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高手馬保國與拳擊愛好者決戰,30秒被KO三次。淪為網上笑談。大多認為馬老頭不自量力,以一介高齡之身,忽悠自己,擺臺上不惜丟臉敗北。更多人討論一個問題,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前面有太極磊磊,還有閻芳大師,都成為江湖笑柄。加上馬保國,可稱為「太極三醜」。按說,太極是中國武術中走向國際的典範,一襲白衣,翩翩起舞,剛柔相濟,快慢結合,很有氣勢。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堆人打太極。民間各種專業班,加上各個公園街道,太極愛好者比比皆是。老外們也是趨之若鶩,紛紛拜入太極門下,幻想有一天能像街霸遊戲一樣推出兩個牛比的太極球來。因此,說太極是中國武術的首席代表,應該無人提出異議。
太極三醜的慘敗如果只是個體學藝不精,玷辱名門也就罷了。但是面臨現代搏擊人士,甚至只是業餘愛好者的挑戰,整個中華武林三緘其口,無一人敢出來應戰,這裡面就大有意味了。從邏輯上講,如果中國武術真有高手,那應該站出來,擊敗對手,為武術正名,就像當年霍元甲葉問等前輩一樣;如果中國武術沒有高手,那只能認慫服輸。
可惜,事實就是如此。
不管你信不信,我從來就不信。
我從來就不信中國武術能打架。我的故鄉號稱武術之鄉,武校眾多,身邊也不乏自小練武的人士,至於打架,跟沒練過的自然佔優勢,碰上人高馬大,心狠氣橫的,我看練沒練過沒啥區別。因為我就見過一個從小練武的練家子被人打得渾身是血。那時我就堅信,這玩藝兒也就強身健體罷了。或者考個武術生,還算實用。
中國武術在我看來,就是中國小說家集體炮製出來的精神麻藥,跟道家神仙類似。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武術門派,全是套路,一招一式,全都成形。但是真正打起來,誰還用什麼白鶴亮翅?你的翅膀還沒亮開呢,早就被人一腳踹翻在地。
從實戰來看,拳擊、搏擊類打法無疑更實用,一拳一腳,都是奔著命門去的。我曾在頭條掛出一個問題,如果泰森當年在中國擺下擂臺,有沒有人能贏他?絕大多數網友認為,沒有人。當然也有人認為有,比如,派磊磊、閻芳上臺。
我們看霍元甲、葉問打擂,都是影視劇裡,這樣的電影其實很多。還有武林志、精武門之類。這都加上了特有的民族情緒在裡面,背景是積貧積弱的晚清或民國,東亞病夫、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等深深地刺激著國人的神經。因此,我們需要大俠們站出來,打倒東瀛武士,踢翻歐美沙俄大力士,看著提氣、出氣、漲志氣!
我們發展到這個時代,已經可以心平氣和地看看中國武術了。把賦予他的民族大義拋去,就事論事,沒人覺得中國人打不過泰森有什麼大不了,因為確實打不過。就像至少到現在沒有中國人能跑過博爾特一樣。也沒有人能打敗中國桌球隊啊?《葉問3》裡,安排葉問跟泰森飾演的拳擊手幹了一架,正常人都明白,就葉問那身板兒,不太可能跟泰森過招。
也有人認為,中國武術原來是實戰的,只不過在流傳過程中,實戰的因素越來越少,只剩下花架子了。
我不知道現在這麼多武術流派哪裡來的,這些只在武俠小說裡存在的招式是跟廣播體操一樣瞎編出來的,還是流傳下來的。這其實也是個邏輯問題,如果真有武術招數,那麼至少在晚清,中國還以冷冰器為主,這麼實用的東西怎麼會失傳?如果失傳,最靠譜的解釋就是,這些招數根本就沒用。
西方傳奇裡有騎士,也有劍客,但是對招數沒有刻意的描寫。中國自古就有俠客,司馬遷的《史記》裡,專門還列了刺客列傳、遊俠列傳,荊軻應該算武林人士吧,這麼牛的人,連秦始皇一個人都幹不過,雖然說壓力山大,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荊軻沒什麼高招,拼起命來,始皇帝也不是吃素的。
唐傳奇,以及後來的公案小說裡,武林人士越來越多,但是和西方傳奇一樣,對招數幾乎隻字不提。只是到了近代,武俠小說成型,大俠們才有了門派,才有了招數。到了金庸,終於成了系統,到了巔峰。金庸寫了一堆眼花繚亂的招數,他自己一招也不會。還不如廣播體操。到了華山讓他論劍,主要還是靠嘴。
馬保國主要也是靠嘴。結果被揍得鼻青臉腫,嘴巴被打得稀爛。馬老頭其實心裡有底,不過名利雙收,得了惡名,也得了實利。出場費應該不低,比他收一年徒弟強。
中國武術能不能打放一邊,養活了無數的閒人倒是真的。寫小說的,拍電影的,拍電視劇的,這還好些,因為他們知道真假。還有好多真正開館收徒的,時間長了連自己都覺得是真的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話不錯。
但是江湖只有一種招數最實用,那就是失傳已久的王八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