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中國道教的百科全書

2021-02-22 武漢長春觀


中國道教在數千年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被完善,不斷成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理論體系,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個流派,在各自傳承中形成了獨有特徵,並且各有傳承,但是在宏觀描述的時候缺乏一種概括,這就需要一個具體的描述這龐大而系統的理論體系,這這就是道藏。

自黃帝問道廣成子,道教經書的產生和傳播一直綿延不斷。魏晉以前「道教從東漢張陵至東晉中葉上清派出現以前大約230餘年間,所造經書是不多的……大約共有道書300餘種,1300餘卷。」東晉中後期道教的一些新派別產生後,經書很快多了起來。經書多了以後,就有了編纂《道藏》的需要。劉宋時道士陸修靜廣泛搜集道經,編成《三洞經書目錄》,總共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除道經、符圖之外,還包括一些醫藥書籍,這是《道藏》最早的結集。」

三洞四輔分類法實質上是東晉南北朝道士按當時道書的傳承、流別而採取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方法,既反映了道書的淵源和傳承關係,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當時道教各派高低的評價。

《道藏》今指明朝的《正統道藏》及《萬曆續道藏》,可以總稱為《明道藏》。唐宋金元各代,都有彙編成集的《道藏》。《道藏》的輯成始於唐玄宗,在開元時唐玄宗下詔搜訪道經,並命令崇玄館道士編輯了最早的一部《開元道藏》。《開元道藏》共有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分為三洞十二部,由道士張仙庭編成目錄三卷,取名為《三洞瓊綱》,在天寶七年詔傳流布。宋太宗時曾命徐鉉等校正道經,至宋真宗時,在徐鉉等編校的基礎上,由王欽若領銜、張君房主持輯成《大宋天宮寶藏》。分「三洞」、「四輔」,總共有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大宋天宮寶藏》編成後,張君房又摘其精要萬餘條,編為《雲笈七籤》一百二十二卷,所以《雲笈七籤》有《小道藏》之稱,此書尚存。

宋徽宗時,又把《大宋天宮寶藏》增加到五千四百八十一卷,裝成五百四十函,名為《政和萬壽道藏》,並在福州閩縣刻板,《道藏》始有刻本。當時,《政和萬壽道藏》雖然尚存於世,但其經版卻已殘缺不全。於是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補全經版,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命令衝和大師孫明道又搜訪遺經,編成《大金玄都寶藏》,總共有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初全真道士宋德方遵其師丘處機的遺志,奉命刊印道藏於平陽(今山西臨汾),經歷八年刻成《玄都道藏》,總共有七千八百餘卷,是卷數最多的《道藏》。可惜的是,上述五種《道藏》今皆亡佚。

(政和萬壽道藏)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是明代《道藏》,明朝的《正統道藏》刊成於正統十年(1445年),總共有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前後由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通妙真人邵以正等主事,歷經四十年完成。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又命五十代天師張國祥校刊《續道藏》共一百八十卷,三十二函,稱為《萬曆續道藏》,其版毀於庚子之亂。

民國十二年(1923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以「涵芬樓」的名義,影印了北京白雲觀所藏的《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即是涵芬樓影印本。現在學術界使用最多的是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根據涵芬樓影印本重印的《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版本。

歷代的《道藏》,其內部結構都是按照三洞四輔十二部的分類法來編纂的。道教經書分類法,首先出現的是三洞分類,繼之才是四輔分類。在四輔出現的前後,「十二部」的分類法也出現了。「三洞」所指,上面已有論述,即洞真、洞玄、洞神,上清經稱洞真,靈寶經稱洞玄,《三皇文》及同類召劾鬼神之書為洞神。洞就是通的意思,修習這些經書能夠使人通達於真正、玄妙、神靈之境界。

所謂「三洞」,就是洞真、洞玄、洞神。「洞真」是說通向真仙之道,類似於佛教的大乘經典。「洞玄」的意思是通向玄妙之道,指的是中乘。「洞神」是通於神靈,能夠召制鬼神,這是小乘。

在「三洞」之中,每洞又分為十二部(類),內容如下:

1、本文,指經書的原本真文;

2、神符,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3、玉訣,指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

4、靈圖,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

5、譜錄,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

6、戒律,指戒規、科律的經書及功過格;

7、威儀,指齋醮科儀方面的著作;

8、方法,指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各種方法之書;

9、眾術,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和其他數術書;

10、記傳,指眾仙傳記、碑銘及道觀志書;

11、讚頌,指歌頌讚唱神靈的著作;

12、章表,指建齋設醮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詞等。

所謂「四輔」就是把「三洞」以外的經論分為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四類。「太玄」取玄之又玄的重玄之義,「太平部」因以《太平經》為首而得名,「太清」取至清虛無之意,傳說此經降自太清境,因而得名,這三部分別輔助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正一部」是以道德為宗,貫通三洞,所以「正一部」是輔助「三洞」,遍陳上中下三乘之義。

《道藏》搜集了幾乎全部道家哲學思想的名著、注釋和道教教義、科儀符錄、仙傳、山志等方面的文獻,還網羅了大量儒家著述以外的歷代典籍,不僅有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料,還有大量的古代科技資料,是中華民族的大寶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道藏應該為更多的人所熟知,道藏不單純是道教信徒受眾本身的,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刻感情的每一個人,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編輯整理甘棠,圖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投稿郵箱:18581680@qq.com

相關焦點

  • 中國道教協會《中華續道藏》徵書啟事
    2016年5月17日,中國道教協會發布《中華續道藏》徵書啟事。具體詳情如下:道教的經典總集名為《道藏》。現存《道藏》是明代纂修的。中國道教協會從1997年開始,組織專家學者,歷時8年,對明《道藏》進行整理、點校和少量的增補,於2004年出版了《中華道藏》。這是當代道教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成果。
  • 道教經典「道藏」的由來
    道藏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其中道教遺書抄本約500餘件,其抄寫時期在南北朝後期至唐朝中期約200年的時間,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時代的抄本最多。其內容包括道家諸子、道教經典、科儀等約有100多種道書,其中約有半數抄本是《正統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經的發現,不僅彌補現存明《道藏》的卻佚,而且為研究河西地區的道教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敦煌遺書一經出現,便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
  • 中國道教文化之瑰寶—— 《重刊道藏輯要》經版
    中國道教文化之瑰寶——《重刊道藏輯要》經版
  • 陳攖寧先生的《道藏》情結
    《道藏》是上古、先秦及以後時期關於道教書籍的漸進式彙編,是中國古代(清朝以前)最大的百科全書,載有哲學、政治
  • 道藏是什麼?
    道藏,指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它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我們今天先簡單介紹下《道藏》的成書歷史以及其目錄的分類脈絡,以便大家在進入學習之前能夠從浩瀚繁多的典籍文本當中對《道藏》有個框架性的了解。道教經書,自唐玄宗時編成道藏之後,中原一帶經過五代戰亂,散亂無倫。據杜光庭《太上黃篆齋儀》卷一二論述,「玉笈琅函,十無三二」。
  • 《道藏》及《道藏索引》
    張宇初既要編修道藏,又要主持教務,還寫了《道門十規》,作為天下道士的行為準則。他提出「夫天地之大,以太虛為體」的道教理論,以「虛」、「靜」、「無為」作為修養根本。然而,有不少道書(如《永樂大典》第911卷的《洞玄靈寶滅度五煉生屍經》和《大帝制魂伐屍法》,第1310卷的《靈寶鍾罄威儀經》和《靈寶三元威儀經》),未被《道藏》收入。圓明園劫後餘存的《永樂大典》,只有原書22877卷的3.48%,居然從中也輯出了好些《正統道藏》失收的道教文獻!
  • 【道教知識】何謂《道藏》"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
    《道藏》是道教所有經典的匯集統編,搜集了幾乎全部天尊神真降授之經文、道家哲學思想的名著、注釋和教義、科儀符籙、仙傳、山志等方面的文獻,
  • 做好「中華續道藏」編纂工作
    做好「中華續道藏」編纂工作 2019年04月03日 08: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江 褚國鋒 字號 內容摘要:「2019成都『中華續道藏』論壇暨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四川大學舉行
  • 入道門者不可不知:《道藏》簡介
    道藏,指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它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1476種,5485卷.1996年起,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是以明代正統、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共分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
  • 《道藏》目錄及文體分類簡介
  • 考古探秘之《道藏》-中國稀世典籍
    南陽市圖書館所藏的《道藏》,是我國的珍稀典藏,絕版珍本。據考,在我國歷史上,宋、金、元三朝都雕刻過《道藏》,但均未流傳下來。現在我國僅存的《道藏》三部,均系明代的正續《道藏》。世人將第一次刻印的稱為《正統道藏》,將第二次刻印的稱為《萬曆續道藏》。原版保存在北京大光明殿內,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焚於兵火。所以,現存的《道藏》已為絕版珍本,成了稀世之寶。《道藏》共計125500餘面,分七大部分,即「三洞四輔」: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 人祖廟迎請《中華道藏》
    《道藏》乃道教經書總集,歷來被視為道觀的無上經寶,2016年11月10日,天朗氣清,祥光普照,人祖廟迎來了一套線裝本《中華道藏》,這是人祖廟有史以來首次迎請這樣珍貴的道經寶典
  • 中華道藏
    中華道藏《道藏》者,道教一切經書之總集也。夫生天地,和陰陽,包囊萬物,亙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紀綱,成就仙業,利樂群生者,教也。總而謂之曰經,聚之於室曰藏。誦經者足以勸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積德累功。仙真聖人所以美教化,移風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經教為津梁也。一般認為,將道書收集整理,編成叢書,從東晉就已經開始,但多數已經流失。
  • 《中華道藏》手工宣紙線裝 精裝49冊 共5箱
    《中華道藏》在承載道教歷史和信仰內容的同時,也包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科學技術、社會風俗、倫理道德、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文獻資源。
  • 蒙元和滿清兩朝,打壓道教的真相!
    對代表漢族文化的道教,成了被歧視、打壓的首要對象。所以,蒙元時逢其會,對道教經籍的總集《道藏》進行毀禁,這次對《道藏》的毀禁,執行非常徹底,人民不敢匿藏。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大劫,永難彌補。後來明朝定鼎,集全國的力量,復修《道藏》,僅得五千三百餘卷。其餘二千五百多卷,俱已葬身火窟,包括《老子化胡經》,據說《老子化胡經》從世上永遠絕跡了。
  • 【道教知識】——道教經文的分類
  •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唐代得到統治者的信仰,並被尊為國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唐代得到統治者的信仰,並被尊為國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秦漢時奉行者多是些講神仙方藥的方術之士。到了東漢末,《太平經》出現,這是道教最早的經籍。此書的內容龐雜,敘述天地、陰陽五行、災異、鬼神及服食養生等事,主要是宣傳宗教和封建倫理觀念。
  • 高葉青 | 陝西明版道藏存佚考
    然而不幸的是,陝西這7部明版道藏先後毀於兵火戰亂之中,或有流散民間不知去向者。本文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在綜合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陝西省內明版道藏頒賜和存藏情況作一細緻的梳理,以此發見陝西道教盛衰興廢之歷史,喚起當代道教古籍保護之注意。
  • 《中華續道藏》編纂工程進展情況簡介
    收書是編纂續道藏的基礎。存世的有價值的道書能否收集齊全,是決定編纂工程成功與否的關鍵。  道書的收集來源可分為四類:一是大陸圖書館系統,二是道教界,三是民間收藏者,四是港澳臺地區和國外的圖書館等收藏機構和個人。
  • 道醫學堂丨道經道書之道藏
    道藏是我國道經、道書的一部大總集,其中包括了明代 以前道教中的絕大部份經典。它是在歷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們 自己匯集和編纂起來的。 道藏的內容,主要是由道家書、方書、道經和有關的傳記四大部分組成的。其中早出現的是道家書,它就是諸子書中的道家部分,《漢書·藝文志》中有「道,三十七家」,大概為先秦人 著作。這些書是道教理論的來源,而《老》、《莊》更為重要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