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疫情之所以難以收場,是因為一百年前,他們幹的就不行

2020-12-23 歷來現實

1918年春天,世界大戰還處在最後的瘋狂,四面八方都充斥著濃鬱的火藥味,在東線俄國已經退出了戰爭,德國正在加緊準備那個時代最為兇猛的攻勢,在西線英法軍隊在絕望中堅守,唯一的希望就是大洋彼岸的援軍,此時全美緊急建立了36個訓練基地,來幫助美國士兵從牛仔轉變成為戰士,從而能在大戰中擊垮他的敵人,而我們今天的故事就要從36個訓練基地之一的堪薩斯州堡的芬斯頓訓練營說起。

一、又是美國

1918年3月一位來自於堪薩斯州的某個養殖場名叫阿爾伯特·吉特切爾的士兵感染了流感,根據研究和邏輯推測,西班牙大流感的0號病人應該就是他。後來這名士兵加入了軍隊來到了訓練營,而且更要命的是他還負責訓練營中的夥食,也就是說他有機會跟訓練營裡的所有人1對1接觸。此外訓練營還是一個人口非常密集,而且衛生條件非常差的地方,這直接導致了流感病毒的快速擴散。

這還不算完,由於美軍慷慨的假期體系,新兵三個月中可以放假五天,這導致訓練營裡的大量士兵可以滿世界亂竄到處找樂子到處嗨翻天,導致了病毒開始在美國的部分範圍開始擴散。在之後的三個星期中,訓練營內就有1100人感染,38人死亡。其實在訓練營內的流感情況已經被一位軍官所敏感的察覺,他們意識到這很明顯已經不是普通的流感,並將這一情況寫信匯報給白宮,但是遺憾的是沒有引起白宮任何程度的重視。

在1918年的世界,沒有什麼比戰爭更重要的了,西線的英法軍隊的防線已經搖搖欲墜,美國的援軍絕對不能有片刻延遲,所有訓練營內的士兵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訓練,並且運到美國人口最稠密的東海岸,然後坐船來到歐洲,當到達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的布雷斯頓港口之後,緊接著乘坐火車經過巴黎再來到前線,就這樣流感來到了歐洲。

這一後果是災難性的,想像一下數以百萬計的士兵,每天高度集中的蹲在毫無衛生環境可言的戰壕之內,他們每天除了要面對敵人的進攻和炮火之外,還有敵人的毒氣化學進攻和傳單心裡進攻,再加上長期作戰的疲勞和巨大的壓力,這對於病毒來說已經沒有比這裡更理想的傳播環境了。

在距離阿爾伯特感染的40天後,已經有2000萬人感染,20000人死亡。(注意:由於當時的時代局限性,關於西班牙大流感的統計數據都存在出入,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這裡只是選取較為主流的研究數據僅供參考)即使是在以人員傷亡巨大而著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種傳染的廣度和殺傷力也讓當時前線的醫護人員驚恐不已。緊接著病毒又隨著英法美士兵和隨軍人員擴散到整個歐洲。

二、戰爭與病毒的雙重恐懼

那麼這個起源於美國,前期重災區也都是在法國的病毒,為什麼會叫做西班牙流感呢?

實際上直到1918年5月流感才到了西班牙,而且因為即使前線的醫護人員不分晝夜地在跟病毒做著鬥爭,但是後方協約國高層絕對不允許任何影響士氣的事情出現,所以說對於病毒的消息是全面封鎖。

由於十九世紀拿破崙戰爭和卡洛斯戰爭對於西班牙的巨大破壞,再加上其本來就十分糟糕的經濟情況,西班牙在一戰中保持中立,媒體可以隨時報導流感的消息,外加當時西班牙的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和一些大人物也感染力流感,導致媒體一直對此大肆報導。

正是因為西班牙媒體的報導,各個國家才逐漸意識到這一流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們還就因此認為流感來源於西班牙。更諷刺的是傳說最開始這種流感在西班牙被叫做法國流感。雖然歷史上一度對西班牙流感的發源地還沒有定論,我國和俄羅斯也曾經背被認為是發源地,但是現在基本可以確定西班牙大流感應該叫做美國大流感。

此時對於流感的消息是嚴密封鎖的,協約國也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敵人德國也被流感折磨得不成樣子。一戰後期德國的實際控制者魯登道夫,在回憶錄中就曾經將自己軍事生涯的傑作——帝皇會戰的最後失敗的原因部分歸咎於流感,也確實在最後的幾次關鍵的戰役中,德軍都表現出了後勁不足的現象。有數據顯示到了1918年6月德軍每個步兵師感染人數在2000人左右,而且同樣的數據也表明流感對於德奧兩國的殺傷相對於英法美來說更大,這對於本就處在物資極度困難德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到了流感傳播的第一百天,全球就有1.3億人被感染,20萬人死亡,而當時全球人口約為20億人。不過即使在如此黑暗的背景下也會有人挺身而出自發地對抗病毒。曼徹斯特的詹姆斯·尼文博士很快就發現了在該市肆虐的疫情,他自發印刷並在曼徹斯特市區各處張貼了30000張傳單,並且在全城電影院播放與朋友自費所拍的電影《懷斯醫生》,通過它們來給那個時代的市民提供寶貴的防護知識。此外尼文還創造性地使用了統計學,自己親自上街收集相關數據,並將這些數據整合分析從而提出對流感的預防措施。得益於他的努力曼徹斯特地區的疫情沒有其他城市來的那麼嚴重。

到了八月份流感已經基本消除,英國迫不及待的宣布英勇的不列顛醫護人員已經消滅了病毒,再加上德軍攻勢在最後一刻的功虧一簣,協約國的勝利已經近在眼前,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在一般情況下流感只不過是這次大戰中的一個插曲。當日後的人們談起一戰的時候會時不時的不經意之間提到這個細節之後永遠地被歷史遺忘。沒錯,這一切還需要一個前提——在一般情況下。

三、面對病毒的"傳統藝能"

九月,流感又捲土重來,它完成了全新的變異,更加恐怖。這對流感病毒來說屬於正常操作,流感病毒每年都會改變自己的基因組合然後捲土重來,這讓之前接觸過的免疫系統對重組後的流感病毒只有部分效果或者無效。

流感病毒與其他病毒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的基因是由多個RNA段組成而不是連起來的,所以非常容易實現重組並且改變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這兩個東西也是免疫系統識別流感病毒的抗原以及疫苗的目標,血凝素負責病毒與宿主細胞的綁定然後進入細胞,而神經氨酸酶負責病毒在宿主細胞裡組裝完畢後離開細胞。血凝素的英文縮寫是HA,神經氨酸酶的英文縮寫是NA,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H幾N幾的來源。

這一次醫護工作者再一次發出了預警,美國政府收到了來自著名公共衛生學家威廉·韋爾奇的建議,提出若要防止流感擴散,必須隔離軍營,但毫無疑問的秉持"自由"的美利堅給拒絕了。雖然此時的德國已經敗局早定,但是協約國高層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法國政府依然嚴密的封鎖流感的所有消息,並且要求醫生"儘量"將流感病例診斷為霍亂或者是痢疾。此外他們要求美國派出越來越多的士兵來到歐洲。為了運輸更多的人,這些運輸船普遍超載50%以上,這導致了流感在這些船隻裡瘋狂傳播。

此時協約國有三大運輸節點,除了美國和波士頓之外,非洲獅子山的弗裡敦也是沒日沒夜地將大量澳新軍團、非洲各地、以及印度的人員運往第三個運輸節點——法國的布雷斯特。每天在這三個地方有數不清的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在密集接觸,流感病毒也隨著協約國士兵在整個世界開始傳播,流感已經不存在控制的可能性了。此時的重災區西班牙流感已經導致了大量人口死亡,當時的西班牙報紙前幾頁都滿是訃告。

到了1918年10月份流感已經導致140萬人死亡,但是這一切才剛剛開始。1918年的雙11伴隨著貢比涅森林中德國的投降,前後四年的苦戰終於迎來了終結,整個協約國世界都在歡慶勝利,而且還舉行勝利大狂歡,這十分不利於流感病毒的防治工作,再加上此前官方的消息封鎖,導致了民眾們對於這次流感的殺傷力的了解非常有限,而官方也沒有同意部分醫護人員關於暫緩舉辦狂歡和遊行的建議,就這樣一戰的勝利狂歡也變成了流感病毒的狂歡。美國人相對謹慎的頭戴防毒面具進行公共活動,而英法意等國的民眾則幾乎沒有任何防範措施,就這樣病毒開始史無前例的傳播,可以說在西班牙流感病毒面前人們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四、不算結局的結局

到了1919年7月病毒的威脅已經大大緩解,原因也令人哭笑不得,因為所有能感染的人都已經被感染過了。與黑死病不同,這次大流感不局限於歐洲,所有人類居住的地區只有一個地區沒有被感染,其他的無一例外全部中招,這個地方不是格陵蘭、不是冰島、也不是太平洋某島國,而是位於巴西亞馬遜河入海口的馬拉若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衝積島,這次流感對於很多偏遠地區幾乎與世隔絕的土著打擊尤為巨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醫療環境,另一方面就是他們的免疫力、免疫系統相對脆弱。此外印度也是重災區,據估計可能有數以千萬計的印度人因為西班牙流感(美國流感)而喪命。

更令人感到恐慌的是得病致死的很大一部分是青壯年,而且從發病到死亡時間短、狀況慘,而兒童比較容易自愈。很難想像對於當時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面對的是多麼恐怖的世界,剛剛從地獄般的戰場中贏得了勝利,回到家卻又要面對無形的敵人——病毒的肆虐,當然還有緊隨其後的大蕭條。

在當時即使是軍方和醫學界使出渾身解數,都沒法破解病毒的秘密,因為當時的人們還沒有辦法發現病毒,他們認為病毒還是細菌的一種,從開始就註定了在那時不可能有疫苗和特效藥的出現,當然報紙上時不時還會報導一些特效藥或者偏方的面世,除了一些商家的惡意炒作外,可能還可以稍微提振一下低迷的士氣。

最終流感導致了數億人被感染,至少五千萬人死亡,也有學者認為超過一億人因此喪命。據估計西班牙流感的致死率在10%到20%之間,死亡率是佔全球人口的3%到6%,這麼高的致死率是因為病毒的感染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從而導致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免疫系統平常都是因病菌的毒性而激活適當的反應,而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會導致自身的破壞力極大,這樣免疫力越好的人受到的破壞就越大,尤其是身強體壯的年輕人,但是這不等於所有的醫護人員、所有的科研工作者在大流感中所做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正是憑藉著他們的努力奮鬥,才讓如今的我們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容面對接下來的數次流感病情。

此外,1919年的流感還對歷史產生了一個微妙的影響,在參加巴黎和會期間,美國的威爾遜總統也感染了流感,並且一度不省人事,在會議開始的幾天內威爾遜曾力主對德國"寬大處理",因此巴不得德國人與戰時法國的強硬領導人克裡孟梭針鋒相對。但是流感不僅打擊了威爾遜的健康還影響了他的精神狀態進而影響了他的判斷,最終導致在巴黎和會上簽訂了與後世爭議極大的凡爾賽條約。

與流行病之間的戰爭還遠沒有結束,與他們的戰爭曾經一次次將人類拖進了黑暗,但是人類的歷史上從來就不缺少黑暗和面對黑暗的勇氣,或許有一天人類可能會輸掉與流行病之間的戰爭,但是我知道肯定不會是現在正在我們面前的這一次。

相關焦點

  • 德媒:西方不懂,中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並非真正的「國家」
    伴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提升,我國也得到了眾多國家的認可與支持,德媒更是給出了很高的評價,直言:西方不懂,中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並非真正的「國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德媒直言:許多西方國家認為中國,能在短短幾十年間崛起是因為運氣索然,但在當今世界上中國是唯一一個傳承5000年文明而沒有出現斷層的國家,因此中國崛起絕非是運氣,而是他們民眾對於國家強烈的認同感。在西方國家當中,每當遇到較為龐大的事件,許多民眾都是聯合起來對抗政府。
  • 一百年前 他們的身影
    今天,當我們回望一百年前也就是1921年元月建黨歷史上那些重要人物時,請感受一種新的力量正在積蓄,將要噴薄而出。1921年元月,李大釗在北京。李大釗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他是在三年前即1918年元月接手這份工作的,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大學圖書館從一所封閉式的藏書樓轉變為新型的現代圖書館。
  • 疫情大考讓西方看到中國力量
    在疫情面前,中國交出了世所罕見、令人敬佩的滿意答卷,全方位彰顯了國家治理之中國答卷的世界形象。  「中國速度」何以如此之快?「中國力量」何以源源不斷?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打動著全世界的心扉,世界上許多人都難以忽視這個問題。
  • 英國疫情淪陷,倫敦警察稱沒法幹了,中方一個動作令西方自愧不如
    萬萬沒想到的是,在英政府宣布"封城"措施之後,近30萬民眾準備"逃離",倫敦警察更是直言幹不了! 英國疫情淪陷了,警方也難以執行政令 英方在宣布封城之際,大量民眾使用一切可以逃離這個國家的交通工具,企圖在封城之前撤離倫敦而紛紛湧向火車站、機場等出境地點。
  • 一百年前的巴黎和會和一百年後的華夏騰飛,中國絕不讓歷史重演...
    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共住了10天講了一百個故事,這便是《十日談》。故事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是為文藝復興。600多年後,義大利再一次遭遇新冠肺炎,這一次恐怕義大利又會有新的文藝復興了。那就是向東是大海。
  • 大清朝人,一百年前的美國人,二零二零年的歐洲人
    打死他們也不會預想到,直指富強的探索,在愚昧者的造作過後,居然會淪落為清廷貽笑於西方列國的又一樁恥辱。彼時的大清朝,被外侮侵犯,被列強欺凌,被世界冷眼。人們面對順勢直下的國運,太需要一個撫慰人心的答案來解讀這一切了。為什麼繁盛了幾千年的神州浩土,要在我輩子孫手裡式微?
  • 中國年輕人,在他們嘴裡為何總是不行?
    01最近,中國年輕人,中國人到底行不行?又成為了網絡裡討論的熱點。前幾天,還有網友挖出人民日報時隔8年,前後打臉的微博。一邊是西化學者預言2012年,中國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一邊是登月團隊平均年齡30歲出頭,絕大多數人就是學者口中的當年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 來自一百年前的想像與預測
    用今天的眼光去檢視過去的人如何想像未來,再驗證他們實現了多少。更重要的是,過去人們所想像的未來發展方向,大多就是他們在那個時代所面對的挑戰、所需要的發明,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無法完成,故把這種期待寄託到後代手裡。
  • 英媒:中國經濟疫情後復甦「刺破西方的傲慢」
    英國《泰晤士報》10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經濟疫情後復甦「刺破了西方的傲慢」 中國擺脫了新冠疫情,其經濟體魄健壯。在這個世界其他多數地方癱瘓的年份實現了增長。在歐洲,人們越來越擔心,其主要經濟體在新冠疫情的持續壓力下不堪重負。
  • 【趣味英語】星星之所以耀眼,是因為……
    星星之所以耀眼,是因為有一朵人們看不見的花。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一口藏在角落裡的井。 ——小王子
  • 疫情打破國際力量平衡,增進與西方互信,是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世衛組織也認可了全民隔離這一方法,可西方國家對此產生了牴觸,為什麼西方國家不願意採取已經被認可的隔離措施呢?這跟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有關,按照他們的觀點,因為這一措施是由中國提出的,所以便由心的產生抗拒,因為疫情的控制措施必須要由自己提出才是可行的,因此這也加深了中國與西方國家間的緊張關係。
  • 重現一百年前這些真實軍人《他們不再老去》與 歷時四年殘酷戰爭
    但是在《魔戒》三部曲大導演彼得傑克森、英國廣播公司(BBC)與帝國戰爭博物館攜手合作下,讓世人從《他們不再老去》電影中得以重現一百年前這些真實的軍人與這一場歷時四年的殘酷戰爭。彼得傑克森表示:你很難想像在一百年前,有些人才14歲就主動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選擇上戰場的原因不一定是為了正義和平與民族大義,當你聽到某些老兵說,這樣就能逃離家鄉的無聊工作,從軍能讓他們展開冒險的新生活, 你會發現這樣的答案完全不同於教科書的內容,如果時間能重來,有些人甚至願意再上前線一次。
  • 為什麼有人說,一百年前魚類資源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因為一百年前的人類還沒有那麼大能耐,可以讓魚類「斷子絕孫」。單說「遠洋捕撈」吧!我國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的遠洋捕撈,在這之前是沒有這個能力的,1985年我國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才走出國門。一百年前不是這樣的。一百年前是1920年,那時候人們的捕魚工具不外乎魚鉤、魚叉、魚標、小漁網。船倒是也有大船了,但是漁船都是小船。因為那時候還缺乏大量儲存魚類的技術能力,弄一隻大船出海捕魚,魚臭了怎麼辦?有些魚是做不來鹹魚的,再說鹽也很貴。難不成裝上大半船的食鹽出海不成?
  • 西方的疫情政治攻勢與中國的應對
    在少數西方政客的眼中,中國、中國人民似乎是有「原罪」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被他們批評;一旦有風吹草動,首先懷疑中國,首先假定是中國的責任,再戴著有色眼鏡去尋找事實來配對,為之服務。不管什麼事情,中國做得好,是數據「造假」,做不好,是制度劣勢、文化劣根使然。西方對中國疫情數據的質疑、對中國人飲食文化的污衊都是典型的結論先行,有罪推定。因為有罪推定,才有西方媒體對中國封城與義大利封城的雙標解讀。
  • 從西方傳入並拯救中國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如今正被西方遺棄
    可笑的是,一百年前,「德先生」和「賽先生」從西洋傳入我們中華大地,從此以後在中華大地生根。直至今日,中華民族自然是一個民主且相信科學的民族。可是在如今的西方,「德先生」和「賽先生」似乎正在被人們拋棄。這還不說美國等西方國家動輒幹預他國內政,無視人民的死活,各種制裁毫無人性可言。試問這樣一個種族歧視嚴重,階級等級森嚴且毫無人性的國家,有什麼資格談民主?民主只不過是政客們用來實現自己目的的藉口罷了。至於「賽先生」,也就是科學,不得不說西方總體的科技水平還是比我們強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真的尊重科學。
  • 《中華帝國》及《一百年前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
    辛亥革命前,用「慢半拍」來形容中國的保守性還最恰當,辛亥革命後,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突然之間顯示出整體的行動能力,其領袖人物在行動上團結一致,且能夠顧全大局彼此退讓。可以想見,在辛亥革命後不長的時間裡,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認知不斷重建。
  • 我希望的愛人,是因為「我之所以為我的特質」而愛我
    我希望的愛人,是因為「我之所以為我的特質」而愛我 2021-01-15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西方還玩這套?華春瑩:這些人應該明白,中國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
    華春瑩強調,中國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了。中國從不欺凌霸凌他人,但中國人是有原則、有骨氣的。中國外交代表和捍衛的是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14億中國人民的利益和尊嚴。在事關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國際公平正義等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中國外交必須堅決有力回擊一切惡意挑釁,有力捍衛國家利益與尊嚴,維護國際公平與正義。
  • 普京智鬥西方記者,表態:沒證據表明中國要為疫情負責
    記者會上,被問到"中國是否該為新冠疫情負責"時,普京明確表示,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對於新冠病毒的來源有很多傳言,但我們要做的不是尋找責任方,而是聯合起來解決問題。羅森博格特別提到了2018年俄羅斯前"雙面間諜"斯克裡帕爾及其女兒尤利婭。普京在回應時表示,"和平的"俄羅斯不應對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負責,反倒是西方國家頻頻作出挑釁行為。普京表示,美國極具"侵略性",在世界各地都擁有大量的軍事基地。
  • 西方文明的擴張;亞洲的衰落、美洲的崛起
    除去第九篇外,前八篇文章我都是在簡述西方文明的崛起和「人本價值」這個不知是不是我首先提及的概念。之後我會分三個大類加一篇總述結束這個專欄。一類三篇,加一總概正好結束。也算是我對我所喜愛的歷史做個交代。當然,再孱弱的文明在有了一定的體量之後依舊是難以被消滅的。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雖然極盡諷刺的意味,但依舊彰顯中國文明所蘊藏的特性,難以被磨滅的特性。言歸正傳,上篇拉丁美洲的崛起寫得很是匆忙,有一些客觀原因,比如手上資料有限,但主要還是我想趕在斷更前完成,所以,史料引申以及事件背後的影響幾乎一帶而過。但其實,當美國第一個在美洲大陸獲得合法主權時,拉丁文明的走向以及隱隱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