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的當代實踐——梧州寄生茶探索產業化發展道路

2021-03-02 梧州掌上非遺

  寄生茶製作技藝是梧州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的勞動創造及智慧結晶,其採用寄生於山茶科或山櫸科植物上的節、莖、枝、葉為原料,經除雜、切段、乾燥等工藝製作方法,作茶劑、煎膏和泡酒之用,既有中國名茶甘滑、清爽、香醇之特點,亦有醒酒消滯、驅風祛溼、清熱解毒、通關養顏等諸多神奇之保健功效。

  寄生茶製作技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梧州市區,即萬秀區、長洲區、龍圩區一帶。據廣西中醫藥記載,寄生茶共有360多種,主要有桑寄生、杉木寄生、龍眼寄生、楓香寄生、土人參寄生等。自古以來,寄生以其養生益壽之特點,著述於我國歷代醫學經典,源於正宗梧州特產之寄生,尤其是梧州的桑寄生最負盛名。《廣西通志》載:「五嶺以南,絕冰雪,最宜植桑樹。樹上多寄生,即《山海經》所謂寓木也,而桑寄生以火藥名獨著,梧之長洲饒有之」;《梧潯雜佩》記:「桑寄生酒出梧州,色白,味頗清冽」,晉朝張華曾賦詩,把其譽為「蒼梧竹葉青」,可見桑寄生古時用以浸酒已有名氣。梧州桑寄生茶入中藥稱「廣寄生」,《本草綱目》說:「桑寄生助筋骨、利腰膝,下乳安胎、活血除痺,為強壯劑。」《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也說,桑寄生茶「補肝腎、祛風溼、強筋骨、養血、安胎、降血壓。清末,梧州長洲進士關廣槐向太醫獻桑寄生處方,醫好慈禧太后氣血兩虧症和大臣張之洞的虧損虛症,梧州桑寄生由此揚名天下,成為朝廷貢品,梧州桑寄生茶製作技藝也得以世代相承並廣泛流傳。此後直至民國時期,是梧州寄生茶生產的鼎盛時期,梧州寄生茶作為梧州重要特產和養生健體飲料,遠銷港澳以及日本、東南亞一帶。建國後,由於各種原因,梧州寄生茶的生產陷入低谷。改革開放以來,梧州寄生茶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養生價值,再次受到世人的關注,梧州桑寄生1992年被列入中華傳統食品保健茶類,榮獲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和廣西抗衰老益壽杯金獎。

  梧州寄生茶凝聚了梧州勞動人民製作技藝的人文歷史和技術精華,有著寶貴的歷史、文化、醫藥、經濟、工藝等價值。寄生茶以其獨特的養生保健作用,深受我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人民的喜愛,品寄生、談寄生、藏寄生已成為一種新時尚。

相關焦點

  • 桑寄生茶——廣西梧州一寶
    據說廣西梧州進士關廣槐向太醫獻桑寄生處方治好慈禧太后氣血兩虧症和大臣張之洞虧損虛症。因此廣西梧州的桑寄生就揚名天下,一直成為朝廷貢品,成為人們贈送高朋好友的珍貴禮物。    廣西梧州地區出產的桑寄生茶久負盛名。 早在清代謝啟昆修《廣西通志》時說:桑寄生出蒼梧長洲者佳。
  • 青島攜手貴州安順交流非遺優秀實踐成果
    原標題:青島攜手貴州安順交流非遺優秀實踐成果   12月1日-9日,青島與貴州安順攜手開展了非物質
  • 村西口中醫藥非遺 百年匠心一茶一效
    (原標題:村西口中醫藥非遺 百年匠心一茶一效) 近年來,我國涼茶業發展如火如荼
  • 廣西梧州大山深處飛出茶「鳳凰」 千年六堡茶成致富黃金葉
    中新網梧州7月24日電(楊陳 陳沿佑)「只要有茶葉,村民們就不用擔心返貧,茶葉就是我們瑤族村的黃金葉。」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山坪村黨支部書記祝雪蘭23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祝雪蘭所在的山坪村是一個地處山區的偏遠瑤族村,當天記者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參訪團沿蜿蜒山路驅車一個多小時才到達村落。
  • 2018梧州六堡茶行銷全球國際營銷論壇圓滿舉行!
    為秉承絲路精神,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12月15日,2018梧州六堡茶行銷全球國際營銷論壇在2018深圳秋季茶博會上隆重召開。本次論壇由梧州市商務局、梧州市茶產業發展辦公室、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以及馬來西亞南洋印記茶文化協會聯合舉辦,並得到廣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非遺活化,融合創新  此次大會期間,還開展了閩臺工匠交流論壇、兩岸匠人工藝展、閩臺匠人漢服T臺秀等活動,現場,各具特色的手工藝品、非遺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如何為非遺插上創意的翅膀,推動非遺產業化,閩臺匠人各抒己見,也拿出了各自的實踐成果。
  • 赫山區:直播帶貨非遺產業化
    「要敢於樹立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集中力量培育優勢非遺文化品牌」是赫山區文化館在非遺保護和傳承路上的座右銘。 以線上流量思維為出發點,以主動幫扶非遺企業為落腳點。通過本次直播帶貨,不但擴大了赫山非遺的社會影響力,還為非遺產業化找了一條新路子。目前,赫山區文旅廣體局和赫山區文化館非遺中心還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將文化底蘊深厚、物美價優的非遺項目推向市場,打響赫山文化品牌,為赫山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
  • 浙江物產化工糧化部總經理龐衝:農業產業化和風險管控的實踐與探索
    浙江物產化工糧化部總經理 龐衝感謝會議的主辦方大商所,還有會議的承辦方中國澱粉工業協會、永安期貨以及南華期貨讓我有這個機會站在這個平臺上跟大家交流分享一下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風險管控的實踐與探索。我的講義主要分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概念和本質。第二個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特點,第三個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風險類型、第四個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風險管理,第五個是發達國家經驗借鑑,第六個是浙江物產化工在農業產業化方面的實踐與探索。第一個,首先是農業產業化的定義。
  • 「可以喝的古董」——黑茶系列中「大佬」級別的梧州六堡茶
    今日廣西非遺美食我們就來品一品黑茶系列中「大佬」級別的梧州六堡茶01品茶先知茶禮男方下聘叫「下茶」,女方受聘叫「吃茶」,此後這名女子就不能許配給他人了,民間稱之為「已吃了茶了」。02六堡茶的成名之路噔噔噔噔~學完茶禮,今天的主角終於登場了!
  • 梧州監獄:助力脫貧攻堅 促進民族團結
    梧州監獄 供圖看山村變化,觀脫貧攻堅成就山坪村位於蒼梧縣六堡鎮西北部,現常住人口500多人,均是瑤族同胞。在山坪村村委,山坪村全國人大代表、黨支部書記祝雪蘭詳細介紹了山坪村的基本情況、近年來發展變化以及今後發展規劃。
  • 非遺旅遊的「華山論劍」 六大咖共論非遺產業的發展、瓶頸與突破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也欣喜的發現,隨著中國人民文化自信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們對於非遺的認知越來越多,甚至很多非遺產品的市場消費能力在變得越來越強。這一場論壇上,我們希望能夠從文旅融合以及非遺產業化的角度請各位嘉賓進行總結分享,下面有請對話嘉賓上場。李陽: 非常期待各位的分享,因為時間有限,先不一一的介紹。
  • 廣州啟動「廣州市非遺傳承發展報告」編撰
    100周年廣州非遺新作品展示宣傳系列活動」的重頭內容,《新時代非遺保護的廣州實踐:廣州市非遺傳承發展報告》(以下稱《發展報告》)編纂活動日前正式啟動。突出新時代廣州非遺保護的新特點、新經驗和新趨勢,注重廣州實踐在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中的示範性、代表性。報告並結合其他地區的實踐,為廣州非遺工作的進一步優化提出具可行性的相應對策,此外還將對未來非遺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向等展開探討和預研。
  • 邵克平:好人好自己,好茶和天下
    福鼎新聞網訊(吳小翠)秉承祖輩制茶技藝,承續仁讓良好家風,讓百年茶香愈發香醇;帶領團隊不斷革新,積極研發先進技術,讓企業成為行業標杆。他是國家茶葉加工高級技師、福鼎白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寧德市特支人才——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克平。
  • 【觀點】清華大學李克強教授: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世界各國加速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但汽車主要製造國家尚未對產業和技術發展道路形成統一認識,中國也沒有成功經驗和既定道路可以借鑑。因此,有必要立足高新技術與產業發展要求,並結合我國國情,探索並實踐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方案。
  • 廣西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梧州專場新聞發布會
    從多年脫貧攻堅實踐看,難點在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核心是培育發展富民產業。我們以「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範工程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帶動等方式,組織貧困戶參與產業項目開發,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增強「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性脫貧。
  • 青島·安順兩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成果雙向交流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袁睿 黃煜婷 青島報導  12月1日-12月9日,開放美麗的濱海帆都青島與神秘雋秀的福地瀑鄉安順再次攜手,共同開展青島·安順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成果交流活動
  • 非遺社區保護的縣域實踐:關鍵概念的理論探討
    非遺保護是基於國際公約而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地方開展著的公共文化事業。中國在其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卓越的創新保護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有學者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現象,概括為「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1][2]。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是以縣域為單位開展的,中國的非遺代表作「四級」名錄是以縣(市)級為起點的。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培訓班將福建省非遺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項目作為研討交流內容,聘請多位行業專家為導師,45名學員是從全省各地的相關項目中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從業者。福建商學院校長黃斌在開班儀式上表示,此次培訓旨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 「關於建立嶺南陶塑融入當代陶瓷可持續發展模式」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原標題:「關於建立嶺南陶塑融入當代陶瓷可持續發展模式」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 社區繁榮與非遺保護相結合,探索非遺「社區化」七大新路徑
    同很多其他城市相比,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方面有著非遺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專家學者眾多、經濟基礎雄厚等諸多有利條件。但一路走來,武漢市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處境堪憂,傳承和發展工作面臨嚴峻形勢與若干問題,如公眾對武漢非遺的認識度和保護意識不高,部分非遺項目因循守舊,非遺項目難覓新傳承人,相關部門宣傳和保護力度不夠,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非遺保護部門權責不夠清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