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習律43 韋應物為何被紀曉嵐批評 有些詩病作者不自知

2021-01-19 老街味道

前言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寄全椒山中道士》

讀到這樣一首詩,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位詩人少年時曾經是一個紈絝子弟。根據其詩中自述,早年時豪縱不羈,橫行鄉裡,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官二代。但是他又如何成為一個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齊名的詩人了呢?

這個頗有傳奇色彩的詩人就是韋應物(737~792)。

一、身作裡中橫 家藏亡命兒

唐朝是詩歌的時代,唐高宗以後科舉開始考詩賦,所以讀書人必然是一個詩人才有資格作官。但是有人不用,例如納蘭容若,他們家族裡的人天生就是官二代。韋應物就是這樣的人,他在15歲的時候成為皇家護衛。漢唐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諺語,可見韋姓的出身之高貴。京兆杜陵韋氏,是關中的大族,世代為官,韋應物的高祖曾經在武則天時期做過宰相。

少年時期的韋應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韋應物後來寫過一首自傳式的五言古風:《逢楊開府》。讀完這首詩以後,基本可以判斷韋應物的青春期是一個潑皮無賴

楊開府的履歷不詳,韋應物故友重逢,有所感慨寫下了這首詩,記錄了自己青春時期的荒誕和中年以後的際遇。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讀書時已晚,把筆學題詩。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撫煢嫠。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坐客何由識,唯有故人知。

少年時的韋應物 :」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樗蒲是一種賭博,白天賭博晚上美女相伴,還用了一個」竊「字。橫向鄉裡,家藏亡命之徒的韋應物自己給自己的評價是:「無賴恃恩私。」

至於學問嘛: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可惜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755年,安史之亂爆發,18歲的韋應物失業了。叛軍兵臨長安時,唐玄宗早已經悄悄地跑了 。 「一字都不識、身作裡中橫」的韋應物,變成了「憔悴被人欺」。

好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韋應物知道自己「讀書事已晚」,於是折節讀書,「把筆學題詩」,這一學,竟然成了唐朝山水詩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韋應物23歲左右,在唐肅宗時期開始讀書,27歲時,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為洛陽丞。以文人的身份走上了仕途,先後擔任過滁州刺史、蘇州刺史。據說蘇州刺史被罷免時,他已經54歲了,竟然無錢回到長安,於是閒居在蘇州永定寺。第二年,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韋應物去世。世稱"韋蘇州"。

二、韋應物詩 才麗之外 頗近興諷

在我們最熟悉的詩詞讀物《唐詩三百首》中,韋應物的詩被選入12首,成為第一梯隊的作者。其中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古都是作品入選。

不僅這種清朝通俗讀物青睞韋應物,韋應物還受到眾多詩評家的認可,後人將王孟韋柳並稱,作為山水田園詩歌的代表人物。

中唐詩人白居易更是發現其作品中的」興諷「特點,在寫給元稹的 《與元九書》中,白居易提到一個著名的理論: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在這封信中,白居易專門提到了韋應物,用以作為自己詩論的依據。:

如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然當蘇州在時,人亦未甚愛重,必待身後,人始貴之。

白居易看重的是韋應物」才麗之外,頗近興諷「。類似於《溫泉行》、《驪山行》、《觀田家》這種歌行體都具有諷喻的意義。

白居易認為,自己引以為傲的諷喻、閒適詩世人不愛,喜歡的卻是其」雜律詩與《長恨歌》「一類。時人之所看重的,卻是白居易所輕視的,因此白樂天對於詩中」頗近興諷「韋應物有英雄相惜之感。

另外,白居易也提到」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這種詩的代表作就是《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五言詩,有古體有近體,這首是五言古體詩,押入聲韻。從章法布局來看,環環相扣,首尾相連。因天氣寒冷而擔憂好友,後面都是」念「的內容。因擔憂好友便聯想其生活的艱苦,因其艱苦所以想去慰問,因為想去探望,所以為不知如何尋找而遺憾。因為不知所去,所以不停地」念「。

詩人用一連串的意象串連起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詩中這些意象的選擇最見詩人功力,其高雅閒淡就在於意象的選擇與虛字的串聯。

三、韋應物五、七言律

韋應物的五言律詩傳世近百首,但是七言律極少。有一首《燕李錄事》是懷念少年光陰,今夕感慨之作,有點像《逢楊開府》。

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花開漢苑經過處,雪下驪山沐浴時。近臣零落今猶在,仙駕飄颻不可期。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前四句是回憶當年的風光,後四句是感慨今朝。 清朝才子紀曉嵐認為,韋應物」通首平衍少力「佳處在五古,(韋應物)不長於律詩,七律尤非所長「。

下面這首《寄李儋元錫》是韋應物七言律詩中代表作品: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好像王步高教授講過,如果紀曉嵐認為不錯的詩,那就是真得好詩。這首詩紀曉嵐評價說:

五、六亦是淡語,然出香山輩手便俗淺,此於意境辨之。七律雖非蘇州所長,然氣韻不俗,胸次本高故也。

香山居士指的是白居易,紀曉嵐說第5、6句如果出現在白居易的詩中,就會很俗氣。但是韋應物的這首詩氣韻高,是因為胸中境界高的緣故。不過紀曉嵐仍舊沒有放過韋應物,對於前四句的評價卻是:

上四句竟是閨情語,殊為疵累。

紀曉嵐認為前四句讀下來很像寫閨情詩,與五六句的境界有些不相稱。如果大家僅僅讀上半首的話,會發現紀曉嵐的評價一點也沒有問題。

去年花裡逢君別, 春愁黯黯獨成眠。不是閨情是什麼? 清朝詩人許印芳也說,不要怪紀曉嵐太刻薄,前四句確實有些不倫不類:

曉嵐譏前半為閨情語,雖是刻核太過,然亦可見詩人措詞各有體裁,下筆時檢點偶疏,便有不倫不類之病,作者不自知其非,觀者亦不覺其謬,病在詩外故也。

相對七律詩來說,韋應物的五律數量更多,評價也更高一些。例如《淮上喜會梁川故人》《賦得暮雨送李曹》都入選了唐詩三百首而被現代人熟識。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現代人讀這樣的詩最舒服,淺顯易懂、層次分明。沒有看不懂的詞語,沒有複雜的句式,沒有特別的章法。

韋應物作滁州刺史的時候,遇到了這位老朋友,雖然詩中有」歡笑情如舊「,其中老友的生活似乎並不如意。箇中蹉跎都在」流水十年間「中一掠而過。

第七句詰問時,答案是」淮上對秋山「。這是作者為好友留了面子而已,不言其落魄,卻用喜山樂水來回答。據說韋應物後來罷蘇州時,連籌集回家的資費都困難,何況在戰亂未息中的失意好友呢?

後人評價這首詩時,多用一個」淡「字,雅淡、古淡、閒淡。關於這種」淡「的特點,《瀛奎律髓匯評》告訴大家,這種平淡其實很難駕馭:

大抵平淡詩非有深情者不能為,若一直平淡,竟如槁木死灰,曾何足取?此蘇州三首,極有深情,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難」也。

結束語

韋應物的一生,很有幾分周處的味道,年輕時橫行鄉裡為三害之一。二人後來都改過自新,成就了一番事業。

結束時,老街按慣例作一首五言律,《重逢》

乍逢疑不識,相覷鬢微斑。一笑滄桑裡,半生流水間。 頰潮如宿酒,眉黛憶春山,舟去波心定,雲飛鳥自還。

@老街味道

跟李白杜甫們學學 詩歌創作中如何不卑不亢地拍馬屁?

李商隱藍田日暖玉生煙 說的是什麼意思 其實很簡單

觀宋填詞102 京師名妓聶勝瓊 用一首鷓鴣天改變了自己命運

觀宋填詞101 李玉非李煜 一生只留下1首詞卻被白雨齋詞話盛讚

相關焦點

  • 【讀千賦】韋應物詩全集545首(上冊)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
  • 觀唐習律55 為什麼說韓愈詩見其忠憤,而柳宗元詩多哀怨之音呢?
    柳宗元筆下為何有如此孤寂的感受呢?俞陛雲在《詩境淺說》還評價,韓愈的《藍關》詩,見忠憤之氣,而柳宗元的詩中,有太多的哀怨之音。他一生的好友劉禹錫,假如不寫那首《玄都觀桃花》,柳宗元的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呢?從少年得志到貶死他鄉,柳宗元都經歷了什麼?
  • 韋應物很著名一首詩,偶遇10年前「酒肉朋友」,意境悽涼卻瀟灑
    但是有些樂隊回到自己最開始的地方,面對的卻是荒草叢生的地界,當一切存在的痕跡都已經消失,我用什麼來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闊別的故人就像是一個橋梁,將現在的自己與曾經的時光聯繫在一起,面前的人沒有變,只是從前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任是怎樣鐵石心腸的人,面對這樣的場景,也忍不住熱淚地落下。
  • 韋應物寫給弟弟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便道盡手足情深!
    古人說:「詩言志」,但是詩更能傳情。以手足情深為例,就有蘇軾、蘇轍兄弟是中國文學史上兄弟交往的典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年後依然能引起共鳴,溫暖並激勵著人們的心靈。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寒食寄京師諸弟》,亦是一首表達手足情深的千古名作。它出自於唐代詩人韋應物之手,是韋應物恰逢寒食節即興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韋應物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情景交融,可以說是極盡烘託之妙,將手足情深的主題在短短4句中,表達的淋漓盡致。即便是千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能引起共鳴和感慨。《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 韋應物最經典的10首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2、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唐代:韋應物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
  • 五陵少年韋應物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列韋氏宰相十四人,其中武則天朝時曾任宰相的韋待價是韋應物的曾祖。韋應物的父親韋鑾、伯父韋鑑都是知名畫家。憑藉祖上恩蔭,這個貴胄出身的五陵少年,十五歲時就任職「三衛郎」,擔任唐玄宗的侍衛。在後來寫的《逢楊開府》一詩中,韋應物對自己任職玄宗侍衛期間狂誕不羈的生活和盤託出。他曾經縱橫街市,橫行霸道;職務之餘就去賭博,甚至敢把亡命之徒藏在家中。
  • 韋應物思念朋友睡不著覺,便外出散步,寫了一首詩,卻成為經典!
    唐代詩人中有一位非常特殊的詩人,用「浪子回頭」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他是誰呢?就是韋應物。在唐朝,遇到姓「韋」的,可要張幾個心眼了,因為在唐朝「韋」氏一般都是名門望族,尤其是長安一代的韋氏。韋應物就是一位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公子哥。少年時期囂張跋扈,放蕩不羈,老百姓都被他折騰得死去活來。
  • 古詩賞析第十九首:韋應物《滁州西澗》
    作者簡介韋應物(737~792年),唐代詩人,長安人。韋應物十五歲入為皇家侍衛,年少豪貴,倜儻不羈,橫行街市,為裡中惡少年。安史之亂後折節讀書,中年時常焚香默坐。唐代宗廣德至唐德宗貞元年間,曾先後出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你還記得這首詩的作者嗎?
    這首詩傳頌千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你還記得這首詩的作者嗎?現在就請朋友們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韋應物( 737 ~ 792 ),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他是一位田園詩派的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他的山水詩風景優美,感情深厚,清新自然。
  • 韋應物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有28個字,卻描繪出一幅意境幽深的畫面
    韋應物是從盛唐過渡到中唐間的重要詩人。韋應物生於一個官宦家庭,高祖父、曾祖父都是初唐時位及三公的大臣。小時候的韋應物是一個紈絝子弟。他喜歡舞刀弄槍,就是不喜歡讀書。有賴於家族的庇佑,韋應物十五歲就已入宮成為了三衛郎。天寶年間,玄宗帝常帶著楊貴妃去驪山腳下的華清宮避寒。
  • 《滁州西澗》 韋應物
    雖然這首《滁州西澗》最為有名,但只要真的有這麼一個滁州西澗的話,他這一時期的作品裡頭就不可能只有《滁州西澗》這一首。循著這一思路出發,我們去看韋應物的作品,果然發現他的寫西澗的詩,寫滁州西澗的詩,果然不止《滁州西澗》這一首。除了《滁州西澗》,比如說還有《西澗即事示盧陟》(「寢扉臨碧澗,晨起澹忘情。空林細雨至,圓文遍水生。永日無餘事,山中伐木聲。知子塵喧久,暫可散煩纓。」)
  • 從紀曉嵐陪乾隆下揚州的趣事,來欣賞那些膾炙人口的「一字詩」
    這一天,紀曉嵐陪乾隆皇帝遊覽揚州,君臣來到江邊,此時下起了濛濛細雨,他們便到江邊的一家茶樓避雨吃茶,一邊眺望江上景色。只見煙雨霏霏,江天一色,紀曉嵐不禁贊道:「好一派江南美景!陛下以為何如?」「朕思江色一派,物最佳絕,當有所題留才好,」乾隆皇帝也來了興致,就對紀曉嵐說到:「你既是朕的大學士,朕現命你即刻用十個『一』作一首七言絕句,記這一江秋色,以不負此美景。」
  • 韋應物最著名的一首描寫春天的詩,憂傷中卻透露著對生活的熱愛
    韋應物的詩風恬淡高遠,善於寫景和描寫自己的隱逸生活。同時,在他的山水田園詩裡也處處充滿著和平之時的憤懣,反映民間疾苦,也頗具同情心。今天小編想為大家介紹韋應物的其中一首很著名的七絕詩,這是作者擔任滁州刺史的時候,遊覽到滁州西澗時寫下的一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小詩。這首詩就是《滁州西澗》。此詩用簡單的手筆描寫了平常的景物,但是經過詩人的點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畫。
  • 韋應物:從一個豪門惡少,到一代傳奇大詩人
    山水詩派大家 談及山水田園詩,古人常把韋應物與陶淵明相提並列。對於陶淵明,韋應物仰慕有加,「終罷斯結廬,慕陶真可庶。」 陶淵明對他有著極大的影響。韋應物詩歌的藝術風格,人們稱其「澄淡精緻」,或「韻高氣靜」,推崇備至。
  • 韋應物《簡盧陟》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其中的苦悶誰人會
    ——唐代:韋應物《簡盧陟》簡,即書信。這首詩是韋應物寫給盧陟的一封信。盧陟與韋應物的關係非常親密,經常保持書信來往。或有人說盧陟是韋應物外甥,讀韋應物寄給盧陟的幾首詩可以看出,必然不是。如《西澗即事示盧陟》:「知子塵喧久,暫可散煩纓」,《與盧陟同遊永定寺北池僧齋》:「不遇君攜手,誰復此幽尋」,韋應物對盧陟以「子」、「君」相稱,尊重而恭敬,又豈是長輩對後生的口氣?
  • 觀唐習律三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不是山是個和尚
    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餘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雖然是白話詩,但是唐朝人的白話,我們還是要解釋一下的。王秀才笑話我的詩有太多的失誤,說我不懂四聲八病(蜂腰、鶴膝是沈約八病中的二項),而且平仄(側,即仄)不合律,用語也隨便不講究。
  • 韋應物寫相思的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短短4句卻字字濃情
    這是南北朝謝朓的一首詩,我特別喜歡最後兩句中的人生態度。就不要說你不回來了,就算你回來了,這裡的萬紫千紅也都已經凋謝殆盡,我這裡地小人窮,沒什麼好招待你的。謝朓寫這首詩的動機暫且不論,在我這裡,則確確實實聽出了一絲瀟灑與不屑。我人就在這裡,你愛回來不回來。
  • 中國最難解讀的一首詩,蘇東坡、紀曉嵐越解越亂,還是梁啓超高
    這首《錦瑟》,千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李商隱最神秘的詩,人們認為其寓意頗隱誨,包括蘇東坡、紀曉嵐、錢鍾書等等,歷朝歷代不知多少人想挖出其中的秘密,有說暗寓政治,有說客中思家,有說詠物,有說傷年,有說思念,有說悼亡,有說懷念令狐楚家一個叫錦瑟的丫環……蘇軾、王士禎等都主張是詠瑟的,說它講的是瑟曲、瑟音、瑟理,胡震亨笑話他們說傻子才這麼理解——「以錦瑟為真瑟者痴
  • 【收藏】韋應物詩集(下)
    豈不懷舊廬,惆悵與子辭。麗日坐高閣,清觴宴華池。昨遊倏已過,後遇良未知。念結路方永,歲陰野無暉。單車我當前(一作去),暮雪子獨歸。臨流(一雲漸遙)一相望,零淚忽沾衣。 雜言送黎六郎(壽陽公之子)(唐·韋應物)冰壺見底未為清,少年如玉有詩名。聞話嵩峰多野寺,不嫌黃綬向陽城。
  • 韋應物《滁州西澗》詩賞,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寫景七言絕句。作者通過寫遊玩時所見之境,抒發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寫作背景韋應物出生於京兆的望門貴族,韋氏家族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韋應物14歲時因門蔭(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補右千牛,15歲在玄宗身邊做侍衛,當時他豪縱不羈,橫行鄉裡「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早上去賭局,晚上尋歌姬)少年荒唐,並未認真讀書、做人。直到23歲,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出逃,他流落失職,才開始立志讀書,痛改前非,從一個富貴無賴子弟變為一個忠厚仁愛的儒者,從此開始了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