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
立冬節氣知多少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一般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位於黃經225°。2020年立冬時間是11月7日 07:13:46。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農作物全部收割完畢,收藏在倉庫裡,天地萬物都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遼闊,實際上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在立冬同時開始的。
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野雞一類的大鳥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就變成大蛤了。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
立冬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根據《呂氏春秋∙孟冬》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早在周代就有「迎冬」的祭祀活動,天子會率領群臣出城北迎冬,並在儀式上頒布矜恤孤寡的政令。民間則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進行祭祖祭天,祈求家人平安,來年風調雨順。
在尊師重道的中國古代社會,還有「賀冬」的習俗。賀冬又叫拜冬,最早起源於漢朝,在立冬這天,人們要去拜訪君師耆老,到了宋代,更加盛行。民國以來,賀冬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除此之外立冬還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節日活動。
立冬後天氣很快轉冷,草木凋零,萬物活動趨向靜止,立冬進補即以各種食物為主,增加體內能量,以此來禦寒。民間就有「立冬補冬,補嘴空」、「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傳承至今,形成了立冬特有的飲食習俗。
在北方地區,立冬這天吃餃子,特別是北京、天津等地,流行吃倭瓜餡餃子。在南方地區,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比如在我國臺灣,會吃羊肉爐、薑母鴨、香油雞、四物雞等;在閩南地區,立冬日,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送去雞、鴨、豬蹄、豬肚等,以讓父母補養身體,表達對父母的孝敬之心;在江蘇,有立冬吃膏滋的傳統;在潮汕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流傳著「立冬食蔗不會齒痛」的說法。
圖片來源:古臺展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北京天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