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德曾經說:"文化不能從上向下壓,因為它應該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世界文化豐富多彩,而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是人們始終需要面對的話題。
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是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而消極文化的滲透對一個國家與民族而言也極具殺傷力。文化的溝通與交流的標準所謂何?面對文化的碰撞,人們應該用何種態度對待?
作為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的演講幾乎走遍了世界。在中國,曾仕強擁有一眾擁護者,他也是家喻戶曉的演講大師。然而在文化交流的相關話題中,曾仕強的某些言論卻引起了巨大爭議。曾仕強曾經說:"在中國,我遇到和我講英文的中國人是不搭理的。"這其中是為什麼呢?
外語學習的起點
作為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畢業生,曾仕強十分精通於中西管理思想的比較,對中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文化管理也頗有研究。曾仕強的身上有著眾多標籤,而被人們廣泛熟知的就是其演講家的身份。
人們喜歡曾仕強充滿自信的演講,他每一次的公開露面觀眾幾乎座無虛席。然而在一場涉及中西方文化借鑑的演講中,曾仕強的言論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與不滿。
如今的社會十分推崇精英教育,於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尚處於學前教育階段,就將孩子送入雙語學校學習,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沉浸在英語的文化環境之中,成為一個在各種語言環境中都可以遊刃有餘的人。
曾仕強並不喜歡這種做法,甚至十分排斥。在他看來,孩童時期就學英語是萬萬不可的。如今的雙語學校的英語教師大多都是外教,而他們所教授的內容帶有很強的宗教性質,這與中國的文化產生了一定的衝突。
作為一個懵懂的孩子,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在無形之中接受外國的思想,這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崇洋媚外的人。
曾仕強認為幼年時期孩子們不應該接受英語教育,但是這並不會影響到孩子的英語學習。曾仕強用親身經歷證明了自己的論點,他生出於閩南,對福州話一無所知,然而他卻不得不前往福州求學。
福州的老師用福州話講課,身處這個語言環境之中,曾仕強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全掌握了福州話。曾仕強認為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而語言的學習本身並不難,因此外語學習永遠不會晚。
講英語的中國人
曾仕強不提倡外語學習從娃娃抓起,與此同時,他對中國人在中國說英語的行為十分反感。曾仕強曾經在臺北遇到了一個老人,明明是一個中國人,卻對著曾仕強大喊:"Excuse me?"曾仕強不喜歡老人的這種行為,於是對她的話語視而不見。
然而老人並不灰心,繼續對曾仕強說:"Excuse me?" 曾仕強裝作聽不懂的樣子,這引起了老人的憤怒,"難道你聽不懂嗎?"曾仕強給予了有力的回擊:"你不會說中國話?"
曾仕強並不排斥英語,但是他十分排斥在中國說英語的中國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國外居住了僅僅幾年的時間就完全忘記自己的本分,他們忘記了漢語發音,卻對他國的文化了如指掌,這樣的行為十分打擊民族自尊心。
西方文化固然有燦爛的部分,可是中華文化與之相比也絲毫不遜色。中國的人口基數極大,因此漢語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在曾仕強的眼中,中國文化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這是歷史的傳承,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澱。
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脈,而不斷變動的文化對國家與民族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身處中國的中國人為什麼要說英文呢?中國的文化擁有一定的統治力,我們原本沒有任何的過錯,因此應該盡全力保護自己的文化。中華文化是無比輝煌的,它更不應該處在被人遺忘的角落。
文化的堅守
曾仕強的看法究竟有無不妥之處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依舊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首先,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必然的,這種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自中國古代開始,中華文化一直是各方學習的標杆。
儘管在近代中國文化有過短暫的落寞時期,然而進入新時代之後,中國再次走上了文化復興之路。中國並不排斥外國優秀的先進文化,恰恰相反,中國積極汲取西方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其次,文化交流與文化滲透是天壤之別,二者有著本質的差別。文化交流是正向的溝通,而文化滲透是一種文化侵略。因為世界文化的差異性,中國總是對外國的文化有著極強的探究之心,而西方人恰巧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傳播西方的腐朽思想。
原本在中國教育之下長大的孩子因為接受了西方的腐朽思想而變得面目全非,這是文化滲透的最壞結果。
最後,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保持對中華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文化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力歷程,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人有著足夠的理由為之驕傲。
西方文化並不像那些推崇之人口中的那般高貴,那些所謂的西方文化的優越性也有待考證。幾千年的文化與幾百年的文化博弈,高下立現。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脈,也是人們歸屬感的最終來源。文化交流是大勢所趨,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必須保護好自己的文化。面對中華文化,人們要昂首挺胸,中華文化必將走向世界,那是我們的文化,是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