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從一個豪門惡少,到一代傳奇大詩人

2020-12-17 騰訊網

詩人韋應物的一生,充滿別樣的傳奇。

寫詩,被盛讚為五言詩的帶頭大哥——「五言長城」;做官,被世人送號「韋蘇州」。蘇東坡也對其倍加推崇,將他與白居易並舉:

「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

而你很難想像,寫下「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一千古名句的大詩人,曾經卻是一位橫行街市的無賴少年。

韋應物

橫行鄉裡的豪門惡少

族乃關中望姓,原是門第鼎盛的世家大族。自西漢定居京兆,漢至唐,衣冠鼎盛,官宦輩出。終唐一朝,韋家出了十七位宰相

公元737年,韋應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豪門望族裡。

到韋應物父親韋鑾一代,韋氏家族走向衰弱,即便如此,瘦死的駱駝比馬大,14歲的韋應物謀到了一份好差事,當上了唐玄宗的貼身侍衛。他敘述當時的生活說:

「身騎廄馬引天仗,直入華清冽御前。」、「冬狩春祠無一事,歡遊洽宴多頒賜。」

可以想像,當時他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扈從遊幸,恣意逸樂。

十幾歲的少年郎,一朝榮登天子側,一同「嘗陪夕月竹宮齋,每返溫泉瀛陵醉。」彼時的韋應物,囂張得不行不行的,儼然一位無法無天的豪門惡少,這一點,他在自己的詩裡交代的很細緻: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

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

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

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看看這份簡歷,他仗著皇帝,橫行鄉裡,窩藏兇犯,開賭,偷情,飲酒放浪,官府卻拿他一點轍都沒有。應該說,他非常生動的刻畫出了一位高門豪宅裡的紈絝形象。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打翻了皇帝的寶座,也打翻了韋應物的金飯碗。當時他離京逃難,一路顛沛流離,待兩京收復後方才回到長安。

這一場動亂讓這位少年無賴開始變得成熟,他進了太學,「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而即便是不學無術的他,依然「少年遊太學,負氣蔑諸生。」從韋應物最後的詩歌成就來看,是完全有資格「蔑諸生」的。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韋應物的人生轉折點,盛唐走向衰弱,展現在他面前的不再是「歡遊洽宴」的昇平繁華,而是動亂與殘破的現實:

「十載構屯難,兵戈若雲屯。膏腴滿榛蕪,比屋空毀垣。」

而他的境遇也已不再是有「恩私」可恃遊樂得意,而是「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殘酷的社會現實與個人境遇讓這位昔日的「高門紈絝」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常「焚香掃地而坐」。

自此,一位詩人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一位簡政清明的官員踏上了仕途。

山水詩派大家

談及山水田園詩,古人常把韋應物與陶淵明相提並列。對於陶淵明,韋應物仰慕有加,「終罷斯結廬,慕陶真可庶。」

陶淵明對他有著極大的影響。韋應物詩歌的藝術風格,人們稱其「澄淡精緻」,或「韻高氣靜」,推崇備至。

韋應物作品中有不少篇章,常以寥寥數筆,繪出一幅生動優美的景象,展現出一種秀麗澄澹的氣韻,寓神情意味於筆墨蹊徑之外。

如《滁州西澗》,短短二十八字,描繪了眾多景物,卻毫無堆砌之感。既無警喻形容,亦無刻畫渲染,但卻把一派秀麗幽靜的春景,描繪得歷歷如畫: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全詩以「獨憐」二字開篇,顯示了作者對一種幽靜之美的愛與欣喜。王維有詩以「山鳥」的「時鳴春澗中」來反襯「春山」的寂靜。

詩人以黃鸝來突出「空林」的幽寂,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一句「野渡無人舟自橫」當為千古名句,七個字,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至於話外意味,細品之下,似藏「放泊」之意。

韋應物善於借景寫情,自然貼切,含蓄有味。如《賦得慕雨送李胄》末二句:「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以眼前的細雨比別淚,以見惜別之情;又如《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中的「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以舟行江中,往來不定,借慨自己年來生活的飄泊不定;《雪中聞李簷過門不訪,聊以寄贈》的「還比相思意,紛紛正滿空。」以眼前的滿空飛雪比自己懷念李的心情。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

「應物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熔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他的五言詩,既有陶的平易自然,又有謝的藻飾鍛鍊。但這還不夠,我們還可以補充說,也有漢魏古詩的質實真淳,王、孟的含蓄淡遠。

憂國憂民的官員

雖然韋應物心慕「東籬下」,卻是「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他並沒有歸隱田園,走上了一條與陶淵明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他的詩歌創作,也因此而呈現出與陶詩顯然有異的面貌。

韋應物27歲出仕,任洛陽丞,54歲罷蘇州刺史。27年輾轉南北,宦海沉浮。從昔日不知民間疾苦的豪門子弟,變成了一個簡政愛民的父母官。

《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

這首詩裡韋應物道盡了農民的艱辛,辛苦勞作一年,倉裡卻還是沒有餘糧,還要應付無休止的徭役。我等「不耕者」,有著躲不開的羞愧。應為我們的俸祿,都是由這一群艱辛勞作的「田家」供給。

韋應物後期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常以古樸平淡的語言,抒發對時局的憂傷悲憤之意,表達對底層民眾的誠摯關切之情。一如這首《採玉行》:

「官府徵白丁,言採藍溪玉。絕嶺夜無家,深榛雨中宿。獨婦餉糧還,哀哀舍南哭。」

這首短詩中並沒有工巧的語言,也無高雅的意趣。它以質樸平淡的語言,敘述了中唐時期殘酷腐朽的封建統治。

韋應物的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寫給密友一詩《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為官一任,韋應物常常反躬自省,有沒有盡到守牧一方的責任。詩中「邑有流亡愧俸錢」一句,盡顯士大夫氣節,最為後世所推崇。範仲淹、朱熹、黃徹、沈德潛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黃徹在《鞏溪詩話》讚嘆:

「餘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

在國亂民窮的中唐時期,韋應物的作品中訴盡了自己對人民疾苦的關切,拯救黎庶的願望,和這種願望無法實現時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公元792年,55歲的韋應物,「無川資回京候選」,客死蘇州無定寺。

他對國家時局的隱憂,他對百姓的關切,他的一片赤子情懷,遂被淹沒在這個大時代中。而對於自己的人生結局,他許是並不在意的,他有一句話: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相關焦點

  • 韋應物:半世浪子,半世詩人
    提起「韋應物」,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擅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的詩人,例如這首《滁州西澗》: 滁州西澗 上學時老師說「韋應物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
  •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京城惡少蛻變成清正官吏和唐詩大咖
    中唐詩人韋應物,才是它的原創作者。02安史之亂,浪子回頭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親信倉皇逃走,沒有來得及跑的豪門子弟、官員家眷,叛軍見一個殺一個很多豪門貴族的家產被叛軍洗劫一空。韋應物一家也沒逃過這次劫難,曾經朱門酒肉的花花公子,現在一貧如洗,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浪子回頭的詩人韋應物
    唐朝詩人韋應物就是一位浪子回頭的人物,青年時代他侍衛唐玄宗,因為恃寵傲嬌,生活上不拘小節,豪橫放蕩。中年後他久歷州縣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會時弊,思想漸趨成熟,成為一個清廉的地方長官。因為有了這樣一番經歷,使得韋應物這位本來不學無術的小混混開始反思自己,他覺得人生真是無常,就連皇帝都無法保護自己最心愛的女人,眼睜睜地看著皇妃被逼死,卻沒有一點挽回的餘地。
  • 韋應物最經典的10首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2、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唐代:韋應物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
  • 「快樂酷寶」一、二中的霸龍惡少,你覺得哪一個更帥?
    提到Q版機器人就不得不談到霸龍惡少。 快樂酷寶一 在快樂酷寶一中,霸龍惡少可以變大成為最大的酷寶,從而進行戰鬥。霸龍惡少機甲色調以藍色為主,頭部上方有鱷魚頭的輪廓。身體正中間是藍色電視機的圖案。
  • 韋應物:他是飛揚跋扈的地痞少年,他也是平靜恬淡的唐詩大咖
    這個惡少,就是韋應物。當時的縱情意氣不知愁的韋少爺以為自己可以吃喝玩樂的逍遙一輩子,可能他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場禍亂將至,風雨欲來,山河將傾。命運常常就是這樣調皮,它就像一架摩天輪般不停地旋轉著,可以讓你高高在上,也可以讓使屈居人下。
  • 韋應物思念朋友睡不著覺,便外出散步,寫了一首詩,卻成為經典!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種情感洶湧的詩文的表面,詩人的描繪方式卻是非常的平淡,就如同平日裡的閒話一樣,但平實的語言往往充滿著只可意會的魅力。唐代詩人中有一位非常特殊的詩人,用「浪子回頭」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他是誰呢?就是韋應物。
  • 韋應物:高遠雅淡,自成一家
    唐朝詩人,除李杜之外,還有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以王孟韋柳並稱,韋就是韋應物。韋應物,京兆長安縣人,京兆韋氏,是關中的世家大族,祖上是北周名將韋孝寬。韋令儀的兒子韋鑾,雖然沒有他的先輩們官位高,但是他有一個了不起的兒子韋應物。韋應物 少年好學,豪縱不羈,唐朝開元天寶間,任唐玄宗的宿衛,可以出入皇宮,皇帝出行他必定是隨從之一,行事頗有狹義風範。安史之亂發生後,韋應物流落失職,人生軌跡發生轉折,自此隱退獨居於武功,開始專心讀書。
  • 《滁州西澗》 韋應物
    我們在上一講講到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時提到,我個人以為能代表唐詩從盛唐向中唐轉換的,在精神氣質與風格特色上最為典型的兩部作品:一個就是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個就是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我們今天就來賞讀一下韋應物的這篇短小的千古名作——《滁州西澗》,詩云:「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五陵少年韋應物
    大唐詩人群體中,若論門第出身,韋應物完全可以躋身前列。韋應物是京兆府人,出身於關中望族。《舊唐書》載:「議者雲自唐已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安史之亂後,韋應物流落失職。大唐的繁榮阜盛被滾滾硝煙掩蓋,韋應物也一下子從盛唐跌落中唐,從天寶墜入大曆。痛定思痛,韋應物這才開始折節讀書,還曾一度在太學攻讀,並且學習寫詩。浪子回頭,韋應物在作詩方面展示了非凡的才華,其詩作清雅閒遠、衝淡平和,自成一體,宋代的嚴羽稱之為「韋應物體」,後人也多以「王孟韋柳」並稱。
  • 新婚妻子被惡少霸佔,20年後他成司令歸來,惡少被嚇到自縊
    在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中,每一位將軍,都有著各自的人生傳奇,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就是賀龍麾下的獨目少將,他叫李文清,最初參軍時,李文清是為報奪妻之仇,後來他的思想改變,將個人仇恨升華為階級仇恨,因而一路走來,成為了共和國的開國元勳。
  • 古詩賞析第十九首:韋應物《滁州西澗》
    作者簡介韋應物(737~792年),唐代詩人,長安人。韋應物十五歲入為皇家侍衛,年少豪貴,倜儻不羈,橫行街市,為裡中惡少年。安史之亂後折節讀書,中年時常焚香默坐。唐代宗廣德至唐德宗貞元年間,曾先後出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
  • 觀唐習律43 韋應物為何被紀曉嵐批評 有些詩病作者不自知
    《寄全椒山中道士》讀到這樣一首詩,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位詩人少年時曾經是一個紈絝子弟。根據其詩中自述,早年時豪縱不羈,橫行鄉裡,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官二代。但是他又如何成為一個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齊名的詩人了呢?這個頗有傳奇色彩的詩人就是韋應物(737~792)。
  • 從邊城「浪子」,到白居易「偶像」!這位詩人,被歷史掩藏!
    唐朝,是一個盛產詩人和古詩的時代,據全唐詩收錄,詩作達4萬8千餘首。在這些詩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家喻戶曉;王勃、杜牧、李商隱,有口皆碑。其中,這麼一位詩人,他的才情極高,詩作高雅清淡,自成一體。在萬千唐詩中,佔有一席之地。
  • 韋應物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有28個字,卻描繪出一幅意境幽深的畫面
    韋應物是從盛唐過渡到中唐間的重要詩人。韋應物生於一個官宦家庭,高祖父、曾祖父都是初唐時位及三公的大臣。小時候的韋應物是一個紈絝子弟。他喜歡舞刀弄槍,就是不喜歡讀書。有賴於家族的庇佑,韋應物十五歲就已入宮成為了三衛郎。天寶年間,玄宗帝常帶著楊貴妃去驪山腳下的華清宮避寒。
  • 像一條小船在無人的渡口隨波搖擺,韋應物《滁州西澗》
    詩中有畫是唐代詩人的一個共同特徵,這首《滁州西澗》中描寫的景色很像一個電影片段,長鏡頭一鏡到底,看上去十分别致。如果詩中僅僅有畫,那未免過於單調了。 首先韋應物描寫了一個意境深遠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有地理位置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從澗邊幽草到黃鸝鳴唱,從夜晚暴雨到潮水上漲,從無人渡口到小船飄搖。
  • 他是地痞流氓,又是唐詩大咖,一首詩人人都會背!
    唐朝,那是一個令人追思的時代。在這個階段,古代詩歌文學到達了巔峰,無數的詩人湧現出來。在這些驚才豔豔的詩人當中,如果一定要挑選一兩位來頂禮膜拜的話,那我肯定會選擇王維和韋應物,他們那清新脫俗、恬淡悠遠的詩風總能走進人的心坎裡。
  • 韋應物很經典的一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從小到大去濟南的次數挺多,最早是小學時候,爸媽陪著我去看趵突泉,去泉城廣場餵鴿子。再後來上了大學在威海,趁五一假期去濟南找朋友玩,那一次是去了從來沒去過的大明湖,在裡面兜兜轉轉一個下午,幾個大男人仗著頭髮長一人買了一個小風車別頭上,溜達一半還有人來找我們合照。
  • 韋應物寫給弟弟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便道盡手足情深!
    它出自於唐代詩人韋應物之手,是韋應物恰逢寒食節即興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韋應物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情景交融,可以說是極盡烘託之妙,將手足情深的主題在短短4句中,表達的淋漓盡致。即便是千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能引起共鳴和感慨。《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韋應物登樓賦詩,一首七絕流傳久遠,更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唐代也有一位詩人喜歡登山,但有一次他獨自前行,就感到很是寂寞。下面介紹的是韋應物登樓賦詩,一首七絕流傳久遠,更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韋應物是唐代著名詩人詩人與朋友王卿從前曾經常一起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後來南北一方,詩人對他也非常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