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清晨,綿綿細雨傾撒在雙遼市服先鎮服先村的黑土地上。
在村部的道路上,一個消瘦的身影冒雨前行著,這個人是邊子紅,正在去貧困戶家中走訪的路上。
邊子紅有兩個身份,他既是雙遼向陽供電所所長,也是雙遼市服先鎮服先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崗位不同,但為民服務的責任不變。自2017年成為駐村隊長以來,這個在農村長大的青年人,帶著對鄉親們的深厚感情,努力探索脫貧致富的新路子,老百姓常常把他當做「實在親戚」。
「要想過上好日子還得靠自己,自己不動彈,扶貧政策再好你也富不起來。」這是雙遼市服先鎮服先村村民胡成媛脫貧後的肺腑之言。
胡成媛是服先村貧困戶之一,本人患有中度尿毒症,妻子出離,抑鬱寡歡,與12歲兒子相依為命,僅靠土地流轉租金及光伏分紅維持生活。
時任服先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的邊子紅對胡成媛的情況高度重視,他深知,除了老弱病殘以外,貧困戶的「病因」一般在思想上,所以要想讓胡成媛爬出「窮溝」,必須先從「志向」扶起。
「拉家常」,成了他和胡成媛日常相處的模式。他從孩子入手,逐步喚起胡成媛對兒子的愛和責任。「就算你不為自己想,也要為孩子想想,孩子那麼小,他只有爸爸。」正是這些掏心窩子的話,為胡成媛的內心送上了一絲溫暖,讓他重新「站」了起來。
為解決基本生活保障,邊子紅及時與社保辦進行協調,為胡成媛和兒子辦理了低保金,父子倆每月可以拿到452元錢。
在此基礎上,他還幫助胡成媛發展養殖業,低價為其購置雞雛,然後以消費扶貧的方式回購,極大增加了胡成媛的收入。「2018年養殖小雞,我賣了3000元,到2019年,是8200元。」 胡成媛說 ,自己真沒想到,還能靠雙手賺這麼多錢!「子紅當我是兄弟,總想著拉我一把,我不能對不起兄弟!」
兄弟的幫助還不止如此。邊子紅還與村兩委溝通,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給予胡成媛服先村村委會保潔員工作,主要負責服先村村委會的衛生清潔以及外來人員的登記,每年的工資可達12000元。
這份穩定的工作,讓胡成媛徹底從貧困隊伍中「出列」了。
「還別說,這人啊,還是得幹點什麼,自從當了保潔員後,他現在的樣子可比之前精神多了!村支書張英強看著胡成媛的變化,心裡替他高興。
「以前用柴油機澆地,1畝地要2個小時,現在1個小時就完事了,這多虧了邊所長。」服先村村民劉樹田介紹說,雖然今年雙遼還是乾旱,但是有了機井,收成有保證了。
雙遼市接壤內蒙,十年久旱,種植業是主要的經濟來源。該村耕種面積1580公頃,主要經濟作物為玉米,機井未通電前,村民大多使用柴油機灌溉,成本高,收益頗低。
邊子紅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一方面對農戶耕地情況進行摸底,一方面向上級匯報,積極協調爭取扶貧資金,申請農網改造項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四平公司將服先村納入「井井通電」工程,125眼灌溉機井通電,澆灌面積625公頃。據測算,服先村機井通電工程投入後,電機灌溉效率提升約1倍,間接增加當地農民收入25.32萬元,實現了增產增收。
僅井通工程一項,就為農民打了一個「翻身仗」。邊子紅深知,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必須抓好、抓牢這項基本生活保障。隨著井通工程的投入使用,在服先村出現了水稻種植,豐富了以往以種植玉米為主的單一種植模式,農業轉型升級邁出了第一步。
此外,不用靠天吃飯,收成有保障,使土地增值了,沒有勞動能力只能通過土地流轉生活的貧困戶,嘗到了土地流轉租金上漲的甜頭,也享受到了井通工程帶來的紅利。
服先村是省裡的重點貧困村,多年來的自然消耗,讓村子的基礎設施破敗不堪。如何改善服先村的村容村貌,成了邊子紅的心頭事。
忙完工作後,他就深入街頭巷尾,與村幹部探討解決方案,傾聽群眾們的意見。
「還有很多住戶連基本的窗戶都漏風,趕上颳風下雨天氣,屋內潮溼不堪」。
為了改善民生,邊子紅積極協助村兩委,協調包保單位,通過「黨建+扶貧」支部聯創的方式,籌措2.6萬元扶貧資金,投入到村裡老舊窗戶更換和文體廣場建設等項目中去。
經過一個的月的建設,貧困戶的舊窗更新完了,村部的文體廣場也建立起來。
更新後的密封窗戶成了貧苦戶遮風擋雨的港灣。
「有了文體廣場,咱們吃完飯也有遛彎的地兒了。現在的生活啊,可不比城裡差!」村民張明說,對於這個居住了大半輩子的村子,他有了新的期待。
此外,為豐富村民精神生活,邊子紅還利用自留黨費,幫助服先村黨支部建立黨員活動室,展示扶貧工作內容和成果,豐富業餘文化生活,增強貧困群眾內心的認同感和配合度。
「不能單單從物質上脫貧,要想過上幸福生活,村民們的精神也要脫貧。」邊子紅介紹道。
如今的服先村,早已告別了以往老舊的面貌,麥田裡揮汗如雨的秋收;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廣場中嬉鬧追逐的孩童;展現了一場場幸福奔小康的生動畫面。
而邊子紅為此做出的努力,付出的心力,都被村裡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實在親戚真實在」!
「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兩年多的幫扶工作,邊子紅幫助村裡195人達到了脫貧不返貧標準。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成績單上,凝結著邊子紅700多個日夜的汗水和忙碌,體現著「功成必須有我」的履責形象,也映襯著服先村村民臉上越加燦爛的笑容。
編輯:高慧君
校對: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