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穿來跑步,應該沒有什麼不同吧?
文/孫喜 圖/網絡
一場比賽,跑者們腳上型號各異,五顏六色的跑鞋是一大景觀。大部分跑者都會穿著平常陪伴他們訓練的跑鞋,主要也是穿著習慣,圖個方便,但有講究的跑者,會特地在比賽日拿出更「專業」的比賽用鞋來。有的鞋用來日常訓練,有的專門在比賽時穿著競速——訓練鞋和競速鞋,他們分得很清楚。
其實會引致一些不理解:同樣是跑鞋,應該沒有什麼不同才對。如果真的要貼標籤,我們又要怎麼來區分「日穿訓練鞋」和「比賽競速鞋」呢?
當然在最早的時候是沒有細分出「訓練鞋」和「競速鞋」這樣的小品類的,最初在西方只有一種名為「plimsolls」的全部用皮革製成的鞋,被那些貴族拿來在運動時候穿,這才有了專門的「運動鞋」的說法。
隨後為了改進plimsolls又厚重又難穿的缺點,把橡膠和布料粘合在一起的硫化鞋應運而生。又經過了百餘年的進化發展,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各式各樣的鞋款,它們都被統稱為「Sneakers」。在此期間,運動鞋也從貴族專享變成了尋常百姓都會穿著的日常鞋款之一。
隨著各種比賽的興起,職業運動員的出現以及整一個運動鞋市場日漸興旺,運動鞋的品類也被分得越來越細,比如按使用場景的不同,按功能性的不同區分,就有了訓練鞋和比賽鞋之分。
訓練鞋和比賽鞋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僅僅只會被用於跑步,它也可能會被跑者們穿著去健身館,去操場,去體育館,去球場,去練功房。
因此訓練鞋所要承受的腳部發力動作也會非常多樣,除了跑之外,還有跳躍、急停急起、迅速轉向、踢蹬等等動作,腳會在鞋的保護下做出一些側向運動的動作;
而專為比賽設計的競速鞋只要力求幫助跑者們在一個動作上做到最好就夠了,那就是從後跟到前掌的「落地-蹬起-落地」動作不斷重複。
針對這一運動需求,訓練鞋和比賽鞋在設計上最大的區別在於兩點:鞋底的靈活性和鞋的跟尖差——即鞋後跟和鞋尖高度落差。體現在直觀的外型上就是訓練鞋的底相對更平更低,增加靈活性讓穿著者能作出更多方向變換的動作,而競速鞋會通過加固中底和後跟來提供更強力的腳步保護和緩震。
那麼對於大眾跑者而言,一雙好的訓練鞋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首先當然是它有不錯的保護性,足以支持我們進行速度訓練和力量訓練,它的鞋底能夠幫我們抵禦運動過程中力對腳部形成的衝擊,後跟的支撐足以讓我們無憂地做舉重練習,所以一些搭載過時科技的復古跑鞋或是「徒有其表」腳感很差的板鞋或是帆布鞋就最好別穿著當訓練鞋了;
其實是舒適度,一方面穿著時它不會非常擠腳,讓我們的腳無法自如地做動作,但同時也有一定的包裹性;另一方面,它足夠透氣,不至於讓我們在一段時間的訓練後,熱氣無法散發,捂著腳的感覺讓人難受不說,時間長了還容易得腳氣;
當然還有耐久度,一次比賽可能最多也就是42.195公裡,但日久天長的訓練量可遠比這多得多,而且那些爆發式的動作對鞋的摧殘程度也要狠得多。
最後還有美觀度,這根據各人審美來進行挑選,但如果能找到一雙外觀漂亮時尚的訓練鞋,或許你還可以通過搭配使其成為你的日常穿搭品之一。
由此看來,雖然不過只是日常的運動訓練,但一雙訓練鞋要達到「好」的程度,其要求也是真的不低。並非危言聳聽,訓練時穿不合適的鞋可能會引發你身體部位(尤其是腳部)的不適,會讓你的表現不如人,甚至可能會受傷的情況。
為此,愛燃燒編輯部也為大家推薦了5雙「好」的訓練鞋:
Nike Zoom Pegasus 35 Turbo2
中底部分應用了ZoomX與React這兩項Nike獨門緩震科技的結合,無論你是短距離的速度衝刺,還是長距離的耐力練習,Pegasus Turbo 2的中底總是能夠第一時間進入狀態。
Mizuno WaveRider 23
Mizuno WaveRider系列可以被稱為跑鞋界裡優秀的萬金油,WaveRider 23有著舒適的腳感,不錯的性價比,感人的耐久度,非常適合長距離路跑訓練以及日常慢跑訓練。
New Balance 890v7
透氣鞋面和RevLite的中底組合真的很棒,緩震上的小瑕疵可以忽略。
adidas adios Boston 7
全掌boost材料提升緩衝感與腳感,全掌馬牌Continental耐磨橡膠提升防滑性與耐久性。中足Torsion System防扭轉系統,提升鞋子的整體穩定性。
ASICS GEL DS Trainer 24
該系列鞋款首次採用KNIT編織鞋面,透氣舒適度全面上升,全新Flytefoam Lyte輕量緩震中底,讓鞋底反饋更加靈敏,是一雙理想的訓練伴侶。
訓練不可馬虎,那麼挑訓練鞋的時候也不要太隨便了,穿錯了會不舒服甚至受傷,而穿對了,不僅讓你能更舒服地投入訓練,也會讓你在訓練時的心情變得更加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