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2020-12-14 希言學堂

和董傳留別【宋】 【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隨著以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詩詞類節目的大熱,大家對於「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的意思有了新的感悟,那些出口成章的才子、才女們,甚至只有幾歲的小朋友,都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不少學校和家長,也加入背誦經典的大軍,開始帶著孩子學習。

但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意思,卻對整首詩的出處和含義不甚了解。從表面上看,這句詩表達了只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氣質才華就會自然橫溢、高雅光彩的意思。

不過要從整句詩看,更體現了蘇軾對於朋友董傳的一種勉勵、一種肯定。雖然他當時生活貧困,衣著樸素,但卻才華出眾,精神樂觀。正因為有了詩書的陪伴,他才能在世俗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腹有詩書改變和影響的不僅是氣質,氣質只不過是一種外在的顯現,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能夠讓人用更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事物,去應對困難,去迎接挑戰。

背古詩文能改變氣質?

無論從義務教育的要求來看,還是從家長對孩子未來成長的期待看,背誦古詩文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據統計,教材改版以來,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幅高達8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會相應提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不僅如此,社會上各類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國學班也越來越火熱。穿漢服、正衣冠、拜孔子、誦國韻、習茶道、學琴棋書畫……各種形式層出不窮;《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古文觀止》《易經》……從先秦經典到明清小說,無所不包;學習國學孩子的年齡也呈現越來越小齡化的趨勢,少兒國學班一到假期就火爆得不得了。

不可否認,許多的經典古籍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但不加甄別地灌輸給孩子們是否合適?如果合適,那麼義務教育的教材就不需要眾多專家去研究審定了,直接用就可以了。

顯然,這是與我們的教育宗旨相違背的。一個時代、一個階級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如果讓孩子小小年紀就不加甄別而照單全收,他們將從小處於一個多麼艱難的境地。

從先秦到明清的典籍要學,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要學,外語聽說讀寫能力要培養,數學思維、算術能力要提高,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等內容都需要學習,小小的年紀如此能夠應對如此多的內容。

試想,當年古人為了科舉考試,也不過是《四書五經》。而今天的專家,哪怕是一部經典也可能要窮其一生去研究。但今天對於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這只是他們要學習的眾多學科內容之一。

那麼,是不是就沒必要背這些古詩文了?其實,不然,經典古籍的學習是必要的,是我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精粹的一個途徑。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既是這個民族中的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個人未來發展的需要,更是對個體獨特氣質的塑造。

比如,當我們讀李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時,感到是的詩人跨越古今的開闊眼界,讀到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感受到的是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思,讀到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對亡國的感傷和無奈。

但當我們讀到嶽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感受到的則是詩人面對山河破碎,甚至身陷囹圄,仍能笑對生死、無所畏懼的豪邁之情。

這難道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嗎?難道不是文化塑造下的不同氣質嗎?

但由於加上一些教育機構的助推,使得傳統國學變了味道,許多商業化的手段進入了教育領域,使孩子們成為了營銷的犧牲品。

某些教培機構所選取的內容,往往過分看重形式,譁眾取寵,不加選取,不加甄別,這只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只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降低學習效率。

該如何選取古詩文?

哈利·波特系列圖書是出版業的一個奇蹟,但最初它的作者羅琳曾向12家出版社投入卻都遭到拒絕,連她的代理人都認為她這輩子都不能靠寫作維生。但就是這樣一本不被商業看好的系列圖書,其最後一本卻成為有史以來銷售最快的圖書,羅琳也因此身價超過了10億美元。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反差?因為哈利·波特系列圖書,不僅僅是一個講得很好的故事。對很多孩子來說,這套書是他們所閱讀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書。書本上所描述的哈利·波特的奇遇是屬於兒童的,它與兒童期所希望體驗的冒險活動是一致的,直接反映著兒童成長期的特點。

正如哈利·波特一樣,對於兒童是否適合,最有發言權的是他們自己。他們會喜歡那些有冒險、有奇遇、有情感、有共鳴的,與自身發展特點相一致的內容。而且,在興趣的引領下,他們提升了閱讀能力,掌握了閱讀技巧,儘管很多時候這是在無意識下發生,這為他們未來更深入地進入閱讀世界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們感興趣的閱讀生活開啟了一扇大門。

因此,對於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那些能夠引起興趣、故事性強的內容對他們更適合。所以,我們提倡幼兒園階段的小朋友應該多閱讀帶圖畫的兒童繪本,進入小學階段逐漸過渡到圖少字多,但故事性強的文學作品。比如,米小圈系列就很受小學生喜愛。

這一方面,是源於他們興趣的需要;一方面,是源於他們不同年齡段特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源於他們未來閱讀的需要。

對於大量的經典古籍,很多家長都沒辦法讀懂字面的意思,更別說理解其中哲理性的含義,又如何讓一個小學生去理解。

但是否意味著,我們就不必讓小學生去背誦古詩文呢?當然不是,小學生古詩文的選取還應該以教材為主,因為教材上要求的許多內容都是經過深入研究,並最終確定下來的經典。這些經典往往在小學課堂上,會由老師進行精細的講解。

對絕大數孩子來說,能夠很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就能夠為他們開啟一扇通往經典古籍的大門。

不過也必須承認,孩子之間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對於一些優秀的孩子,如果僅僅是課本上的內容,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拓展。

那麼,如何拓展才是科學合理的?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往往背後有很多背景知識,這些知識不僅限於文字上的學習,藝術上的理解,還有許多相關的歷史、地理,甚至生物、化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

如果能通過某一學科的學習,將其他學科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好的學習、有效的學習。因為無論是對於兒童學習,還是對於成人學習,知識的喚醒是最重要的。

所謂知識的喚醒,就是要將學過的知識與待學的知識聯繫起來,這樣最有助於思維的發展,也有助於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記憶。

比如,我在《中華上下五千年》課程的實踐中發現,孩子們喜歡神話傳說,喜歡歷史故事,而在這一過程中,再把相關的漢字起源、成語故事、歷史人物、詩詞歌賦、科學常識等融入其中,便更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特別是一些重要知識內容,我會將所涉及的部分文言文插入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一定量文言文內容的輸入,孩子們就會得到啟蒙,當他們在自主閱讀或語文、歷史、地理等相關學習時,就會喚醒曾經的學習的內容。

這就好比一個成人,在自己從事多年的領域裡,許多知識內容不需要刻意去記憶一樣,兒童對曾經陌生內容的反覆接觸中,漸漸形成的隱性記憶,在經過量的積累後,未來的學習就會更加容易。

該不該逼迫去背?

既然孩子對於古詩文無法理解,但為何又要帶著他們去背呢?

我們反對的是對古詩文的過度背誦,尤其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過猶不及。少數能夠產生深厚興趣並願意自主背誦的孩子,我是鼓勵他們大量輸入的。

但大多數孩子,僅僅背誦和理解教材上的內容都存在困難,那麼,最好的建議就是要先吃透教材。因為對於學習而言,並非量大就能質優,所有優秀的孩子絕對不是靠量來取勝的,而是他們的學習效率更高。

記得在我的一次教育實踐中發現,一些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背誦,往往與其性格或主觀意識有關。

我曾經要求兩個孩子在5分鐘之內,將要求背誦的內容記下來。其中,一個孩子表現出極大的自信,而另一個孩子則總是擔心自己無法完成,之前也對背誦持牴觸情緒。

但結果卻是,那個不自信的孩子真的在5分鐘之內全背下來了,連他自己都感到驚訝,沒想到能這麼快。顯然,他的問題並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不自信,他需要克服的是內心的牴觸情緒。這時,如果給予一定的壓力,但卻沒有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他就可以在現在包括在將來更好的應對這些困難。

而另一個自信的孩子則在3分多的時候,就說自己能夠背下來了。結果卻是沒能完成,我第一次看到他流下了眼淚,顯然這樣事與願違的結果令他感到受到了挫傷。

事實上,這與我預期的結果是一致的。因為很多兒童,常常表現出極大的自信,但按照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這也是一種自卑情結的體現。

阿德勒給「自卑情結」所下的定義是: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自卑情緒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眼淚、憤怒、歉意等。

他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待改進的。如果一個人的目光總是鎖定在如何克服困難上面,卻沒有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反而以一種優越的姿態進行自我催眠。這樣一來,他的自卑情結反而越來越嚴重,因為引發的自卑的因素依然存在。

自卑感既能帶來挫敗,也能帶來成長。如果我們能夠在合適的時機,給予他恰當的指導,他們就能突破這一制約,而更好地成長。

之所以知道他可能的結果,是因為發現他完成背誦任務,每次考察之前,都會匆匆地看上一眼。顯然,這屬於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保持在一分鐘以內的記憶,被認為是處於感覺記憶與長時記憶之間的一個階段。

如果孩子把短時記憶當成自己應對老師考察的能力的話,那麼,他在學習上就一定會遇到問題,這就如同投機取巧地應付考試一樣。起初,並不會表現出太大的問題,但隨著學習內容數量的增加和難度的增大,這種短時記憶的不牢固就會越來越明顯。

果不其然,他在後續的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問題,特別是考試時,常常會出現答不完卷的情況。

因此,對於這類且是大多數的孩子,我們重要的是讓他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能力,準確、客觀地評價自己。

那麼,該不該去逼迫孩子去背誦。我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有差異的,關鍵是我們必須能夠發現,當孩子在背誦遇到困難時,究竟是信心問題、態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上面的例子或許能給一部分家長一些啟示。

當然,對於古詩文的背誦,家長首先不能排斥。或許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都不理解,背這些有什麼用。但事實確實,兒童發展期與成人不同,許多孩子背誦古詩文,通常過一周甚至一個月都不會忘記;而雖然成人可能在快速記憶方面,要比孩子快,比如一篇古詩,我很多時候看上兩眼就能快速記憶,但過了兩天又會忘記。

這也正體現出兒童與成人在記憶方面的差異。同時,我們也會有體會,以前我們讀過的許多作品,當時完全沒有理解,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規規矩矩地去答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閱歷的增加,許多內容在某一特定時刻又會突然冒出來,有了與之前不同的感悟。

所以,我認為對於中小學生多背誦以教材為主的經典古詩文是有益的,針對個體的差異,適當地給予壓力,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定是經過量的積累和閱歷的增加,才能達到的目標。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從小讀古文的孩子,長大更有出息?
    若是不儘早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基本已經邁入「低分」的行列。但是一提起古文,老師和父母們的反應都是晦澀難懂難教,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字還有多種翻譯,特別容易理解錯,加上「背誦全文」,簡直要被「逼瘋」,一到考試就全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通曉古文,選對教材,其實也不難。
  • 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背古詩?入讀清華的武亦姝就是最好的答案
    近些年來,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越來越重視讓孩子背古詩詞這件事了。尤其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的武亦姝火了之後,更是讓不少家長堅定了讓孩子從小接觸故事的想法。所以說,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背古詩?入讀清華的武亦姝就已經是最好的答案了。因為從小背古詩,這3個「隱形的好處」完全可以讓孩子的學習更輕鬆。對於語文、歷史成績的提升教育部對中小學生語文教材改革,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
  • 長大後又不需要古詩,那從小讓孩子背古詩還有啥意義?
    在某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問題: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這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現在的文明社會,既不用文言文,也不需要古詩,懂不懂文言文古詩,對人的生活影響根本不大,甚至幾乎可以說忽略不計。
  • 你有給孩子安排小古文學習嗎?自雞秘籍!
    從大的時間線來講,學前可以教孩子背淺顯易懂的古詩,「鋤禾日當午「、」床前明月光「、」離離原上草「……,朗朗上口,畫面感強,容易解釋,方便記憶。這基本還是沿襲了我們小時候的路數。小低年級,孩子開始有了探究精神和理解能力,這時可以增加對詩人生平和歷史環境的了解。
  • 如何讓小學生背下《出師表》,再也不擔心孩子的古文理解了
    全文如下:在漫長的隔離期裡,一個朋友向我求教,她家有個初中生,孩子別的都還好,就是文言文不成。她跟我說,現在古詩文在語文佔比大幅提高,特別拉分,必須得把握好。我告訴她:古文和英文有點像,你背再多的語法都沒用,重要的是語感。而語感的磨鍊,只能來自於大量閱讀。
  • 為什麼要從小背古詩?尹建莉: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多一份命運的垂青
    大家有沒有發現,從小就與詩詞為伴的人,氣質渾然天成,迎面朝你走來,你就會感受她們身上那一種高級的,穿透靈魂的美。為什麼武亦姝就是在臺上那麼一站,氣質就渾然天成呢?讓孩子從小學習古詩詞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古詩詞能以其凝練、厚重、美好的含義陶冶情操,加強文化修養。孩子那麼小又聽不懂,他背了真的會記住嗎?
  • 從小背古詩的孩子,以下優勢很明顯,將來學習差不了
    那麼,從小背古詩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有沒有必要呢?孩子聽不懂古詩,就不能背嗎?答案當然是:能!古詩是一種十分講究的語言藝術,尤其注重意象、押韻和平仄(聲調)。所以,古詩是具有一定音樂性的文字,孩子即使一時不能理解詩的含義,也能像學兒歌一樣輕鬆記憶,而且讀的越多孩子的語感就越好。而且,從小背古詩的孩子,通常具備以下優勢,將來學習差不了。
  • 為什麼孩子要背古詩詞?梁宏達老師的總結,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於是開始懷疑「讓孩子從小開始背古詩到底對不對,應不應該繼續督促孩子背誦」?又為什麼要讓孩子背古詩詞呢?針對此問題,梁宏達老師給出了答案,他認為古詩詞的確是高度成人化的歷史遺產。其中的韻律感和美感,可以使孩子找到母語的語感,而當孩子說話時也就變得有韻律感,懂得說話的節奏,表達重點,同時訓練了邏輯語感。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曾在一個「古文誦讀」試點活動總結出了: 有94. 2%的家長和100%的老師都認為背誦古詩詞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
  • 孩子從小背古詩對不對?父母儘早了解這3件事,與糾結說拜拜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或者正在有這樣一個困惑: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從小就開始背誦古詩詞呢?其中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是各有千秋,有的父母以武亦姝、王恆屹等優秀兒童為例,說明背誦古詩詞的孩子有多麼的鶴立雞群,有多有優秀氣質。
  • 為什麼孩子要從小讀經典?
    背下了十幾本經典,來讀白話文,不是就是可以一邊哼著歌謠,一邊走下山的路嗎?不但一目十行,還能即時記憶,恍如照相機,一頁頁把白話文照下來。   讀經典的孩子,拿到語文書,一個學期的內容,正常來說是一天可以背完的。11、為什麼讀經會幫孩子減負?   答:中 國的教育體制一直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分數」是緊箍咒。
  • 孩子什麼年齡該背詩詞?背詩詞有多大用?朗讀詩詞有多大用?
    文丨尚月雜談背詩詞要理解詩詞的含義嗎其實這個因人而異,關鍵在於孩子是哪個年齡段的。特別在於三歲到六歲這個年齡段,你讓他把詩詞的含義都理解清楚,用處大嗎,不大。如果是低齡兒童,五六歲要背要讀,讀和背的功能要大於理解,你讓他理解他理解不了。詩詞對於低齡兒童應該怎麼學所以說詩詞對低齡兒童的第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跟著讀、跟著念,他不一定非得背下來,當然能背下來更好,因為古典文化你要背不下來,就跟沒學一樣。
  • 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背古詩?學者葉嘉瑩,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先後有《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節目播出,引起巨大反響,一時間掀起了「詩詞熱「。 很多家長看完節目後, 紛紛表示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也好好學習詩詞。不學詩,不能言;腹有詩書,氣吐芳華。 學習詩詞確實好處多多,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即使不說話,那股氣韻也是能感受得到的。
  • 為什麼有錢人,從小就逼孩子看這類書?教授: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比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員工都知道他喜歡看歷史書;萬達集團總裁王健林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學歷史,我喜歡歷史」;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巖松,表示不僅要看歷史,還要逼著孩子學歷史。為什麼有錢人,從小就逼孩子看歷史書呢?1、開闊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唐太宗李世民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在歷史長河中發生的每一個重大事件中,都藏著大局觀。
  • 孩子從小背古詩,對大腦有這4個「益處」,未來學習會很輕鬆
    但究竟要不要讓孩子從小背古詩,一直是存在著爭議的: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不能夠完全理解古詩的意思,就算背會了也沒有用,長大以後就會忘記了;還有一些父母認為,讓孩子從小開始背古詩,會影響到孩子的創造力。但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孩子從小背古詩並不是為了背而背,背古詩可以對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產生積極的作用。
  • 你的孩子雖然比不上詩詞大會上的王恆屹 但多背古詩仍有意義
    教孩子背誦古詩,操作簡便,成本低廉,對家庭條件和家長的知識水平沒有太高要求,加上聽著孩子童稚的聲音讀出詩句,更增添了一份純真的樂趣,所以是很多家長願意選擇的育兒方式之一。近來有一種聲音,認為小孩子背痛古詩,意義不大。
  • 梁宏達談教育:孩子從小背古詩,對大腦開發有4大「隱形好處」
    詩詞幫助人們感悟人生,但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從小背古詩?前幾天偶然看到了梁宏達的一則視頻,內心的疑問得到了解答。梁宏達認為,古詩是歷史遺留的最高遺產,孩子從小背古詩,對孩子的未來各項能力的綜合發展都大有益處。甚至可能會促進孩子的大腦開發,讓孩子的人生更順利!
  • 孩子從小背古詩詞,對大腦有這4種「益處」,以後成績不會太差
    許多父母都會把古詩作為孩子學習語言的啟蒙,所以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背誦古詩成為了「必需品」。父母們的共識,除了以背古詩來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同時,也以背古詩來為今後的學習打下牢固基礎。01寶媽讓孩子從小背古詩詞,孩子的大腦獲得無形「開發」,學習輕鬆又優越曾聽說這麼一件事,
  • 孩子的第一套古文啟蒙書
    當下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是多數人學生時代的痛,現在還能回想起被它支配的恐懼。然而,古詩文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卻逐日攀升。去年的兩會上,政協委員在《提案》中提出:要大幅度增加文言文的比重,最終使文言文和現代文比重達到 1:1!由此可見,儘早培養孩子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相當重要。
  • 如何讓孩子學好古文
    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從小就愛上古典文學,並學好國學呢?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一些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您。首先、不要一上來就教孩子讀,太生澀。可以用對聯,字謎,歇後語,神話故事這些手段和方式先讓孩子產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朗讀背誦《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知口,可以結合歷史故事)《小學生古文100篇》(簡道單小短文,先讓學生翻譯,然後熟讀,仿寫)。《三言二拍》、《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上述六本書的文白本較好。
  • 孩子背古詩時並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含義,那麼讓孩子背古詩有用嗎?
    民國時期提倡白話文寫作的大師們都是古文精通的高手,比如魯迅、胡適、林語堂、郭沫若等人,他們每一位都是文豪級別的,自身的古詩詞積累的足夠多,也知道如何用最樸實的文字來描述一件事情。青梅竹馬還有我國有許多壯麗的山河風光,旅遊勝地眾多,比如你暑假帶孩子去了廬山看瀑布,你可以跟孩子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比你說「哇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