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作品:什麼叫人生呢?

2020-12-17 騰訊網

在一個人生漫談的專欄中,首先談一談人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未可厚非的。

而且我認為,對於我來說,這個題目也並不難寫。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經滾了八十多個春秋了。一天天面對人生,時時刻刻面對人生,讓我這樣一個世故老人來談人生,還有什麼困難呢?豈不是易如反掌嗎?

但是,稍微進一步一琢磨,立即出了疑問:什麼叫人生呢?

我並不清楚。

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眾生中也沒有哪個人真清楚的。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談人生者眾矣。什麼人生意義,什麼人生的價值,花樣繁多,撲朔迷離,令人眼花繚亂;然而他們說了些什麼呢?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是越談越糊塗。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哲學家的哲學,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們的哲學同吾輩凡人不搭界,讓這些哲學,連同它們的家,坐在神聖的殿堂裡去獨現輝煌吧!

像我這樣一個凡人,吃飽了飯沒事兒的時候,有時也會想到人生問題。

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絕對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訂一個誕生計劃,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劃實現。吾輩凡人的誕生,無一例外,都是被動的,一點主動也沒有。

我們糊裡糊塗地降生,糊裡糊塗地成長,有時也會糊裡糊塗地夭折,當然也會糊裡糊塗地壽登耄耋,像我這樣。

生的對立面是死。對於死,我們也基本上是被動的。我們只有那麼一點主動權,那就是自殺。但是,這點主動權卻是不能隨便使用的。除非萬不得已,否則是決不能使用的。

我在上面講了那麼些被動,那麼些糊裡糊塗,是不是我個人真正欣賞這一套,讚揚這一套呢?否,否,我決不欣賞和讚揚。我只是說了一點實話而已。正相反,我倒是覺得,我們在被動中,在糊裡糊塗中,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

我勸人們不妨在吃飽了燕窩魚翅之後,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後,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後,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麼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飢受寒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後,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塗。謂予不信,請嘗試之。

相關焦點

  • @準大學生 季羨林的這些人生忠告值得品讀
    今天,青年君從季羨林的書作中摘錄這位睿智老人對人生的感悟,與君共勉。季羨林。資料圖·論治學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生十講·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讀什麼樣的書呢?自己專業的書當然要讀,這不在話下。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於自己專業的探討,也不利於生存競爭,不利於自己的發展,最終為大時代所棄。
  •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季羨林的人生觀,也是他近百年時光歲月的感慨。誰都無法保證明天的太陽會不會照常升起,清晨的蟲鳴鳥叫會不會重複聽見,出著太陽也可能會下雨,下著雨的天或許轉瞬間就放晴……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無論你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無論文化高低、年齡長幼,都無法預測人生的幸運與精彩,也無法躲避人生可能的種種意外與不幸。
  • 《悲喜自渡》:晚年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除了一些經典名文章之外,還有季先生晚年的一些作品,那麼就必然會帶上一些對於青春的回憶,所以這些文章與其他的文章就不同了,使人能夠品味出一絲哀愁。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佛學家。
  • 《季羨林全傳》:領略文化巨匠的精彩人生
    1月10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文化巨匠的人生歷程」——《季羨林全傳》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在活動中,季羨林親炙弟子、《季羨林全傳》作者梁志剛回憶了與季羨林先生的點滴過往,並介紹了《季羨林全傳》的成書過程。梁志剛說:「從季老53歲到98歲,45年的時間,我們不斷受到季老的指導和幫助。」
  • 季羨林:「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的
    [摘要]《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一書是季羨林先生於2006年親自授權、審定的經典暢銷書,集中精選了季羨林先生談人生智慧的文章。《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本文摘自《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作家張曼菱在北大讀書時,她的同班同學以「大多數革命群眾」的名義,貼出大字報,把她的「戀愛和宿舍夜話甚至上課早退等『劣跡』公之於眾」,季羨林看到後,擔心張曼菱承受不住壓力出意外,就叫人暗中跟著她夜行,有一次還鼓勵她,與她大談人生和學問。這件事被張曼菱銘記在心,後來寫在了書籍《北大回憶》裡。
  • 季羨林的德國女友,一生痴情,等了季羨林60年,終身未婚
    每個人都會渴望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可世界就是充滿遺憾,當遇見最美好的愛情,卻無法走入婚姻的時候,你的選擇是什麼?季羨林的德國女友的選擇是,一生等待。一、少女時代,純真愛情伊姆加德,一個美麗的名字,也本該擁有幸福完美的一生。她是德國人,出身在德國的中產之家,生活富裕,家庭和睦。
  • 馬鼎盛:季承批父親季羨林不厚道
    季羨林誰不知道呢,國學大師,他的學問之淵博就不用說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他也非常之重視,所以大家也喜歡有這本書,特別是這本書是他的獨生子季承寫的。但是季承開宗明義,他怎麼說呢?他說我一直不認識你們所知道的國學大師,他說他只知道在熱熱鬧鬧的學術追捧中,他的父親內心是冷的。
  • 應該如何理解季羨林的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人的一生有無意義和價值,是人生的重要話題。曾經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而他本人卻再三推辭的季羨林先生,關於這個話題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有人說季先生的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果真如此嗎?
  • 季羨林的德國初戀女友,一生痴情,等了季羨林60年,終身未婚
    這個年輕人叫季羨林。20世紀初想要留學是靠私費的所以留學的只能是有錢人,才20歲出頭的季羨林,家庭經濟條件非常窘迫,勉強餬口。靠公費,主要是靠退回的庚子賠款留英留美,要想走官費,比駱駝鑽針眼還要困難,因為當時官費留學,只送理工科學生,文科生受到歧視,幾乎不可能靠官費出國。
  • 學術之外的季羨林:寫日記吐槽 是真實的性情中人
    在語言學領域等諸多領域,季羨林都是一位十分知名的學者,他不僅著有《東方文學史》、《大唐西域記校注》等一系列專著,據稱還精通多種語言,翻譯了大量作品,生前也是世界上極少數懂吐火羅文的學者之一。「老師做學問十分認真,經常泡在圖書館,第一個進去,最後一個出來。有時候他到了,圖書館還沒開門,就在門外等。」梁志剛說。
  • 季羨林的孤獨,是挖掘深處不傷感;我們的孤獨,是無限接納與包容
    這五天四夜的時間,可是難得,不知道能創作出怎樣的作品呢!當然,我還可以再帶一個計步器,對於我來說,可以沒有時間,但我一定得掌握自己的運動情況。我可以在裡面跑跑步,原地空手跳繩,甚至,也可以跳跳舞。我把這事兒和朋友一說,朋友直樂。接著感嘆,這要是放在大學時候的我,估計會憋瘋了。是的,我現在倒是挺能享受獨處的時光的。因為能夠享受孤獨,很多東西我都不再害怕了。
  • 翻譯大師季羨林
    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兩年。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
  • 季羨林的德國女友,用一生等待沒有結局的愛情
    相識1935年10月31日,季羨林一路奔波到達了哥延根,這裡是一個大學城。和季羨林來此學習。等待季羨林的女人叫伊姆加德,與她相識在她的23歲,是季羨林校友田德望房東邁耶家的大女兒。她租住的房子與邁耶家在一條街上。他來到德國幾個月後,受邀到邁耶家裡做客。當時晚餐上,季羨林與伊姆加德遇見了,季羨林覺得她是個美麗的姑娘,俏皮中帶著羞怯。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羨林老先生
    季羨林老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大師,於2009年7月辭世。季老生前著作等身,文採斐然,在多個領域皆有建樹。但當我們推開季老的研究著作,去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季老其人其行更值得欽佩。
  • 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好人?什麼才是好書?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
    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已經離開我們幾十年了,《心安即是歸處》是老先生經歷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在望九之年,用他八十多個春秋,面對人生的難題,給我們留下的珍藏。先生的一生,不爭不辯,不怨不艾,執著著自己的執著,他是國學大師,是學界泰鬥,是我國的國寶,他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吐火羅文的學者之一。
  • 孤獨到深處,是內在的自由與從容,季羨林先生原來是這樣的人
    《孤獨到深處》是精選了季羨林先生人生中35篇文章的散文集,也是我最近剛剛讀過的一本書。其中,不僅有季羨林先生對自己的個人經歷的描寫和感悟,還有對往事以及相關人物的懷念。可以說,這本書籍把那些人生最真實的情感統統表達出來,讓讀者得以進一步了解鮮活的季羨林,而不是人們眼中那個被光環環繞的人物。告別慈母,獨自前行當一個孩子離開母親,總是不得不被迫長大。
  • 季羨林採訪回顧四:胡適聘請,劍橋邀約,與臧克家抵足而眠
    有的人叫季荷,是我種的!」那表情比發表了無數學術論文還值得驕傲。我們故意表示懷疑,問道「真是您種的嗎?」老人頓時較起真來,回憶得特別仔細。他說:「是我種的,那個籽來自湖北洪湖,很硬的,後來我把它砸了個口,丟到那湖裡邊了,一共六七個,我那時候也沒有什麼一定的想法,就想著丟裡邊再說。
  • 他是季羨林的入室弟子,為了招他進北大,季羨林重開了一個專業
    他從不強迫我學什麼東西,一切都讓我自己選擇。」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才讓錢文忠在上大學時選擇了很冷門的梵文和巴利文。三、寫信給季羨林,收到回信,堅定信心高中時期,錢文忠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知道了季羨林先生潛心研究梵文的事跡,心中頗為嚮往。
  • 飄逸高朗的詩情與洞若觀火的哲思:季羨林,一代鴻儒的散文底色
    不久後她收到兒子戰死的信,讓「我」幫讀信,「我」不忍據實相告,所以季羨林寫道:「我們同樣是被厄運踏在腳下的苦人,當悲哀正在啃著我的心的時候,我怎忍再看你那老淚浸透你的面孔呢?我為你祝福!」天下最偉大之愛莫過於母愛,最簡單的文字,卻是對這母愛最真誠的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