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智能水錶「守護」獨居老人,讓科技更有溫度

2020-12-12 澎湃新聞

【地評線】智能水錶「守護」獨居老人,讓科技更有溫度

澎湃特約評論員 孫欣祺

2020-12-10 18:02 來源:澎湃新聞

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系統會判斷老人家中有事,並及時向居委預警。獨居老人多了一重智慧的數字守護。

這項舉措贏得一片叫好,被網友盛讚為「0.01立方米的關愛」。

其實智能水錶的監測和報警原理並不複雜,引發熱議的根本原因也不在於科技含量之高。從討論中我們不難發現,對智能水錶的點讚折射出百姓對於老齡化的關切和擔憂。

我們的社會正邁入老齡化時代,獨居、空巢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生活方式。如何及時發現獨居老人面臨的難處,儘可能消除「遺棄感」,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如果把發展中的社會比作行進的隊列,那麼腿腳不便的老年人自然落在了隊伍的後方。然而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年輕人的明天。所以當社會的隊列大步向前奔走,總要有人伸手拉一把落後的老者。

科技就是這隻無形的手。長時間以來,科技作為社會進步的象徵,始終與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緊密掛鈎。但科技不僅無形,而且無情。掃碼支付、指紋認證、人臉識別......信息技術進步在造福青年的同時,反而為學習能力不足的老年人設置了重重障礙。老年人因不熟悉智能技術而無法辦事的新聞頻頻成為熱門話題,已經反映出社會對於智能時代的反思。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科技,而在人,因為人有情。獨居老人面臨的難處需要服務者用心去體會,社會存在的關懷漏洞需要治理者用心去發現,精準對接老齡化時代的技術手段需要企業單位用心去研究。說到底,冰冷的科技需要人心來溫暖,老齡化的社會需要技術來賦能。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對服務性行業提出「適老化改造」的明確要求,讓廣大老年人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從這個意義上講,普通水錶升級為智能水錶,正是街道服務部門於細微處見知著,將「適老化改造」落到實處。

當然,「適老化改造」不等同於純技術的迭代升級,智能水錶顯然也無法適應全部場景。比如老年人出遠門,智能水錶發出「誤報」,街道服務人員如何研判處置?此類細節是對科技的檢驗,更是對服務的考核。

作為一座超大型城市,上海在老齡化時代面臨的挑戰將更複雜、更艱巨。也正因此,這座城市的治理者、服務者才更需要以科技為依託,用精細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叩開獨居老人的房門和心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獨居老人,智能水錶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可以在全國推廣嗎?
    新聞1+1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一塊智能水錶,如何為獨居老人安全增加保障?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新聞1+1》連線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共同關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 新聞1+1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一塊智能水錶,如何為獨居老人安全增加保障?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新聞1+1》連線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共同關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 正在閱讀:被科技拋棄的獨居老人,一塊智能水錶能改變什麼
    然而,對於我們來說,科技和網際網路是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對於老年群體而言,特別是獨居老人,這一切反而讓生活變得複雜了起來。此外,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卻經常都能聽到獨居老人在家突遇意外沒有被及時發現,錯過救治;獨居老人去世多日才被發現這樣的新聞。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似乎被科技、被這個社會所拋棄。
  • 科技改變生活,智能推廣公益:上海某街道用智能水錶監控獨居老人
    剛翻到朋友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在上海部分地區推行智能水錶,以監控獨居老人健康狀態,如果出現問題會自動報警。底下網友一片歡騰,大家紛紛高度讚揚,「給老人更多的關注是好的」、「應該推廣應用」、「此乃善舉,利國利民」。
  • 上海試點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背後是政府用心和企業有心--上觀
    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新聞1+1》連線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共同關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智能水錶走的是貼心和善意
    「水錶」和「老人安全」看似沒有關聯,但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一網統管」平臺,隱藏背後的邏輯清晰可見——當獨居老人家中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時,系統會判斷老人家中有事,並及時向居委會預警。居委會幹部接報立刻上門走訪,確認情況。
  • 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m自動報警,智能水錶有「智」更有「情」
    近段時間以來,有關老人的新聞總會吸引不少關注的目光。這不,一種為獨居老人安裝的智能水錶引發網友討論。日前,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
  • 上海探索為老服務新模式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
    圖據中新網  網友建議這個做法全國推廣  安裝在樓道裡的水錶,能大大提升獨居老人安全指數?「水錶」和「老人安全」看似沒有關聯,但在「一網統管」平臺,背後的邏輯清晰可見。  日前,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如果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將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消息一出,網友紛紛點讚,並呼籲全國推廣。
  • 新華時評:讓水錶量出敬老愛老的溫度
    最近,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的消息刷屏了。0.01立方米的讀數中,蘊含著社區的溫度、城市的溫情。讓老人享受數位化轉型的紅利,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這是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人民城市建設的底層邏輯。為獨居老人裝智能水錶,看似一件民生小事,背後卻是城市治理的用心用情。
  • 「水錶不走自動預警」彰顯技術的情懷與溫度
    誰說技術不能照拂老人?一塊水錶透露出社會的溫度。據媒體報導,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此外,江蘇路街道還將新的智能門磁安裝在獨居老人家中,一旦超過設定時間未開門,後臺就會響起預警。
  • 關愛獨居老人,這個做法,值得全國推廣!
    做兩頓飯、給魚缸換一次水簡單洗幾件衣服……但對於家住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87歲的張美霞老人來說0.01立方米的水「能救命」「我們獨居老人最怕的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街道說要給我裝上這個智能水錶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給獨居老人安裝一個智能水錶實時監測老人的用水情況12小時內用水量一旦低於0.01立方米街道層面的「一網統管」平臺就會接收到報警信息並及時通知社區、志願者第一時間上門查看老人情況
  • 人民日報點讚的NB-IoT應用: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建議...
    記者對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走訪時發現,該社區為獨居老人安裝了門磁、煙感報警、紅外監測等系統來促進智慧養老的落地,例如智能水錶會將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設定為預警線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
  •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動自動預警,網友邊表揚邊質疑:孩子去哪了
    日前,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的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水錶,水錶只要在12小時內的讀數低於0.01立方米(長時間不用水情況下)就會自動預警,隨後居委會會在第一時間上門探視。據介紹,街道此次為獨居老人家裡安裝的智能設備將接入「一網統管」平臺,除了智能水錶外,還有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以及紅外檢測,目前該街道已經為轄區內1200餘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四件套」,通過智慧科技讓老人感受到社區的溫暖。
  • 社區治理|一天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水錶會報警 給老人增加一道...
    水錶沒走,意味著老人家裡可能「有情況」。一天之內,智能水錶的讀數一旦低於0.01立方米,街道城運中心的「一網統管」平臺就會自動生成案件,從政務微信上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由居委會安排人員立刻聯繫老人、上門探視,並將探視情況上報給街道。這樣一來,獨居老人有什麼情況,大家第一時間就能知道。
  • 獨居老人的福利到了,家裡水錶12小時不動,立馬就有人上門探望
    文\好孕姐根據2017年的數據,全國60歲以上老人有2.41億,其中有近一半屬於獨居或空巢。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快,年輕人外出工作的數量逐漸增多,獨居或空巢老人數量激增。我們看新聞,有獨居老人在家摔倒一天無人知;還有獨居老人去世幾天,有惡臭傳出才被人知道已去世,讓人很心痛。所以,獨居老人,最讓人操心的就是安全問題。對此,江蘇一地推出了智能水錶,提升轄區智慧養老服務水平。即,街道把智能水錶和門磁「一網統管」,獨居老人若12小時用水低於0.01立方米,或者是老人24小時沒開門,後臺就會預警。
  • 智能水錶和"公雞下蛋圖"都是真切關懷
    近日,兩則關於老人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則是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如果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老年人是弱勢群體,高齡獨居和病弱不識字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勢必會面臨更多困難。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5億,佔總人口比例達18.1%。而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如何更好地關懷老年人,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 那些獨居在家的老人:怕自己孤獨地死去而無人知曉
    可真正孤獨的滋味,有一群人對此卻更有話語權。家住岐山居民區的86歲張奶奶,提起社區幫忙安裝智能水錶的舉動,她是打心眼裡高興。「國家能想到我們這些獨居老人,我是非常感謝的!」她說水錶,這只是「四件套」裡其中之一。
  • 【地評線】智能水錶和「公雞下蛋圖」都是真切關懷
    【地評線】智能水錶和「公雞下蛋圖」都是真切關懷 2020-12-11 19:19:03   一則是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如果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  另一則,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王友帆,為一位83歲病患準備了手繪醫囑。由於老人不識字,王醫生在紙上畫了公雞、太陽和月亮,對應早中晚三個時間段。
  • 熱評丨0.01立方米讀數的「智慧」用心 應讓更多老人感受到
    據媒體報導,作為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範街道,上海江蘇路街道堅持聚焦轄區1200餘名獨居老人,積極探索拓展「一網統管」應用場景,不斷提高智慧養老服務水平,讓居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安全感。什麼是「一網統管」?
  • 科技「勿忘老」,0.01立方米用水讓我知道你很好
    做兩頓飯、給魚缸換一次水、簡單洗幾件衣服……對於家住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87歲的張美霞老人來說,這0.01立方米的水「能救命」。「我們獨居老人最怕的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街道說要給我裝上這個智能水錶,我舉雙手贊成!」張奶奶口中的這個智能水錶正是上海推行的智慧養老試點項目之一。87歲的張阿婆在廚房裡刷洗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