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任臺灣智慧大學校長、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先後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著有《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家庭教育》、《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等,而最讓大家熟悉的是他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他一生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與普及,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生活化地傳播,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2018年11月11日,曾仕強教授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
曾先生主張孩子小時候讓他背三本書,一個是《易經》,一個是《道德經》,一個是《論語》,對孩子終生都有用。
曾先生認為,《易經》《論語》《道德經》,就是我們一以貫之的中華大道,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核心的智慧。從小讓孩子背誦、學習、實踐其中的道理,將來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一輩子受用。
為什麼要讀《論語》呢?因為,《論語》不是知識,而是智慧,它是會遺傳的。這樣我們才知道有人一出生他就特別聰明,就是遺傳到高智慧,智慧是什麼?用現代人話講叫思路,叫做腦筋清楚不清楚。
《論語》是給我們些思路,所以你看它東一句西一句,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可是你他它整個連起來,你會覺得這不得了,把人類的思路很完整的把它陳述出來。這是我們讀《論語》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的。比如這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就是告訴我們,現代人最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在某一行再有名,對其他行業的人來說,也未必熟悉。人家不了解自己,原本是正常的現象,用不著不高興。反倒是自己要求擴展視野,不妨多多認識別人。把別人當做鏡子,以便反過來映照自己,使自己更明白真相。知人與被知,孔子認為前者比後者更重要,和孔門三樂中的「人不知而不慍」,可以互相對照,更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
在這裡,我們也特別說明一下,我們讓孩子讀《論語》,不管他是否理解,都沒有關係,你就讓他讀,然後背下來,將來長大以後慢慢的去悟,智慧是要靠悟的,而且,人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認識。因此我們才常常說,能悟多少算多少。像《論語》這種國學經典,值得我們一輩子學習和參悟。
既然學問的特色在思維,那我們就需要非讀《易經》不可。讀《易經》就是給我們一種思維方式。讓孩子從小背《易經》,再從實際活動上去練習思維方式,這個將來不得了,一輩子受用。我們應該在小孩子年紀最小、最適合記憶的時候,給他記一生最有用的東西,否則就費掉了。
我們要為孩子未來的二十年、三十年去想事情,而不是現在,這才叫良心。我們要替他想到,他現在學的,二十年以後要用,這樣的思路才正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