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是專門探討人生意義的一本書,作者抽取出眾多哲學流派關於人生意義的部分,一一分析給讀者,正在苦悶於此的人可以一觀。世界起源、人生意義,這些高深的問題,不是像我這樣的愚夫所能想明白的,不如直接揀選一個天才的答案,作為自己世界觀。我把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以備經常翻看。
那就是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人生觀。當鄰居大媽默念「人的命天註定」的時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論和決定論;當朋友在酒桌上勸你「賺錢有什麼用,錢再多早晚也是一個死」的時候,他講的是虛無主義;當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誡你「當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時候,它其實就是薩特的代言人。90
實際上,笛卡爾比懷疑先哲著作還要更徹底,他要徹底懷疑整個世界:我眼前的這個世界是不是都是假的?我見到的一切會不會都是幻覺、都是夢境?100
笛卡爾只知道自己的意識存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存在。這個結論暗含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他把我們討論的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我們自己的心靈,一個是心靈之外的部分。這種觀點就叫作「二元論」。心靈一個元,外界一個元,一共二元。這兩個元是相互獨立的、平等的,雖然可以互相影響,但誰也不能完全決定另一個。因為世界分成二元了,所以這兩個元之間是如何聯繫的,就成了大問題。在後來的好幾百年中,無數哲學家在「精神世界怎麼才能真實反映客觀世界」上花費了大量的工夫,也很難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後來有的哲學家反應過來了,直接反對二元論,認為這種劃分是我們對世界的一種誤解。118
其中一個反對二元論的學派,就是我們熟悉的唯物主義,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我們的精神世界不過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換句話說,精神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這種觀點就叫作物質一元論。當然,相應的也有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的,外面的世界不過是我自己心靈的產物罷了。119
首先,和二元論一樣,唯我論很難被徹底反駁掉。我們永遠都可以質疑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一片幻覺,或者只是一個夢。當你思考「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時候,唯我論永遠立在一旁幽幽地望著你。揮之不去。其次,唯我論對我們的普通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它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堅強。在採用唯我論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天上地下唯我獨大,我們不用害怕任何事物,只要面對自己的內心就可以了。唯物主義者會嘲笑這是一種源自無知的幻覺。125
在歸納法裡,最重要的是實驗數據,是觀測結果,它們是科學理論的基礎和證據。這些東西可以用一個詞來統稱:經驗。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學家派被稱為「經驗主義」。149
萊布尼茨的公設是這樣的:物質是佔據空間的對吧?那麼只要是能佔據空間的東西,就可以被分成更小、更簡單的東西。物質無限地分下去,最後剩下的,一定是不佔據空間的「東西」—要是佔據空間就能再分下去了、這「東西」不佔據空間,所以它不是物質。所以它是精神。所以一切物質都是由精神組成的。萊布尼茨給這些不能再分了的、不佔據空間的東西起名叫單子」,他的理論也就被稱為「單子論」。159
而且機械論還有日益強大的科學奇蹟作後盾。只要人稍微了解一下現代醫學,就很容易接受「意識乃是神經活動的結果」這一機械論最關鍵的結論。182
沒有隨機,那就意味著一切都可以計算。數學家拉普拉所的說,只要他擁有足夠多的數據,他就可以按照機械定律推出未來世界的全部面貌。這就像某些科幻小說裡設想的那樣,假如有臺超級計算機,就可以計算出未來的一切。能預測未來,這聽上去挺美妙的,為什麼可怕呢?可怕的地方就在於,一旦我們接受了最嚴格的決定論,那就意味著人類沒有了自由意志。因為我們的意識是由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決定的。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又是由物理定律決定的。所以,我們頭腦中的每一個念頭,在前一秒鐘已經被決定好了。如果我們這麼一環一環地回溯回去,那麼我們一生中的一切所思所想、我這本書中的每一個字,您看這本書時在頭腦中進發出的每一個念頭,其實都是在幾萬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間就被決定好了的。且不說這想法很詭異,關鍵是,那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啊?既然一切都是決定好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努力奮鬥,為什麼還要勞動?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如果人類只是被操控的木偶,活著聽從因果律擺布,死後化為虛無。那還有什麼人生意義呢?
這還算次要的,更要緊的是,人之所以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因為人有自由。這點我們在講奧古斯丁的時候已經說過了。那麼,假如人的全部意識都是事先被決定好的,人就沒有自由,那不就沒有道德可言了嗎?人就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呀。因而,從決定論——特別是從嚴格的決定論所導出的結論,是荒謬甚至恐怖的。如果按照決定論的觀點生活,人類的社會秩序將會蕩然無存,人類的一切工作都會變得沒有意義,一切罪行都可以得到饒恕。這世界顯然不是任何一個哲學家想要的。186
休謨認為,你們討論「何事真實存在」之類的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人類根本沒有能力回答,所以你們才能怎麼說怎麼都有理,正反兩面的觀點都能成立。這兩個觀點一個唯物、一個唯心,誰也說服不了誰。唯物者可以說,一個物體你不意識到它,它就不存在?這豈不是荒謬?唯心者可以說,我不意識到它它還存在?是因為還有其他人意識得到它。如果人人都意識不到它,你又怎麼知道它是存在的呢?193
所以在休謨這裡,經驗就是人的感覺印象。我感覺到了什麼就是什麼,至於這感覺從哪兒來的,是真是假,我不知道。《黑客帝國》的世界觀就是這樣。我只知道自己體驗到的世界是20世紀。至於我體驗到的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計算機虛擬出來的,我不討論這事兒,因為這個問題已經超出我們討論的能力了。不管怎麼討論都是空話,所以我老老實實說不知道。194
你現在想像一下,「我」到底是什麼呢?你心裡肯定產生了很多念頭,或許是自己的名字,或許是自己的身體,或許是過去的一段記憶。不管是什麼,這些念頭都屬於感官經驗,都是由耳朵、眼睛等感官來感受到的。你試試能不能不依靠任何感官經驗來形容「我」是什麼?形容不出來了,是吧?194
因此休漠認為,我們所謂的「我」,不過是一堆經驗片段的集合而已,並沒有一個獨立於經驗的、實在的「我」存在。笛卡爾認為「我」是超越了客觀世界的真實存在,實在是太天真了。在休漠看來,「我」不過是後天學習到的一堆經驗片段而已。真正有沒有「我」呢?同志們,對不起,咱不知道!195
休漠的哲學觀可以用來解決下面這個問題。我們說過,我們永遠沒法證明自己是不是生活在《黑客帝國》式的虛擬世界裡。那該怎麼才能安心呢?休漠的回答是,不知道就不知道,沒關係。我們能得到的經驗就是眼前的生活,在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面前的生活都是幻覺之前,我們就照著自己平時的經驗正常生活下去就可以了。我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去無限地懷疑世界。反正想也想不出結果來,就別想了吧!195
首先,我們得拿出想像奇幻世界的勁頭來,先只當康德是個奇幻作家,給我們設計了一個架空世界。這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在這個世界裡,人類是一種非常可憐的生物。人類永遠無法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人類所感受到的這個世界,都是通過人類心靈中某個特殊的機制加工處理過的。這個負責加工的機制,我們起個名字叫作「先天認識形式」。世界的真面目,起個名字叫「物自體」(也被譯作「自在之物」)。236
人類感覺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體」經過「先天認識形式」加工後得到的東西,我們把他(們)叫作「表象」。237
所謂「二律背反」,就是一些關於「空間是不是有限」之類的形上學問題。康德一一討論這些問題,發現這些問題無論是證明為真還是為假,都是成立的。換句話說,要靠理性去研究這些命題,得出的都會是自我矛盾的答案。
康德認為,這背後的原因就是,這些命題討論的內容不在表象世界中,而是屬於物自體的世界,是我們的理性無法認識的。如果我們非要用理性去討論,就會出現這種自我矛盾的情況。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同的理性主義者研究這些問題會得出相反結論的原因。243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我們雖然很聰明,我們雖然有數學家也有計算機,但是我們永遠無法從感性上認識四維空間。這就是我們認識的局限,只要我們是人,無論我們用任何辦法,都超越不了。四維空間裡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東西,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我們只能知道的是四維物體投影在三維空間裡的「表象」。這不就是康德的世界觀嗎?250
在黑格爾眼裡,康德與其之前的很多哲學家,還犯了一個大錯誤。這些哲學家們在研究「我如何認識到客觀事物」的時候,等於把「人的心靈」和「客觀事物」當作對立的兩個事物。之前我們講過,這個觀點叫作「二元論」。
剛才說了,哲學家們研究問題的難點和重點在於認識論,在於「什麼知識是真實的」。為什麼這個問題是一大難點呢?就是因為那些哲學家們把世界分成了兩部分:「主體」(「我」)和「客體」(客觀世界)。既然世界成了分割開的兩部分,那麼主體中的概念,到底能不能符合客體中的現實,就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了。
用通俗的例子講,我們一般人對世界的概念是這樣的:這世上有兩個東西是最真實的。一個是我自己大腦中的思維,一個是外面的客觀世界。大腦和客觀世界不是同一個東西,我們用什麼來連接兩者呢?用的是感覺器官,是感官告訴了我們的大腦,身邊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問題在於,誰來保證這個感覺器官是可靠的?264
再比如,您應該會同意,我們追求個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並不是有錢有權有一大堆情人圍著,並不是肉體享樂。哲學史上也沒有哪個哲學家認為縱慾是快樂之道。連古希臘的享樂主義者追求的也不是肉慾的極限,而是適度的享樂、勞逸結合的生活。這是因為大家都發現一個問題,肉慾快樂固然很好,但是縱慾總是和它的反題——痛苦、空虛緊緊連在一起的。不存在某種只給人快樂、不帶來痛苦的享樂。這正符合了辯證法的觀點。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我們追求個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是縱慾,而是內心的平靜。273
下面要說到叔本華的形上學的重要推論:悲觀主義。叔本華說,全宇宙的生命意志只有一個,這讓人想到了斯賓諾莎的實體論。斯賓諾莎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屬於同一個實體。但是斯賓諾莎的理論裡,實體是完滿至善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因此得到了幸福。而叔本華說,生命意志是邪惡的,是痛苦的源泉。所以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痛苦。叔本華為什麼這麼說呢?滿足欲望會帶來快樂,這沒錯。
但是叔本華認為,欲望本質上是痛苦之源。因為滿足不了欲望,人會痛苦。滿足了欲望,人又會產生新的、更高的欲望,還是會痛苦。叔本華打比方說,滿足欲望,就好比施捨給乞丐一個硬幣,維持他活過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延續到明天。叔本華還引用一句法國諺語,說明人們無止境的欲望:「更好是好的敵人。」如果人滿足了全部的欲望,而且沒產生新的欲望,人會幸福嗎?不會,人會感到空虛和無聊,這也是痛苦。所以快樂只是暫時的,痛苦才是永恆的。人生就好像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不停擺動的鐘擺。294
悲觀主義的世界觀對我們安慰自己也很有用。一般人大概都會排斥悲觀主義。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快樂,幹嗎要故意悲觀啊,要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嘛。304其實,悲觀主義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安慰。悲觀主義讓我們把整個世界都看成是一個很差的地方。那麼,我們就不必對這世界期待太多。當這世界損害我們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感到不公,或者覺得很失望。同時,我們對這世界的期待少了,我們自己的生活壓力也就小了。因為人生再怎麼折騰也是悲觀的,那我們何必要一味去奮鬥?
比如,如果相信叔本華的理論,你會覺得,無論掙再多的錢、獲取再高的社會地位,得到的仍舊是不能滿足的欲望和空虛。這不比混吃等死好到哪去,反而還會因為追名逐利而放縱了自己的欲望,讓自己更加痛苦。這麼一想,也就沒有什麼生活壓力了。悲觀主義的另一個好處是,他能讓你意識到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樣註定痛苦,無論那人多麼有錢多麼風光也是一樣。那麼相比之下,自己的痛苦也就會好受一點。嫉妒和憎恨是一般人難以擺脫的痛苦之源,當你意識到你所嫉妒或者憎恨的人也註定擺脫不了悲觀世界的時候,心裡也會好受多了。304
「幻覺」的定義是什麼呢?定義就來自於經驗主義:一個東可我說我看見了,其他人都沒看見,那就說我產生「幻覺」了。問願是,宗教的神秘體驗恰恰是屬於個人的,因此就算那個人真的見到神跡了,只要神秘體驗沒有留下其他人看到了的痕跡(比如神靈出現後融化了地面之類),那麼水遠都會符合「幻覺」的定義,永遠都不會被科學承認。再比如「不存在不能被觀測到的事物」、「如何確定我的記憶沒被修改過」也屬於類似的問題。前面說過,科學原本是理性的幫手,然而一戰以後的科學發展卻不斷揭示了理性的局限,倒打了理性一杷。其實,哲學家們組早以前就意識到了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比如體漠認為人類不可能了解因果律,康德認為人類認識不到物自體。這些科學新發現等於佐證了哲學家們的結論。381
羅素在講哲學的過程中都穿插著玩笑。他的名言是:「三種單純又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話廣為流傳。386
這樣一來,邏輯實證主義者就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哲學家們對形上學爭論了那麼久都沒有結果呢?因為他們爭論的全都是沒有意義、不可能有答案的問題。人們沒辦法靠實證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413
這個哲學觀點能不能幫助我們減少痛苦,能不能讓我們內心平靜,能不能讓我們不再空虛、不再恐懼、不再陷入物慾的無限煩惱之中?但這並不是我自己膽大妄為的做法,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說:「凡研究人生的切要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作哲學。」他所持的,也就是實用主義的哲學觀。420
要注意,不可證偽的命題並不一定是錯誤的命題,而是屬於無法用經驗檢驗的命題。434
這正是現代民主思想的核心精神。我們有的人可能會簡單地以為,民主就是「大家一起投票,多數說了算」,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其實這種原始的民主制度有極大的缺陷,這個缺陷在雅典人判蘇格拉底死刑、法國大革命的屠殺、希特勒被民眾選上臺等事件中已經暴露無遺,早就被現代社會拋棄了。437
有一個科學研究最基礎的問題,一切自然科學都要遵守一個前提:全宇宙一定會遵守相同的物理定律。也就是說,物理規律是普世的,我們在地球實驗室裡得出的物理規律,對於十萬光年遠的恆星來說,同樣適用。可是,我們憑什麼相信這一點?458
關鍵不僅在於科學理論可以證偽,還在於它的檢驗是開放的。科學理論的語言基於嚴謹的邏輯,任何人只要花一點時間學習都能讀得懂,科學沒有權威(有的宗教教義只有神職人員才有權解釋,教眾不許有不同的說法),任何人只要有技術條件,都可以去證偽、推翻最權威科學家的理論(有些宗教拒絕教外人士參與討論,而科學不會歧視人的身份,只要你拿出證據來就行)。因為這些原因,科學雖然有局限,但科學比其他不允許質疑的理論,要更「不迷信」。472
我們說過,形上學的任務,是用理性思維去研究世界本質等「大問題」。
形上學走不通,也就是說,理性不可能回答「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有沒有終極真理」「終極真理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等大問題。硬要回答,答案一定是獨斷論的,或者在推理上有錯誤。480
我們會發現,這種情況在哲學史上不是偶然,幾乎每一個哲學流派,都面臨著自己不能證明自己的窘境。因為哲學研究的是「什麼知識真實可信」的問題,是認識論的問題。按照懷疑精神,任何知識必須先確認是可信的,才能被我們接受。然而,我們用來確認知識是否可信的方法(也就是的科學理論)本身也屬於知識的一種,它們在給別的知識提出限制的同時,也就是在給自己提出限制。
形上學的任務之一是保證一切知識的來源是可靠的,如果它連自己的可靠性都不能保證,就正好說明它是獨斷論。481
該怎麼回答「人生意義是什麼」的問題呢?最直接的答案是不可知論和虛無主義。既然形上學的問題都沒有答案,那麼就意味著我們不知道人類的一切知識是否可靠,這個世界就沒有了終極真理,沒有了本質,人生也就沒有了意義。485
原因只有一個:終極問題沒有答案,最聰明的人們追求到最後,不約而同地發現這是一條絕路。486
原因在於,這類片子的訴求點不是有錢人得便宜賣乖,而是人性在資本主義社會規則下的異化—你要麼不遵守社會規則,成為社會嘲笑的loser;要麼就必須扭曲自己,去符合社會規則,最後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存在」。按照薩特的價值觀,存在是先於一切的本質,自己都不存在了,那有再多的財富,又有什麼用呢?494
他最有名的觀點是,世界是荒謬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假如這個世界上有終極真理,那麼就意味著在這個世界裡有某種高於一切、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東西。那麼人的存在就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找到這個最最重要的真理,或者按照這個真理的指導來生活。這就是形上學下的人生意義。過去的形上學家們,在相信自己發現了真理後,都認為人生是有目的的。比如宗教信徒認為,在教義的指導下生活就是人生目的;叔本華認為,對抗生命意志是人生目的;尼採認為,努力當超人是人生目的;黑格爾更是認為整個歷史都是有目的的,個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實現歷史的目的。可是,當形上學不存在以後,這些目的就都不存在了。
這世上沒有終極真理,那就沒有什麼必須無條件為之奮鬥的目的,那麼,人到底為什麼活著?人來到這個世上也不具備什麼特別的目的。薩特就說,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也就是說,稀裡糊塗,沒有任何理由,人類和世界就這麼存在了。總而言之,人生也好,世界也好,沒有任何目的。500
當人意識到人生沒有目的的時候,對目的的本能渴望和沒有目的的現實就會發生強烈的衝突,讓人產生荒謬感。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之前一直說反對虛無主義,說虛無主義無法讓我們接受,我們一定要找到別的答案。那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虛無主義我們無法接受?因為虛無主義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意義,人生沒有目的。人活著就是活著,沒有任何的理由,沒有任何值得我們做的事情。我們一聽這個結論,就本能地產生反感,本能地拒絕接受這個觀點。這個本能的反感,就是上述衝突造成的。我們為什麼要孜孜不倦地詢問,渴望別人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人為什麼活著」?實際上就是想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目的,祛除虛無主義帶來的強烈的不適感。502
但是,普通人有的時候會突然質疑目的的合理性,進而懷疑人生,進而感到荒誕。就好比有人為了親人活了一輩子,結果發現親人辜負了自己;有人為了出人頭地努力工作,結果發現自己根本不可能成功;有人為了享樂活著,結果在享樂滿足的一瞬間感到了極大的空虛。這些時候,人們原有的目的崩潰了,有些人會及時給自己找到新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開導自己」)如果沒能及時找到,就會感到這個世界荒謬,人的本質荒謬。503
用故事的方式記憶知識,對智力水平依賴程度低,不容易被遺忘,這在遠古時代是最高效的,在現代也是最省力的方式。人生小感悟、心靈雞湯這類用故事來說教的形式之所以流行,就是這個緣故。504
作者並沒有給出一個結論,指明人生的意義應該如何,可能是尚未考慮成熟,也可能是想寫續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