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后土耳其:亡國滅種之危,救亡圖存之爭|奧斯曼|色佛爾條約|...

2021-01-15 網易

  1918年的年末,一戰剛剛結束,在酷寒的天氣裡瑟瑟發抖的,除了饑寒交迫的難民,還有一個個分崩離析的帝國。

  

  奧斯曼帝國蘇丹被迫離開土耳其

  而境況最危險的,就是被列強嘲諷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投降——一場鯨吞奧斯曼帝國的列強盛宴

  一戰時期,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這裡的因素有很多:奧斯曼和俄羅斯的幾百年世仇使得俄奧兩國不可能在一個陣營裡,在奧斯曼帝國掌權的青年黨人幾乎都是忠誠的德粉,他們不僅在德國學習,德國的軍事顧問更是深刻影響了奧斯曼帝國軍隊,而英國擅自扣押奧斯曼帝國下血本訂購的兩艘戰列艦,更是將奧斯曼帝國直接推向了德國一方。

  而僅僅在半個世紀前的克裡米亞戰爭,英國人和法國人還在與奧斯曼帝國並肩作戰,英法兩國在漫長的戰爭中死傷超過20萬人。

  

  一戰的過程,奧斯曼不算主角之一,其戰場也主要在帝國以及周邊區域,但是,甭管奧斯曼軍隊如何表現,到了戰爭後期,協約國軍隊的秋後算帳就不請自來了。

  1917年到1918年秋,英國佔領了幾乎整個阿拉伯半島,即將攻入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方面,協約國軍隊也蓄勢待發,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失去了昔日9成以上的土地,生死存亡之際,蘇丹政府不得不在1918年10月30日宣布投降,並與協約國籤署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籤署後,英法意等協約國迅速開進奧斯曼帝國,英國的軍艦佔領了從黑海到地中海的海峽通道,並控制了伊斯坦堡等戰略要地,法國佔領了小亞細亞西南部的阿達納等多個地區,義大利進佔了北非的利比亞,並佔據了小亞細亞南部的部分地區。

  

  對此,奧斯曼軍隊卻無能為力,按照停戰協定,帝國軍隊被就地解散,軍艦被協約國沒收,帝國已經無力再進行任何抵抗。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成了列強案板上的肉,被隨意切分。

  為了進一步削弱土耳其,英國提出了幾乎要把奧斯曼帝國徹底肢解的要求: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領土以及海峽由國際共管,奧斯曼只保留小亞細亞半島本土,協約國軍隊有權佔領奧斯曼帝國的任何(軍事性質)地方。

  

  接下來,1920年中,奧斯曼蘇丹政府被迫同意了協約國提出的《色佛爾條約》,按照條約,奧斯曼帝國正式失去了所有的海外領地,只保留小亞細亞半島本部,伊斯坦堡和海峽也只保有名義上的主權,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所有島嶼歸屬希臘。

  希臘的復仇——土耳其生死存亡的關鍵考驗

  《色佛爾條約》籤訂,希臘民眾舉國歡慶,在英國人的「鼓勵」下,希臘國王和政府迅速就組織了數萬大軍前往土耳其「接收」了。

  希臘人和土耳其人,那真是不折不扣的百年世仇,作為歐洲文明的搖籃,希臘對於西方來說,不亞於聖城一般的存在,但就這麼神聖的地方,卻被奧斯曼帝國(歐洲人看來異教徒)統治了400多年,直到1821年才獲得了獨立,對希臘人來說,伊斯坦堡、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區、海峽地區這些都是昔日希臘文明時代的故地,是失地,現在,協約國把這些地兒以條約的形式判給了希臘,這正是希臘收復故土的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當然,心中對土耳其充滿滿腔仇恨的希臘人,「收復失地」的目標絕不僅僅就只限於條約規定的地區。

  一開始,希臘軍隊在小亞細亞半島勢如破竹,幾乎入無人之境,佔領了土耳其大片土地,這倒也不是希臘軍隊戰鬥力有多強,實在是被肢解後的土耳其,軍隊解散之後,根本就沒有可以抵抗的軍事力量,而蘇丹政府在籤署協議之後也成了千夫所指,徹底喪失了民眾的擁護和信任,土耳其變得一盤散沙,也無法組織對希臘軍隊的有效抵抗。

  

  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國父——凱末爾上場了。

  早在條約洽談時,在一戰中戰功赫赫的軍事將領凱末爾憑藉威望和人氣就在安卡拉組織了國民議會,與伊斯坦堡的蘇丹政府分庭抗禮,後來凱末爾宣布自己的國民議會政府是土耳其的唯一合法政府,拒不承認蘇丹政府籤署的任何協議,也不遵循蘇丹的任何法令,面對希臘軍隊的強大攻勢,凱末爾大力組織軍隊進行抵抗。

  1921年初,凱末爾終於組織起一支上萬人的軍隊(以退伍的一戰老兵為主),第一次與希臘軍隊展開正面較量,雖然對面的希臘軍隊有6萬人,但是土耳其老兵個個經驗豐富,且作戰勇猛,又佔據了主場優勢,在經過激烈的戰鬥後,這支土耳其軍隊居然打退了6萬希臘人的攻勢。

  

  在此後的大半年時間裡,凱末爾領導的土軍和希臘軍隊展開了多次較量,各有得失,而協約國列強們則在周圍伺機而動,只要凱末爾打不下去,土耳其就會迅速的亡國。

  1921年8月,雙方迎來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薩卡裡亞戰役,此番戰役,希臘軍隊集結了全部7.5萬精銳力量,而土軍則集結了5.5萬人,希臘軍隊的武器裝備也要好於土軍,從8月中旬開始,雙方整整激戰22個晝夜,土軍在凱末爾指揮下,擊退希軍上百次進攻。

  在戰役中,凱末爾向全軍發出了背水一戰的號召:防線是沒有的,我們只有血肉的防線。

  

  戰役期間,凱末爾的肋骨被流彈打斷,但他依然堅持到了最後勝利。

  經過此番戰役,土耳其軍隊完全掌控了戰場的主動權,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希臘軍隊被全部驅逐出土耳其。

  共和國的建立——現代土耳其的自我救贖

  1920年,彼時的奧斯曼帝國面臨亡國滅種的極大危機,色佛爾條約把奧斯曼帝國的悲慘命運「法律化」,而經歷了凱末爾領導的救亡圖存之戰,終於迫使列強不得不重新審視新生的共和國。

  

  1923年,土耳其和協約國重新籤訂了洛桑條約,最終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土耳其放棄了奧斯曼帝國的中東、北非等傳統領地,保有了小亞細亞、伊斯坦堡歐洲部分、海峽區域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把一個奧斯曼帝國改造成了一個世俗的現代的共和國。

  當然,冷戰結束以來,隨著世界格局和地緣政治的不斷演變,土耳其也開始逐漸把手伸向昔日的中東、北非領地,昔日的奧斯曼帝國故地上,土耳其的軍隊四處徵戰,奧斯曼帝國的迷夢,正在不斷膨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隨筆:為什麼奧斯曼土耳其被肢解了,而晚清卻沒有?
    一戰以前的奧斯曼土耳其,領土縮水已經相當嚴重了一戰爆發後,早已物是人非的奧斯曼土耳其錯誤地加入了德國陣營。作為戰敗國,這個龐然大物再也沒有機會翻身了。雖然歐洲老牌帝國勢力對中國一直有覬覦之心,但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都是戰勝國,徹底斷絕了「分裂中國」的念想。所以,中國一直能夠保持統一的大局,而奧斯曼土耳其最終一蹶不振。老牌帝國是如何「肢解」奧斯曼土耳其的?這個曾經的龐然大物,在一戰結束後,「悲催地」成為了列強眼裡的「香餑餑」。
  • 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是中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然而落後就要挨打的法則不僅適用於中國,對大陸西岸的奧斯曼土耳其同樣奏效。進入19世紀,曾經傲視群雄的奧斯曼帝國逐漸沒落。奧斯曼末代蘇丹逃離土耳其《色佛爾條約》:一紙條約割去土耳其71%的國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斯曼帝國毅然加入同盟國,希望藉助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力量
  • 一戰後的土耳其,如何被瓜分得,差點被這個不平等條約亡國
    一戰結束之後,各國召開巴黎和會,就是對同盟國進行清算。其中就是對奧斯曼土耳其進行清算,因為在一戰期間,奧斯曼土耳其是同盟國成員。1920年,奧斯曼土耳其被迫籤訂了《色佛爾條約》。這個條約把土耳其瓜分得非常厲害,差點亡國了。我們看一下這個條約是如何瓜分奧斯曼土耳其的。
  • 奧斯曼與伊朗存在幾百年邊界糾紛,為何土耳其與伊朗不存在爭議?
    1823年伊朗敗給奧斯曼,1828年伊朗又敗於俄國之手。1828年伊朗與俄國籤訂的《土庫曼查伊條約》,其中有條條文內容是伊朗、奧斯曼、俄國以小亞拉拉特山山嶺為三方分界點,卡拉蘇河上遊為伊朗的勢力範圍。不過,伊朗與奧斯曼帝國邊界線劃分始終爭議不斷。尤其卡加並沒有留存薩非王朝時期的檔案,以致於無法說清楚實際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 亞洲國家土耳其,為何總想要加入歐洲?
    羅姆蘇丹國敗亡後,奧斯曼人的第一位強大領袖奧斯曼一世取代了羅姆蘇丹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的位置,並開始以此為基地,對西方巴爾幹半島上的拜佔庭帝國進行軍事進攻與滲透。在此之前,奧斯曼一直是純粹的亞洲國家。而從此刻開始,奧斯曼人開始因為軍事擴張而登上了歐洲的土地。
  • 終戰日|一戰後各國籤訂了哪些條約,我國權益受到哪些損害?
    一戰結束後,為爭奪戰後利益及重新瓜分世界,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相繼召開。其中,巴黎和會於1919年1月召開,經過五個多月的激烈爭奪最終籤訂了《凡爾賽和約》並成立國際聯盟,此後協約國相繼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奧斯曼土耳其等籤訂和約,共同構建起所謂的「凡爾賽體系」。
  • 二戰前夕,土耳其使用策略,沒遭遇抵抗,就吞併了一「國」
    1918年一戰結束時,戰勝的英美協約國集團,以「民族自決」為口號,對戰敗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進行了大範圍的土地宰割,導致諸戰敗國疆域急劇縮水。例如1920年的《特裡亞農條約》,令匈牙利喪失了72%的國土。由此一來,部分戰敗國民眾的心中,就燃起了復仇的怒火。他們不止一次地希望,能夠拿回失去的國土。
  • 戰後之戰:"西亞病夫"殘軀裡,土耳其如何重生?
    1919年4月,協約國在聖雷莫起草了《色佛爾條約》草案,土耳其本土將被瓜分,希臘分得了小亞細亞的重要地區,包括阿德裡安堡和加利波利半島在內的全部色雷斯地區歸於希臘。愛琴海上的土耳其島嶼與也歸希臘所有,但是土耳其將保留君士坦丁堡的主權。海峽將由國際共管並且非軍事化。
  • 土耳其對黑海海峽的通行有多大權?有無阻止「瓦良格」回國之權?
    歐洲的崛起,意味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土崩瓦解,最終在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努力下,現代的土耳其保住了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東色雷斯地區。但並未失去土耳其海峽。應該說這是奧斯曼帝國賜予現代土耳其的寶貴遺產,現代土耳其靠著土耳其海峽,周旋於世界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大撈油水。
  • 一戰結束100年(三)——戰後條約與領土被瓜分的戰敗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崩潰與《色佛爾和約》、《洛桑條約》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土耳其蘇丹政府代表,在法國巴黎西南的色佛爾籤訂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又稱《色佛爾和約》或《塞夫爾和約》。這份和約使列強瓜分了奧斯曼帝國的大片領土,從而使其分崩離析。
  • 近代史上中國和土耳其的相似命運
    》和1842年的《南京條約》,也正是通過這兩個條約,英國輕鬆獲得了中國和奧斯曼土耳其這兩個巨大的貿易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士兵作為一戰戰勝國,當時的北洋政府參加了巴黎和會,但在會上達成的《凡爾塞和約》中卻規定將德國在華權益中國青島租界轉讓給日本。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籤訂了哪些條約,我國權益受到哪些損害?
    一戰結束後為爭奪戰後利益及重新瓜分世界,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相繼召開。其中,巴黎和會於1919年1月召開,經過五個多月的激烈爭奪最終籤訂了《凡爾賽和約》並成立國際聯盟,此後協約國相繼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奧斯曼土耳其等籤訂和約,共同構建起所謂的「凡爾賽體系」。
  •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協約國在停戰條約籤訂後,便開始佔領奧斯曼的領土,包括首都伊斯坦堡以及小亞細亞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如伊茲米爾、阿達納、薩姆松等。其後,英國、法國、義大利及希臘等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決議瓜分奧斯曼帝國,並在1920年推出了色佛爾條約(圖)。1919年,凱末爾受命為駐紮在薩姆松的第9軍督察使,負責殘存的土耳其軍隊的復員和維持治安的工作。
  • 一戰後,土耳其帝國解體,為什麼歐洲人沒能收回千年古都拜佔庭?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之蘇維埃政府頒布了《和平法令》,退出了一戰。俄羅斯退出一戰是一個相當壞的決定,這個決定不僅自己失去了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還使得俄羅斯喪失了在巴黎和會瓜分土耳其的機會。沒有了俄羅斯的參與,歐洲對於拜佔庭的收復也變得不那麼強烈了。
  • 一戰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中國新疆
    因此,當阿古柏派出侄子賽義德·阿古柏·汗遠赴奧斯曼帝國尋求支持,他於1873年抵達奧斯曼都城伊斯坦堡時,雙方一拍即合。蘇丹授予阿古柏「埃米爾」稱號,賜以勳章和寶劍,還贈給阿古柏6門炮,1200支槍,並派出4名軍事教官到新疆培訓阿古柏侵略軍。賽義德回到喀什噶爾後不久,阿古柏就接受了奧斯曼的封號,把蘇丹的名字鑄在自己發行的錢幣上,並懸掛土耳其國旗,承認了奧斯曼的宗主權。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星月旗下頂著圓筒的士兵,一戰時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士兵
    加利波利附近奧斯曼土耳其陣地裡簡易的高射炮,只是給普通火炮加了架子,這些士兵帶著的帽子叫菲斯帽,是一種流行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傳統服飾,呈筒狀,頂部常有流蘇,菲斯帽自19世紀中葉以來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士兵的保護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使用,在1925年的改革中,凱末爾全面禁止穿戴菲斯帽。
  • 奧斯曼帝國滅亡後,總共分裂了多少國家?竟多達40多個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奧斯曼帝國,滅亡拜佔庭,稱霸歐亞非,可是在一戰之後,迅速分崩離析。 奧斯曼帝國早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就已經長期滯止發展,再加上歐洲國家的強勢崛起,奧斯曼逐漸走向衰落。
  • 一戰前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簡史,逢戰必敗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1912年3月18日,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籤署了一項條約。該約定規定,在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中,雙方要互為援奧。
  • 土耳其為何又要插一腳?專家:與亞美尼亞的血海深仇或是主因
    隨著新的宗教的興起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亞美尼亞又陸續被多個新興政權統治,但是,不同於其他被徵服的民族,亞美尼亞人一直堅持自己的信仰,未皈依新的宗教。 土耳其人又說: 「一個亞美尼亞人可以欺騙兩個希臘人。一個亞美尼亞人等於兩個魔鬼。」 在奧斯曼土耳其境內受到此等歧視,亞美尼亞人很自然地去尋求西方與俄國的支持,以獲得獨立,而這又激起了奧斯曼土耳其當局的更大敵視。十九世紀末,在一些亞美尼亞城鎮,已經發生了針對亞美尼亞人的零星的屠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