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母親王採玉一生坎坷,到了晚年終於揚眉吐氣,兒子事業有成,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不幸的是,她自己體弱多病,在民國十年(1921)6月14日去世,享年僅58歲。這個時候的蔣介石因處境不佳,在溪口老家,剛好可以盡人子之孝。
王採玉在病中時,頻頻囑咐蔣介石,留下了三個遺囑。其一是另擇墓地,不要驚動父親;其二是騰出自己的部分房屋,辦一所培育鄉裡的子弟學校;其三是不要忘記了親戚朋友,尤其是在困難中接濟過自家的人。那麼,蔣介石有沒有按照母親的遺囑來辦呢?
先來看第一條不與蔣父合葬。妻隨父葬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王採玉不願與丈夫蔣肇聰合葬是有原因的。因為蔣肇聰先後娶過徐氏、孫氏,而且他們三人同葬一地,原本旁邊還留下一個墓穴是給王採玉的。
王採玉不願安葬在丈夫身邊,原因當然不是因為不願驚動早逝的丈夫,主要是因為丈夫身邊已有徐氏、孫氏兩位夫人佔著,她若也葬在那裡,只好屈居第三。她再嫁也是通過明媒正娶,用花轎抬到溪口的,如今要屈居第三,她不願意。她迷信「甲字穴」是最好最乾淨的墳地,閒雜野鬼不能侵入,而親人卻可自由往來。
蔣介石對母親的心情是理解的,為了尋找「甲字穴」,他請了兩位方士勘察了半個月,最後選中離溪口北三裏白巖山北面的一塊小平地,據說這是彌勒佛的肚臍眼,是一塊風水寶地。
入葬那天,蔣介石悲痛萬分,揮淚親撰《哭母文》及《先妣王太夫人事略》,著重突出自父親去世後26年來,其母在極端困苦的不幸中,為培養幼子、重振家聲,做出的巨大貢獻。
遵照母親的遺命,選定墳穴後,蔣介石每天在白巖山監工修築母親的墳塋,並邀集親族之賢者,幫助籌備喪事。同年11月23日,王採玉安葬完畢。此後的數年,蔣介石又陸續擴建母親的墳地,到了1930年時,王採玉的墳地已成為一個規模較大的墳莊。
再來看第二條修建學校。王採玉死後第二年,蔣介石資助原有的三所初級小學合併為禽孝鄉完全小學,並暫以自家舊居前屋做校舍,使鎮上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與宋美齡結婚後,自1929年至於1931年間,蔣介石又在家鄉大興土木,建造了總佔地面積近百畝的溪口武嶺學校。
這座學校內設農職部(類似農業中學)、小學部、農場、醫院、雨天健身房、教學式的大禮堂等。宋美齡對這所學校十分關懷,從設計到落成,一一過問,連門窗上的漆色都是她親自定的,著意仿效法國鄉村學校的格局。學校落成典禮那天,蔣、宋以校董身份出席典禮,不久這所學校被改名為「奉化縣私立武嶺農業職業學校」,蔣介石親任校長。
再看第三條不要忘記親戚朋友。王採玉的三個異母兄長均早年去世,兩個胞弟賢鉅、賢裕以及子侄等,也都是平庸之輩,因此他們沒有在蔣介石身邊做大官的。只有賢鉅長子良昭職位稍高,當過福建浦城和浙江新昌縣長。但在蔣介石左右擔任軍政要職的王氏族人尚不乏其人。
一個是王採玉嫡親堂兄王賢甲的兒子王震南,曾任軍政部軍法司司長、上海特刑庭庭長等職。另一個是王採玉的堂兄王賢東的侄孫王世和,曾任蔣介石的中將侍衛長。王採玉的胞弟王賢鉅、王賢裕雖然沒有做官,但是備受蔣家的關心照顧。據說蔣介石每年都要給他們送去幾百大洋。
此外,蔣介石還有個異母的娘舅,是蔣父繼室孫氏之兄孫琴風。孫琴風是個商人,在寧波做木材生意,他在蔣介石未得意時,在經濟上曾有資助。1906年,蔣介石考取浙江武備學堂,因母親不贊成他去學陸軍,所以沒有給他路費。孫琴風得知此事後,馬上給他現洋人100元,叫他安心前去。
蔣介石發跡後,對這位舅父很信任,因為他無子,所以讓他的侄兒孫經驤為過房兒子,後來被提拔為農民銀行分行主任。孫經驤之子義宣後來也到了臺灣,在外交部工作。
可以看出,蔣介石還是遵守母親王採玉的遺囑,對她提出的三個條件都予以認真執行。之所以這樣做,一來是出於對母親的深厚感情,但更重要的是作為國家的領袖,以孝為準則,可以樹立起更高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