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土聯邦又稱「東地中海聯邦」,是土耳其英雄凱末爾力挽狂瀾並擊退希臘之後,由希臘人提議同土耳其合併的設想。這個假想中的聯邦包括三個部分:希臘、土耳其和賽普勒斯,一共設立三個首都,分別是雅典、安卡拉和尼科西亞,協調三方的議會設立在伊斯坦堡。
土耳其面積約78.36萬平方公裡,希臘面積約13.20萬平方公裡,賽普勒斯面積約9251平方公裡。如果該聯邦得以成行,那麼東地中海東部地區無疑將出現一個龐大的實體,而南北賽普勒斯的分裂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避免。既然有諸多好處,為何該構想最終也未能實現呢?
首先我們弄清楚希臘向土耳其提出該方案的時代背景,當時希臘軍隊剛剛大敗於凱末爾的土耳其軍,也就是說希臘企圖通過武力方式收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已經不可能實現。面對同仇敵愾的土耳其軍隊,協約國選擇用一紙《洛桑公約》來穩定土耳其人的愛國情緒,其中最主要的條款就是尊重土耳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如此一來,希臘試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藉助協約國進一步削弱土耳其就變得難上加難。
然而在希臘人的內心深處,曾經的帝都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據終究是難以接受的現實,既然無法通過武力收回,那就退而求其次選擇與土耳其結為聯邦也好。在1830年之前,獨立的希臘並不存在,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著包括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一眾巴爾幹半島國家,作為主體民族的土耳其人或許怎麼也不會想到後來傷害自己最深的竟然是帝國治下的希臘。從1453年開始,奧斯曼攻克君士坦丁堡並控制希臘半島,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希臘人的反抗就沒有停止過。
大多數土耳其人和地中海對岸希臘人的血統接近,第二大血統是來自裏海對岸的土庫曼斯坦等中亞地區,也和鄰國亞塞拜然人相近。至於北亞蒙古高原和東亞地區的血統,其實非常少。所以土耳其人首先是伊斯蘭化的希臘人,少部分有中亞血統,極少數有北亞和東亞血統。因為語言和中亞突厥語系相似,又有觀點誤以為他們是突厥後裔。
由於宗教信仰不同,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無法接受自己的聖城被伊斯蘭教土耳其人把持,因此數百年來圍繞土耳其與希臘兩個民族之間的始終是打壓與反抗。無奈土耳其人過於強大,希臘人屢屢失敗,直到進入19世紀之後,事情發生了轉機。這一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已經進入衰退期,以英法為首的新興列強不斷打壓奧斯曼土耳其的生存空間,希臘人敏銳地覺察到機會來了。藉助俄國同奧斯曼的戰爭,希臘於1828年擊敗土耳其軍隊,並於兩年之後獲得奧斯曼帝國的承認。
不過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希臘本土早已是滿目瘡痍,全國人口加起來不過60萬,還沒有伊斯坦堡一個城市的人多,談何進一步收復君士坦丁堡?希臘人只能等,在此期間他們積極恢復生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已經將人口猛增至260萬,但相對於土耳其來說仍舊處於絕對劣勢。大戰爆發之後,奧斯曼土耳其站錯了隊,同盟國失敗之後,土耳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清算,而希臘正是參與報復的急先鋒。
圖-希臘人
面對希臘變本加厲的軍事進攻,土耳其儼然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正在此時凱末爾英雄出世,幾經努力之下終於率領土耳其起義軍將協約國軍隊趕出小亞細亞。失敗之後的希臘同樣元氣大傷,形勢變得愈加明朗,想要憑藉武力恢復東羅馬帝國的榮光已不可能,既然如此那就同土耳其締結為聯邦吧!不過信號傳遞到土耳其方面之後,對方的反應卻頗為遲鈍,或許從土耳其人的骨子裡對希臘更多的還是蔑視和憎恨。
圖-土耳其人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這樣一個聯邦存在著太多的先天不足,宗教信仰不同的人,強行撮合到一起未必是好事,如今的賽普勒斯便是明證。「希土聯邦」失敗同時也證明了希臘復興無望,拜佔庭帝國終究已成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