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崑曲最好的樣子!昨晚《春江花月夜》音樂會在靜安上演

2020-12-14 騰訊網

@靜安人!

昨天這場精彩的音樂會,

你去現場欣賞了嗎?

昨晚七點半,

由張軍領銜主演的《春江花月夜》音樂會

在靜安區文化館舉行。

此番音樂會,張軍攜3位主演與11位音樂家現場演繹了《春江花月夜》原劇中的多個精彩選段

司鼓和司笛的兩位音樂家朱鋒和毛宇龍分別是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教師,也是張軍代表作《水磨新調》和《我,哈姆雷特》演出舞臺上的「常駐嘉賓」;笙的演奏者鍾之嶽,同樣也是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副教授。弦樂組5名優秀的青年音樂家分別是「山澤四重奏」「RosePalm四重奏」組合的小提琴手陳弘達、王棠萍,中提琴手張敉瑋和大提琴手李檁子以及來自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低音提琴首席錢博文,他們作為古典音樂屆的新生代力量,近期頻繁活躍在上海各大音樂節和演出中。多元化的音樂家組合使得當晚的崑曲演出舞臺,不僅有演員們精彩的唱腔演繹,也充分釋放了音樂的魅力。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孤篇壓全唐」之作。編劇羅周以此為靈感,全新創作了同名崑曲,講述了一個橫跨50年,由愛戀情愫生發,進而超越生死直面浩渺宇宙的故事。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由張軍兼任製作人和領銜主演,2015年成功首演後在全國進行巡演,得到行業內外廣泛好評,被媒體評論為「這個時代裡崑曲最好的樣子」。

此次上演的《春江花月夜》音樂會,

是張軍基於《春江花月夜》原劇

為2020年「1+1+1」影響力行動

——「傳統文化創新學堂」

量身打造的一場示範演出。

該項演出得到了區文化旅遊局的大力支持,

被列入「上海旅遊節」的系列活動之中。

「1+1+1」影響力行動,是2017年張軍立足靜安區啟動的集崑曲導賞、教學、雅集、演出為一體的經典項目。今年,該項目被納入「靜安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項目」,並升級為「靜安傳統文化創新學堂」,旨在通過教學、培訓及示範演出等形式,吸引靜安區內各行業文藝愛好者參與藝術體驗、實踐,提高他們熱愛與傳播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並逐漸成為行業或社區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帶頭者及提升傳統文化影響力的行動者。從而通過這一隊伍,將文化觀念和藝術形式傳遞到社區和基層,形成有效的傳播能量,從而帶動區域文化的認知與提升。

該項目還以靜安區文化館為基地,聯合上海京、昆、滬、越、淮、滑稽、評彈、民樂、交響、歌劇、音樂劇等各路名家,匯聚靜安能量,展開崑曲教學、名家對談、經典表演、示範演出,使民眾了解、學習、傳播經典,促進區內文藝愛好者積極發揮動能,從「自己會」成長為「社區藝術帶頭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觀摩音樂會的觀眾大都是「傳統文化創新學堂」崑曲教學班的學員。今年7月,張軍崑曲藝術中心通過靜安文旅和靜安區文化館微信公眾號等靜安區官方平臺招募了50餘名工作、生活、學習在靜安的學員們,加入「傳統文化創新學堂」崑曲教學班。這批學員將通過20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崑曲基礎「手眼身法步」及數段崑曲經典名曲。

記者、圖片:邢蓓琳

攝影:樓英俊

編輯:陳玉珍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還想看

點個讚再走吧

相關焦點

  • 崑曲《春江花月夜》有了「青春版」,「文教結合」新嘗試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是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的代表劇目之一,由張軍挑梁製作。當崑曲《春江花月夜》散場,上戲戲曲學校2019年招收的「小昆班」孩子們衝到臺上把張軍老師團團圍住,眼神中充滿嚮往。就在剛剛結束的演出中,臺上的演員中有不少這些孩子們「昆六班」的師兄師姐。
  • 如果崑曲《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好的作品,那我就是個失敗的編劇
    等我到了江蘇開始專業編劇之路時,又特別幸運,在2010年遭遇了我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編劇作品:崑曲《春江花月夜》。譚飛:這個影響挺大。羅周:當時我是29歲,完全憑著勇氣和「我想寫」的熱情,將它寫了出來。
  • 萬人規模新崑曲演唱會將在滬上演
    時隔幾個世紀,一場萬人規模的新崑曲演唱會即將在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7周年之際,於上海黃浦江畔上演,重造當年的崑曲盛景,詮釋崑曲當下的澎湃活力。  3月20日在滬舉行的2018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巔峰之夜——張軍「水磨新調」新崑曲萬人演唱會新聞發布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崑曲王子」張軍表示,這場萬人演唱會可謂是歷代崑曲人的一個「宏願」,「唱給一萬名觀眾聽,或者說讓一萬名觀眾一齊唱崑曲」。搖滾演繹《懶畫眉》。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今天就再跟大家分享一首不屬於《唐詩三百首》,卻被讚譽為「孤篇橫絕全唐」的長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算是返場謝幕吧。初唐有兩首詩都是在歷史上長期被忽略、被低估,直到明朝中期以後才逐漸被發現、被接受,直至推崇到一個崇高的地位。這兩首詩,一首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另一首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 也談《春江花月夜》中的白沙
    >昨天「江都歷史文化群」裡討論起了《春江花月夜》描寫地點問題,我覺得微信中所發的某些資料離張若虛的生卒年代過遠,價值不能算高,對理解張若虛這首名詩的幫助不是很大。若在曠野江邊無村鎮之處的月夜裡,航行江中水的小扁舟會有風險的,春江兩岸若無高樓,江邊月下不見搗衣女,作者也不會流露出哀傷的離別之情。詩意的情景哪有那麼交融,意境又會如此開闊。我比較同意劉奇斌昨天的說法:《春江花月夜》若是寫大橋,疑問會多多。下面是益中多年前的舊作,觀點也是前幾年的,現認為還會是存在不少問題。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能「孤篇壓全唐」?
    它第一次被收錄是在宋代人郭茂倩選編的《樂府詩集》中,收錄的原因僅僅是《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是樂府舊題,理應收入《樂府詩集》。是金子總會發光,《春江花月夜》坐了幾百年的「冷板凳」後,終於有人看到它的光芒。明朝的時候,陸續有詩集收錄這首詩,無數的明代詩人學者,開始盛讚《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美則美矣,但要說「孤篇壓全唐」,確實過譽了!
    《春江花月夜》固然是一首精妙絕倫的好詩,但在高手如雲的唐朝,顯然算不上是唐詩中的頂峰,但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你花八百個億拍個電影,也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辣雞,評論文藝作品的好壞,本來就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所以《春江花月夜》是不是唐詩的頂峰,還是看讀者個人的評價。
  • 我們的《春江花月夜》
    我們的課堂——「玩」出來的詩歌美「春江潮水連海平
  • 舞蹈家陳愛蓮去世,彌留之際換上《春江花月夜》演出服
    臨終前,陳愛蓮要求家人為其換上《春江花月夜》的演出服,沒有帶任何遺憾離開這個世界。陳愛蓮。新京報記者李木易攝於2019年7月。 陳愛蓮1939年出生於上海,祖籍廣東番禺。1954年考入中國第一所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1959年各科均以全優成績畢業。
  • 春江花月夜賞析
    楊廣的兩首《春江花月夜》,才是真正騷盡了六朝以來的靡靡之風,「上承齊梁,下開盛唐」:其一: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其二: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兩妃。5 《舊唐書·卷二十九·志第九》載:《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所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此外,《樂府詩集》卷四十七還載有隋諸葛穎《春江花月夜》一首:花帆渡柳浦,結纜隱梅洲。月色含江樹,花影覆船樓。
  • 詩歌《春江花月夜》的題目斷成「春江」「花月夜」可能是個錯誤?
    讀《蔣勳說唐詩》,蔣先生談到《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題目,很多人會自然地斷成「春江」「花月夜」可能是個錯誤,他認為這五全部是名詞: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把這幾個名詞看作一首交響曲的獨立的五個樂章,才是整個詩的五個主題。
  • 纏綿深邃、如夢似幻、情景交融—《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最早見於陳朝。陳叔寶(陳後主)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春江花月夜》與《玉樹後庭花》是其中最豔麗的曲調。隋及唐初,仍有人作此調。然皆五言短篇,在題面上做文章而已。
  • 孤篇蓋全唐——《春江花月夜》
    這裡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
  • 陶笛移植作品《春江花月夜》唯美如畫,質樸無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陶笛移植作品《春江花月夜》曲:中國古曲移植改編:周子雷用笛:實用新型中國陶笛AF3編曲:孫大升 混音:韋敬民古箏:楊晶 嗩吶:桑玉立 竹笛:王國崢陶笛移植作品《春江花月夜》又稱《夕陽簫鼓》,是古典民樂的代表作之一。
  • 《春江花月夜》的景物描寫,讓你身處其中,流連忘返
    《春江花月夜》,是由七言的律詩組成的,可以拆成5個獨立的事物,在溫暖的春天裡;看著波光粼粼的江水;悄然盛開的花朵;虛虛實實的月亮;微風拂過的夜晚,這幾樣事物聚合到一起,就會形成一個非常美的畫面。在這個畫面裡有季節氣候,有自然景觀,有植物,有天體,有時間。
  • 張若虛之春江花月夜||梅洪昇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盛唐之交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之一,被聞一多先生譽為「以孤篇蓋全唐」之作,歷來為人們傳頌。「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但詩人卻賦予它全新的內容。將其詩情畫意與對人生哲理和對宇宙奧秘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理交融,玲瓏透徹的詩意,在明淨的詩意之中,融入了淡淡的憂傷。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鑑賞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的詩更好?
    還有就是楊廣個人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他寫的詩詞確實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境豐富,就比如這首《春江花月夜》。影視劇中的隋煬帝說到了《春江花月夜》,不少人熟知的是張若虛寫的那一首,但實則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今天我們就先來分析張若虛的詩,然後再比較他們倆誰的詩更好?
  • 李白代表作《將進酒》,比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誰更勝一籌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這句詩可謂寫盡了盛唐氣象,它也是文學和藝術高度發展的一個時代。唐詩,是這個時代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藝術形式,唐朝留下了無數的詩歌瑰寶,誕生了無數大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等,他們將這個時代的風流唱和到了極致。唐詩和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珍珠,引無數人競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