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明知不會被殺,為何還寫下三份遺囑?

2020-12-22 中國網文化

日本侵略者繼侵佔東北後,又入侵華北,準備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亡國慘禍,迫在眉睫。而蔣介石仍然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他由洛陽至西安,以臨潼華清池為行轅,親自坐鎮督促東北軍和西北軍將領張學良、楊虎城進攻紅軍,同時調遣中央軍主力至潼關一帶,對張、楊的軍隊形成大兵壓境之勢。張、楊鑑於日本侵略軍的步步入侵,以及在與紅軍的作戰中,損兵折將,屢遭失敗,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下,已經同共產黨和紅軍達成協議,停止內戰,聯合抗日。蔣介石到西安後,張、楊數次到華清池蔣的住處,向他苦口勸諫,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但均遭到蔣的申斥。張、楊決定實行"兵諫"。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衛隊活捉了躲在驪山虎斑石後的蔣介石,同時楊虎城的部下逮捕了隨蔣抵陝的陳誠、蔣鼎文、衛立煌等軍政大員。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隨後蔣介石被送押至西安綏靖公署新城大樓,後遷居張學良公館。蔣被扣押期間,他一度想到了死,甚至想自殺,在一天之內,寫了寄其妻宋美齡、兩兒蔣經國和蔣緯國與全國國民三份遺囑。人們皆知蔣介石在西安事變時寫有遺書,但從未有人看見過,即使2004年4月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對外公開的《宋子文西安事變日記》,其中雖然提到遺書事,但沒有具體內容。今據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存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的蔣介石日記(1945年以前的日記複印件已對外開放),將遺囑介紹如下,並就蔣的日記分析其寫遺囑的原因。

給宋美齡

賢妻愛鑑:兄不自檢束,竟遭不測之禍,致令至愛憂傷,罪何可言。今事既至此,惟有不愧為吾妻之丈夫,亦不愧負吾總理與吾父吾母一生之教養,必以清白之身還我先生,只求不愧不怍無負上帝神明而已。家事並無掛念,惟經國與緯國兩兒皆為兄之子,亦即吾妻之子,萬望至愛視如己出,以慰吾靈。經兒遠離十年,其近日性情如何,兄固不得而知;惟緯兒至孝知義,其必能克盡孝道。彼於我遭難前一日尚來函,極欲為吾至愛盡其孝道也。彼現駐柏林,通信可由大使館轉。甚望吾至愛能去電以慰之為感。

廿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中正

給蔣經國、蔣緯國

又囑經、緯兩兒:我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甚望兩兒不愧為我之子而已。我一生惟有宋女士為我惟一之妻,如你們自認為我之子,則宋女士亦即為兩兒惟一之母。我死之後,無論何時,皆須以你母親宋女士之命是從,以慰吾靈。是屬。

父十二月二十日

告全國國民

中正不能為國自重,行居輕簡,以致反動派乘間煽惑所部構陷生變。今事至此,上無以對黨國,下無以對人民,惟有一死以報黨國者報我人民,期無愧為革命黨員而已。我死之後,中華正氣乃得不死,則中華民族終有繼起復興之一日。此中正所能自信,故天君泰然,毫無所繫念。惟望全國同胞對於中正平日所明告之信條:一、明禮義;二、知廉恥;三、負責任;四、守紀律,人人嚴守而實行之,則中正雖死猶生,中國雖危必安。勿望以中正個人之生死而有顧慮也。中華民國萬歲!中國國民黨萬歲!三民主義萬歲!國民政府萬歲!國民革命軍萬歲!

蔣中正。

上述遺囑,雖然均寫於1936年12月20日,但在當時的日記中並未記錄,而是錄於西安事變二周年之際,即1938年12月13日和12月20日。蔣介石在13日的日記內寫道:"本日撿得前年在西安寄妻與兩子之遺囑,讀之不禁有隔世之感。此特錄之。"在20日的日記中云:"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在西安遭難時告國民之遺囑,特錄之。"

另外,12月15日,蔣介石寫給宋美齡一信,交給奉宋美齡命隨同端納(英籍澳大利亞人、蔣介石的顧問)一起來西安了解真相、也是深得宋美齡和蔣介石信任的黃仁霖轉寄。此信與前兩份遺囑內容相差無幾,實即遺囑,錄之如下:

兄決為國犧牲,望勿為餘有所顧慮。餘決不愧為餘妻之丈夫,亦不愧為總理之信徒。餘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歸還我天地父母也。對於家事,他無所言,惟經國與緯國兩兒既為餘之子,亦即為餘妻之子,務望餘妻視如己出,以慰餘靈而已。但餘妻切勿來陝。(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5日)

蔣介石的信被張學良扣留了,黃仁霖亦被留陝,不準回南京。蔣的三份遺囑於20日交給以私人身份來西安聯絡的宋子文轉交宋美齡,但也被張學良扣下了。宋子文日記記其事云:"我於11時再次面見委員長,他交我幾封分致國民、蔣夫人及其二子之遺囑,並要我將這幾封遺囑給漢卿看。(張扣下遺囑,謂假如發生戰事,他以人格保證將把這些遺囑發送,但現在他不會允其發送。)"(《宋子文西安事變日記》,1936年12月21日,據張俊義譯文,《百年潮》2004年第7期)這裡有不同之處:一、蔣介石遺囑交宋子文的日期,蔣日記是12月20日,宋子文日記系12月21日,究竟誰是誰非,尚待考證。二、遺書交給宋子文的時間,宋子文日記為當天他第二次見蔣介石時,蔣日記是在宋、蔣開始談話之前,先將遺囑交宋轉宋美齡。蔣日記云:"子文乃命張與端納出外,而彼獨自與餘談話。餘先將遺囑交彼,屬其轉寄餘妻也。"宋子文抵達西安後,先與張學良談話,然後和張及端納一同見蔣,因蔣看到宋美齡致函,情感激動,嗚咽說不出話,宋子文乃示意張和端納出外,由自己單獨與蔣談話。三、蔣日記沒有記述讓宋子文將遺囑給張學良看。

蔣介石給宋美齡和兩子的遺囑,有四點重要內容,其一,因他自己的原因而遭拘押,致使宋美齡為他擔憂,自責自己。其二,他已準備死,決不向張學良投降。其三,希望他死後,宋美齡善待斷絕音信近十年、遠在蘇聯的蔣經國和在德國柏林的蔣緯國,"視如己出"。其四,叮囑蔣經國、蔣緯國,他死後對宋美齡盡孝道,"如你們自認為我之子",那麼宋美齡就是你們"惟一之母","無論何時,皆須以你母親宋女士之命是從"。危難之際,蔣介石關心夫人和兩個兒子,安排家事,也是人之常情。

在告全國國民遺囑中,蔣介石檢討西安事變發生的責任在他自己,"上無以對黨國,下無以對人民",決心以死補償。同時希望全國同胞在他死後嚴守並實行其所倡言的信條:"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他相信中華民族必有復興的一天。但他至死也不肯摘下自詡為至高無上的君王的頭銜,說"天君泰然,毫無所繫念"。

人之將死,預先留給後人囑咐,乃正常現象。但西安事變發生當天,張學良的部下在驪山活捉蔣介石時就明確告訴他,兵諫的原因,"只求你帶我們抗日而已",並沒有侮辱殺害他的意圖。(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2日)之後,蔣介石從端納那裡得到了張學良對他並無加害之意,以及張、楊扣押他的真實動機。那麼,蔣介石為什麼還要寫下遺囑準備死,甚至自殺呢?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蔣介石被部屬扣押,使他感到屈辱、沮喪、悲傷和憤怒。

蔣介石身為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常委會副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副主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被他的部屬張學良、楊虎城拘押,淪為階下囚,失去了尊嚴和自由;而他經過十年的"剿共"戰爭,現在已到了關鍵時刻,消滅紅軍已經指日可待,西安事變爆發,使他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寧願死,也不願受侮辱,不願放棄"剿共"。12月12日黎明時分,當他在驪山虎斑石後被張學良的部下活捉時,他說:"餘為蔣委員長,今既為你等所執,你應即可將餘槍斃。但餘尚為你之上官,除槍斃餘以外,你不得對餘有所侮辱。"(蔣介石日記,12月12日)他自被扣押西安綏靖公署楊虎城總部新城大樓後,態度羞憤絕望,不吃不喝,並堅決拒絕和張學良談判國事;讓他遷移到張學良公館附近的金家巷高桂滋公館,他以行政院長應住其直屬機關西安綏靖公署而拒絕,且稱張學良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這裡。他在13日的日記中表白:"生而辱,不如死而榮。"他決心自盡。總之,西安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從至高無上統治者的權力巔峰,跌落至谷底,淪為他部屬的階下囚,失去了尊嚴和自由;他躊躇滿志的"剿共"計劃從此功虧一簣,完全破滅,使他感到屈辱、沮喪、悲傷和憤怒。這是他準備死而寫下遺囑的一個原因。

第二,擔心中共會乘機除掉他。

蔣介石深知,自1927年發動"四一二"政變後,十年來國共兩黨處於對立狀態,無數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被屠殺;"九一八"後在他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下,國土、主權喪失,民族瀕臨危亡。按因果關係的邏輯推論,他被已經與共產黨結成三位一體的東北軍、西北軍扣留,共產黨會利用這個機會,主張殺掉他,"替千千萬萬犧牲的烈士報仇,給中國革命搬掉最大一塊絆腳石"。(金鳳《鄧穎超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頁)事實上,當中共中央收到張學良電報得知西安事變發生後,在如何處置蔣介石的問題上,一度殺蔣復仇主義佔了上風,認為現在是清算血債的時候了,蔣"雖百死也不足以贖其罪於萬一",(《紅色中華》第316期,1936年12月16日)主張嚴懲。不過,共產黨很快調整了策略,確定了釋放蔣介石,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14日,在端納的勸說疏通下,蔣介石同意搬出新城大樓移住張學良公館。在張宅,張學良向蔣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等八項和平解決事變的條件,並明確告訴他有共產黨和紅軍參加其間。(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4日、15日)就是在知道了有中共和紅軍參加的情況下,15日,蔣寫了給宋美齡的信,表明他決心"為國犧牲","為革命而死",並交代安排家事。信交黃仁霖轉交,他一遍一遍的念給黃聽,"為黃朗誦者二",希望黃記住這些內容,即使信被張學良扣留,回去後可以向宋美齡口述。(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5日)17日,應張學良的邀請,周恩來率李克農、羅瑞卿、張子華等人以紅軍代表團的名義到達西安,共商事變解決大計。蔣介石以為共產黨來插手其間,會加重他的危機處境,會加速他的死亡。後來宋美齡至西安,蔣親自對宋說:"此事癥結在於共產黨。"(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23日)蔣介石擔心中共會乘機除掉他,是他寫下遺囑的又一個原因

第三,恐懼西安方面孤注一擲。

蔣介石的生命安全取決於西安方面。事變發生後,他與張、楊處於嚴重對立狀態。他12日被扣押後,張學良曾多次去見他,他態度倔犟,說話賭氣,不容分辯;讓他從新城大樓移居到金家巷高桂滋公館,起初他堅決不肯,後雖同意移居張學良公館,但與張學良約言:"移住後一切事大家皆聽從委座之意辦理",並送他早日回南京。(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5日)及到張宅,張向他提出和平解決事變的八條,他嚴厲拒絕,並痛斥張學良,"深恨其無恥無信一至於此"。16日,南京方面繼13日決議先褫奪張學良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又正式頒發討伐張、楊令,任命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顧祝同、劉峙為討逆軍西路、東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在蘭州、潼關集結十數萬兵力,東西呼應,對西安進行軍事威懾,並派飛機轟炸渭南地區。張學良忍辱著南京國民政府的嚴厲處罰,請被扣押的蔣方震勸說蔣介石給南京中央寫信,停止轟炸西安和軍事行動。蔣介石卻提出限期送他回京為交換條件。蔣的不合作態度,使得事變幾乎沒有一點解決的希望。張學良、楊虎城非常焦急,由張去對蔣說,如果中央軍仍向前進攻,西安方面軍隊只有"退卻"。蔣明知退卻即是挾他"他往之意",仍"置之不答"。(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7日)這使得絕不贊成殺蔣的張學良,也同意了中共代表周恩來提出的:"答應保蔣安全是可以的,但聲明如南京進兵挑起內戰,則蔣安全無望。"(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關於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第214頁,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年版)楊虎城在扣押蔣介石後,態度謹慎,認為蔣氣量狹小,翻臉不認人,如果輕易放蔣,恐遭打擊報復。東北軍和西北軍中直接參與抓蔣的少壯派軍官,則擔心不殺蔣會放虎歸山,後患無窮,主張殺掉蔣介石。隨後張學良又派蔣百裡勸說,同意照蔣介石意三日內回京,蔣這才於17日給何應欽寫信,命令停止軍事行動和停止轟炸西安三天。當然,在有關和平解決事變的條件還沒有達成之前,張學良、楊虎城是不可能釋放蔣介石的。蔣對此也知之甚明,他在19日的日記中說:"至今三日停攻之約期已滿,張並無任餘回京之表示,餘亦並無回京之希望,蓋明知張之前日約言為詐也。"蔣介石感到被釋放的可能性渺小,心理上作了被殺的準備,他在同一天的日記提要欄內寫道:"鼎鑊在前,刀鋸在後,人生死亡不過五分鐘而已。十字架之受難,餘不承辱,誰復承受。威武不能屈。庶乎我無愧受洗禮矣。"宋子文日記也記述了當時西安方面有殺蔣介石的可能。宋子文以私人身份抵達西安,經過與張學良、楊虎城商談,他發現雖然蔣的生命暫時安全,但整個西安局勢依然十分兇險。他20日日記云:"我得出個印象,委員長性命正處非常危險之狀態。他們已走向極端,若其遭受失敗之打擊,他們甚有可能挾持他退往其山上要塞,甚或他們可能變成一夥暴徒,並在暴徒心態下殺死他。漢卿直言不諱告訴我,其委員會已經決定,如一旦爆發大規模戰事,為安全起見,他們將把委員長交給中共。這決非憑空之威脅。"

西安事變發生後,是蔣介石拒不同張學良、楊虎城對話,拒絕接受西安方面和平解決事變的條件,加之南京政府討伐大軍壓境,逼迫張學良17日同意在內戰爆發,南京政府圍攻西安前對蔣"行最後手段",(《中國共產黨關於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第213頁)即殺掉蔣介石。西安方面在和平解決無望,而南京方面的軍事討伐全面進行的情況下,有可能把蔣介石殺死,這是蔣寫下遺囑的第三個原因。

第四,蔣介石自知武力解決西安事變也會危及自己的生命。

在蔣介石的眼裡,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部下扣押長官,就是"犯上作亂",就是"叛逆"、"叛亂",必須嚴懲,因此他期盼南京政府出兵討伐張、楊,營救他。14日,到達西安的端納告訴蔣,南京政府已決議討伐張、楊。蔣在是日日記中寫道:"晚間端納為餘言,南京對陝變已決議討伐,餘心乃安。"南京頒布討伐令,集結兵力向西安挺進,並對西安郊區進行轟炸,在張學良答應三天內送蔣介石出西安的條件下,蔣給在南京主持軍事的軍政部長何應欽寫信,命令停止軍事行動和停炸西安,此信由蔣鼎文於17日乘飛機送往南京。但蔣只給了何應欽三天的停戰時間,他仍然"甚盼剿討部隊能早到西安"。(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8日)20日,蔣要來西安的宋子文將他"應急速進兵之意見轉達中央,並示以進兵之方略。"次日宋子文回南京前和蔣介石辭行,蔣說:"照餘之計,五日內可以圍困西安,則餘乃安全,雖危亦無懼,不可為餘生死有所顧及也。"宋子文離開時,蔣叮囑他不要再來西安,並轉告宋美齡不要來西安,同時"以手勢全力示以速即進攻"。(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21日)

蔣介石希望南京政府對西安發動軍事進攻,固然是想利用討伐這張王牌來要挾張學良、楊虎城早日釋放他,但他也知道,南京方面的軍事行動將首先危及自己的生命,有可能被南京轟炸西安的飛機炸死。這一點,宋子文也很清楚,當蔣介石告訴他"軍事解決為唯一之途"時,他當即"指出形勢之危險性,謂軍事上之{C}{C}成功{C}{C}並不能確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佔,他們尚可退至接壤共區,惟國家將陷於分裂,內戰四起。"(《宋子文西安事變日記》,1936年12月20日)蔣介石明了自己期望的軍事討伐將不能保證自己的性命安全,這是他寫下遺囑的第四個原因。

根據蔣介石日記的記載,隨著蔣夫人宋美齡的到來,蔣改變了態度,同意由宋子文、宋美齡代表他與中共代表周恩來,西安方面張學良、楊虎城談判,並最終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12月25日,蔣介石等人在張學良的陪同下,飛離西安,於次日回到南京。西安事變以和平收場,蔣介石寫下的三份遺囑沒有實現。東北網

相關焦點

  • 蔣介石死後留下的遺囑,宋美齡為何非要加上一句話?
    蔣介石去世後臺灣公布了一份蔣介石的遺囑,在說這份遺囑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蔣介石的遺囑,關於蔣介石的遺囑有很多故事,有記錄可查的蔣介石遺囑一共有四份。其中有三份是蔣介石在1936年西安事變時被軟禁後寫的,這三份遺囑分別是一份告全體同胞書的政治遺囑、一份給宋美齡的私人遺囑與一份給蔣經國、蔣緯國的私人遺囑。
  •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留下三封遺書, 看完令人心酸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12日凌晨,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協同行動,在陝西臨潼華清池扣留了蔣介石,同時在西安囚禁陳誠、衛立煌等多人,要求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 西安事變中,有人表示不會殺害他,為何蔣還曾留下遺囑?
    1936年「雙12」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相繼佔領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東北,準備入關開始大規模侵華戰爭。中國形勢一再瀕臨危機,但是老蔣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將本該對準外敵的槍口,轉過來傷害我們華夏同胞。
  • 宋美齡看到蔣介石遺囑後,為何晚年選擇去美國,臨終留下5字遺言
    她為什麼要在蔣介石去世後離開根基最深的臺灣,而是選擇去美國獨居,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熟悉蔣介石一生的人都清楚,蔣介石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宋美齡起碼佔了三分功勞。而她作為民國時期的傳奇女性,卻有著一個終身的遺憾,那就是一生膝下無子。在與蔣介石結婚的幾十年裡,她一直撫養著蔣介石前妻所生的蔣經國、蔣緯國兩兄弟。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懲處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
    何應欽等人密謀,以討伐叛逆為名,出兵關中,並派飛機轟炸西安,趁亂除掉蔣介石,或者逼得張學良、楊虎成孤注一擲,殺掉蔣介石,那樣一來,何應欽就可以取代蔣介石了。當時的南京,的確成了何應欽一派的天下,宋美齡到處哭哭啼啼,博取同情,卻得不到什麼援助,宋美齡還曾當面痛斥何應欽:「張漢卿楊虎成二人不過是想要委員長抗日,並非存心要殺他,你何敬之卻非要把事情做絕,到底誰最想要委員長的命?」平時對宋美齡畢恭畢敬的何應欽,竟勃然大怒,呵斥宋美齡道:「你一個婦道人家,懂什麼國家大事?
  • 蔣介石母親去世前留下三條遺囑,蔣介石有沒有替她完成?
    王採玉在病中時,頻頻囑咐蔣介石,留下了三個遺囑。其一是另擇墓地,不要驚動父親;其二是騰出自己的部分房屋,辦一所培育鄉裡的子弟學校;其三是不要忘記了親戚朋友,尤其是在困難中接濟過自家的人。那麼,蔣介石有沒有按照母親的遺囑來辦呢?先來看第一條不與蔣父合葬。
  • 蔣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後,寫了三封遺書,竟兩次提到一個女人!
    蔣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後,寫了三封遺書,竟兩次提到一個女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扣押期間,一度絕望到想自殺。經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披露的蔣介石日記顯示,蔣介石曾在被押期間一天之內,連寫3封遺囑寄其妻宋美齡、兒蔣經國和蔣緯國以及"全國國民",
  • 蔣介石為何軟禁張學良54年?臨死前的一句話,道出了原因!
    說到蔣介石最放心不下的人,可能有許多人會認為是宋美齡。其實在蔣介石去世的遺囑裡,蔣介石並沒有提及到關於宋美齡任何的事情,所以這也是宋美齡的心被傷以後,真正去美國的原因。在蔣介石的遺囑裡,大部分都是提及國民黨內部的事宜,所以說蔣介石更關心的是他的事業。
  •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何自相殘殺?其實是怕蔣介石秋後算帳
    西安事變結束後,張學良被軟禁,失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內部混亂不堪,甚至分成了兩個派系,自相殘殺,這期間發生的「二二事變」徹底終結了正值強盛時期的東北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很簡單,西安事變結束後,東北軍作為參與西安事變的軍事集團,蔣介石自然不會就此放任不管,發生「二二事變」的根本原因就是擔心蔣介石秋後算帳,這起事件又是怎麼發生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到,當年西安事變結束後,張學良不顧部下勸阻,執意要單獨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可這一去,張學良就被軟禁起來了。
  • 為什麼宋美齡在蔣介石過世沒多久就返回美國,併到死都不再回來?
    以現在的角度回顧歷史,蔣介石娶宋美齡這件事,獲益最大的還是蔣介石本人。在蔣事業的最初期,都是靠著宋美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給自己拉物資打名氣的。並且蔣介石本人不懂英語,但宋美齡卻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因此同外國人打交道,全靠宋美齡在一邊幫忙。
  • 1934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為何雙雙神秘入住北京協和醫院
    後來在北京協和醫院的病案室裡,發現了一些資料,證實當年在醫院,蔣介石確實做了不少的檢查。蔣介石的日記有人發現1934年的7月5號,也就是蔣介石夫婦住進協和醫院的三個月前。蔣介石曾經為夫人宋美齡,留下過一份遺囑。主要是為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有關於家庭財產的分配問題。另一個則是要求他的兩個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必須承認宋美齡是他們的母親。
  • 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消息,陝北紅軍是怎樣第一時間獲得的?
    西安事變,發生於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稱「雙十二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同月25日,在紅軍和總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 蔣介石為何不殺張學良?只因張對蔣有三大如山之恩!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趁蔣介石親臨西安督逼東北軍和第17路軍"剿共"時,在與楊虎城多次向蔣進諫無效後,於12日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並以八項抗日救國主張通電全國。經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參與談判,與蔣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六項協議,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
  • 西安事變中哪些人被打死?一位是國民黨元老,還有蔣介石的親戚
    在整個西安事變當中,除了蔣介石的衛士,僅有一名軍政要員罹難,此人就是被誤殺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邵元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民政府在南京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邵元衝,字翼如,浙江紹興人,1890年出生。先後考取滿清王朝的秀才、貢生和法官。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擔任《國民新聞》總編輯。
  • 何香凝大罵蔣介石,蔣介石為何還不敢吭聲?看完你別不信
    她坐在病榻前,聽完孫中山吐詞艱難的臨終遺囑,當即表態:「我親近先生二十餘年,同受甘苦,萬一先生病不能愈,我和全體同仁當盡力保護夫人及先生遺族……」能讓孫中山放心託付身後大事的朋友必定是他的平生至交,這人是誰?她就是一代女傑何香凝。
  • 張學良一年花銷一個團的費用,蔣介石養了他50年,為什麼不殺他?
    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後,張學良就被蔣介石給囚禁起來了,這一囚禁就是50多年。當然名為囚禁,實際上卻是錦衣玉食相待,光隨從就有200個,出入有警衛傭人保護,也算是絲毫沒有虧待他。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張學良與蔣介石的關係了,張學良和蔣介石曾經是八拜之交的異性兄弟,兩人志向相同,但是處事方法上卻有區別。
  •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這句話到底是不是蔣介石最先說的?
    在公眾的印象中,蔣介石為了排斥共產黨,曾經說過「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
  • 宋美齡為何至死不見宋慶齡?沒想到姐妹死前遺囑一樣,是什麼?
    其中大姐宋靄齡嫁給了富豪孔祥熙,二姐宋慶齡嫁給了國父孫中山,三妹宋美齡則是嫁給了蔣介石。一家人都算是民國時期的大人物,只是他們最後的遭遇,卻令人有些唏噓。宋美齡和二姐宋慶齡早年關係很好,兩人都曾去過美國留學,思想相對開放。宋慶齡當初要嫁給孫中山時,家人都在反對,宋美齡卻堅定不移地站在二姐這邊,鼓勵她勇敢地追求愛情。
  •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西安兵諫始末
    在俘獲蔣介石後,張楊二將軍向全國和南京政府發出通電,提出抗日救國八大綱領,要求:(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二)停止一切內戰;(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四)釋放一切政治犯;(五)開放民眾愛國運動;(六)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確實遵行總理遺囑;(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當一向過著安定生活的西安市民從睡夢中驚醒時,都吃了一驚。
  • 蔣介石被扣押西安後,對外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什麼?揭露了人性
    在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和陝西省主席邵力子等人的陪同下,蔣介石一到西安,就遊覽了陝西的著名景點。張學良早就不滿內戰為先、抗日為後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直言不諱地對蔣介石說,現在國難當頭,千鈞一髮,只有停止內戰、統一對外,才能打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