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100年(三)——戰後條約與領土被瓜分的戰敗國

2021-01-08 網易新聞

【軍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的代表在法國貢比涅的一節火車車廂上,籤署了停戰協定。自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經過這場史無前例的世界大戰,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經過一系列會議的召開和條約的籤訂,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了領土疆域的瓜分和割裂,建立了戰後歐洲國際關係的新體系——「凡爾賽體系」。

德意志帝國的覆滅與《凡爾賽和約》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覆滅。11月11日,德國政府籤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1月18日,27個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了處置戰敗國(同盟國)和建立戰後國際秩序的國際會議,即巴黎和會。這次會議於同年6月28日結束,和會籤署了處置德國問題的《凡爾賽和約》。

▲有關巴黎和會的油畫作品

《凡爾賽和約》的全稱為《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該和約的重點即是對戰敗國德國的領土變更和殖民地處置問題。根據和約,法國收回了之前普法戰爭時被德國佔領的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奧伊彭和馬爾梅劃歸比利時,並承認比利時對莫雷內的主權;德國與丹麥的邊界由什勒斯維希北部邊境地區居民投票決定(1920年該地區劃入丹麥);德國東部的上西裡西亞南部,劃歸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上西裡西亞一部分、波茲南的全部、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的一部分,歸還波蘭;但澤地區則作為國際自由城。

此外,德國的薩爾地區為國際聯盟託管15年,後由公民投票決定歸屬,薩爾煤礦的所有權和開採權歸法國所有;萊茵河以東50千米不得設防,萊茵河以西和東岸橋頭堡由協約國軍隊佔領,此後將視條件分15年逐步撤軍;基爾運河永久開放,與德國和好的國家軍艦、商船一律平等自由出入;易北河、奧得河、涅曼河、多瑙河的指定河段為國際河道。

▲《凡爾賽和約》確定的歐洲領土變更情況

德國海外殖民地,按國際聯盟委任統治制度被主要協約國瓜分:德屬非洲殖民地多哥和喀麥隆由英、法瓜分;東非的坦噶尼喀歸英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比利時託管;西南非洲由英國自治領南非聯邦統治;德屬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島嶼,包括馬裡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歸日本;德屬赤道以南的紐幾內亞歸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西薩摩亞歸紐西蘭;諾魯島交英國等管理。此外,取消德國在賴比瑞亞、摩洛哥和埃及的權利和特權,並同意摩洛哥受法國「保護」、埃及受英國「保護」;德國在中國山東全部的利益和特權都轉讓給日本。

上述的和約內容,使得德國失去了八分之一的疆域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並喪失了全部海外屬地。再加上和約中的其他內容,《凡爾賽和約》最大限度滿足了戰勝國的私利,也使德國產生了極端的挫折感和復仇主義,埋下了衝突的種子。

奧匈帝國的解體與《聖日耳曼和約》、《特裡亞農和約》

一戰結束時,奧匈帝國走向了解體。奧匈帝國的解體,使歐洲政治版圖發生了巨大變化。除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外,捷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地先後獨立,相繼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後來改為南斯拉夫)等國家,波蘭、羅馬尼亞、義大利也獲得了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

▲1867年的奧匈帝國版圖

1919年9月10日,戰勝國對奧地利的《聖日耳曼和約》在法國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宮籤署。該和約確認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與奧地利分立;波希米亞成為了捷克的一部分;加利西亞地區劃歸新獨立的波蘭;奧地利把克賴納和卡林西亞兩省的部分領土以及古斯滕蘭和南提羅爾割讓給義大利;布科維納歸還羅馬尼亞;達爾馬提亞王國等巴爾幹領土劃歸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和約還著重要求,非經國際聯盟同意,奧地利與德國不得合併。

1920年6月4日,戰勝國對匈牙利的《特裡亞農和約》在法國凡爾賽的大特裡亞農宮籤署。該和約重新劃定匈牙利邊界,內容包括匈牙利割讓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給捷克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東部劃歸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巴納特西部劃歸南斯拉夫王國;布爾根蘭的大部分歸於奧地利,也與聖日耳曼條約配合,當中的肖普朗區域則根據1921年12月公投結果歸於匈牙利;原本歸於南斯拉夫的匈牙利城市佩奇、莫哈奇、包姚及錫蓋特堡重新劃歸匈牙利;多瑙河受戰勝國控制。

▲奧匈帝國解體示意圖

上述兩個和約,使得龐大的奧匈帝國,徹底變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無足輕重的小國,對東南歐進行了重新劃分,承認了從奧匈帝國獨立的新興國家,奠定了歐洲現代版圖的基本格局。不過,對奧匈帝國進行的民族和歷史疆域劃分,實際上存在混亂不堪的情況,這使該地區的局勢並不穩定,不穩定的局勢成為了法西斯主義滲入的源頭。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崩潰與《色佛爾和約》、《洛桑條約》

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土耳其蘇丹政府代表,在法國巴黎西南的色佛爾籤訂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又稱《色佛爾和約》或《塞夫爾和約》。這份和約使列強瓜分了奧斯曼帝國的大片領土,從而使其分崩離析。和約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土耳其放棄原有的阿拉伯和非洲屬地,全部由協約國以委任統治形式重新劃分。

和約內容中規定:在土的亞洲領土安納託利亞,建立獨立的亞美尼亞國家和半獨立的庫德斯坦國家,承認漢志(今屬沙烏地阿拉伯)獨立;在國際聯盟委任統治的形式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殖民地,敘利亞和黎巴嫩成為法國殖民地;土在歐洲的領土被義大利和希臘等國瓜分,土名義上對伊斯坦堡保有主權,但協約國有權佔領;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割讓給希臘;摩蘇爾產油區讓給英國;安納託利亞西部和西南部成為義大利和法國的勢力範圍;海峽地區由國際共管。

▲1914年的奧斯曼帝國版圖,到一戰結束時,其領土僅剩安納託利亞地區

1920年,土耳其爆發了反帝反封建革命,凱末爾領導的安卡拉國民政府拒絕承認蘇丹政府籤訂的《色佛爾和約》。隨著1922年土耳其擊退了入侵的希臘軍隊,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迫使協約國放棄《色佛爾和約》,重新討論對土和約。1923年7月24日,協約國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籤署了《洛桑條約》。

《洛桑條約》中,土耳其放棄被英、法、意等國分割的前屬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等地的領土要求,承認英國對賽普勒斯、義大利對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的兼併;協約國承認土耳其在小亞細亞本土範圍內的主權和獨立完整,承認其地中海到波斯、黑海到愛琴海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德斯坦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土耳其所有;摩蘇爾歸屬留待以後解決(1926年摩蘇爾劃入英國代管的伊拉克);海峽地區非軍事化。

▲圖為奧斯曼帝國1820年—1924年的領土演變,《洛桑條約》奠定了現代土耳其的版圖

《色佛爾和約》籤署時,奧斯曼帝國被瓜分殆盡,土耳其本土也岌岌可危。而《洛桑條約》確立了現代土耳其國家的疆界,並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土耳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但列強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也為後來中東地區的持續動蕩埋下了禍根。

《訥伊和約》與保加利亞

1919年11月27日,協約國與保加利亞籤訂了《訥伊和約》。和約使得保加利亞割讓部分領土給希臘、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其中科莫蒂尼地區的丟失,讓保加利亞失去了愛琴海出海口。

▲《訥伊和約》中保加利亞割讓的地區(紅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國被迫接受了戰勝國殘酷而苛刻的和約,帝國主義重新瓜分利益後的凡爾賽體系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確立。但是凡爾賽體系未能帶來永久的和平,戰勝國和戰敗國的矛盾因苛刻的條約而加劇了,割地賠款的恥辱和挫折感埋下了復仇的種子。20世紀30年代,凡爾賽體系在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戰爭中崩潰了。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一戰戰敗國損失的領土,都進了誰家的「口袋」裡
    一戰與二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次戰爭,有幾個重要但是顯得細枝末節的問題很受人關注——戰敗國的領土都跑哪去了? 上圖_ 1879年的奧斯曼帝國 1916年,英法籤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奧斯曼帝國的亞洲部分徹底被英法瓜分
  • 教案|人教版歷史九下第10課《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英國:一戰中遭嚴重削弱,傷亡212萬人,軍費超80億英鎊,債務是戰前的10倍,其中欠美國就達44億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當實力。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美國在一戰中損失最小、獲利最多,四年中工業產值淨增380億美元(翻兩番),戰時戰後歐美欠美國100多億美元,美國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戰後最大的債權國,黃金儲備佔世界的40%以上,漸漸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 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的協約國為了處置戰敗國德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召開了巴黎和會。
  • 亡國123年的波蘭,一戰後好不容易復國,為何僅20年又再度被瓜分
    波蘭在1569年與立陶宛合併建立波蘭立陶宛聯邦,從而一躍成為歐洲名列前茅的強國,國力可謂強橫一時,然而自17世紀後卻開始迅速衰落,並最終於1795年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直到一戰之後,波蘭才得以重新復國,然而這次復國僅僅20年,便再度被瓜分亡國,這又是為什麼呢?
  • 再看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德國和蘇聯究竟都哪來的「理直氣壯」?
    1939年9月1日,德國百萬大軍兵分三路閃擊波蘭,此役被認為是二戰全面爆發的標誌。當月17日,史達林一聲令下,六十萬蘇聯紅軍兵分兩路攻入波蘭東部,很快,蘇德兩國依照此前達成的「秘密協定」對波蘭第二共和國完成瓜分。
  • 巴黎和會:一戰戰勝國的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裡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籤訂了一系列和約。
  • 南極到底是哪國領土?被發現200年爭執不斷,曾經差點被瓜分
    在領土或殖民地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先佔領就歸誰。比如,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最開始就是俄國人率先佔領並建立的殖民地,後來美國也是花了錢才買到的;再說格陵蘭島,最初是由挪威人發現並且管理的,後面才成丹麥的殖民地。
  • 二戰後,蘇聯和波蘭強佔德國大片領土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捋一下波蘭的歷史:公元966年,波蘭大公國建立;公元1025年,波蘭王國建立;1569年,波蘭與立陶宛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也稱波蘭第一共和國。此後,波蘭就一直被欺負。1772年、1793年、1795年,波蘭前後三次遭遇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瓜分。到最後一次瓜分的時候,波蘭已經亡國了,這裡就算一個波蘭地區。
  • 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卻丟掉40%領土,為啥會國土越來越小?
    在人類歷史上,世界發生過兩次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德國的參與,雖然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但為什麼德國的領土越來越少呢?如今的德國領土面積是35萬平方公裡,而在一戰之前領土面積高達54萬平方公裡,如此一來領土丟失了40%。
  • 一戰後的土耳其,如何被瓜分得,差點被這個不平等條約亡國
    1918年,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一戰結束之後,各國召開巴黎和會,就是對同盟國進行清算。其中就是對奧斯曼土耳其進行清算,因為在一戰期間,奧斯曼土耳其是同盟國成員。1920年,奧斯曼土耳其被迫籤訂了《色佛爾條約》。這個條約把土耳其瓜分得非常厲害,差點亡國了。
  • 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而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的身後遺產,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一戰期間,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為了在戰後瓜分奧斯曼帝國這塊肥肉,締結了一系列骯髒的秘密條約。1915年4月26日,為拉攏義大利加入協約國,英法俄意四國籤訂《倫敦條約》,以犧牲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的領土換取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 二戰德意日都是戰敗國,為何戰後只嚴懲了德日,而放過了義大利?
    而且,二戰的始作俑者,那就是主動挑起戰爭的軸心陣營國家德國、日本、義大利,二戰結束後,也成了眾矢之的,就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當然,他們也很少有戰爭賠償,也很少受到戰勝國的嚴厲懲罰,但德意日三國中,相對於德國和日本,世界各國似乎對義大利的懲罰不夠「有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秋季來臨時,義大利根本不像個「戰敗國」,而且,他們還被允許參加戰後第一屆奧運會。
  • 二戰其實早已註定,德國一戰戰敗後,賠償316億美元割讓大量領土
    但一份由英國人卡爾迪克斯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館找到的檔案證實:在1925年德國就已經著手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計劃了,而當時的希特勒只是慕尼黑的一位不起眼的納粹思想的傳播者。德國在一戰中淪為戰敗國,1919年4月被迫籤訂了《凡爾賽條約》。美國總統威爾遜說盟約是「弟兄的、友愛的憲章」。
  • 《凡爾賽條約》是個怎樣的條約?為啥有人說它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凡爾賽條約》又叫《凡爾賽和約》,全稱是《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國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就是協約國對戰敗國就是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消弱德國的勢力。那麼,《凡爾賽條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條約?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的臺呢?
  • 二戰的起因是《凡爾賽條約》,條款太苛刻,協約國自己都看不下去
    二戰其實是一戰的延續,期間20年的「和平」只不過是戰後的超長停戰,早在德國一戰戰敗,就埋下了這個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凡爾賽條約》。一戰時期,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各有勝負,直到美國向德國宣戰,戰爭的僵局被打破,德國開始敗退。德國一戰戰敗,作為世仇的法國希望嚴懲德國,儘可能的削弱德國作為報復。
  •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1919年6月28日,戰勝國(協約國)與戰敗國(同盟國)在這裡籤署了《凡爾賽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一戰後的條約籤訂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1914年8月4日全面開展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歷時四年零三個月。
  • 波蘭:四次被瓜分,屢次遭亡國,波蘭的歷史為什麼悲劇連連?
    ▲1763年,被瓜分前的波蘭1772年,俄普奧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這個面積約83萬平方公裡的歐洲大國,喪失了約三分之一的領土,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 近年來,波蘭人在世界的分布,可見美國是海外波蘭人數最多的國家,這與十八世紀末波蘭滅亡後的移民密不可分三、一戰後波蘭短暫的復國與滅亡1914年,一戰的爆發讓波蘭人看到了復國的希望。
  • 波蘭:四次被瓜分,屢次亡國,悲劇連連的波蘭是如何重獲新生的?
    面對冷漠的法國和潰敗的土耳其,奧地利無奈之下同意與俄國和普魯士瓜分波蘭。1772年,俄普奧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這個面積約83萬平方公裡的歐洲大國,喪失了約三分之一的領土,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1791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波蘭通過了一部資本主義憲法,廢除選舉君主制和貴族否決權制,引起封建專制的俄國和普魯士的仇恨。
  • 二戰的禍根其實早已埋下,一戰結束後就初現端倪,戰勝國也有分歧
    1918年一場世界級的帝國主義戰爭結束了,1939年9月1日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的另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被稱為世界第二次大戰。這次大戰距離一戰結束過去了21年,人類再次面臨一場深重的災難。其實這場災難從凡爾賽就已經開始了。
  • 金一南:為什麼《凡爾賽條約》上沒有中國的籤字
    1914年爆發,1918年結束。當時共有32個國家相繼捲入了這場戰爭,奪走了至少1800萬人的生命。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一戰結束100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許多人可能會問,我們中國參加了當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結束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當時的中國作為戰勝國還參加了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條約》的制定,但最終中國卻沒有籤字,這到底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