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如何理解,如何應用

2020-12-16 祁華勝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如何把自己的命運逆襲,然後讓王廟村村民,乃至格律詩和葉馮劉的命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究竟是文化屬性的差異,還是天道註定的客觀實際,抑或是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實事求是。

最讓人燒腦的就是丁元英自我批判和自我保護,對於事物變化的規律和人性底層邏輯的認知,尤其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把儒釋道的精神內核放在了同一個戰線上。

一般看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丁元英認知層次和思維格局,能夠如此描述一個文化現象,一個文化規律,講到底,大道至簡,沒有太多道理要講,因為殊途同歸,因為萬劍歸宗,在對立世界中,萬變之中一定有一個不變,而這個不變就成了人、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神是境界,心是願望,每個人都想讓自己心神合一,無奈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被自己的欲望和貪婪裹挾著、妥協著、甚至是「偽裝著」。毫無疑問,丁元英口中的眼到手到心到是有象徵意義的,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個做到。

眼到,意思是意識的第一層次,感覺和觸覺,通過看到的東西來判斷事物本身和事物變化,經驗主義,習慣性依賴本身看到的因素來判斷事物。

手到,從操作層面驗證邏輯,執行力才是實事求是的第一部,大部分人僅僅能夠認知個皮毛,而對於自己一無所知。

心到,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知道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感受,我和私我,我執和法執。沒有絕對的絕世武功,任何人都有缺點,武功都有破綻,(罩門)。

事實上眼到手到心到,才能讓我們如實觀照內心和世界的關係,才能如實觀照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遭遇。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些的,因為很多事情都是三缺一,而缺的那部分救贖自己文化屬性的局限。

《天道》丁元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如何理解,如何應用。

我們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我們才能夠啟迪智慧陶冶情操。那就是有一顆順天應人,有一個順勢而為的心境。我們必須要學會尊重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傳統。

很多東西即使你知道了,你也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我們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貴人相助,神仙指路。

很多東西未必真的要說出來個所以然,文字和語言的能力不足以描述一些我們能夠覺悟的智慧,和可以讓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很多時候,就是優勢和劣勢本身也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僅僅是在明心見性,如實觀照中尋找規律,並且尊重客觀規律,利用客觀規律辦事,來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理解,如何應用。

我們必須要把強勢文化的邏輯進行到底,做人做事不被觀念所局限,我們彼此知道局限我們的大山在哪裡,如何走出認知的迷霧森林,才能到達智慧的彼岸。

毫無疑問,天道是一種方法論,天道是一種世界觀,更是一種生存哲學,隨緣惜緣不攀緣的邏輯是對於人性、社會發展、甚至是價值規律的高度自洽和他恰。

沒有什麼是絕對的,變化是永恆的,只不過,我們在這裡,一定要堅守自己內心真正自己,正己正心,君子厚德載物,君子自強不息。

真正的自主,是要學會對他人負責的。所以,一個成年人,要能夠學會自主地承擔很多重要但無趣的事。很多事情不是因為有趣我們才做,而是因為它重要。這是我們自己主動願意去承擔的一份責任。這是代表一個人真正成長、成熟的過程。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有無分別,差異和聯繫是怎麼樣的。

知行合一是實事求是的一個版本,很早人就知道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裡,想要獲得更多的東西,我們必須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我們必須要知行合一,因為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反饋,這是一個閉環,缺一不可。

格物致知就是要知自己,知他人、知眾生,我們需要屬性垂直領域的規則和規律,以及在特殊圈子的相對真相。每個人都在和自己賽跑,只不過有人喜歡超越,有人喜歡人畜無害,更多人喜歡悠然自得,過自己的好日子。

不要把知和行,格物和致知分開,分開的意義不大,而且把兩個聯繫生生地割裂開來,然後讓自己心神不寧,沒有絲毫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這是對於人來說,對於人的心性和智慧來說的,無論花花世界多麼美好,我們始終還是在做自己。

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 救主的文化唯有救主可說, 救主不是人是道(道即自然規律)。 得救之道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而是覺悟。 得救之道、得道、希望天道文化不是如同救世主文化,對於個體僅僅是慈悲為懷,而不是期望破格獲取,被神所救,自救者天救,沒有什麼不可改變。

救世主一書故事情節和文字描述更為行雲流水,天幕重在講理,有路不走是表,實事求是是本,描述和文字倒不重要了。摒去了華麗的詞藻和形容方式,讓讀者更專著於對內核的理解。靜不下心來是讀不透的。

豆豆的可貴之處在於發現問題,並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路徑,最後歸於文化的某個方面。似乎比常人高遠許多,但依然是非哲學的,依然在規律技術層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風雨過後的隱匿,到再造波濤,直到永恆逝去!個人感覺很悲壯,痛心!原來人還可以這樣孤獨得過活著!

每一個人都有兩面性和追求美好以及安全的人性原理,擯棄所有舊的帝王將相思維,所有人都有美好的意願,統則天下無敵。

面對事情,能夠實事求是的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人越來越少了。

相關焦點

  • 《天道》如何理解「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高人丁元英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如何讓自己不被自己人性的弱點歲控制,從而贏得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丁元英信天道嗎?很顯然他不信,但是他辦事講究要合國法、佛法、和自己內心那道坎,至於道德,呵呵。
  • 天道電視劇深度解析:「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電視劇《天道》改編自暢銷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由張前執導,王志文、左小青、曾紅生及石爻領銜主演。《天道》是一部中國電視劇史上難得一見的奇劇,不誇張地說,沒點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外肯定很難理解丁元英這個人。《天道》中丁元英曾說過這樣的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他用了短短的一句話便將基督教,道教,佛教的真諦和核心統一起來,即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 《天道》|如何解「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的玄機(深度推薦)
    對「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的解讀便是對「天道」理解。《天道》裡,死刑犯王明陽在臨死前對此說出了一句非常精闢的解讀:「這一句話就把基督教,道教和佛教的真諦和核心統一起來了。」說白了,這句話就是:上帝就是道,道就是規律,因此,神和道就是一碼事兒,指的就是世界本原,宇宙自然的法則和規律。第二,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產生於或遵循的意思。
  • 《天道》:王志文完美詮釋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這是王志文所扮演的丁元英在《天道》中所說的一段自嘲詩。《天道》是一部愛情劇,也是一部商戰劇,歸根結底,它是一部值得你看第二遍的好劇。該劇通過丁元英承諾給芮小丹的一份特殊禮物:一個「殺富濟貧」的商業策劃展開。
  • 非讀懂不能理解: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芮小丹在審訊王陽明時,按照丁元英所授,說出了那句: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後來王陽明被執行死刑之前,提出要再見芮小丹一面。王明陽說:「我對你說過的一句話想了很久,挺佩服。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一句話把基督、道家和佛教的精義都概括了,你這個年齡不該有這樣的學識。」芮小丹說:「事實上我也沒有,現炒現賣的,但是道理不虛。」
  •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的表述與「知行合一」是一個意思嗎
    《天道》中這句「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是將基督、道家、佛家的三家思想統一來說,何為道?道即是規律、法則,不以人的客觀存在而變化,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道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規律、順應法則的發展,萬事萬物都逃不脫這個規則。
  • 《道德經》中的「神即道,道法自然」怎麼理解?
    道法自然,是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也說,道在神之先,不知其名而謂之。老子深信大道宇宙在神存在之前就已存在,人在這裡其實指的是千萬平民,地則是指諸侯,天是指天子和神。而道是在這些之先的,宇宙自然衍生出來的規律如來,是出自佛家的經典,感嘆世界如恆河沙塵,無所如來,無所如去,後來被中土佛學信徒形容大覺者。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道是本質,術是表象,道以不變應萬變,而術可千變萬化。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 《天道》規律如來不可思議如何解?
    《天道》規律是什麼?因果又是什麼,因果=規律?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和外在的規律,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什麼是當下會發生的,什麼是未來會發生。
  • 《天道》怎麼理解「天」天是什麼?
    還有人覺得天就是無,因為無法無天;有法則道法自然,無法則無法無天;我覺得有點兩小兒辯日的感覺,中午太陽離我們近,還是早上太陽離我們近,中午熱早上冷,離的越近就越熱,早上太陽大,中午太陽小,離的近的大,離的遠的大。
  • 《天道》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
    《天道》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其實歷史中佛文化、道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修佛,修道,都在垂直領域各自生發,但是,就是這樣「旁雜」的文化和非文化,構成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民族心理,以及歸屬感和安全感。
  • 《天道》:他永遠不會跟人吵架,知道丁元英思維,你也會變得淡然
    所謂明白人,就是看破了事物表象後面的本質,"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是整部劇的精髓,也是丁元英的思維。這句話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本源的統一。《天道》中貫穿著"文化屬性",當芮小丹問:"文化屬性?沒聽過這個詞,這個很重要嗎?"丁元英為其解釋道:"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
  • 道法自然。人與自然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裡的「自然」(規律),離我們生而為人的「人」(心性),到底有多遠?單從我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來看,我們離這個「自然」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釋家:眷屬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實相般若
  • 《天道》:高人丁元英價值百萬的經典語錄,讀完受益匪淺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芮小丹(左小青飾)問:「什麼是強勢文化?什麼又是弱勢文化?」丁元英(王志文飾)說:「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老子的這四個詞中,每個詞都有一個法字,前三個詞中的法都代表規矩;最後一個「道法自然」的這個法就不是規矩的意思了,它是方法的法。因為老子習慣用這樣的書寫方式,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前邊的道和後邊的道就是兩個意思。
  • 詳細剖析天道思維,《天道》透視社會的3個層面
    電視劇《天道》十幾年前,一部電視劇《天道》;一本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成功地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圈子中,掀起了一種名叫『天道』的思維。、而這這兩部作品中,一個名為『文化屬性』的詞,在近些年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了。
  • 道法自然都知道,什麼才是自然?在內家拳中又該如何掌握自然之道
    傳統《易經》對內家拳的影響莫過於「自然」這兩個字最具代表性。更多人對「自然」二字的認知源於一句「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習慣上多者把這四個字如此理解來讀:「道法自然」,感覺上好像是一種法術要自然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應該這樣來解讀:「道法自然」,這裡的「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也就是萬物之道要遵循自然。
  •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筆者看到很多人將道法自然的自然理解為大自然,認為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和遵循大自然或自然世界,不僅啞然失笑。那麼道法自然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呢?答案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己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道法自己。大道作為老子思想體系中最高信仰和最高位格的存在,無法可法,唯有自法。大道沒有可以取法的對象,沒有可以遵循的對象,故而只能取法自己,只能遵循自己。
  • 道法自然:人道也是天道,人與自然的矛盾,是歷史之必然
    但僅限於規則允許的範圍之內,大網的總體走勢,還是依照著規則的發展,我們稱之為「天道」。道家有這樣的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敘述了「道」與天地萬物的聯繫。但這並不妨礙後人將人與自然抽離開來,所以有了「人定勝天」的理論,人道與天道也產生極大的矛盾,發展人道,將背離天道,人類總是在破壞自然。但從「道」的角度論述,「人道」也是從「天道」演化而來,人從蠻荒中崛起,逐漸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天地自然產生正確的認知,建立了人類獨特的社會體系。
  • 《天道》讀後感之終結篇:人生的三個境界,謀生、謀智、謀道
    此文為總結以上十一篇文章的終結篇,經過前面對於《天道》這部劇的討論,非常感謝朋友們的閱讀積極參與,在小編的淺薄認知層面上,理解的深度不同,還望廣大讀者朋友,切切體諒。當時這部著作面世的時候就有人評價慨嘆:天道讀80遍以上,也很難理解其中一些話深刻的含義。
  • 《天道》:只有放下勝負之心,才能看見神之一手,亦是覺悟天道
    一個85後,酷愛解讀《天道》與《天幕紅塵》。每日一更,喜歡的話,請點個關注。《天道》解析,每晚十點,公號——煤球青年全網首發最近在追一部劇《棋魂》。1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是故弄玄虛還是真的超脫了常人的思維所不能取決的境界。我們一直懷揣著一顆求取的心來看《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