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土耳其統治300年後,希臘如何恢復昔日領土?

2021-01-15 騰訊網

翻開世界各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多數國家的國際邊界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很多非洲國家在1945年後獲得獨立,它們基本上保留了殖民時期的邊界。然而,仔細考察各國在殖民前和殖民時期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其邊疆和邊界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其中,有些國家的歷史幾乎是一部領土鬥爭史,地圖上各國邊界的變化可以簡明地呈現其現有邊界的演變過程。有時,劃定新邊界的事件非常重要,它們甚至成為各國政治歷史或各大洲外交和軍事史中重要時期的分水嶺。1832年,希臘擺脫土耳其近三個世紀的統治建立了現代國家。下文主要參考美國海軍情報局1944年出版的《地理手冊系列》中的《希臘卷》。

希臘與土耳其的領土之爭

1821年4月,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isos)首先爆發叛亂,該地區的土耳其人被快速清除。希臘海軍在與土耳其海軍在愛琴海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但叛亂到1827年6月陷入困境,域外強國乘機介入,試圖結束該地區持續的動蕩。1827年10月20日,英、法、俄海上聯軍在納瓦裡諾海灣摧毀了土耳其和埃及的聯合艦隊,這為戰後的領土處置奠定了基礎。1830年,有人建議希臘的北部邊界應從拉米亞(Lamia)附近向西南延伸到邁索隆吉翁(Mesolongion)。時任英國首相帕默斯頓(Palmerston)說服盟國將該邊界定為從帕加西蒂科斯灣(Pagasitikos Kolpos)到阿爾塔灣(Amvrakikos Kolpos)(見附錄圖1-1)。帕默斯頓反對將薩摩斯島(Samos)和克裡特島(Kriti)劃歸希臘,因為前者距離土耳其海岸過近,而後者不僅價值重大,島上還居有大批土耳其人。

愛奧尼亞群島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the Ionian Islands),是歷史上英國的一個保護國,由愛奧尼亞群島組成,1815年成立,1864年併入希臘。

1864年3月29日,在希臘接受丹麥國王統治六個月後,英國將愛奧尼亞群島(Ionian Islands)割讓給希臘。該群島北起克基拉島(Kerkira),南至伊庇魯斯(Ipiros)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西海岸。愛奧尼亞群島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Ionian Islands)於1815年成立,英國依據《凡爾賽和約》成為其保護國。後來,愛奧尼亞群島合眾國議會經表決一致同意將該群島與希臘合併。

1877年,俄國-土耳其戰爭爆發,希臘本可趁機收復土耳其佔領的本國領土,但採取行動的決定遭到拖延,希臘尚未部署軍隊,戰爭即告結束。1878年3月3日,俄國與土耳其在聖斯蒂法諾籤署條約,希臘在領土方面未能獲益。所幸的是,歐洲列強對俄國強迫土耳其籤訂該條約感到不滿。諸強國在1878年6~7月召開的柏林和會上修訂了1877年條約。雖然希臘未能參會,但英國促使其盟國敦促土耳其在陸地邊界方面向希臘做出讓步。起初,有人建議兩國的邊界應東起斯多比(Stoupi),西至克基拉島對面的錫亞米斯河河口(Thiamis)。這一方案把塞薩利亞(Thessalia)和伊庇魯斯的大部分地區劃歸希臘。由於塞薩利亞具有顯著的希臘特徵,土耳其很難拒絕割讓該地區,但它強烈要求保留約阿尼納(Janina)和普雷韋扎(Preveza)地區。二者構成了現代伊庇魯斯的大部,當地居住有大批的穆斯林人,這也成為土耳其要求繼續統治該地區的主要理由。1881年5月24日,有關國家締結了最終的條約,希臘並非該條約的締約方。

根據《柏林條約》,與會國英國、奧匈、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修改了該年3月3日籤署的《聖斯特凡諾條約》。

1897年,希臘-土耳其戰爭爆發,希臘企圖迫使土耳其在克裡特島和陸地領土上做出讓步。為防止土耳其大獲全勝,歐洲列強介入戰爭。最終,希臘被迫將兩國北部邊界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11處地區割讓給土耳其。1912年,希臘聯合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對土耳其開戰,1913年,希臘聯合塞爾維亞對保加利亞開戰,通過兩次戰爭,希臘擴張了領土。在北部,希臘國土已接近該國當今的邊界線,在東部沿馬其頓海岸一直到奈斯託斯河(Nestos River)。在愛琴海,希臘佔領了土耳其的眾多島嶼,土耳其僅佔據了格克切島(Gokceada)和博茲賈阿達島(Bozcaada)。1912年 4~5月,義大利在與土耳其爭奪的黎波裡、昔蘭尼加控制權的過程中佔領了多德卡尼斯群島(Dodecanese)。

《洛桑條約》1923年7月24日,以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國等7個協約國為一方,以土耳其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締結,次年8月6日生效。

希臘在一戰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地位使它有機會獲取大片領土,包括保加利亞在愛琴海北部海岸色雷斯(Thrace)的西部地區、土耳其佔據的色雷斯東部地區,往東一直到查塔加(Catalca),該地距伊斯坦堡僅32千米。土耳其伊茲密爾(Izmir)的大片領土被劃歸希臘統治,該地將在五年內舉行公投決定是否併入希臘。《塞夫勒條約》(Treaty of Sevres)賦予了希臘上述利益,但該條約未能獲得批准;1924年7月24日達成的《洛桑條約》僅將色雷斯的西部地區劃歸希臘。造成這一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土耳其民族主義政府的回歸、該政府與蘇聯和法國達成的協議以及土耳其對希臘的軍事勝利。希臘國王康斯坦丁在1915年提出支持德國的政策,這使得希臘在西歐強國中不得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土耳其。《塞夫勒條約》界定了希臘在現代的領土最大擴張範圍,與此相比,《洛桑條約》顯然有較大差距。此外,土耳其在馬裡克河(Meric)的邊界也得以恢復。

1947年,義大利將多德卡尼斯群島割讓給希臘,這是希臘領土的最後一次擴張。義大利將其在1920年從法國手中取得的邁伊斯蒂島(Megisti)也割讓給希臘,它成為希臘最東部的領土。

國際邊界的系列研究

回顧國家邊界的變遷過程,相關國家間達成的有關領土邊界正式安排的條約、議定書、協定和公約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有時,這些法律文件很難查找,也很難翻譯。所幸的是,目前大量有關領土條約的成果已經出版。帕裡編輯了1648~1919年世界各國的條約集,共計231卷(Parry, 1969, Vol.1, 3)。《國際聯盟條約集》及其後續的《聯合國條約集》收錄了1920年至今的大部分條約。當然,它們僅收錄了國聯和聯合國保存的條約,並不完整。

對條約的解釋往往需要參照相關的地圖或示意圖。地圖通常是條約的附件,但上述條約集均未收錄相關的地圖。締約時的地圖對條約解釋極為重要,因為當代的地名可能已發生重大變化,地圖有時存在錯誤,這些錯誤也被寫入條約關於邊界的描述中。例如,1891年6月11日,英國與葡萄牙達成條約,劃定了英屬羅德西亞與葡屬莫三比克在南緯18°30′的邊界。

邊界線沿著馬尼卡高原(Manica)東部斜坡的上半部分,向南至薩比河(Sabi)主河道的中間線。(Brownlie, 1979: 1119)

由於劃界小組無法就馬尼卡高原東部斜坡上半部分的具體位置達成一致,兩國將該爭議提交義大利議員維利亞尼(Senor Vigliani)仲裁。他在1897年1月20日做出了裁決(The Geographer, 1971: 2)。由於條約談判者當時在哈拉雷和倫敦所能找到的地圖非常有限,他們對邊界做出如此模糊的界定是情有可原的。實地測量人員發回的地圖和截面圖清楚地顯示,高原的邊緣是一個顯著的地理特徵,不會被輕易弄錯。

所幸的是,一些區域性研究成果給有關國際邊界變遷的著作和條約提供了指南。尼科爾森、鮑林和嘉萊特詳細論述了北美地區的國際邊界(Nicholson, 1954; Paullin, 1932; Garrett, 1988)。鮑林和嘉萊特編輯的地圖集中也有一些有用的地圖。羅伯特出色、翔實地描述了美國和墨西哥邊界的劃界和勘界工作(Robert, 2001)。埃爾蘭分時段詳細論述了1938年前南美地區邊界的演變(Ireland, 1938)。三年後,他又出版了中北美卷。赫斯萊特出版了有關19世紀末歐洲邊界劃界的傳世之作(Hertslet, 1875-1991)。他隨後將注意力轉向非洲,在1909年出版了三卷著作,並在1967年再版。在赫斯萊特關於非洲研究的基礎上,布朗利編纂了關於非洲邊界變遷的大百科全書式的條約集以及清晰顯示最終劃界結果的地圖(Brownlie, 1979)。與埃爾蘭關於南美及普萊斯考特關於亞洲大陸邊界的研究不同,布朗利並未論述非洲的邊界外交史(Prescott, 1975, 1977)。

美國國務院地理局完成了200多條國際邊界的系列研究,這些研究於2002年由美國國務院情報和研究局以光碟形式出版。

20世紀90年代,英國杜倫大學國際邊界研究中心出版了有關國際陸地邊界的兩本期刊。其中,《邊界與安全通訊》(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設有新聞專欄,定期發布各大洲的邊界動態及邊界研究論文;《邊界與領土簡報》(Boundary and Territorial Briefing)定期發布有關某邊界話題或某條邊界的研究成果。1993~2002年,《邊界與安全通訊》共出版36期;1994~2002年,《邊界與領土簡報》共出版24期。這些出色的系列研究成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本文摘選自《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澳]維克多·普萊斯考特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8月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文章有刪減。編輯:吳珊瑩,趙佳佳。標題、圖片為編者所加,圖片源於網絡,合作、轉載請留言。)

作者介紹

維克多·普萊斯考特(Victor Prescott),地理學家,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先後出版《邊疆和邊界地理》(1967)、《亞洲和東南亞邊疆》(1977)、《世界海洋政治邊界》(1985、2005)、《政治邊疆與邊界》(1987)、《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2008)等著作,是陸地和海洋邊界地理領域的權威專家。

內容簡介

本書從歷史、地理、政治和法律等角度全面研究了國際邊疆和邊界相關問題,是國際邊界研究領域最權威的著作之一。書中討論了涉及邊疆、邊界和邊境的若干基本問題,分析了國際邊疆的演變,研究了國際邊界爭端的起因、類型、解決機制,討論了領土邊界相關國際法原則、規則、制度和程序,深入分析了地圖在領土邊界爭端中的證明力,介紹了與河流邊界相關的國際法問題,並分別介紹了美洲、中東、非洲、亞洲、歐洲、東南亞群島和南極洲的領土和國際邊界情況。

相關焦點

  • 土耳其和希臘為何勢不兩立?除了歷史恩怨,還有現實利益
    那麼,希臘和土耳其這對老冤家到底有什麼過不去的矛盾呢?入侵與獨立希臘本來是拜佔庭帝國的領土,但是在15世紀的中期,奧斯曼攻破了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拜佔庭帝國後又乘勝追擊佔領了希臘地區,之後希臘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300多年。
  • 為什麼土耳其和希臘有這麼多分歧?
    土耳其和希臘不僅擁有陸地邊界,而且在愛琴海有有爭議的海上邊界,兩國之間有著若干嚴重分歧,從愛琴海島嶼的地位到賽普勒斯爭端等等。兩國之間的許多問題都植根於歷史背景——從拜佔庭時代,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土耳其獨立戰爭。從歷史上看,雅典曾多次試圖從安卡拉獲得土耳其領土,一些希臘極端民族主義者仍然堅持這一觀點。
  • 新仇舊怨一起算,希臘潛艇怒射魚雷,土耳其戰艦落荒而逃
    近日,據相關媒體的報導,在愛琴海附近海域演習的希臘海軍,在發現了周邊出現了一艘土耳其戰艦之後,毫不顧忌土耳其是地區軍事大國,也是北約成員的身份,果斷下令己方的一艘潛艇向土軍戰艦發生了1枚魚雷。土耳其戰艦察覺到魚雷的來襲之後,立即改變了航線,從希臘海軍的演習區域落荒而逃。
  • 詳解土耳其和希臘的恩怨情仇,奴役四百年埋下仇恨,兩國矛盾不斷
    一直以來,希臘和土耳其就不怎麼對付,兩國因為油氣爭端和海權爭端,發生了不少摩擦,時不時還會在海面上對峙一波,這給地中海海域的穩定與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為什麼希臘和土耳其的關係會如此惡劣?這主要還是歷史遺留問題惹的禍!在歷史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曾對希臘進行過長達近400年的軍事專制統治,這給希臘人民帶來了重大傷害,最終在希臘付出慘重代價後,他們才獲得獨立。
  • 1932年,土耳其和伊朗交換領土,土耳其為何要以大換小?
    但一戰時期,土耳其選擇了德國,導致戰敗後,被協約國肢解,如果不是凱末爾力挽狂瀾,現在的土耳其不可能保有歐洲領土,伊斯坦堡現在也肯定叫做君士坦丁堡。 凱末爾是現代土耳其的締造者,他帶領土耳其人打敗了希臘,迫使協約國和土耳其籤訂了《洛桑條約》,洗刷了《色佛爾條約》的恥辱,並使外國勢力撤離了土耳其領土,現代土耳其的邊境也得以確定
  • 希臘和土耳其有可能合併嗎?
    首先我們弄清楚希臘向土耳其提出該方案的時代背景,當時希臘軍隊剛剛大敗於凱末爾的土耳其軍,也就是說希臘企圖通過武力方式收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已經不可能實現。面對同仇敵愾的土耳其軍隊,協約國選擇用一紙《洛桑公約》來穩定土耳其人的愛國情緒,其中最主要的條款就是尊重土耳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 埃爾多安妄圖恢復奧斯曼領土,對希臘「蠶食鯨吞」,北約竟然無視
    據希臘方面報導稱,希臘總理所說,土耳其必須為解決方案「開路」。希臘歡迎土耳其為緩和緊張局勢邁出的「第一步」,「但這是否是真誠的舉動還是短暫的迴旋尚待觀察,」希臘總理基裡亞科斯·米索塔基斯在希臘與北約秘書長延斯·斯託爾滕貝格舉行會談後表示。
  • 一戰後的土耳其,如何被瓜分得,差點被這個不平等條約亡國
    1918年,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一戰結束之後,各國召開巴黎和會,就是對同盟國進行清算。其中就是對奧斯曼土耳其進行清算,因為在一戰期間,奧斯曼土耳其是同盟國成員。1920年,奧斯曼土耳其被迫籤訂了《色佛爾條約》。這個條約把土耳其瓜分得非常厲害,差點亡國了。
  • 希臘十一段線有多霸氣,幾乎沒給土耳其留海域,家門口都是希臘的
    說起希臘,我們除了能想到這個國家誕生了古希臘文明之外,其他的也想不到什麼。不過如果我們看希臘地圖的時候,就能發現這個國家非常奇怪。因為這個國家的海岸線看起來非常霸氣,希臘的海岸線幾乎被土耳其的出海口給堵死了。弄的土耳其家門口都是希臘的地盤。那麼希臘為何會有這麼霸氣的海岸線呢,土耳其為何會同意這樣的海岸線?
  • 一戰后土耳其:亡國滅種之危,救亡圖存之爭|奧斯曼|色佛爾條約|...
    1917年到1918年秋,英國佔領了幾乎整個阿拉伯半島,即將攻入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方面,協約國軍隊也蓄勢待發,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失去了昔日9成以上的土地,生死存亡之際,蘇丹政府不得不在1918年10月30日宣布投降,並與協約國籤署了停戰協定。
  • 「國際瘦身冠軍」土耳其:領土縮水85%,但依然誰都不服!
    現代土耳其的前身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1922年)。奧斯曼帝國起源於11世紀的中亞,本是突厥的一個小部落。1453年,奧斯曼帝國滅亡拜佔廷帝國,從此越來越強盛。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達到最高峰。
  • 塞薩洛尼基VS貝西克塔斯,希臘與土耳其的戰火不只存在在足球場
    希臘作為拜佔庭帝國的一個行省,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奧斯曼人的侵害。從15世紀開始,奧斯曼人通過武力徵服了希臘世界,1430年,奧斯曼人攻陷塞薩洛尼基,這座城市遭受了史上最為嚴重的迫害,奧斯曼人用燒殺擄掠開始了統治這座城市的第一天。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人不同,希臘人信奉基督教,在帝國的統治下儘管不會屠殺異教徒,但希臘人也無可避免地遭遇種族和宗教歧視的壓迫。
  • 土耳其與希臘將舉行東地中海問題歷史性談判,恩怨情仇縱穿古今,共同利益終將彌合傷痕
    1830年,希臘脫離中東地區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奧斯曼帝國獨立。隨後雙方時有衝突,一直持續到一戰後。繼承奧斯曼帝國大部分衣缽的土耳其,一方面保留了極具象徵意義的奧斯曼帝國旗幟,渴望通過重塑其民族主義,復興昔日強國之夢;另一方面在政治、軍事、社會經濟體制和發展道路上,選擇了向西方靠攏。這兩個方向也決定了土耳其對待希臘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 誰才是拜佔庭帝國的繼承者,希臘與土耳其的千年恩怨就在於此
    ,最終來自亞平寧半島的羅馬人統治了希臘,羅馬統治希臘先後經歷了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期,到了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去世,臨死前他把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部分給幼子霍諾裡烏斯,這就是西羅馬帝國,信奉天主教,東部分給長子阿卡狄烏斯,這就是東羅馬帝國,信奉東正教,當時的希臘就歸東羅馬帝國管轄。
  • 克裡特島:希臘與奧斯曼的百年爭端
    克裡特島是希臘第一大島,處於愛琴海南部,面積8300平方千米,距歐洲大陸不到100公裡,距亞洲大陸180公裡,戰略位置重要。希臘與奧斯曼為了克裡特島爭奪了上百年,那麼克裡特島是如何在雙方手中易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威尼斯佔領克裡特島
  • 【智勝足球】塞薩洛尼基VS貝西克塔斯,希臘與土耳其的戰火不只存在在足球場
    從15世紀開始,奧斯曼人通過武力徵服了希臘世界,1430年,奧斯曼人攻陷塞薩洛尼基,這座城市遭受了史上最為嚴重的迫害,奧斯曼人用燒殺擄掠開始了統治這座城市的第一天。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人不同,希臘人信奉基督教,在帝國的統治下儘管不會屠殺異教徒,但希臘人也無可避免地遭遇種族和宗教歧視的壓迫。
  • 愛琴海都隔不斷的情仇,希臘與土耳其到底什麼仇什麼怨?
    在拜佔庭與塞爾柱的爭鋒中,奧斯曼帝國異軍突起,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後一個帝國,現代希臘和土耳其曾經都是拜佔庭的核心領土,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拜佔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基督教世界一片哀嚎,因為這個是歐洲基督教世界安全感的象徵,就這麼沒了。
  • 希臘:收復並定都伊斯坦堡,希臘人的「大國夢」從何而來?
    羅馬帝國分裂後,以希臘人為主導的東羅馬帝國和東正教廷都以此城為中心,君士坦丁堡在希臘語中意為「進城去」,可見該城是重要的中心城市。15世紀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後(希臘也隨之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數百年),該城又成為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教的中心,奧斯曼稱其為「伊斯坦堡」。
  • 支持烏克蘭,埃爾多安:論歷史,克裡米亞是土耳其領土
    土耳其認為克裡米亞是烏克蘭領土,不承認俄羅斯對克裡米亞的單方面佔領,反對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不承認俄羅斯對克裡米亞的主權聲明。要知道,土耳其的這個立場並不新鮮。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每年都要強調幾次。在克裡米亞問題上,土耳其和烏克蘭是盟友。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問土耳其期間,土耳其公開表示,土耳其願意支持烏克蘭收回克裡米亞。
  • 希臘有何過人之處,為何能把國界線劃到土耳其的家門口
    從國力上來看,不管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經濟,土耳其的實力都遠遠強於希臘,甚至可以說比希臘高了一個檔次。不過有趣的是,在兩國領土劃分上,卻是明顯的希臘人佔有優勢,霸道的希臘人幾乎霸佔了整個愛琴海,土耳其甚至連家門口都出不了。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希臘有何過人之處,為何能把國界線劃到土耳其的家門口?這就要從奧斯曼帝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