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地區小國林立,但是其國民收入卻沒低多少,足以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之列。地中海上的島國賽普勒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賽普勒斯位於地中海東部的同名島嶼上,雖然地理位置上屬於亞洲,但是在歷史文化以及政治上卻是歐洲的一部分,因此這是一個歐洲國家。賽普勒斯全島面積9251平方公裡,為地中海第三大島。其地形具有多山多丘的特點,北部橫亙著主要由石灰巖構成的裡尼亞山脈,主峰海拔1027米。
西南部的特羅多斯山,由火成巖構成,有豐富的銅、黃鐵礦等金屬礦藏。聳峙中央的奧林波斯峰高1952米,為全島最高峰。在以上兩條山脈之間,分布東西向的波狀平原,面積約2000平方公裡,土壤肥沃,是賽普勒斯農業區。
從地圖上看,賽普勒斯島很像是一條遊弋在地中海上的巨鯨。它北距土耳其60餘公裡,天氣晴朗時,兩岸山頭隔海依稀可見。東距敘利亞約100公裡,南距蘇伊士運河僅400公裡。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賽普勒斯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曾先後被亞述、埃及、波斯、羅馬、拜佔庭、奧斯曼等帝國徵服過。
1878年,英國從奧斯曼手中租下賽普勒斯島。當時的英國首相宣稱此舉使得英國掌握了中東的鑰匙。此後,英國在島上大興土木,建造了其本土以外最為龐大的軍事基地,把賽普勒斯變成了地中海上永不沉沒的航母。
1960年賽普勒斯獨立後,根據協議,英國仍保有佔地99平方公裡的兩個有主權的軍事地。冷戰時期,作為英國的盟友,美國也使用這些軍事基地,用以監控蘇聯黑海艦隊。
目前,賽普勒斯總人口約95萬,主要由希臘族和土耳其人兩大民族構成。其中希臘人佔總人口的7成,土耳其人約佔18%,其餘為外籍人口。希臘人遷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土耳其人則是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遷入。
兩大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在一個島上,但始終保持著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長期互不通婚,各自把希臘和土耳其視作「母國」。希臘族人一直嚮往著與希臘合併;土耳其族人則堅決反對,力主兩族分權分治。因此爭議不斷,兩個民族曾發生多次流血衝突。
1974年7月,土耳其以保護當地土族居民為由出兵幹預賽普勒斯,並控制了北部約佔全島三分之一的區域。1983年,土族宣布成立「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但僅得到土耳其一國承認,國際社會一直未予以認可。
民族矛盾和衝突曾給賽普勒斯帶來嚴重的損失。但是從80年代賽普勒斯南北關係走向緩和後,其國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到90年代末,其人均收入水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
究其原因,主要是賽普勒斯政府根本國資源有限、市場狹小、就業人口多的國情,制定了切實有效可行的經濟發展戰略,即以出口為導向,大力發展遊業、出口加工業和創匯農業,從而顯著增加了國民收入。
賽普勒斯的工業過去依重於採礦業,但隨著礦產資源的枯竭,塞政府把發展的重點轉向出口服裝、飲料、食品、皮革等輕工業部門。其服裝產業在整個阿拉伯市場佔有重要的地位。
因土地狹小、水源貧乏,農業生產受到限制。賽普勒斯政府調整了農業結構,壓縮糧食生產,重點扶持穀物、土豆、蔬菜、柑橘、葡萄等農副產品的生產,通過利用國際勞動分工和以農養農的途提高了經濟效益。
賽普勒斯自然風光優美,旅遊業是塞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每年來塞的旅客大約在400萬之眾,其中英國是賽普勒斯最大的客源國,佔到總遊客人數的三分之一,其次是俄羅斯佔五分之一。旅遊業的產值佔賽普勒斯GDP的20%,並以4%的增速支撐經濟迅猛發展。除旅遊業外,近年來,金融服務業和銀行業增長幅度較大。
首都尼科西亞位於中部平原派迪亞斯河畔,人口35萬,既是賽普勒斯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又是全國第一大城。其歷史可追溯到兩三千年以前,中世紀時期已發展成為東地中海重要都市。15世紀威尼斯人侵入後,修建了擁有11個稜堡的圓形城牆,其城牆和城門大部分保存至今。尼科西亞城嚴格地劃分為希族區和土耳其族區,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賽普勒斯最近幾年在國際上的評分挺高,經濟自由度位居全球第37位,全球競爭排名第30位,經濟表現排名全球第13位。數據顯示,2019年賽普勒斯名義GDP折合245億美元,人均GDP超過2.8萬美元,位居全球中等水平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