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父羅大佑:我是人間惆悵客,半世飄零憶平生

2020-12-17 代連華

最近一條媒體獨家採訪了臺灣歌手、有著音樂教父之稱的羅大佑。在採訪視頻中,羅大佑坦言,自從有了家庭,有了女兒之後,早上對他來說很重要,因為他要送女兒去上學。

曾經放蕩不羈,視音樂如生命,梳著長發戴墨鏡的搖滾青年,如今已是慈父的面容,懷揣著對稚子的愛,珍惜著每一個清晨。

羅大佑會告訴女兒,人與人之間要如何相處,要如何互相幫忙。他沒讓女兒聽他唱的歌,因為他想讓女兒,在屬於自己的年齡裡,接觸屬於她們的世界。

在《光陰的故事》裡,那個唱著《童年》也唱《之乎者也》男人,在歲月的洗禮中,變得越發成熟、穩重和通透。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代,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半世痴迷於音樂的羅大佑,如今把更多的目光關注在社會中,關注在下一代的生存、生活技能、如何就業以及要怎樣去生活的問題上。

相比於做音樂,目前的羅大佑,身上社會責任感反而更強了。誠如他在歌中唱的那樣,「每一個握手將不再猶豫,每一個生命將被珍惜。」

羅大佑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父母兄姐都是學醫的,而他也毫不例外地被要求學醫。

但是,羅大佑的骨子裡是喜歡音樂的,為了不違背家裡的意願,羅大佑一邊辛苦地學醫,但同時也不放棄對音樂的追求。

在拿到醫師執照時,羅大佑的音樂創作也已經進行到第六個年頭了。

雖然從醫和搞音樂,彼此之間並不對立。但是,羅大佑對音樂的興趣,比做醫生更濃厚。

於是,羅大佑與家裡商量後,果斷棄醫轉而從事音樂。

對於放棄醫師而專心搞音樂,羅大佑曾經這樣說: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跟音樂有一種契合感,在音樂方面的發展可能會比較大一點,況且臺北有那麼多醫師,實在不缺羅大佑一個。

雖然那時的羅大佑還很年輕,但他活得很通透,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確定目標就會努力前行。

有了目標就要行動,只有行動才能證明你的價值。在確定自己喜歡音樂後,羅大佑就把全部心思放在音樂上。

1981年,羅大佑演唱的《童年》風靡一時。第二年,他就推出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

由醫師轉行進入音樂界,從搖滾到民謠,從歌手再到詞曲創作人、作家等等,羅大佑用成績證明,自己是成功的。

在音樂方面,羅大佑終於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在婚戀方面,他卻並不盡人意。也可以說,凡事通透的羅大佑,在愛情裡卻是迷茫的。

羅大佑的初戀,是他讀醫科學院時認識的一位女孩,那是彼此的初戀,純情而又美好。但愛情就是如此,初戀是讓人難忘的,而不是攜手進入婚姻的。

他們在一起差不多七年左右,然後分手。因為羅大佑的事業中,又闖進來一位優秀的女性,她就是後來的著名演員、編劇及製片人張艾嘉。

羅大佑和張艾嘉是在拍電影時認識並且交往。

而且,那時的張艾嘉已經很有名氣了,無論是演還是唱,都讓羅大佑很欣賞。

羅大佑為她寫歌,由她來唱,男才女貌,在當時也是很讓人羨慕的。

但最後,他們並沒有成為夫妻,也沒有反目成仇,而是以另一種關係維護彼此,那就是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

最讓羅大佑傷心痛苦的,應該是他與演員李烈的婚姻。

羅大佑和李烈是在相戀11年後,才進入婚姻的,結果婚姻僅維持一年半就以離婚結束。

那段時間,是羅大佑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他開始抽菸喝酒,對事業也沒有太多追求,一切似乎都停擺了。

其實,羅大佑之所以在意婚姻,渴望有幸福的家庭,這種心結與他的原生家庭有關。

羅大佑的原生家庭並不是和諧的。之前有消息說,他的父親去世後,姐姐和哥哥與他爭奪家產,親情在金錢面前一文不值,讓他極度痛苦。

時間終會淡忘一切。

通透的人不會浪費時間,只會珍惜時間。

羅大佑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人只有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才能發揮最大的能力,清楚生命的價值。

羅大佑是這樣的說的,也開始這樣做。

2000年,羅大佑舉辦了海峽兩岸音樂人演唱會,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2005年,羅大佑推出新專輯《美麗島》。隨後,羅大佑和自己的好朋友周華健、張震嶽、李宗盛組合了縱貫線樂隊,開始世界巡迴演出,走過四十多個城市,完成多場演出。

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讓羅大佑的事業再達頂峰。

從八十年代開始,羅大佑用他的歌影響了幾代人。

我們唱《童年》仿佛又回到校園裡:「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

誰的童年不在盼望著下課,等待著遊戲呢?

我們唱《光陰的故事》: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誰的的青春不惆悵,誰的青春沒有遺憾呢?但是,每個人終究是要長大的,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

我們唱《東方之珠》: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誰的心裡都會裝著自己的祖國。無論身在何處,黃色的臉此生不變。

聽羅大佑的歌,感受著他身為炎黃子孫的赤子之情,鼓舞和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

羅大佑就用他的歌,影響著每個人,讓每個聽過他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縮影。

現在的羅大佑,對音樂依然熱愛,只是那份熱愛,需要一分為二了。

2019年,單身多年的羅大佑遇到了生命中讓他留戀的一個女人,他們結婚並且生下了女兒。

女兒的出生,徹底改變了羅大佑。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不再是那個灑脫自信,彈著吉他恣意歌唱的巨星了,而是一個普通的送孩子上學的父親。

父親的標籤,讓羅大佑再次悟出生命的意義。他開始關注下一代的生活,而這也是他此後要努力的方向。

曾經的搖滾青年,一路搖擺進入樂壇。如今人生過半,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經變得通透而睿智。

羅大佑還在做音樂,用音樂向世人傳遞著愛與尊重和敬畏。

我是人間惆悵客,半世飄零憶平生。

羅大佑被稱為音樂教父,他是當之無愧的。半世獻身於音樂的他,值得這個稱號,他是時代的標誌。

相關焦點

  • 納蘭性德:君乃人間惆悵客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納蘭的這首《完溪沙》,一句「我是人間惆悵客」,道出了納蘭的愁苦。納蘭,按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人間才子,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要說這是他的父母給他的。
  • 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
    中國合伙人劇照這首《光陰的故事》被N多年代劇或者回憶劇做插曲,頓時有種回到當年的感覺,這事70、80甚至90後的回憶,聽到他的歌就會不自覺的想起我們的青春,他就是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1984年2月,他的《之乎者也》問世,從此徹底改變了聆聽中文流行歌曲的方式,他自己的音樂歷程也是華語音樂的縮影,是他把西方搖滾樂的精神和中國傳統文人的批判精神比較系統地帶入到流行音樂中,他自己也經過從「黑潮時期」的抗議歌手到轉向香港成為大眾歌手的轉變,他就是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
  • 納蘭性德: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一度將自己的經歷回頭總結,細想最多的還是愛情,關於愛情,我究竟在期待些什麼,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大概都是因為沒有遇到一直都心動的那個人,所以說不清楚,也許是遇到了,沒有來得及說出口便失去了,所以,事到如今,想起名字,想起容貌,也只是心有漣漪卻也起不了大的波瀾。畢竟,時過境遷,過去的都當是回憶了。
  • 為什麼只有羅大佑被稱為現代「音樂教父」
    現在恐怕有很多00後都不知道羅大佑是誰,也會有很多人說我不喜歡羅大佑,唱歌難聽還清高。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如此推崇他,稱他為「音樂教父」呢?羅大佑能寫兒歌,能寫社會,能寫情歌,能寫歷史,能寫政治,能寫世界,能寫人文,幾乎音樂界大佬都稱他為「音樂教父」,試問又有誰的歌能做到。轉瞬即逝的網紅歌比比皆是,但經典永遠還是經典。
  • 當徐志摩遇見納蘭容若:滄海桑田,你我皆是人間惆悵客
    納蘭容若:「我與表妹兩小無猜,我們都以為這輩子都可以一直這樣陪伴下去了,可誰料婚姻之事又豈能自己作主,表妹被鎖深宮紅牆內,成為了皇上的人,20歲那年,家中為我娶了兩廣總督盧興祖的女兒,婚後的日子還算幸福,盧氏與我情同手足,心意相通,志趣甚投,誰料,好景不長,三年後盧氏因難產又患上了產後風,早早離我而去了,那位知我心的愛人遠去,留下惆悵的我獨自前行,雖然家中三年後為我再續弦
  • 我是人間惆悵客:這首詞,道出了生命永恆的孤獨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穿過時光的隧道,鏡頭轉向三百多年前,一場雪後的夜晚,一位詩人,表情憂鬱,手捧一本詩書,獨自在書房中徘徊。詩人抬望天空,嘆息一聲,天地悠悠,我只是世間一位惆悵的過客罷了。他拿出來筆,想寫下自己的情緒,淚水卻難以自持,順著臉頰滴落到紙上。回首這一生,幕幕難忘的往事,在眼前如落花般飛逝,讓他肝腸寸斷。
  • 華語音樂教父詮釋靈魂鄉愁 羅大佑《臺東調2020》酷我音樂獨家首發
    「音樂教父」四海為家,回歸譜寫鄉愁新篇。8月18日零點,華語樂壇教父羅大佑新作《臺東調2020》酷我音樂獨家溫情首發,以臺灣最具地方特色的恆春民謠「臺東調」重譜新詞,詮釋羅大佑心中獨一無二的鄉愁。「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
  •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走近納蘭容若
    我心中有兩個印記,一個是「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六世達賴喇嘛,一個是「一生一代一雙人」的濁世翩翩佳公子。一個在西藏為戀人譜唱了不朽情歌,一個在北京城為愛人寫下了傳世清詞。這是兩個康熙盛世年間無與倫比的才子情聖,兩朵超脫了凡塵的絕世蓮花。他們耀世的光輝在我心裡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遂取網名「倉央容若」以明心志。
  • 12年相戀李烈,羅大佑被稱「音樂教父」,最終卻情斷
    而羅大佑,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滾滾紅塵》、《光陰的故事》等。有人說,羅大佑的音律有點不準,聲音也沙啞。可是,不得不說的是,以羅大佑在音樂上的造詣,可以說,是登峰造極。那時候,大家都稱羅大佑是臺灣的「音樂教父」。
  • 人物誌;客家人出身的「臺灣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羅大佑1954年出生於臺北一個醫生世家,祖籍廣東梅縣,是中國臺灣省苗慄縣的客家人。從小愛好音樂,5歲學琴,1972年18歲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從此開啟音樂演藝活動的腳步。1974年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1976年大學畢業後的羅大佑正式投入商業音樂創作。
  • 與羅大佑、李宗盛齊名的音樂教父,捧紅太多巨星,為何卻被忽視?
    在華語樂壇,說到「音樂教父」,我們首先想到的總是羅大佑啊、李宗盛啊等名字,但既然提到羅大佑、李宗盛,又豈能不說另一個名字呢,那就是與羅、李並稱為滾石「大中(宗)小」三大教父的小蟲。小蟲,原名陳煥昌,臺灣知名詞曲作家與音樂製作人。雖然都是音樂教父,但相比羅大佑和李宗盛,小蟲的知名度和樂壇地位顯然要稍遜一籌,但就作品的傳唱度來說,可能小蟲一點也不佔下風。
  • 納蘭性德:我是人間惆悵客
    烈烈西風,也吹不散你的禁錮之悲,還有我的相思之苦。五好在二十歲時,納蘭性德遇見了盧氏。盧氏是兩廣總督盧興祖的女兒,知書達禮,多才多藝。兩人門當戶對,志趣相投,實為天作之合。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簷雨,譜出迴腸。——《沁園春·瞬息浮生》當初並吹紅雨,同倚斜陽,如今卻形單影隻,傷心斷腸。
  • 羅大佑演唱會登陸【彩色世界】,感受音樂教父的初心和純粹
    一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帶給我們很大的衝擊,在疫情逐漸和緩的此時,資深音樂創作人羅大佑與團隊團隊反覆討論,決定以「宜花東鹿在線開唱」作為啟程,重啟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最初最溫暖的交流。如今,這場喚醒心靈和初心的音樂之旅正式登陸【彩色世界】讓最動聽的音符傳遞到全世界,告訴大家:我們在一起,心連心、不放棄。
  • 納蘭容若與徐志摩:不是人間富貴花,皆為人間惆悵客
    相互映照的前世今生,同樣的惆悵,不同的悲涼如果納蘭容若遇上了徐志摩,大概會說一句:「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而徐志摩曾點評納蘭容若「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櫓聲的後面,以標準的凡夫俗子的姿態張望並豔羨著他」。
  • 無盡相思皆付諸於詞:細談「人間惆悵客」納蘭容若的孤苦與悽涼
    縱然是才子佳人也必然會食人間煙火。縱觀古今中外人們都毫不吝嗇的,用最美的語言去吟詠人間真情。尤其是對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更是窮盡世間最柔情蜜意的語言,去描繪長相廝守的快樂;亦或是用傷感無助的話語,去祭奠愛而不得的人間悲劇。古代文人墨客之所以會不斷,著墨於色彩斑斕的情感世界。
  • 「音樂教父」羅大佑:曾戀上「人妻」揚言為愛丁克,如今卻老來得女
    但是忽然轉念生了孩子的也很多,比如爾冬陞、羅大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臺灣音樂教父羅大佑那些事兒。童年就滿是音樂的影子1954年,羅大佑出生臺北的一個醫學世家,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自幼家庭優越。每天彈呀彈,時間久了,羅大佑慢慢的喜歡上了這些跳動的音符,喜歡上了音樂。後來見到哥哥在彈吉他,羅大佑也纏著哥哥教他,於是他也喜歡上了吉他,經常自己在屋頂偷偷練習,連睡覺都要抱著吉他。他的音樂天賦很快就顯露出來了,到了高中他就可以自己作曲了,而那個時候他對音樂的喜愛又升華了。
  • 羅大佑演唱會登陸「彩色世界」,感受音樂教父的初心和純粹
    深圳2021年1月4日 /美通社/ -- 一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帶給我們很大的衝擊,在疫情逐漸和緩的此時,資深音樂創作人羅大佑與團隊團隊反覆討論,決定以「宜花東鹿在線開唱」作為啟程,重啟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最初最溫暖的交流。
  • 華語樂壇稱得上是「教父」的4位音樂人,劉歡羅大佑均上榜
    在娛樂界的音樂領域,有一個非常有分量的稱謂,那就是「教父」,這個稱謂的含義是:能唱能譜曲還能作詞,做關鍵的就是創作出來的作品更是令大家傳唱,深入人心。而在華語樂壇中能配得上這個稱謂的人並不多,今天就讓小光帶大家認識一下這是為音樂領域的教父。
  • 66歲音樂教父羅大佑已開刀完55天,現在復健良好
    66歲音樂教父羅大佑,從1976年踏入歌壇,擁有《鹿港小鎮》、《光陰的故事》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卻選擇回到音樂最初衷,將於8月8日啟動4場線上直播巡迴演唱會,今天中午與媒體餐敘聊到近況,透露今年6月因坐骨神經問題,被醫生提醒最嚴重恐癱瘓,他說:因為姿勢不良以前一直腰痛
  • 音樂教父羅大佑的5首經典歌曲,全部會唱的都是真愛粉
    羅大佑出生於1954年的臺灣省臺北市,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創作歌手、音樂人、作家,當今樂壇堪稱「教父」的人寥寥無幾,而羅大佑正是其中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他捧紅了許多歌手,更重要的是,他創作的歌曲幾乎都是華語樂壇的經典,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了解一下其中的5首經典歌曲,歡迎小夥伴們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