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為老服務新模式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

2020-12-15 華西都市報

上海探索為老服務新模式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

華西都市報2020-12-12 17:44:35.0天下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內,「一網統管」平臺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轄區內13個居委會每日接報案件數、案件內容與處理進度等信息。 圖據中新網

  

網友建議這個做法全國推廣
  安裝在樓道裡的水錶,能大大提升獨居老人安全指數?「水錶」和「老人安全」看似沒有關聯,但在「一網統管」平臺,背後的邏輯清晰可見。
  日前,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如果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將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消息一出,網友紛紛點讚,並呼籲全國推廣。

獨居老人家中有了「智能四件套」

  記者走進上海市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眼前就是「一網統管」平臺的大屏幕,上面跳動的數據,實時顯示轄區13個居委會每日接報案件數、案件內容與處理進度等信息。據介紹,從今年6月起,江蘇路街道開始為老服務應用場景試點,提升轄區智慧養老服務水平。
  江蘇路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季梅說,試點工作從疫情期間安裝智能門磁中受到啟發,嘗試將新型智能手段應用於為老服務。街道將智能水錶和門磁終端接入「一網統管」平臺,獨居老人一旦超過24小時未開門或12小時用水低於0.01立方米,後臺就會預警,及時將情況反饋街道和居委會。在收到政務微信的信息警報後,居委會幹部會在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
  家中新增了智能設備,參與試點的張阿婆說:「本來街道裡與我結對的志願者就經常上門陪我聊天。現在安裝『四件套』,也是為了我的安全著想。」
  張阿婆口中的「四件套」是「一網統管」平臺嵌入為老服務的新功能。通過安裝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和智能讀水錶儀四件智能設備,打破了街道以往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電話、上門關愛獨居老人的傳統模式,全面輻射轄區所有獨居老人的安全監測雲管理。
  家住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岐山居民區的86歲獨居老人張奶奶表示,對於社區幫忙安裝智能水錶,她打心眼裡高興,「年紀大了記性不好,有了這個煙感器,能報警提醒我。」她笑著說,「我之前都燒壞了兩個鍋嘍,現在不會了,報警聲音很響的!」
  從事街道志願者工作5年,李春經常上門探望獨居老人。一個人負責五戶老人的生活安全,有時也分身乏術。她告訴記者,前幾天一直沒見到阿婆,敲門也無人應答,擔心阿婆有意外,但通過系統後臺數據確認老人家中仍有用水,暫時放下心來。
  隨著現階段「一網統管」全面推進,江蘇路街道針對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積極探索和拓展為老服務應用場景和全新功能,通過智能化手段服務居家養老的獨居老人,緩解他們生活中常見的居住安全、身心健康等問題。

網友點讚:「這個好,建議全國推廣」

  對於上海市的這一舉措,網友紛紛點讚。有網友表示:「大數據時代,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創新養老模式、為獨居老人更好地提供養老服務?上海市這一探索堪稱難能可貴,非常值得全國推廣。」還有網友表示,「給獨居老人家中安裝智能設備,這是誰想出來的,太有意義了,建議發個獎」。
  央視新聞發表評論表示,0.01立方米讀數的「智慧」用心,讓老人感受到城市、社區的溫度。以前,一提到科技進步的好處,很多人認為這是年輕人的專屬。但智慧養老在一些地方的成功實踐表明,技術本身不會「歧視」任何人。只有從細節上關心老人,真正了解老人面臨的現實難題,善用技術、用好技術,老人才能分享到技術進步的紅利,老人也一樣能搭上技術進步的「快車」。
  創新養老模式,目前全國不少城市都有創新之舉。
  在合肥,當地近年來逐步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現代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為老人配置的智能陪護機器人,可以幫著語音訂餐、理髮、線上問診,老人的生活不僅「智慧」了,也時尚了。
  在天津河西區,以老人為核心,打造了一個智慧養老的綜合信息平臺,通過對老人的監測與數據收集,捕捉老人需求並精準匹配幫扶措施。當地還引入了智能外呼設備,對獨居老人進行定時呼叫,未響應者會有人工呼叫和入戶探訪。

相關焦點

  •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智能水錶走的是貼心和善意
    「水錶」和「老人安全」看似沒有關聯,但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一網統管」平臺,隱藏背後的邏輯清晰可見——當獨居老人家中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時,系統會判斷老人家中有事,並及時向居委會預警。居委會幹部接報立刻上門走訪,確認情況。
  • 人民日報點讚的NB-IoT應用: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建議...
    昨晚(12月9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了一篇《上海: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的推文,不到3小時的時間,超過500萬人看了這個視頻,收穫了15萬以上的點讚。記者對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走訪時發現,該社區為獨居老人安裝了門磁、煙感報警、紅外監測等系統來促進智慧養老的落地,例如智能水錶會將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設定為預警線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
  •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動自動預警,網友邊表揚邊質疑:孩子去哪了
    日前,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的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水錶,水錶只要在12小時內的讀數低於0.01立方米(長時間不用水情況下)就會自動預警,隨後居委會會在第一時間上門探視。據介紹,街道此次為獨居老人家裡安裝的智能設備將接入「一網統管」平臺,除了智能水錶外,還有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以及紅外檢測,目前該街道已經為轄區內1200餘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四件套」,通過智慧科技讓老人感受到社區的溫暖。
  • 「水錶不走自動預警」彰顯技術的情懷與溫度
    誰說技術不能照拂老人?一塊水錶透露出社會的溫度。據媒體報導,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此外,江蘇路街道還將新的智能門磁安裝在獨居老人家中,一旦超過設定時間未開門,後臺就會響起預警。
  • 科技改變生活,智能推廣公益:上海某街道用智能水錶監控獨居老人
    剛翻到朋友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在上海部分地區推行智能水錶,以監控獨居老人健康狀態,如果出現問題會自動報警。底下網友一片歡騰,大家紛紛高度讚揚,「給老人更多的關注是好的」、「應該推廣應用」、「此乃善舉,利國利民」。
  • 正在閱讀:被科技拋棄的獨居老人,一塊智能水錶能改變什麼
    不過近日,一則上海將為獨居老人裝智能水錶, 12 小時不走字自動報警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這可能是近期繼老人存款事件、乘坐公交事件以來,讓人感到最為舒心的一件事了,所以事情一經報導也紛紛受到了網友們的肯定。
  • 水錶不走自動預警,「智能」也能關照老年人 | 長城評論
    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趙志疆  「水錶」和「老人安全」看似沒有關聯,但在「一網統管」平臺,隱藏背後的邏輯清晰可見——當獨居老人家中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時,系統會判斷老人家中有事,並及時向居委預警。
  • 獨居老人的福利到了,家裡水錶12小時不動,立馬就有人上門探望
    我們看新聞,有獨居老人在家摔倒一天無人知;還有獨居老人去世幾天,有惡臭傳出才被人知道已去世,讓人很心痛。所以,獨居老人,最讓人操心的就是安全問題。對此,江蘇一地推出了智能水錶,提升轄區智慧養老服務水平。即,街道把智能水錶和門磁「一網統管」,獨居老人若12小時用水低於0.01立方米,或者是老人24小時沒開門,後臺就會預警。
  • 上海試點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背後是政府用心和企業有心--上觀
    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新聞1+1》連線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共同關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 馬上評|智能水錶「守護」獨居老人,讓科技更有溫度
    【地評線】智能水錶「守護」獨居老人,讓科技更有溫度 澎湃特約評論員 孫欣祺 2020-12-10 18:02 來源:澎湃新聞
  • 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可以在全國推廣嗎?
    新聞1+1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一塊智能水錶,如何為獨居老人安全增加保障?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智能水錶+「一網統管」平臺,24小時守護老人安全,第一時間進行安全救護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 智能水錶的應用得益於上海每個區、每個街鎮都有城市運行中心,城市運行中心是24小時運行,它搭建了「一網統管」的平臺,能夠把這些數據實時傳遞過去。
  • 新聞1+1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一塊智能水錶,如何為獨居老人安全增加保障?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新聞1+1》連線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共同關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 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m自動報警,智能水錶有「智」更有「情」
    近段時間以來,有關老人的新聞總會吸引不少關注的目光。這不,一種為獨居老人安裝的智能水錶引發網友討論。日前,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
  • 社區治理|一天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水錶會報警 給老人增加一道...
    水錶沒走,意味著老人家裡可能「有情況」。一天之內,智能水錶的讀數一旦低於0.01立方米,街道城運中心的「一網統管」平臺就會自動生成案件,從政務微信上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由居委會安排人員立刻聯繫老人、上門探視,並將探視情況上報給街道。這樣一來,獨居老人有什麼情況,大家第一時間就能知道。
  • 關愛獨居老人,這個做法,值得全國推廣!
    做兩頓飯、給魚缸換一次水簡單洗幾件衣服……但對於家住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87歲的張美霞老人來說0.01立方米的水「能救命」「我們獨居老人最怕的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街道說要給我裝上這個智能水錶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給獨居老人安裝一個智能水錶實時監測老人的用水情況12小時內用水量一旦低於0.01立方米街道層面的「一網統管」平臺就會接收到報警信息並及時通知社區、志願者第一時間上門查看老人情況
  • 新華時評:讓水錶量出敬老愛老的溫度
    新華社上海12月10日電 題:讓水錶量出敬老愛老的溫度新華社記者何欣榮、王默玲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系統將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第一時間上門探視。最近,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的消息刷屏了。0.01立方米的讀數中,蘊含著社區的溫度、城市的溫情。讓老人享受數位化轉型的紅利,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這是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人民城市建設的底層邏輯。為獨居老人裝智能水錶,看似一件民生小事,背後卻是城市治理的用心用情。
  • 「無生活狀態」自動報警 上海試點為獨居老人安裝「智慧電錶」
    上海虹口為獨居老人安裝「智慧電錶」。 康玉湛 攝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 (王子濤 康玉湛)一個小小的斷路器,就可能挽救一位獨居老人的生命。12月21日,一個「智能斷路器」被安裝在了家住上海虹口的92歲獨居老人蔣龍娣家的電錶箱內,這樣一個「智慧電錶」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對老人生活情況進行分析,在老人處於「無生活狀態」時會自動報警告知家屬及社區工作者,保障獨居老人安全。智能安全裝置(「智能斷路器」)。
  • 視頻|天寒地凍 為獨居空巢老人準備的助老餐貼心送上門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新民晚報·新民網】寒潮來襲,申城氣溫驟降冰點。居民社區裡,獨居空巢老人成了最需要關愛的群體。1月7日下午4點剛過,靜安區青鳳老年生活護理服務中心的送餐員王海辰來到愚園路361弄,為88歲的獨居老人汝兆坤送餐。
  • 中國電信廳上海公司推出七大"適老服務"舉措
    愛心熱線直連接聽: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為65歲以上老年用戶群體簡化流程,通過將用戶來電號碼與後臺大資料庫進行比對,甄別該號碼註冊用戶是否為老年人。如果該註冊用戶是65歲以上老年人,無須任何按鍵可直連人工接聽。      愛心臺席優先辦理:65歲以上老人前往中國電信上海公司自有營業廳,可在愛心臺席優先辦理業務。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已在營業廳設置愛心專櫃,擺放"老年人愛心臺席"臺卡。
  • 智能水錶和"公雞下蛋圖"都是真切關懷
    近日,兩則關於老人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則是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如果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另一則,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王友帆,為一位83歲病患準備了手繪醫囑。由於老人不識字,王醫生在紙上畫了公雞、太陽和月亮,對應早中晚三個時間段。之後他將藥品空盒子其中一面剪下來,在三個圖標後面各貼一排,再畫上圈圈代表要吃的顆數,便於老人理解每次服藥的種類和劑量。因太陽和圈圈看上去像雞蛋,醫囑被網友暱稱為「公雞下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