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阿瑟·賈德森·布朗
我,阿瑟·賈德森·布朗,1901年作為美國長老會的牧師來到中國,於辛亥革命前後在中國生活了多年。
西方世界普遍認為,中國的辛亥革命是一場「最巨大、最重要的革命」,震驚於這場革命的規模、速度,以及領袖人物快刀斬亂麻的魄力。
在西方世界看來,中國這個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地大物博,但其國家的人民嚴重缺乏國家精神,中國的民眾乃至中央、地方政權是如此的鬆散,彼此缺乏有效的溝通手段,幾乎不可能在同一時間發起共同的行動。辛亥革命前,用「慢半拍」來形容中國的保守性還最恰當,辛亥革命後,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突然之間顯示出整體的行動能力,其領袖人物在行動上團結一致,且能夠顧全大局彼此退讓。可以想見,在辛亥革命後不長的時間裡,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認知不斷重建。
美國旅行家、攝影家伊麗莎·賽德莫曾說過一段被西方人廣泛引述的、關於中國人的民族性的經典的話。她說:「沒有一個人理解過,或者真正了解過中國人,這一世界上最好懂又最難捉摸、最理智又最沒邏輯最矛盾的民族。」
拋開中國人的民族性不談,以前的中國政府的官員是存在很多問題的。這個統治集團差不多已經集體腐朽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官員都腐敗。
中國的商界,比如說票號和貿易公司可能還會講求信譽,遵守合同的約定,而中國的官員是沒有原則的,他們主要看錢辦事。很多在美國待了10至15年的中國留學生都不願意回到北京。倒不是因為他們貪戀美國的榮華,不願意為祖國效忠,而是他們湊不齊送給當權的清朝王公的賄賂款項。
要想結識任何一個清朝勳貴,至少要送上300兩銀子(相當於200多美元)給王公的門房。王爺的門房頂得上一個七品知縣,只有把他們打點好,才能有機會見到王公。這在北京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門房得到的錢,會被王府的人瓜分,王公本人會得到最大的一份。
跑官的人想要得到的職務越高,孝敬門房的錢就要越多。有熟知內幕的朋友告訴我,在北京,慶親王在這項收入上每年就有300萬美元進帳。而他的收入與流氓成性的肅親王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
前些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以皇族載澤為首的五大臣世出洋考察的事件,在喧囂的背後是一場大規模的賄賂遊戲,考察只是表面文章,吃喝玩樂,藉機收錢,才是考察的實質內容。五大臣出洋考察團就是一個超豪華旅行團。不過,他們回來以後,卻恬不知恥地宣稱,對世界各個強國的陸軍和海軍都進行了徹底的研究。
在中國生活了20年的派克先生寫道:「在中國所有的階層中,道德意識極其薄弱……。我們認為應該上斷頭臺的罪行,在中國人那裡連輕罪都算不上。」
派克先生這位虔誠基督徒想批評的是中國人「殘酷無情」,說得更直白一些,是對苦難的無動於衷。
他曾經去煙臺旅行,看到一個垂死的人在街邊,這是一條繁華而擁擠的大街,幾百個中國人路過這個可憐的人的身邊,卻沒有一個停下來提供幫助或表示同情。那個垂死的人面無表情地熬過他生命最後的時刻,獨自體驗最後的痛苦,他大瞪著眼睛躺著,身體慢慢地變冷變僵,冷漠的人群對此視而不見。24小時過後,他還躺在原地,死亡的面孔朝向沉默的天空。大街上的人們依舊推推搡搡地經過,照樣若無其事地做著買賣,高聲談笑,對近在眼前的人生悲劇無動於衷。
我在青州府的時候,也曾遇到過同樣的事情,街面上躺著一個女人在不停地扭動,我想走上前去幫忙。周圍的人急忙警告我,制止我的行為,他們說如果我沒經人要求就去碰她,與這個女人相關的人會抓住我,要我為她的死亡負責,很可能會要求巨額賠償。
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中國人往往見死不救,因為他們怕被人訛詐。他們一旦出手救人,一群或真或假的親威會立即扯住他,嚷著要賠償,接下來的代價更高,也許一個貪婪的地方官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大撈一筆,救人的人只有掏出足夠多的錢賄賂才可以免罪。
也許還有一個原因是,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很貧窮,他們自己也活在苦難之中,他們見過太多的苦難,體驗過太多的苦難,對苦難已經麻木不仁了。
美國人看重日本人輕視中國人的現象非常普遍。因為日本人的輝煌成就,使得東方國家所有的榮譽都歸了日本人。以驚人速度崛起的日本人吸納了很多現代觀念和科技發明,他們配得上西方人的尊重。
但是,在我看來,中國人卻是亞洲最優秀的。中國人與日本人有同等的智慧,還有德國人孜孜以求的精神。古老的龜兔賽跑的寓言同樣適用於這個國家。上海的一家華人店鋪的古怪招牌無意間透露出中國人的雄心:「從火爐到雨傘都能修,只要凡人能做的都能做。」
曾考察過中國的地質結構和地理特徵的德國學者李希霍芬被譽為最了解中國國情的西方人。他曾說:「在人類的所有民族中,中國人是唯一能在所有條件下――從最冷的極寒地帶到最熱的赤道――都能進行偉大而持久的行動的民族。」
科爾克霍恩引用了他的一句話:「無論在哪裡,只要華人得到立足之地,再加上一瓢之水,他就可以讓世間萬物生長。」科爾克霍恩在李希霍芬的基礎上發展了對中國人的認識:「她(中國)具備一切構建偉大國家的因素,唯一缺少的是意志和引導的力量。有了這一東風,你會發現中國早就萬事俱備。中國多的是能人,他們擁有完美的執行能力,高度計劃的頭腦和勤勞工作的雙手。」
《中國人的德行》
本書於1890年在上海英文報紙《華北每日新聞》上連載,轟動一時,四年後結集出版,是西方人介紹與研究中國民族性格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魯迅先生在臨終前曾向國人鄭重推薦。
「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翻譯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氣質》來。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的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魯迅
1.講究面子
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有一種很強的演戲的本能。戲劇幾乎可以說是這個國家唯一的全民娛樂活動,中國人對戲劇的愛好,如同英國人之於體育、西班牙人之於鬥牛一樣。中國人是按戲劇方式來思考的。他要解決的問題永遠不是事實問題,而是形式問題。
如果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方式講了一番漂亮的話,做戲的要求就滿足了。在複雜的生活關係中,恰當地做出這樣的戲劇行為,就叫有「面子」。如果使他們失敗,忽視他們,打斷他們的表演,就叫「丟面子」。
「和事佬」需要仔細考慮如何平衡雙方的「面子」,就像歐州政治家曾經考慮的力量平衡問題一樣。
認為被人指出錯誤是丟面子,因而不管有多少證據都要否認這些事實,以保住面子。
2.處處節儉
「節儉」這一詞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節制花銷,避免浪費,用少投入多產出的方式配置各種資源。
中國人對主食的選擇顯然是明智的。簡單的作料,豐富的花色品種,其烹飪技術之完美。
有一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給予充分的關注,那就是西方人越來越注重食品的衛生,但中國人卻不這樣。
3.勤勞刻苦
勤勞由長度、廣度和厚度這三維構成,或者說,有兩維表示外延,另一維表示內涵。
廣州的銅匠、福州的錫匠、寧波的木匠、上海的磨坊工以及北方各省的紡織工和磨麵工都是睡得很晚,起得很早。
勤勞致富,這是所羅門的經濟學格言。不管通過什麼方式,只要誠心和信義恢復其在中國人道德中的應有地位,中國人就會在不久的將來獲得由他們無與倫比的勤勞所帶來的全部回報。
4.恪守禮節
中國的典籍中記載著「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即三百條禮儀準則和三千條行為準則。在這樣的重壓之下,一個民族能夠繁衍生存,似乎是不可想像的。然而,我們很快發現,中國人對待禮儀就像對待教育,使之成為一種內在的本能而非刻意去學的東西。
熱情的主人會特地在你的碟子裡夾滿他認為你會喜歡的食物,根本不管你是不是喜歡吃,是不是吃得下去。
5.漠視時間
中國人的一天只分為十二個時辰。。。不論在什麼情況下,要讓中國人意識到快捷的重要性,是很困難的。
6.忽視精確
在中國儘管寫出的字一樣,但各地說出的話卻不相同。「十裡不問風,百裡不同俗」。在西方,計量標準的統一是生活舒適的保障,而在中國,計量標準的不統一卻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7.容易誤解
在中國,所要注意的問題中最需要防止發生的是不要在錢上造成誤會。「有言在先」,這是中國人謹慎處世的至理名言。
8.拐彎抹角
即使是最沒知識的中國人,也會隨機應變地憑空虛構各種聽起來似乎合理的藉口,這種高水平的創造力會讓人吃驚。中國人複雜的禮儀規定,常常很容易讓人在不經意間就冒犯了他人,這是中國人拐彎抹角的又一例證。
9.順而不從
他表示不管自己有多少缺點,固執倔強不會是他的脾性。
一些人認為中國人是最「固執」的民族,我們用「柔順」這樣的詞來刻畫中國人的「頑固」特性,在他們看來顯得極不恰當。
中國人好比竹子,沒有比這更貼切的比喻了。竹子高雅,柔順,中間為空,到處都用得著。東風吹來,它朝西彎,西風吹來,它朝東彎,沒風的時候,它一點也不彎。竹子的幼苗是棵草,但草易於打結,而幼竹儘管柔順,即很難打結。
10.思緒含混
許多人已經知道,漢語的名詞是沒有形態的變化的,它們即沒有「性」,也沒有「格」。
漢語的形容詞沒有比較級,動詞也不受任何語態、語氣、時態、單複數和人稱的限制。
在說話人心中,省略主格根本無所謂,因為他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聽他講話的人是無法用直覺來聽明白的。漢語的動詞沒有時態,中國人講話時不說明時間和地點變化的標記這些都是事實。他們的思緒經常處於含混狀態。「他是怎麼說到那裡的,又是怎麼說回來的,常常是難解的謎」但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這種完美的技藝。
對中國人來說,從一個話題、一個人、一個世紀,突然不知不覺地跳到另一個話題、另一個人、一個世紀,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11.麻木不仁
有一點可從肯定,在當今的中國,表現在公眾利益上麻木不仁的事例層出不窮。
12.蔑視外國人
用「蠻夷」這個詞來指稱外國人。外國人傾向於省略令人厭惡的繁瑣禮節,省下時間去幹其他事情。
13.缺乏公心
中國的道路狀況很能說明政府對公共事務的不重視以及百姓公心的缺乏。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普遍對不屬於自己負責的事情不感興趣的原因。
14.因循守舊
古代經典鑄造了中華民族,也造就了中國的政體。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今不如昔。
15.隨遇而安
中國人對於我們所說的舒適,在住房上同服裝一樣,也是無所謂的。
16.生命力頑強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有不講究衛生的特點,他們甚至不把已經知道的衛生規則當回事。
17.遇事忍耐
「忍耐」一詞包含三層截然不同的含義。首先,它表示不抱怨、不生氣,一切隨它去的行為或品質;其次,它表示一種默默而鎮定自若地忍受一切苦難的能力或行為;再次,它可以作為堅韌的同義詞。
18.知足常樂
中國人的常樂,我們必須視之為一種民族特性,與他們的知足有著密切的聯繫。
我們有的東西不多,但件件物盡其用。
19.孝行當先
中國人情感,是靠禮來滿足;中國人的責任也靠禮來完成;中國人的美德和不足,也是參照禮而得出;人與人之間自然的關糸基本上靠禮來維糸----言以蔽之,這是一個由禮來控制的民族,每個人都作為道德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人而存在,受家庭、社會和宗教等等多重關糸的制約。
20.仁慈行善
中國人把仁列為五德之首。仁這個字是由「人」與「二」構成的,可能是想表明,仁是發展於兩個人之間的交往。
21.缺乏同情
對殘疾的人的態度也能說明中國人缺乏同情心。據我們觀察,人們不會對這些人冷酷無情,但總是缺少同情。
22.好爭鬥
在人口異常稠密的中國,常常是一個大家擁擠地住在一起,難免會發生口角。
23.重責守法
中國社會的一個最大特點,可以用「責任」一詞來概括。中國人尊重法律,一切服從法律。
24.相互猜疑
中國之所以有那麼多城牆,是因為政府不信任老百姓。
外國人對中國人談起倫敦、紐約這類城市,很難故意說這些城市是「有圍牆的城市」。
25.多元信仰
「相信算命、選日子、預兆、夢境,以及其他幻想的產物。」
26.現實與時務
再重複一遍,中國需要的很少,只需要人格和良心。「因為良心就是人格」。
本套插圖為《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中華帝國插圖版)內含圖版167幅。此書出版後成為英國乃至歐洲最有名的插圖本中國歷史教科書。這也是當時歐洲人眼中 「中華盛世」的真實景色,對東方的「觀看」角度及「想像」。此套為1858年倫敦再版。(感謝書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