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智能水錶,如何為獨居老人安全增加保障?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新聞1+1》連線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共同關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智能水錶+「一網統管」平臺,24小時守護老人安全,第一時間進行安全救護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智能水錶的應用得益於上海每個區、每個街鎮都有城市運行中心,城市運行中心是24小時運行,它搭建了「一網統管」的平臺,能夠把這些數據實時傳遞過去。如果發現了問題,會第一時間通過政務微信端把信息發送給聯繫人,就是這個獨居老人的聯繫人,還有居委幹部,包括他的家屬等等。這些聯繫人一般是所在的樓棟或者是小區裡面的一些志願者等等,他們會第一時間上門,如果發現一些情況,與我們的後臺聯繫, 120或者其他的相關部門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的想法從何而來?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我們平時有老人一對一聯繫機制,但是後來也發現不可能24小時全天候陪伴,怎麼樣及時掌握動態信息,然後去提供關懷?疫情期間,我們就發現通過安裝門磁可以掌握一些動態的信息,所以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用這樣的一種方法對老人的動態信息進行掌握。正好中國電信跟水務部門也在我的駐區單位,我們就和民政部門一起跟他們商量,是不是可以通過這樣一些現代科技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智慧養老智能設備,獨居老人是否都能接受?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隨著這兩年上海推行「一網統管」、「一網通辦」,整個城市的數位化,再加上現在的數位化轉型,上海老年人對於智能化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但我們覺得也不能完全依賴於智能化,智能化的手段跟我們傳統的工作方法還是要緊密結合起來的。
深度老齡化社區,社區工作人員面臨怎樣的壓力?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平時壓力也是很大的,尤其像我們這樣一個高度老齡化的社區,怎麼樣讓老人首先做到安全,在這個基礎之上更加幸福,生活更加有品質?我們也在想如何能夠給他們提供一種全天候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但還是需要整個社會一起來共同參與。
可以在全國推廣嗎?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的創新背後是政府的用心和企業的有心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希哲:長寧區的個案實際上是智慧養老發展到現在一個實際的運用,它是可以在全國進一步推廣,但智能水錶它的技術並不複雜,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一種科技創新,但是這個技術在養老領域中運用,體現了政府很用心,第二個企業有心。它的背後是一個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它從智能水錶發現問題到傳到網上,然後網絡後臺要處理,之後志願者和專業人員上門服務,整個體系是需要建設的,不是光裝一個智能水錶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實現智慧養老,需要政府理念的提升和市場配置的助推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希哲: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進行試點背後體現了政府服務的理念,要建設服務型政府,特別是利用現在物聯網、網際網路IT的技術,能夠為養老服務創造更好的效益,能夠讓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務和滿足。同時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配置能力,水錶本身不是政府在做,是市場在做,它是一個養老的產品,但是把企業做的養老產品納入到政府的「一網統管」、「一網通辦」大的網絡和管理系統和平臺中間,它發揮的作用就非常巨大。因此我覺得如果需要在全國推廣的話,可能不僅僅是智能水錶自己的技術,而更多是整體服務體系。
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做好養老?理念比錢重要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希哲:各個地方經濟條件會有差別,各個地方都並不一定都要用同一種辦法推廣這個技術,要因地制宜。要考慮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統、生活的居住模式,使服務體系能夠滿足和符合當地養老服務管理的習慣。上海以前也是有互助門鈴、安康通等等,那個時候沒有網際網路,也是可以服務的,只是網際網路這種技術手段、平臺,能夠使原有純粹靠人力服務體系,服務效果更好。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最重要的還是理念,只要理念對了,觀念對了,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市場中獲得,有的時候也不是說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做成這些事情。
未來智慧養老:想像力+理念+富有人文關懷的技術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希哲:對於養老,想像力,尤其是理念,最後搭起一個完整的系統才是在各地因地制宜之後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養老服務做到現在,實際上技術是冰冷的,但是加上人文關懷,這個時候技術就會變得有溫度,這就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包括家庭、老人等等共同來推進這件事。共同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就一定能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