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疆域變遷解讀

2021-02-13 世界應急博覽

中國疆域變遷解讀

溫元麟

目錄

 一、疆域變遷史

(一)公元前

(二)公元後(三)近現代

 二、領土得失原因分析

(一)領土穩固的原因

(二)失地的原因

 三、新中國的情況

(一)中共對鞏固邊疆問題從來都沒有含糊過

(二)領袖膽識+大炮使中國淨增國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裡

(三)中俄勘界推遲了半個世紀

(四)中國應打造和使用圖們江的出海口

(五)中越勘界中國沒有吃虧

(六)情況正越來越好

 中國疆域變遷,泛指中華民族(包括漢族與其他相關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疆界的變遷。

 有道是:讀史使人明智。讀史可以照亮我們更好地前行。作為中國人,應該了解自己祖國的疆域是怎麼形成的,在形成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還存在著那些對我們不利的因素或者隱患?今後應該怎麼辦?

 一、疆域變遷史

(一)公元前

 五千多年以前,在亞洲的黃河流域出現了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部落首領有:黃帝、堯、舜、禹。

 大約在公元前1988年至公元前1979年之間,禹的兒子啟廢除禪讓制度,在河南禹縣的鈞臺稱王,建國號夏。夏朝的領土在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之間,面積大約有五十萬平方公裡。夏朝的末代君王叫桀,擾民太甚,天下人反。

 大約在公元前1579年,夏所屬部落首領成湯滅夏,定都河南商丘,建國號商。商君武丁擴土四方,佔領湖北、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區,面積擴大到一百萬平方公裡。商朝的末代君王是紂王。紂王擾民太甚,天下人反。

夏朝形勢;商朝形勢

 大約在公元前1066年,商所屬部落首領姬發滅商,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周,史稱西周。姬發大封諸侯。周朝初期的面積與商朝差不多,大約有一百萬平方公裡,擁有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地區。後來又擴充,東北邊到達黑龍江地區,東邊臨海,東南方最遠到達江蘇無錫地區,南邊到了安徽巢湖地區,西邊到了甘肅東部,北部佔有內蒙古的部分地區,面積大約有二百五十萬平方公裡。


西周分封形勢

 公元前1002年,西周康王攻入蒙古地區。

 公元前985年,西周昭王攻入湖北、安徽地區。

 公元前964年,西周穆王攻入青海地區。

 公元前960年,西周穆王攻入新疆的崑崙山地區。

 公元前845年,西周厲王攻入淮河流域。

 公元前822年,西周宣王佔領淮河流域。

 公元前771年,西周臣申侯滅西周。

 公元前770年,西周遺臣姬宜臼稱王,定都河南洛陽,建國號周,史稱東周。東周各代君王無能,所屬各諸侯國紛紛自強,史稱「春秋戰國」。各地人才暢所欲言,史稱「百家爭鳴」。

春秋形勢圖

 公元前551年,魯國貴族遺腹子孔丘誕生,創立儒家學說。

戰國形勢圖

 公元前249年,秦國滅東周。

 公元前246年,秦嬴政繼承王位,立志統一天下。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趙國。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國。

 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國。

 公元前222年,秦國滅燕國。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天下統一,統一度量衡,史稱「萬世開基」。秦嬴政改稱秦始皇,定都陝西鹹陽。秦國佔有陝西、山西、河北、北京、遼寧、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重慶、四川、甘肅、寧夏等地區,面積大約有三百萬平方公裡。

秦朝疆域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向北攻擊匈奴,佔領黃河以東至陰山的地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修築萬裡長城。秦軍佔領廣西、海南島等地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掉不利於統治的各種書籍,史稱焚書。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活埋四百六十多名各地學者,史稱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子胡亥即位,史稱秦二世。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擾民太甚,天下人反。匈奴人冒頓單于建立匈奴政權。

 公元前206年,平民劉邦滅秦,稱漢王。秦遺臣趙佗稱王,建國號南越,佔有廣東、廣西、海南島及周圍地區。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漢,史稱西漢。此時漢朝的面積與秦朝大致相同。

 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歸降漢朝。

 公元前194年,西漢人衛滿渡鴨綠江,稱王,定都平壤,建國號朝鮮。

 公元前141年,西漢武帝即位。

 公元前134年,西漢武帝召見儒者董仲舒,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學,影響後世數千年。

 公元前119年,西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率軍攻擊匈奴,佔領蒙古全境及貝加爾湖地區,封狼居胥山。

 公元前115年,西漢臣張騫向西開通絲綢之路,西漢產品銷售到歐洲地區。

 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派楊僕率軍滅南越國,佔領廣東、廣西、海南島、越南等地區。一支西漢軍佔領四川、貴州等地區。

 公元前109年,西漢軍佔領雲南地區。

 公元前102年,西漢武帝派李廣利率軍佔領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幹地區,兵臨伊朗、阿富汗等地,西域眾國皆歸降西漢。

 公元前99年,西漢武帝派楊僕、荀彘(zhi)率軍佔領朝鮮地區。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的五十六個國家,由西漢臣鄭吉負責。

 史稱: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青海羌族人歸降西漢。西漢全盛時,面積大約有一千五百萬平方公裡,佔有黑龍江、吉林、遼寧、朝鮮、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甘肅、寧夏、江蘇、上海、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越南、貴州、青海、內蒙古、蒙古、海南島、新疆、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俄國中部及東南部分等地區。

西漢疆域圖

 公元前36年,西漢臣陳湯在西域滅匈奴郅支單于,留下傳世名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後世一位學者評論:中國之教始於孔丘,中國之政始於秦始皇,中國之境始於漢武帝。他總結的真對。

(二)公元後

 公元8年,西漢國戚王莽滅西漢,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新。王莽擾民太甚,天下人反。

 公元23年,西漢皇親劉玄滅新,稱帝,定都陝西西安。

 公元25年,西漢皇親劉盆子滅劉玄,稱帝,定都陝西西安。西漢皇親劉秀稱帝,定都河南洛陽,建國號漢,史稱東漢。

 公元27年,東漢帝劉秀滅劉盆子。

 公元73年,東漢使者班超出使西域,西域五十餘國歸降東漢。

 公元91年,東漢臣耿夔(kui)率軍佔領阿爾泰山地區,將匈奴政權徹底瓦解,威脅中原地區三百年的匈奴之患被解除。

東漢疆域圖

 公元184年,東漢皇帝擾民太甚,天下人反。


東漢末年軍閥群雄割據圖

 公元220年,東漢臣曹丕滅東漢,稱帝,定都河南洛陽,建國號魏,史稱曹魏,佔有河北、北京、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安徽、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區。

 公元221年,東漢臣劉備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國號漢,史稱蜀漢,佔有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公元229年,曹魏臣孫權稱帝,定都江蘇南京,建國號吳,史稱東吳,佔有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區。

三國鼎立形勢圖

 公元263年,曹魏滅蜀漢。

 公元265年,曹魏臣司馬炎滅曹魏,稱帝,定都河南洛陽,建國號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天下統一。

西晉疆域圖

五族內遷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國號大成,史稱成漢。

 公元308年,西晉臣劉淵在山西稱帝,定都山西臨汾,建國號漢。

 公元315年,漢臣拓跋族人猗盧稱王,建國號代,佔有蒙古地區。

 公元316年,漢滅西晉。

 公元318年,西晉皇親司馬睿稱帝,定都江蘇南京,建國號晉,史稱東晉。天下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並立形勢

 公元319年,漢臣劉曜(yao)稱帝,定都陝西西安,改漢為趙,史稱前趙。前趙臣羯族人石勒稱王,定都河北邢臺,史稱後趙。

 公元329年,後趙滅前趙。

 公元337年,東晉臣鮮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稱前燕。

 公元347年,東晉滅成漢,佔領四川地區。

東晉疆域圖

 公元350年,後趙臣石閔滅後趙,稱帝,建國號大魏,史稱冉魏。石閔改名冉閔。

 公元351年,後趙臣氐族人苻健稱王,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公元352年,前燕滅冉魏,佔有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區。

 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

 公元376年,前秦滅代。

 公元382年,前秦帝苻堅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發兵欲統一南方,在安徽淝水被東晉軍隊擊潰。

 公元384年,前秦臣鮮卑人慕容泓稱王,建國號燕,史稱西燕,佔有陝西地區。前秦臣鮮卑人慕容垂稱王,建國號燕,史稱後燕,佔有河北地區。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萇(chang)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前秦臣拓跋圭稱王,建國號魏,史稱北魏。

 公元394年,後秦滅前秦,佔有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區。後燕滅西燕。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連勃勃稱大單于,建國號大夏。

 公元417年,東晉滅後秦。

 公元420年,東晉臣劉裕滅東晉,稱帝,定都江蘇南京,建國號宋,史稱劉宋。

 公元423年,北魏皇親拓跋燾即位,稱北魏太武帝。

 公元431年,北魏滅大夏。

 公元436年,北魏滅後燕,佔領遼河流域。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發兵攻劉宋,欲統一南方,不勝,天下依舊分裂。

 公元479年,劉宋臣蕭道成滅劉宋,稱帝,定都江蘇南京,建國號齊,史稱南齊。

 公元502年,南齊臣蕭衍滅南齊,稱帝,定都江蘇南京,建國號梁,史稱南梁。

 公元534年,北魏臣元善見稱帝,定都河北臨漳,建國號魏,史稱東魏。

 公元535年,北魏臣元寶炬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魏,史稱西魏。

 公元550年,東魏臣高洋滅東魏,稱帝,定都河北臨漳,建國號齊,史稱北齊。

 公元557年,西魏臣宇文覺滅西魏,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周,史稱北周。南梁臣陳霸先滅南梁,稱帝,定都江蘇南京,建國號陳。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

 公元581年,北周國戚楊堅滅北周,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隋(sui)。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天下統一,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琉球群島歸降隋朝。

 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死,其子楊廣繼位,稱隋煬(yang)帝。隋朝全盛時,東、南至海,西到新疆,北到內蒙古,面積大約六百萬平方公裡。


隋朝疆域圖

 隋煬帝擾民太甚,天下人反。

 公元618年,隋臣李淵滅隋,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唐。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子李世民即帝位,稱唐太宗。唐朝全盛時,領土東至日本海,西北到達裏海,北部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遊,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島,面積大約有一千六百萬平方公裡。


唐朝疆域圖

 公元630年,西北各國歸降唐朝,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公元632年,西藏王松贊幹布統一西藏,定都拉薩。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嫁西藏王松贊幹布,史稱:西藏歸唐。彝(yi)族人在雲南建南昭國。

 公元668年,唐軍佔領朝鮮地區。

 公元690年,唐皇后武則天滅唐,稱帝,建國號周,史稱武周。

 公元705年,武周皇親李顯滅武周,稱帝,建國號唐。

 公元738年,南詔國歸降唐朝。

 公元762年,唐臣大欽茂在東北地區稱王,定都吉林敦化,建國號渤海,佔有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區。

唐朝邊疆各族分布

 公元880年,唐秀才黃巢驅唐,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齊。

 公元884年,唐軍滅齊。

 公元907年,唐臣朱溫滅唐,稱帝,定都河南開封,建國號梁,史稱後梁。後梁封錢棰為吳越王,定都浙江杭州,史稱吳越國,佔有江蘇、浙江等地區。唐遺臣王健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國號蜀,史稱前蜀,佔有四川、甘肅、陝西、湖北等地區。後梁封馬殷為王,定都湖南長沙,建國號楚,佔有湖南地區。天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形勢圖

 公元916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稱帝,定都內蒙古巴林左旗,建國號契丹,佔有蒙古地區。

 公元918年,唐遺臣劉蟄在廣東廣州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佔有廣東、廣西地區。

 公元919年,唐遺臣楊隆演稱帝,建國號大吳,佔有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區。

 公元923年,唐遺臣沙陀部人李存勖(xu)稱帝,定都河南洛陽,建國號唐,史稱後唐。後唐滅後梁。

 公元924年,後唐封高季興為王,定都江陵,建國號荊南,佔有湖北地區。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

 公元926年,契丹滅渤海國。

 公元933年,後梁臣王延鈞稱帝,定都福建福州,建國號閩,佔有福建地區。

 公元934年,後唐臣孟知祥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國號蜀,史稱後蜀,佔有四川地區。

 公元936年,後唐國戚沙陀族人石敬瑭稱帝,定都河南開封,建國號晉,史稱後晉。

 公元937年,大吳臣徐知誥滅大吳,定都江蘇南京,建國號齊。後晉滅後唐。

 公元938年,齊帝徐知誥改名李升,改齊為唐,史稱南唐。

 公元945年,南唐滅閩。

 公元947年,契丹滅後晉。契丹國改稱遼國。後晉臣劉知遠稱帝,定都河南開封,建國號漢,史稱後漢,佔有山西、陝西、河北等地區。

 公元951年,後漢臣郭威滅後漢,稱帝,定都河南開封,建國號周,史稱後周。後漢臣劉閔(min)稱帝,定都山西太原,建國號漢,史稱北漢。

 公元955年,南唐滅楚。

 公元960年,後周臣趙匡胤滅後周,稱帝,定都河南開封,建國號宋,史稱北宋。

 公元965年,北宋滅後蜀。

 公元963年,北宋滅荊南國。

 公元971年,北宋滅南漢。

 公元975年,北宋滅南唐。

 公元978年,吳越國歸降北宋,北宋統一南方,佔有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廣東、海南島等地區,領土面積大約有四百萬平方公裡。北宋朝廷過度集權,天下英雄無用武之地。

 白族人定都雲南大理,建國號大理,佔有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南部、緬甸、泰國、寮國等地區。

 公元979年,北宋滅北漢。北宋攻遼,欲統一北方,失敗。

 公元1038年,北宋臣党項族人李元昊(hao)稱帝,定都寧夏銀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佔有寧夏、甘肅、陝西、青海、內蒙古等地區。

遼、北宋、西夏形勢圖

 公元1115年,遼臣女真人完顏阿骨打稱帝,定都黑龍江阿城南,建國號金。

 公元1125年,金滅遼。

 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俘宋徽宗、宋欽宗。北宋皇親趙構在河南商丘稱帝,建國號宋,史稱南宋。南宋佔有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廣東等地區,南宋面積大約有二百萬平方公裡。南宋佔領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

 公元1130年,金臣劉豫稱帝,定都河北大名,建國號大齊,史稱偽齊,佔有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等地區。

 公元1131年,遼皇族耶律大石在烏茲別克斯坦稱帝,建國號遼,史稱西遼。

 公元1133年,西遼帝耶律大石定都吉爾吉斯坦的託克馬克。

 公元1137年,金滅偽齊。

 公元1138年,南宋歸降金。

金、南宋、西夏全圖

 公元1206年,金臣蒙古人鐵木真即大汗位,稱成吉思汗,定都蒙古後杭愛省,建國號蒙古,佔有蒙古地區。

 公元1207年,蒙古皇親朮赤率軍佔領西伯利亞地區。

 公元1218年,蒙古軍滅西遼。

 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率軍佔領烏茲別克斯坦,蒙古軍一部佔領伊朗。

 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率軍佔領阿富汗,蒙古軍一部佔領土庫曼斯坦。

 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率軍攻入印度河流域。

 公元1223年,蒙古臣哲別率軍佔領烏克蘭地區。

 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亡於甘肅清水縣。蒙古軍隊滅西夏。

 公元1234年,南宋與蒙古國聯合滅金。

 公元1235年,蒙古軍隊攻入俄羅斯地區。

 公元1238年,蒙古皇親拔都率軍佔領俄羅斯的莫斯科。

 公元1240年。蒙古皇親拔都率軍佔領烏克蘭的基輔市。

 公元1241年,蒙古皇親拔都率軍攻入波蘭、匈牙利。蒙古軍隊的一部佔領奧地利的維也納。蒙古軍隊的一部佔領亞得裡亞海東岸。

 公元1247年,西藏地區歸降蒙古國。

 公元1253年,蒙古皇親忽必烈率軍滅大理國,佔領雲南及周邊極為遼闊的地區。

 公元1256年,蒙古皇親旭烈兀率軍佔領伊朗地區。

 公元1257年,蒙古軍隊佔領越南河內。

 公元1258年,蒙古皇親旭烈兀率軍滅伊拉克地區的黑衣大食國。

 公元1260年,蒙古皇親忽必烈即蒙古國大汗位。蒙古皇親旭烈兀(wu)率軍佔領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及周邊地區。

 公元1269年,朝鮮歸降蒙古國。

 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稱帝,定都北京,改蒙古為元。

 公元1274年,元軍攻入日本福岡地區。

 公元1279年,元軍滅南宋,結束了從五代十國到南宋共三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天下統一。

元朝疆域圖

 公元1281年,元軍攻入日本平戶島地區。

 公元1283年,元軍攻入緬甸。

 公元1284年,元軍攻入越南。

 公元1285年,緬甸歸降元朝。

 公元1292年,元帝忽必烈派元軍攻入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地區。元朝庭面積最大時,大約有三千九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元朝和四大汗國

 公元1351年,元朝廷擾民太甚,天下人反。

 公元1368年,平民朱元璋驅元,稱帝,定都江蘇南京,建國號明。元順帝率餘部返回蒙古地區。

 公元1369年,朝鮮歸降明朝廷。

 公元1372年,西藏、琉球群島歸降明朝廷。

 公元1388年,明朝廷統一全國。領土面積最廣時,北邊到達烏第河,東至日本海,西到新疆哈密,包括西藏,南到南海諸島。面積大約有一千六百萬平方公裡左右。

明朝疆域全圖

 公元1405年,明太監鄭和率船隊七次出航西洋,到達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中東地區、非洲東海岸地區,鄭和後來宣稱:走遍各地。

 公元1421年,明帝朱棣(di)定都北京。

 公元1436年,越南歸降明朝廷。

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時期

 公元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

 公元1616年,明臣女真人努爾哈赤在遼寧新賓老城即汗位,建國號金,史稱後金,佔有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區。

 公元1636年,金汗努爾哈赤子皇太極稱帝,將金改為清。蒙古各部歸順清政府。

 公元1642年,荷蘭人佔領臺灣。

 公元1644年,明驛卒李自成驅明,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順。清軍滅順,定都北京。平民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定都成都,建國號大西。

 公元1646年,清滅大西。

 公元1651年,俄國人佔領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城。

 公元1654年,琉球群島歸降清政府。

 公元1662年,清滅明。

 公元1662年,明遺臣鄭成功驅荷蘭人,佔領臺灣。

 公元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全盛時,面積大約有一三百五十萬平方公裡。

 公元1689年,清政府與俄國籤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西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羅斯。

 公元1697年,清軍平定蒙古大汗葛爾丹的獨立活動。

 公元1716年,新疆準葛爾的策妄阿拉布坦佔領西藏地區。

 公元1724年,清政府平定西北地區羅卜藏丹津的獨立活動。

 公元1726年,清政府在雲貴五省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

 公元1727年,清政府平定西藏的獨立活動。

 公元1728年,清政府與俄國籤定條約,確定中俄中段邊界。

 公元1758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大小和卓的獨立活動。

 公元1769年,緬甸歸降清政府。

 公元1790年,越南歸降清政府。

 公元1792年,尼泊爾歸降清政府。

 公元1793年,清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籤定《欽定西藏章程》,約定:今後西藏地區的重大事項由中原中央政府決定。

 公元1828年,清軍平定新疆維吾爾人張格爾的獨立活動。

(三)近現代

 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即乾隆中葉至道光初期是清朝疆域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50萬平方公裡。道光以後,外來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遂使疆土日蹙,這是近代中國疆域變遷的一大特點。至晚清1908年縮水至1170萬平方公裡。

 公元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籤定《南京條約》。根據此條約,香港地區歸英國管轄。

 公元1846年,俄國佔領清政府的巴爾喀什湖東南的喀拉塔勒河 、伊犁河等七河地區。

 公元1851年,清秀才洪秀全稱帝,建國號太平天國。也標誌著清朝由盛轉衰。

 公元1854年,俄國佔領清政府的阿拉木圖地區,包括伊犁河下遊地區。

 公元1858年,清政府與俄國籤定《璦琿條約》。

 公元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世界第一宮廷花園圓明園。清政府與俄國籤定《中俄北京條約》。

 公元1864年,清軍滅太平天國。清政府與俄國籤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根據此約定,俄國佔據清政府西境的3個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湖和伊塞克湖,連同周邊地區,共達44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同年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

 公元1867年,塔吉克人阿古柏在新疆稱汗,建國號哲德沙爾。

 公元1875年,日本國佔領清政府的琉球群島。

 公元1877年,清滅哲德沙爾,佔領新疆地區。

 公元1882年,清政府與俄國籤定伊犁界約、喀什噶爾界約、科塔界約、塔爾巴哈臺西南界約和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俄國據此佔有清政府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

 公元1885年,清政府與法國籤定條約,法國根據此條約佔領越南地區。

 公元1886年7月24日,清政府與英國籤定《中英會議緬甸條約》,將雲南南部的果敢、班洪等四縣割讓給英國管轄,這個地區就是現在的金三角地區。

 公元1888年,清政府與英國籤定《藏印條約》,英國根據此條約佔領錫金地區。

 公元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國籤定《馬關條約》,日本國根據此條約佔領清政府的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清政府承認朝鮮地區獨立。

 公元1900年,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日本國、義大利國、奧地利國組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公元1904年,英軍佔領拉薩。

 公元1907年,英軍根據《中英續訂印藏條約》,全部退出西藏。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中國擺脫帝制約束,步入三民主義時代。

 公元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由於張學良誤判形勢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整個東北成了日本控制下的「滿洲國」。中華民國政府雖從未承認,但也無可奈何。

 公元1921年,外蒙古試圖獨立,當時的北洋政府未予承認。

 公元1924年,唐努烏梁海地區在蘇聯的策動下宣布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又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正式加入蘇聯。

 公元1945年,根據《雅爾達協定》,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中華民國政府因為蘇聯違反雅爾達協議為由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並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譴責蘇聯。2002年才與蒙古國互設代表處。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新聞稿,表示「民國35年我國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俗稱外蒙古)獨立已為我政府所承認,因此,當時蒙古已非我國憲法第4條所稱的『固有之疆域』。」否定外蒙古為中華民國法定領土。

 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臺灣、澎湖、滿洲光復。大連、旅順、威海衛、廣州灣等租界被中華民國政府先後收回。1947年中華民國派人員軍艦接收南海諸島。但今日,南海諸島為多國所有。目前兩岸政府均認為南海諸島全部和釣魚島列島主權歸屬自己。總體上說,民國疆域與清朝末年最大的不同是在1946年的外蒙古獨立與1945年的「臺灣光復」。而藏南、江心坡、帕米爾等地的實際控制權在清末民初時已不屬於中國政府。

中華民國所欲的行政區劃及領土糾紛

歷代領土面積

朝 代

面 積(萬平方公裡)

秦朝

約354.69

西漢

約666.37

東漢

約654.62

西晉

約615.5

唐朝(太宗)

約1251.19

唐朝(玄宗)

約889.59

遼朝

約475

宋朝(北宋)

約286.56

金朝

約405

元朝

約1450.74

明朝(成祖)

約950

清朝

約1350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在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但在1953年重新將蒙古作為中華民國領土。若包括蒙古,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裡,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則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國;中華民國(敗退臺灣時期)實際控制領土包括臺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南沙太平島和中洲島,總陸地面積36189.5平方公裡。

中華人民共和國

約967.821

 二、領土得失原因分析

(一)領土穩固的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歷史悠久的穩定疆域的少數國家之一。中國能夠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廣闊的疆域,中國的疆域能夠比較穩定地延續下來,這些都不是偶然的,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統一而進行了長期的共同努力;中國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大力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歷代統治者、尤其是1840年以前的清朝統治者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了較為正確的政策。

 在中國疆域的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這不僅是因為漢族人口眾多,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而且在於漢族最早建立了統一政權,為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礎。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秦朝,就是以漢族的前身華夏諸族為主建立的。儘管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經過漢朝近400年的鞏固,中原王朝的疆域已經基本定型。

 從秦朝至清朝這2000餘年間,雖然中原王朝的疆域時有盈縮,但它們的主體部分——北起陰山、燕山、遼河下遊,南至兩廣,西起隴東、四川盆地,東至於海——是相當穩定的。即使這一部分分裂成幾個政權,它們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也沒有什麼差異,因此不久又會歸於統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一範圍內的人口中,漢族佔了絕大多數。

 漢族在長期共同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態,經過儒家學說的總結提高,升華為一種統一的觀念。由於漢族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漢族人民的辛勤勞動,這一主體部分從秦漢以來一直是東亞大陸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對其他政權和民族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固然也導致了其他民族的入侵,但更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由於這一部分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優勢,儘管它不止一次成為非漢族的統治區,但軍事上的徵服者一次次成為經濟和文化上的被徵服者,甚至徵服者的整個民族也被融合在漢族之中了。

 要是沒有這一主體部分的存在,或者這一部分的經濟和文化力量不足以影響並融合其他民族,那麼,在春秋戰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那樣的分裂以後就不可能再恢復統一的局面。而歷史事實是,這樣的統一不僅恢復了,而且統一的範圍越來越大,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

 至於其他民族,也就是非漢民族同樣為中國的統一疆域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首先,中國的邊疆最早是由非漢民族開發經營的,在這些地區歸屬於中原王朝或者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之前,一般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文化基礎和一定數量的人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或者結成了政治實體。

 百越民族對於嶺南、東南沿海和山區的開發,巴、蜀、「西南夷」、蠻、僚、俚、僰等民族對西南的開發,肅慎、東胡、夫餘、挹婁、鮮卑、烏桓、高麗、靺鞨、奚、契丹、女真、滿等民族對東北的開發,匈奴、鮮卑、丁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民族對北方的開發,西域各族、羌、突厥、回鶻、党項、蒙古、回、維吾爾等民族對西北的開發,羌、吐谷渾、吐蕃(藏)等民族對青藏高原的開發,臺灣的當地民族對臺灣島的開發,都是這些地區最終成為中國疆域一部分的前提和基礎。

 由於邊疆地區自然條件不如中原,一般都有地勢高寒,地形崎嶇,氣候炎熱或寒冷,潮溼或乾旱,土地貧瘠,植被過於茂密,疾病流行,交通運輸不便等不易克服的困難,所以在開發過程中尤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這些民族還在創造適應當地具體條件的物質文明的同時,產生了適應當地條件的制度和精神文明。

 此外,中華文化對國土疆域也有重要的影響。比如,儒家的大一統學說既有其積極作用,但也有其消極的一面。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只注重漢族農業區,忽視周圍牧業區和未開發地區,把統一的範圍局限於中原王朝和漢族人口。所以,歷史上一些武功赫赫的漢族政權,儘管多次進入了蒙古高原,卻滿足於憑藉「天之所以限胡漢」的長城為界。對於邊疆地區的得失往往並不在意,甚或麻木不仁。

 值得注意的是,漢、唐這幾個曾經有很強國力的漢族政權都沒有能將別的農業區和牧業區統一起來,相反,中國歷史上的二次大統一都是由來自北方的非漢族直接或間接完成的。東漢開始的北方民族的南下雖然引起了幾百年的分裂,但正是以非漢族的統治為基礎的北方政權最終實現了南北統一。

 崛起於蒙古高原的元朝和發祥於長白山下的清朝都是以北方少數民族為基礎,進而統一中原地區的。所以,如果沒有非漢民族對邊疆的開發,不是由他們來打破傳統的統一觀的局限的話,統一的中國疆域也同樣不可能出現。

(二)失地的原因

 讀者從上述變遷中可以看到,我們中國國土從公元前221年開始就形成了一個由中央集權管理的疆域。到了清朝,具體講即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天山南北後,也就形成了有1300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但到清朝末年時開始變化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地方,已經通過不平等條約和條約以外的武力威脅、掠奪變成了俄羅斯的地方。

 近代中國大片國土淪喪,固然有其外部原因,但國力的衰落和政府腐敗是決定因素。

 1、外敵入侵是國土淪喪的外因

(1)多國入侵

 ①葡國入侵

 1553年,葡萄牙人賄通地方官,在澳門登岸建立居留地。至1573年,葡萄牙人變賄賂為地租,澳門成為西方國家在中國的第一個租住地。入清後沿用了明朝舊例,但到1849年後葡方拒交地租,並逐走清朝駐澳門的官員。1887年中葡籤訂《中葡天津條約》,允許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門。

 ②英國入侵

 鴉片戰爭中,英國佔領了廣東廣州府新安縣的香港島。1842年,中英籤訂《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中英訂《中英天津條約》,又以香港對岸的九龍司地方一區割歸英屬。1898年,中英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次年勘定以深圳河及深圳、大鵬二灣以南及附近海面(九龍新界)租予英國,期限99年。

 ③俄國入侵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塊列為「待議地區」,沒有劃定歸屬,但在俄國勢力擴張到遠東後,不經過任何談判就佔據了這一地區。

 鹹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乘機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籤訂《中俄璦琿條約》,強行割去黑龍江北岸大片中國領土,僅規定璦琿(今黑龍江黑河市)對岸精奇裡江以南「江東六十四屯」仍由原住中國人永遠居住,歸中國政府管理。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則劃為中俄共管。清朝政府當時拒絕批准,但在兩年後的《中俄北京條約》中被迫確認此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還進一步將烏蘇里、松阿察二江直到興凱湖至圖們江口一線以東原中國領土劃歸俄國。第二年勘定邊界,繪圖立碑。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勘,增立、改立界碑多處,中國方面又作了不少退讓。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俄國佔領東北,用燒殺手段驅趕中國居民,強佔了江東六十四屯。韃靼海峽東岸的庫頁島,本來是吉林三姓副都統轄境,但清朝只接受「納貢」,從來不加經營,以至在俄國和日本都侵入該島後還一無所知。

 道光三十年(1850年)俄國單方面宣布庫頁島是俄國領土,籤訂《中俄北京條約》時清廷竟置此島於不顧,還同意規定島上的「土人」不能再過海向清朝納貢,實際上承認了俄國對該島的佔領。

 光緒元年(1875年),庫頁島完全歸入俄國,1905年日俄戰爭後以北緯50°以南劃歸日本。

 《中俄北京條約》確定中國外蒙古與俄國的西界「自沙賓達巴哈起至齋桑淖爾」,雖然尚未經過勘定,卻已經將在此線以西北的定邊左將軍所屬烏梁海十佐領及科布多所屬阿勒泰淖爾烏梁海二旗劃到了中國界外。至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籤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即《塔城條約》),同治八年(1869年)訂立科布多、烏裡雅蘇臺兩個界約。光緒九年(1883年)又勘改科布多邊界,按《中俄北京條約》劃定了兩國邊界。

 《中俄北京條約》規定的新疆境內的中俄西界,在齋桑淖爾以下為「又西南至特穆爾圖淖爾,又南至浩罕為界」,已將原來屬於中國的自巴勒喀什(巴爾喀什)湖東南至特穆爾圖淖爾之間的土地劃歸俄國。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訂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後,俄國又利用具體查勘的過程驅逐中國的卡倫(哨所),搶佔沿邊土地。同治九年(1870年),俄國官員將他們單方面確定的邊界強加給中國,清朝官員只能在俄方界碑的左側另立中方的界碑。但邊界剛劃定,俄國就開始了新的侵略步驟。當時,俄國已經在中亞吞併了浩罕和布哈拉汗國,就趁阿古柏在新疆叛亂之機於同治十年(1871年)佔據了中國的伊犁。

 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派左宗棠出兵新疆,平定了叛亂,要求俄國退出伊犁。俄國以改訂《中俄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作為撤軍的條件,逼清朝於光緒七年籤訂了《伊犁改訂條約》,根據這兩個條約而進行的勘界產生了幾個具體的界約,至光緒十年劃定了從沙賓達巴哈至烏孜別裡山口的中俄邊界,20多年間中國西部共失地50多萬平方公裡。

 在平定阿古柏之亂時,劉錦棠進軍帕米爾高原,光緒初年曾設置了烏滿等八個卡倫。《伊犁改訂條約》規定,在烏孜別裡山口以南,「中國界線向正南,俄國界線向西南」,明確帕米爾高原屬於中國。但從光緒十年(1884年)以後,俄國繼續向南擴張,以武力強佔了薩雷闊勒嶺以西的帕米爾地區。英國也通過其保護國阿富汗侵入帕米爾。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英俄兩國趁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之機,私自在倫敦訂約,瓜分了帕米爾的大部分,中國只剩下令塔什庫爾幹縣。

  (2)侵佔類型

 19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國家入侵中國;割佔中國領土,是本時期最重要的邊疆大事。西方國家侵佔中國領土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①鄰國強佔

 第一種是鄰國強佔中國領土。俄國和日本是典型。在東北,俄國通過強迫清王朝籤訂1859年《中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強佔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在西北,俄國通過籤訂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81年《伊犁改訂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強佔了從唐努烏梁海、科布多到巴爾喀什湖、帕米爾地區的大片領土。

 日本在甲午之戰(1894年)中打敗中國後,次年迫使中國籤訂中日《馬關條約》,割佔中國的臺灣省。

 ②強國殖民

 第二種是歐洲強國將中國領土納入他們在中國周邊國家建立的殖民地。英、法兩國是典型。英國將北起帕米爾、經西藏至雲南的不少中國領土併入其殖民地;法國將滇南烏得、孟烏二土司劃入法屬交趾支那。

 ③租佔沿海

 第三種是西方國家強租強佔中國沿海地區。葡萄牙在澳門,英國在香港、威海,德國在膠州灣,俄國(後為日本)在旅順口大連灣,法國在廣州灣都採取了這種手段。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初年,中國邊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外蒙古有沙俄導演的「獨立」、「自治」事件。1914年,唐努烏梁海地區被沙俄出兵霸佔。1913年至1914年,英國策劃了旨在統治西藏的西姆拉會議,中國政府代表拒籤並聲明不承認所謂英藏的《西姆拉條約》。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東北淪陷於日本。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領土淪陷於日本。

 2、國力衰落和政府腐敗是國家失地的內因

 清朝後期為了鞏固邊疆,就在現在的內蒙古地區開始放墾,原來在陝西等地區的一些移民在內蒙古曾一度不能合法的落戶,基本上是流動的,不是做買賣就是打零工,他們不能擁有土地,不能合法的在那裡居留。放墾後就開放了,開放對鞏固邊疆是很好的,但的確也帶來了新的矛盾,特別是對貧苦的牧民。因為漢人來了佔了他們的土地,他們也不會農耕,王公貴族還能租地得好處,貧苦的農民失去了他們的生活基礎,有的不得不遷移,外蒙古由此感到受到了漢人可能侵入的危險。

 清朝末年實行憲政、新政,但有些操之過急。貪官汙吏趁改革、新政的機會貪汙腐敗,中飽私囊,在客觀上加重了外蒙古這些貧窮地區人民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之下,外因就起作用了。因為沙皇俄國一直處心積慮的要把蒙古分離出去,要佔領這個地方。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外蒙古宣布獨立並且入侵內蒙古。照理說,清朝在入關前,已經徵服了蒙古並且跟蒙古結盟,蒙古也有八旗,整個清朝蒙古族的地位相當高,滿蒙是一家,清朝的歷代皇帝都要把公主嫁給蒙古的王公。那麼,為什麼辛亥革命以後外蒙會獨立呢?因為,沙皇認為,如果外蒙古被其控制,就等於在中國的北方中間打進一個棋子,東邊可以控制東北,西邊可以控制新疆,中間可以直接威脅到中國的首都北京。所以,沙皇無論如何都會支持外蒙的獨立活動。換句話說,外蒙古的獨立是沙皇一手製造的

 對於外蒙古的獨立,無論是南方的臨時政府,以及後來在北方實際掌權的袁世凱等人都採取了積極的態度,絕不承認。當時國際上形勢對俄國也不利,大家都不希望外蒙古被俄國多佔,俄國當時的力量也有限,所以一方面繼續支持外蒙古分裂中國,另一方面不得不勸外蒙古表面上放棄獨立,實際上實行自治,並且公然和外蒙古籤訂條約,並要中國政府承認。所以1915年外蒙古一方面取消獨立。另一方面實行自治,中央政府還是管不到他的,實際上就處於脫離中國,被俄國控制的局面。

 到了1919年,十月革命後蘇俄還是支持外蒙古獨立,但畢竟鞭長莫及,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北洋政府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組建了邊防軍,然後進駐庫倫。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加上當時新生的蘇維埃治國不善,外蒙古宣布取消自治,全面回歸中國。

 但蘇維埃政權稍微穩定以後,它就一方面在蒙古策動成立蒙古人民黨,實際上進一步繼續支持蒙古獨立,包括其後支持民族軍並派人員送軍火;中國方面,由於中國北方的北洋政府忙於內戰,所以原來進駐在那裡的移民實邊的邊防軍於1920年就撤軍了。並且邊防軍大多數根本沒有到外蒙古,而是在參與內戰,不久內戰失敗,徐樹錚本人率軍撤回。

 1921年,俄國白軍與紅軍先後進入外蒙古,並且驅逐中國少數軍隊,外蒙古再次宣布獨立。這次獨立得到了蘇聯的全面支持,又成立了蒙古人民黨,所以到了1924年,來活佛也廢了。本來蒙古有自己的活佛,明朝後期藏傳佛教傳入那裡,大家都信藏傳佛教,蒙古獨立後,活佛就宣布登基為蒙古國皇帝,這時活佛被廢了,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但中華民國政府長期沒有承認。

 為什麼到了1946年,當時的中國政府會承認外蒙古獨立呢?眾所周知,在二戰中,美國、英國、中國與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到二戰後期,盟國之間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會議既要解決協調戰爭,和有效地結束戰爭。比如要求蘇聯在打敗德國法西斯後要出兵中國東北、朝鮮,消滅日本駐紮在那裡的關東軍。也包括戰後的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經建立過國聯,但國聯沒有發揮過多大作用,特別是制止侵略,維護國際安全方面作用不大,所以當時就商量在二戰後成立聯合國。聯合國要發揮大國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與蘇聯背著中國,特別是在雅爾達會議上做了交易,確定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辦法。開羅會議蔣介石去了,史達林沒去。之後,他們在中國首腦沒在場的情況下,碰面做了決定,決定中包括迫使中國承認外蒙古,作為蘇聯承認東北,和作為蘇聯支持美國籌辦聯合國的條件。

 當時,從客觀來說,蔣介石沒有選擇的餘地,他為了挽救這個局面,曾經派他的兒子蔣經國作為他的私人代表去莫斯科與史達林談。蔣經國雖然有很多優勢,在蘇聯生活了十幾年,是蘇聯共產黨黨員並擔任過黨支部書記,娶了蘇聯的太太,在蘇聯生了孩子,俄語也沒有問題。但這些都沒有用,史達林態度很簡單,是你們求我還是我求你們。這樣史達林提出了條件,他要恢復日俄戰爭以前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權益。最主要的是旅順港作為它的軍港,大連要作為它的自由港。旅順和大連一直到滿洲裡這條鐵路,要蘇中共管,而且要以蘇方為主,另一個大的條件就是承認外蒙古獨立。

 唯一給中國留一點面子的是舉行了一次公民投票,而中國政府只能派人去觀察,不能干預。據說,投票結果97%贊成獨立,這樣,中華民國政府不得不在1946年,一方面籤訂中蘇友好條約,同時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所以,到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已經沒有任何餘地了,因為10月2日蘇聯和蒙古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直到現在。

 在臺灣,有人說臺灣的中華民國地圖把外蒙古划進去了,是中共把外蒙古丟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情況是蔣介石到了臺灣後,在1953年初,一方面宣布廢除當時已經籤過的中蘇友好條約,他的理由是史達林言而無信,在各方面損害中國的利益,所以正式宣布撤銷對外蒙古的承認。於是我們看到臺灣畫的中華民國的版圖的確是把外蒙古包括在裡面的,因為這154萬平方公裡包括在內,所以臺灣的地理教科書上都說中國的領土像一個秋海棠的葉子。因為我們的地圖這塊沒有包括在裡面,我們的地理教科書就說中國的領土像一隻雄雞。

 當時蔣介石在解決外蒙古問題時還有一個牽制的因素,那就是當時新疆發生了國民黨方面稱之為"伊寧事變",蔣介石當時想外蒙古已經不可挽回了,留住新疆還有辦法,所以以這個為籌碼提出,讓史達林來平息伊寧事變。這樣一來,在外蒙古的談判中,實際上中國更加處於不利的地位。

 三、新中國的情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

 從上圖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裡,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國。中國領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約5500公裡;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西到帕米爾高原,東西相距約5200公裡。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裡,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裡。海岸地勢平坦,多優良港灣,且大部分為終年不凍港。中國大陸的東部與南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裡。渤海為中國的內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其中最大為臺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裡;其次是海南島,面積3.4萬平方公裡。位於臺灣島東北海面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散布在南海上的島嶼、礁、灘總稱南海諸島,為中國最南的島嶼群,依照位置不同稱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目前,在東北和西南仍一直存在著領土爭議問題。

(一)中共對鞏固邊疆問題從來都沒有含糊過

 對於中國來說,整個近代史都幾乎是一部屈辱史。從鴉片戰爭開始,晚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就不斷丟失領土。數據顯示,從1840年清朝政府割讓香港島,到1946年1月,民國政府公布承認外蒙獨立,中國總共喪失了150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宣布新中國成立。此後,通過抗美援朝的立國之戰,讓全世界看到了新中國的意志和實力。從此,中國終於不再失去領土,而是不斷地收復過去失去或沒有實質控制的領土。

 1、新疆

 1949年10月12日,毛主席命令解放軍1兵團向新疆開進,20日進駐新疆省會迪化。結束了新疆的不穩定狀態,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團結。

 2、西藏

 長期以來,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領主制度,其代表人物是達賴喇嘛等宗教上層人士。比歐洲中世紀時還要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已經在雪域高原上延續了上千年。

 1950年,毛主席指示第18軍、雲南軍區第126團進軍西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藏獨分裂中國的企圖被粉碎。

 3、大連、旅順

 1945年8月,蔣介石政府與蘇聯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將大連、旅順的控制權和東北鐵路權出讓給蘇聯。

 1955年,赫魯雪夫訪華。毛主席提出收回大連、旅順的控制權和東北鐵路權等問題。赫魯雪夫同意了。隨後,蘇軍撤出上述地區,並將設備移交給中方。

 4、片馬、班洪、班老等地區

 1913年,英國侵佔中國位於雲南的片馬地區。1941年,國民政府將位於雲南的班洪、班老等領土割讓給英國。

 1960年,中國與緬甸籤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按照條約,中國收回上述領土。

 5、長白山

 長白山全境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晚清時代,朝鮮北部地區許多朝鮮人出於生計,到長白山一帶墾荒。後來,朝鮮政府提出無理要求,稱本來是中國的延邊地區為朝鮮領土,並要求雙方勘界。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中朝兩國派使共同勘界,但雙方意見發生嚴重分歧。

 1960年,中國收回部分長白山,大量朝鮮族居民成了中國公民。

 6、「 麥克馬洪線」西線部分領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印度方面趁中國處於抗日戰爭困難時期,乘人之危派兵侵佔了瓦弄、噶拉塘等地。

 1962年,中國通過對印自衛反擊,收複印度侵佔的「麥克馬洪線」西線3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打通了新疆、西藏的聯繫。

 7、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中國的四大群島之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後來,西沙群島的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等三島被越南無理侵佔。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戰爆發,中國軍隊收復了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等三島,越軍被驅逐出整個西沙群島。中國自此完全控制了西沙。

(二)領袖膽識+大炮使中國淨增國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裡

 1958年9月初,總參謀部雷英夫向毛澤東匯報了領海線論證過程和採用12海裡領海權的建議,外交部喬冠華對待發的外交部新聞稿作了說明。其時,有兩位法律專家對各種國際法特別是《海牙協議》也作了進一步說明,他們引經據典主張沿用民國時期當局頒發過的3海裡領海權,認為如果宣布12海裡,可能會引發國際爭端,美、英會出來反對,搞不好會打仗。毛澤東思考了一會,最後作出總結:「老先生們的意見很好,很可貴,使我們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多想一想。但是,研究來研究去,《海牙協議》不是聖旨,也不能按照美英等國的意志辦,我們的領海線還是擴大一點有利。從各方面判斷,仗一時半會兒打不起來,我們不願打,帝國主義就那麼想打?我看未必。一定要打,我們也不怕,在朝鮮已經較量過了,不過如此,要有這個準備。」毛澤東從中國的經濟、安全利益出發,並考慮到當時我國海岸火炮有效射程在12海裡以上,最後確定採用12海裡的領海寬度,並且決定立即公之於世。


1958年9月4日,中國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第一條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裡。」「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領海及其上空。」1982年公布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各國有權確定不超過12海裡的領海」。當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了12海裡領海制度。


蔣介石時代,中國外交純粹是看列強眼色行事。「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裝出一副可憐相等待英美列強裁決,結果在整整四個月的時間裡無所作為,導致日軍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和裝備奪取了東北三省,為幾年後的全面侵華創造了條件。

 如果說「九一八」有什麼教益,那就是:國家命運得靠自己,大炮才是解決糾紛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深知這個道理。他自奪取政權伊始,就決心用實力向列強爭取中國的地位。

在通過韓戰維護了中國的陸上權益後,毛澤東開始著手解決海權問題。早在1949年,他已經通過炮擊英艦紫石英號,宣布了蔣時代「列強軍艦有權進入中國內河」的國際慣例完全無效。但蔣時代留下的「三海裡領海權」則仍然使他困擾。按照這種領海權,中國渤海也理應屬於國際水域,至少在法理上可以任由各國船隻自由通行。

 但毛澤東決定對這條國際慣例說不。

 1958年8月22日,毛澤東與周恩來親自與法學家倪徵燠等人研究這個問題。倪先生說「歷史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的領海寬度」,但英美日等國都是主張三海裡領海寬度。這就是所謂的「國際慣例」。但毛澤東斷然指出:「為了國家安全和繁榮,應當有個較寬的領海。」

於是,中國政府很快宣布中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裡,這樣就把中國的領海面積平空擴大了四倍!


自然,這不僅意味著渤海將由中國封閉自守,也意味著美國軍艦將不能接近金門島,這無疑對美國的強國形象是一個嚴重的挑釁。於是,美國政府表示不承認這個寬度;退守臺灣的蔣介石也認為這真是豈有此理,公然違反國際慣例,真是他媽媽的不象話。

 毛澤東深知邊界是打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此時,他已經決定對金門進行「八二三」炮戰。此戰的一個目標,其實也是用大炮為「十二海裡領海權」舉行出生儀式。

 果然,美軍決定試探「十二海裡領海權」的真實性,遂借「護航」之名義,押著臺軍軍艦,向尚在戰火中的金門「12-3海裡」區域駛將過來。此時,毛澤東已經命令葉飛:如果美軍護航,只打蔣艦,不打美艦。這其實是一個心理戰術:一個人身處戰場上,即使所有子彈都打在別處,他也會認為對方在瞄準自己開火。但通過這個戰術,可以在不真正殺傷美國人的前提下,充分檢驗美軍參戰決心的真實性。

出乎毛澤東意料的,是兩艘美艦事先已經接獲艦隊司令的訓令:如遇中共軍隊攻擊,務必撤出戰場,退往公海,不得與共軍交火。

 於是,結果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在臺軍軍艦遭受強大炮火攻擊時,美軍軍艦竟然不發一炮,轉身就逃,以全速急行,直到駛出18海裡以外才停下來跪謝上帝保佑他們的小命s。從此,美國再也沒有懷疑過中國的領海寬度確實是12海裡。

就這樣,毛澤東用一束炮彈將中國的領海邊界釘在距離中國海岸線12海裡的地方。但在很多年後,我們在學習地理時驕傲地記住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裡領海時,卻不一定知道:如果不是毛澤東的大手一揮,我們現在的領海將只是區區70萬平方公裡。

(三)中俄勘界推遲了半個世紀

 目前,中俄邊界,包括蘇聯解體後出現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界線已經劃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已經確定了與蘇聯解決邊界問題的一個基本方針,那就是說,在承認雙方肯定以前清朝籤訂的是不平等條約的前提下,從現實出發,根據現狀劃定邊界,只做局部的一些調整。解放後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間發生了珍寶島事件,以及好幾個地方邊界的衝突發生,隨之就推遲了。到中國改革開放,衝突改善,直到蘇聯解體,最後,中俄才籤署了條約,把邊界固定了下來。

 這裡比較大的事兒是黑瞎子島有接近一半地方歸還給了中國。黑瞎子島原來根據璦琿條約就是中國的,而且實際也被中國控制,直到張學良在東北主政的時候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張學良當時年輕氣盛,於是他宣布收回中東路,但事先沒有很好的準備,結果反過來被蘇聯紅軍佔了上風,蘇聯紅軍趁機把黑瞎子島整個佔領了。所以我們2001年劃定邊界時,中國要回了171平方公裡(黑瞎子島面積約335平方公裡,劃歸俄方約164平方公裡)。

 中國現在跟俄羅斯、前蘇聯的界限都已經劃好了,跟其他的像哈薩克斯坦,最近與塔吉克斯坦基本上也在進行逐步的邊界調整。有爭議的地方有的是用另一塊地方調整,有的是根據各種因素重新調整劃定,基本沒有太多的變化,目前也暫時看不到存在什麼威脅,因為實際的疆界早就形成了。

(四)中國應打造和使用圖們江的出海口

 現在中朝邊界還剩下一個大的問題是圖們江的出海口,因為根據清朝劃界的結果,原來烏蘇里江以東的地方全是中國的,後來先是中俄共管,後來全部歸了俄國。圖們江的南岸都是朝鮮,但北岸離出海口還有15公裡的地方變成了俄羅斯的地方,於是中國在這沒有了出海口。當時清朝談判的大臣吳大澂是極力去力爭的,俄國也承認中國是有圖們江這個出海口的,到我們跟俄羅斯劃界時又重申這一點,但現在現實的問題就是朝鮮與俄國之間有一道鐵路橋就在這裡通過。而那個鐵路條橋很矮,淨空有限。我想我們國家如果從長期戰略考慮應該不惜代價,保持圖們江的出海口,並且要實際使用。比如是不是我們出錢另外造一個高橋,把低的拆掉,我們要在這裡疏浚航道,在出海口建立必要的安全措施。因為這是東北面向太平洋、日本海唯一的出海口,如果這個出海口沒有了,我們只能繞過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繞過北朝鮮才能夠進入太平洋,我想這個事情應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五)中越勘界中國沒有吃虧

 中越邊界,陸界對我們基本上是比較有利的,這是中國與外國鄰國劃界中唯一沒有吃虧的。因為中法戰爭在越南時法國打了敗仗,所以清朝答應籤條約,放棄對越南的宗主國的條例,法國人有點兒喜出望外,還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劃界的時候中國是比較主動的。另外,廣西組織劃界的官員鄧承修不僅愛國,並且立場堅定,寸土必爭。有時法國政府與中國談判,讓他讓步,他堅決不讓,而且一清二楚。再加上中越邊界的居民,都不願意歸法國統治,所以一旦進行調查,他都紛紛表達自己是大清的人,所以這一條陸界基本上我們該有的權利都保障了。

 海界最大的問題是白龍尾島,它本來應該是中國的,但上世紀50年代給了越南了。儘管外交人員據理力爭,也確實花了很大的努力,但終究由於白龍尾島的喪失而損失了本來應該屬於中國的那片海域。

(六)情況正越來越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前所未有的強軍舉措下,強軍效果逐步顯現:軍隊政治生態環境越來越健康了;部隊的戰鬥力提升了,尤其是最能體現國家實力的武器裝備有了較大的改善和提升;國家的周邊環境安全穩固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維和、護航,該說NO時就說NO等均彰顯了大國的實力。近年來,中國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贏下了幾場「戰爭」:

 如「釣魚島之爭」,在2012年以前,釣魚島實際控制權還在美日手中,日本不僅在上面修築了燈塔等設施,同時還進行著常態化巡航,驅逐中國漁船、禁止中國船隻駛入相關海域。當然,日本的背後,是美國在支持甚至慫恿。還有,我們那時候還不夠強大。

  請看我國強大後是如何出手的:

  2013年4月17日當天,中國海軍170「蘭州」號飛彈驅逐艦以及572「衡水」號護衛艦通過衝繩近海公海海域返航,並在中國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日本海上自衛隊出動P-3C反潛巡邏機和驅逐艦在宮古島附近海域對中國艦船進行跟蹤和監視。但是沒敢靠前。

  同年6月,網上傳出高清版的日本海警船隻被撞擊出了一個巨大窟窿的猛圖。

  同年11月23日,中國國防部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包含釣魚島附近相關空域。公告出來後,日美韓先後表示不承認東海防空識別區,並先後派出戰機在未通報中國的情況下進入東海防空識別區,但隨後即被驅離。

  2014年年初,日本戰機闖入被中國火控雷達鎖死,無法擺脫,嚇得飛行員落荒而逃。中日軍事力量現實對比,給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不敢再輕易駛入防空識別區。

 2015年,中國已經實現對釣魚島的常態化巡邏,識別區雷達全覆蓋,海域聲吶監測全覆蓋。美日一度叫囂「今夜開戰」,但是卻始終未敢打響第一槍。如今,不僅是釣魚島實現了實際控制權轉移到我手,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空軍已經可以頻繁進出宮古、對馬海峽、飛躍日本大阪,並對日本的抗議置若罔聞。中國官方表示,日本如果暫時不習慣,我們多穿越幾次就習慣了。霸氣,相當霸氣。

  再看南海仲裁

  在釣魚島之爭中國進入常態化巡邏之後,沒有佔到便宜的美日又繼續使壞。2013年1月22日,美日要挾菲律賓在一個野雞機構作出一份仲裁,要求中國割讓自己的海疆。並且為了敦促中國儘快割地賠款,美國還派出了三大航母艦隊前往相關海域,施壓中國。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

  面對這些情況,中國採取的辦法是什麼呢?首先是態度,然後是拳頭。中國態度十分明確:不參與、不接受、不承認。

  面對美日甩過來的尾巴,中國鐵拳打出,鋼牙咬下,咔嚓一聲,舉世震驚。

 中國四位上將坐鎮南海,現場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面對氣勢洶洶的美日三大艦隊毫不示弱,萬炮齊發,覆蓋相關海域,炮聲震天,火光沖天。美國艦隊見到此情此景,悄然調轉船頭灰溜溜地離開了,從此再不敢和中國叫板。

作者慰問南海艦隊時的留影

  隨後發起仲裁的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下臺,嚇得連忙發文表示,都是美國逼自己幹的。不過這種狡辯是沒有用的,阿基諾三世或將被送上法庭面臨牢獄之災。如今,南海已經風平浪靜。中國已經在南海通過填海的方式修建和擴建了數個重要的戰略島礁。完成了大型客機、戰鬥機的起降,也完成了紅旗9等飛彈的上島部署。東協國家紛紛和中國籤訂南海備忘錄,認同中國在南海的主張,共同反對美日,共同維護南海和亞洲地區安全與穩定。

  美日張牙舞爪,最終落荒而逃,中國建島籤約忙得不亦樂乎。贏得精彩!贏得漂亮。

  又如西沙對峙

  在中越陸上邊界得不到便宜的越南,近年來一方面積極邀請美軍停靠金蘭灣,一方面又邀請大批美國鑽井公司到西沙鑽探石油氣田。結果中國的反應很直接。上去就抽耳光。中方一共出動了幾十艘軍艦與之海上對峙。越南一看這陣勢,當即就傻眼了,於是落荒而逃。油氣勘探當然是搞不成了。並且中國講得很清楚,如果再敢這樣挑釁下去,越南不僅不能再新侵佔任何島礁,而且連過去侵佔的也要一併吐出來。

作者曾指導威震南海的兩棲偵察隊訓練

  實際上,從東協會議結束開始,整個南海區域就很難再生起任何波瀾了。如果越南阮家敢一意孤行,最後恐怕得罪的就不是一個中國,而是整個東協的所有國家了。因此,越南最後也只能在協議上簽了字。

 這份被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死活都不承認的協議,最後居然籤成了。美國在一旁酸溜溜地說,這肯定是中國逼迫大家籤的。結果東協國家根本不理他,反而說:「成天逼迫我們和中國作對的,是你吧?」

 再如中印對峙。大家還記得吧,印度出兵是發生在川普和莫迪會面之後的。美國的算盤是,當初既然可以拉攏中國打倒蘇聯,今天也應該能拉攏印度打倒中國。這可以說是相當險惡的一步棋了,對這步險棋,中國一旦走錯,後果不堪設想。

  現如今,莫迪老仙想清楚了,形勢比人強,說啥也沒有用,目前看來,也只有接受中國標準,參與中國建設,搭上中國便車才是風險最小,收益最多的出路了。別的路,簡直就是死路啊。所以嘛,莫迪還是要來中國參加金磚國家會議了。他只要來,一切都好辦了。中國經濟的列車嘛,馬上出發,得讓大家都上車才行。只要上車了,以後的事就好辦了嘛。

  同時更重要的是,此前中國往西藏哪怕運輸幾輛坦克,西方就會拼命叫罵中國威脅論,說中國有野心,妄圖吞併尼泊爾、不丹、錫金啥的。可是現在利用這次對峙,中國大批部隊部署到位了,大批飛彈、戰車、坦克、先進火炮全部部署到位了,大家都沒話說。畢竟是印軍侵入了中國領土啊,中國不可能不調兵遣將吧。並且,不丹和尼泊爾還大聲喊,中國根本沒有威脅我們,威脅我們的明明是印度,你看印度都越過我們的國土去和中國對峙了,這簡直是無法無天了。

 於是,西方只能閉嘴。中國通過中印對峙,實現了一箭雙鵰的戰略目的,簡直是爽呆了。這一仗,也贏得漂亮。

 不久前,在波音737-8飛機接連出事,安全隱患尚未排除的情況下,中國民航總局在第一時間做出全部停飛的決定,隨後,全世界所有擁有波音737-8飛機的國家都陸續加入了「停飛陣營」(美國最後也不得不宣布停飛),此事彰顯了中國是負責任大國及有實力大國的地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人誠不欺餘也!

 回顧這些年中國應對周邊地區緊張局勢及國際問題的對策簡直算無遺策,可謂中華智道,無人可御。這一系列重大勝利,表面上看是智謀的勝利,但「打鐵還需自身硬」,本質上還是中國整體硬實力和軍事力量的飛躍提升所帶來的底氣。

 如果沒有足夠的底氣,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後盾,如果沒有厲兵秣馬的嚴陣以待以戰止戰,恐怕中國根本就沒有去施展謀略的資格和舞臺。畢竟,軍人在戰場上贏不回來的東西,就別指望外交官去討回來。

這才是中國底氣所在!

2018海上大閱兵

 如果沒有南海的實彈演習,沒有海量飛彈火箭炮入藏,沒有海軍和空軍輪番碾壓日本和越南,恐怕我們也不可能取得任何實質性的勝利。

(圖片資料來自百度)

本期責編:應聯

推薦悅讀:

點擊左下方的「閱讀原文」,即可跳轉到「應急國際」網站,了解更多精彩的資訊!

一起傳遞愛:請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

——————————————————

關注後可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清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及其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
    清代是中國古代疆域的定型時期,也是我國近現代疆域變遷的發端時期,在中國疆域沿革研究中具有特殊意義。經過80餘年的探討,學術界雖在中國古代疆域形成的分期上尚有一定差異,但都基本認同中國古代疆域定型於清代,[1]然而對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及變遷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卻關注不多。本人以清代中國疆域變遷為切入點,試圖對此進行探討,就教於學界方家。一、清代中國古代疆域的定型與近現代疆域變遷的發端清代是中國疆域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時期。
  • 段紅雲丨清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及其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
    關 鍵 詞:清代  中國疆域  中國民族  定型  變遷 作者簡介:段紅雲,1975年生,博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地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號,郵編650091。    清代是中國古代疆域的定型時期,也是我國近現代疆域變遷的發端時期,在中國疆域沿革研究中具有特殊意義。
  • 21張圖,清晰解讀古代中國疆域變遷
    古代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古代中國疆域歷史是古代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中國疆域的嬗變過程,就無法準確展開中國古史的論述,就難以講好中國故事。 夏朝由啟建立,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 解讀城市歷史變遷
    在中國史學研究上,輿圖已與正史並肩,分擔具象與抽象記錄歷史的職能。近年來,我國多個大中城市出版了城市古舊地圖集,作為總結城市發展脈絡、解讀城市歷史變遷、探究地域歷史文化的基礎性資料。由長春市檔案館副館長趙欣策劃,趙洪、房友良兩位文史專家擔任主編的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長春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地圖集》),歷時三載付梓,這是我國東北地區首部城市歷史地圖集,填補了東北地區史學研究的空白。
  • 中國曆朝國號的由來及中國疆域圖之變遷
    南宋疆域圖十三、遼(916~1125年)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北方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國號初為「契丹」,後改名為「大遼」。西夏位置圖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號「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因位於中國西北地區,史稱西夏。十五、金(1115年-1234年)
  • 5000年中華疆域變遷圖
    △ 南宋疆域圖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北方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國號初為「契丹」,後改名為「大遼」。△ 西夏地圖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號「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因位於中國西北地區,史稱西夏。
  • 中國疆域到清代才開始定型
    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主導的以藩屬體系為基礎的東亞政治格局被西方列強主導的新型國際秩序所取代,傳統的天下觀和疆域觀受到嚴重衝擊,中國由王朝國家向近現代主權國家轉變,中華民族由自在民族共同體向自覺民族共同體轉變,並形成了諸多的跨境民族,對近現代中國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中華5000年疆域變遷圖,很強大
    東晉十六國疆域圖南宋疆域圖  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北方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國號初為「契丹」,後改名為「大遼」。明朝前期疆域圖  明朝的正式國號為「大明」,是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皇朝。
  • 中國傳統疆域觀視角下中國南海疆域的演變與形成(上)
    總的來看,中國傳統的疆域觀有以下 幾個特質。   首先,中國古代的疆域觀是以 「天下觀」 為基礎,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疆域不以國家的存在為前提,外部界線往往  不明確。中國的 「天下觀」 在周代就已形成,《尚書·大禹謨》中記載有大禹 「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 李大龍:中國疆域形成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方面,馬大正、劉狄先生合著的《二十世紀的中國邊疆研究――一門發展中的邊緣學科的演進過程》、[⑥]劉弘煊先生的《中國疆域史》、[⑦]林榮貴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疆域史》、[⑧]葛劍雄先生的《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⑨]等有關中國疆域史研究的專門性著作得以出版,雖然多是屬於對中國疆域形成過程分階段所做的具體闡述或分析,但卻為今天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堅實的學術積累。
  • 明朝的疆域有多大?
    明朝疆域:從皇圖萬裡到無尺寸之地。緒論:明朝建立之初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從此,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人民建立起的專制政權,開始了其長達276年的封建統治。洪武中後期的明朝疆域明代初期的疆域包括了中原漢地、廣西、雲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對於新疆、外蒙古、松花江流域以及吐魯番地區則實行羈縻統治(所謂的羈縻就是古代中原王朝一種以夷制夷的政策,中原王朝給夷人頭目冊封官職,夷人頭目接受封號並在名義上歸屬於中原王朝。),建立羈縻衛所。
  • 中國大一統王朝疆域地圖演變,經歷了哪些變化?
    秦漢隋唐兩宋元明清,中國歷史上實現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今天我們來看一看這些王朝的疆域與現今中國的地圖有什麼區別。
  • 華夏疆域的變遷—武帝經略四夷之漢匈戰爭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博文說史」微信公眾號華夏疆域變遷—武帝經略四夷之漢匈戰爭隨著帝國心腹之患王國問題的解決,漢武帝劉徹將目光投向了草原,是時候與北邊那個囂張跋扈的鄰居一較高下了。事實上匈奴帝國也是我們華夏族的老朋友了,早在戰國時期日益強大起來的匈奴就與北方秦、趙、燕等國摩擦不斷。
  • 中國歷代王朝疆域版圖一覽,哪個朝代版圖最小,哪個最大?
    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第一次明確劃定了中國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疆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裡。五、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歷經426年。分為西漢和東漢。1.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歷經231年。
  • 20張圖帶你回顧中國歷史上的疆域變遷,最後一張燃爆地球!
    很多人都對歷朝歷代,中國疆域的變化,沒有太深的印象。我將通過二十張圖片,來帶你回顧中國疆域的變化歷史。希望你能從中感受出,華夏文明的艱苦旅程。第一張是原始社會的遺址分布圖。從中可以看到黃河母親,對華夏文明的巨大影響。大部分的華夏文明遺址,都散落在黃河兩岸。
  • 中國歷史上歷代統一王朝疆域,1820年的清朝疆域最為完美
    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其後歷代皇帝都以統一為念,由此產生了俗稱的秦、漢、晉、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統王朝,其中強漢盛唐讓人熱血澎湃,而清朝雖然在近代飽受屈辱,但從疆域來看,本人還是認為在1820年的清朝疆域最為完美。
  • 中國歷代疆域演變概述(附帶地圖)
    這個疆域範圍是秦漢隋唐以來傳統的中國疆域的直接繼承與延續,是由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現在就以歷史時空為軸,給大家系統地講述一下我國歷代疆域演變。夏朝活動的主要區域是黃河中下遊一帶(相當於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區),都城建於安邑。
  • 通過地圖了解唐朝疆域變遷:一個龐大的帝國,最後竟然被肢解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目前網上主要流傳的唐朝地圖主要有三幅,分別是唐高宗時期地圖、唐玄宗時期地圖和唐朝地圖。這三幅地圖都是譚其驤版本的地圖,出現了不少的錯誤。於是,我就在網上尋找到了唐朝各個時期相對客觀的地圖,如此就能夠讓我們更加客觀了解唐朝的疆域發展歷程了。
  • 書訊 |《中國疆域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探索》&《中國邊疆與中國邊疆學建構》
    《中國疆域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探索》目錄 前近代東亞多民族國家疆域理論體系的建構——以《從「天下」到「中國」:多民族國家疆域理論解構》為中心「中國」與「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國疆域形成的歷史軌跡從複數「中國」到單數「中國」——試論統一多民族中國及其疆域的形成歷史語境中的王朝中國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國、疆域、版圖為例清代中國與鄰國
  • 明朝疆域:明朝地圖
    疆域        領土範圍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裡,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裡。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佔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