嗎?,很顯然火山和地震、海嘯的爆發,都有預感,就是大地磁場的能量波和震輻會釋放出來,人的感覺是遲鈍的,動物可以感覺到,並且急躁、不安、甚至恐慌。
那麼我們如何發現萬事萬物之間的規律,首先,我們都知道宇宙的星體之間相互作用,有公轉有自轉,而僅僅是誰圍著誰轉,轉幾圈,那個方向轉這個問題,試想一次,無論9大行星、地球、太陽,沒有誰圍著誰轉,而是各自轉各自的,就像波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而言,整個銀河系,乃至河外星系,都有可能是一個「整體」的物質形態,而,星空的那頭,全是暗物質、蟲洞和漩渦一樣存在的特殊「磁場」。
很多人說規律這個詞,本身的局限就像規律本身一樣,規,是規矩,律是秩序、制度、以及自我約束的能力,萬千世界,由規律布滿所有事情,那麼規律本身還變不變。
對於變和不變,每個人的文化屬性,認知層次,都有不同的認知,僅僅有立場和角色的分別,變和不變是沒有分別的,一旦去判斷是否在變,那麼就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一個悖論裡面,說變和不變都是虛妄。
丁元英說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那麼各種事物、人、文化、人性、背後的規律就如來如去,不生不滅,不昧因果,了無掛礙,如實觀照,了妄唯真的背後,是對於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是對於絕對真理的信仰,但是真理也是相對的,不是玩文字遊戲和邏輯思辨,而是確實糾纏一而二 二而一,很容易形上學和「事於道」,本身行為就「見路不走」。
規律等於因果嗎?並不等於,因果和因果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因果是線性的,是矛盾的頭和尾,是事物之間的關係(偶然性和必然性,大概率和小概率),因果律是貫穿事物發展始終的真理。
只不過因果這個詞被佛法、佛教,用來傳遞精神能量,所有人都覺得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這是觀念上的認知,根深蒂固。無法通過左右別人思想來獲得成功,只能靠自己修行。
事實上因果也不是佛家講的因果,一旦佛家的因果形成思維定勢,對於因果本身的思考就會少,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人類最大的智慧不在於智慧本身,二在於思考,不思考光學習和光吃飯不消化一個道理,自欺欺人。
丁元英扶貧也好,得救之道的討論,甚至強弱文化理論能精神扶貧嗎?自己能覺悟的不同扶,覺悟不了的扶也沒用,說再多他說你是騙子。佛度有緣人的科學依據就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當然,這部分人也是稀缺的。
不要為自己是什麼,向自己內心深處找答案,不要強制讓自己分對錯、善惡、是非,從這些表層現象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能夠看到人性、文化、生產力、制度、道德、倫理背後的真相。
很多東西不可以說,不可以言傳,只能意會。
禪宗講心領神會,講木佛燒火的道理,佛在心中,不在口中,也不在言中,在於我們的修行中,佛有8400身,化生萬千眾生,在紅塵入世,在精神層面出世,也是一種慈悲。
無論是何種文化,強勢與否與文化本身無關,而在於體制內思考和體制外思考,無論哪種都會陷入內捲化,就是想不清楚的,為什麼一定要明心見性,天人合一,是因為你心中沒有我,沒有妄念、執念、心魔,心境澄明,無垢,考慮問題也好,修行也好,事半功倍。
唯一可以說,佛教講清規戒律,青燈古佛,以及道家講修生養性,性命雙修,還是儒家講格物致知,良知和忠恕都一個道理,放心心中慾念,保證自己身體、心靈、精神的「空靈狀態」,才能汲取更多智慧、自由、豁達、和不羈。
況且豆豆筆下世界的天機只有一個,學會顛倒乾坤,讓自己開啟上帝視角,見到自己,見到別人,見到眾生。道天機,天機道,道天機,天機盜,道亦有道,盜亦有道。
心懷蒼生,便覺得以天下蒼生以為念,心懷鬼胎,便心中鬼蜮橫生,百鬼夜行,心中有正義、正道,有陽光、有希望,我們生活的方式就積極,正能量,心中全是不好的東西,很容易帶跑偏。
況且豆豆潛臺詞告訴我們,人生就這麼現實,精神就這麼殘酷,輸了就是輸了,不能道德綁架和雙重標準,吃虧上當就是交學費,上當受騙就補腦,成功都是自己的事,別老想著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