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問題: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
這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因為在我們現在的文明社會,既不用文言文,也不需要古詩,懂不懂文言文古詩,對人的生活影響根本不大,甚至幾乎可以說忽略不計。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中,古詩文言文內容反而越來越多呢?從表面來看,這顯然是不合理,因為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背誦這些將來註定要忘掉,也用不上的內容,這不就是在浪費生命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在上學時確實感到比較疑惑。當然,那時為了應付高考,無論咱是不是疑惑,咱都得賣力的學習背誦。學習語文的過程,其實一大半的精力都用在了這些古詩文言文的背誦上。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在畢業10幾年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覺得背誦古詩文言文的重要性,甚至現在還主動的買了《道德經》、《孔子》、《史記》等文言文書籍來閱讀。
學習古詩文言文的重要性
1、文化的傳承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我們現在的語言體系跟古代的詩詞文言文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如果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沒有進行過大量的古詩文言文學習,那麼我們成年後就很難看得懂古代的書籍,更不用說體會其中文化精神了。
拿我最近看的《史記》來說吧,我即使不看它的翻譯,我也能大概讀懂其中的意思。比如說史記第一卷講黃帝的,「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儘管我從畢業後就再也沒有看過文言文,但是讀起這段文字來,我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意思。
詩詞文言文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現在用的很多成語、詞語都是從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得來的,如果我們不能切實的體會這些詞彙背後的文化,那麼我們也就很難做到應用自如,我們傳承4000年的文化就容易葬送了。
可以這麼說,文言文詩詞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而我們現在的白話文就是它結出的一個果。
2、學詩不是為了現在,而是為了將來
初學詩時,我們會更多的體會到詩詞歌賦的文字之美、韻律之美,對於古人詩詞中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我們雖然能理解,但是感受並不貼切。只有當我們的人生的閱歷認知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才會體會到詩人表達的那種思想境界,才會體會詩人表達的那種思想感情。才會覺得古人詩詞描寫的是如此貼切,無出其右。
課本精選出來的詩詞歌賦,哪一個不是流傳百年的?它經歷了時間的洗滌驗證,向我們證明:它們才是此時此景中最好的好的表達,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
當我們春季踏青時,我們才體會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那種意境;當我們跟朋友喝酒時,不由高呼「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當我們鬱悶時,不由地「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當我們看到暴雨襲來時,才懂得什麼叫「黑雲壓城城欲摧」……
詩詞歌賦是經過時間凝練的古人給我們留下的饋贈。
我們年少時,的確很可能不解其中真味。但是隨著我們成長,閱歷的增加,我們終將懂得其中的真諦,並萬分感謝古人的這份珍貴禮物。
所以,讓孩子從小背誦古詩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讓孩子愛上古詩呢
很多家長其實都會讓孩子從小背誦古詩,因為提前背誦,每天背一首,難度適宜,等孩子上小學時就對古詩文言文有所了解,也更利於他們的學習。
但是由於古詩跟現在白話文的不同,在理解上一定難度,這也就影響了孩子的記憶背誦,甚至會使得孩子的厭惡背誦。因為他們不理解,背誦比較困難,他們也不知道背誦這個有啥意思。
只有當孩子更好的理解了詩詞中表達的意思,孩子的大腦才能創建相關的圖像,才能更好地記憶。因此,如何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就成了背誦的關鍵, 也影響著孩子的背誦興趣。
這使得很多孩子望而卻步。
我這裡給大家推薦最近很火的一套適合兒童學習背誦古詩的書籍——《半小時漫畫唐詩宋詞》
作者陳磊,漫畫式科普的開創者,創立擁有全網700萬粉絲的知識類公眾號,總閱讀量超過2.5億人次。
而這套讀懂唐詩則是陳磊帶領他的漫畫團隊,用漫畫的形式、詼諧的語氣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唐詩背後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對古代詩人對創作形象更加豐滿,更能理解唐詩背後代表的含義。
比如李白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因為朝廷總不讓他當大官,內心憋屈;王之渙寫下「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不是因為立志從軍來到邊塞抒情,而是因為他的家就在邊塞;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能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多少與他的豪華別墅和帶薪休假有關……
通過介紹圖畫的形式、詩人的故事還有當時的社會環境,這種三維立體的塑造,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詩詞,喜歡詩詞,愛上詩詞。
當然,這樣優秀的書籍也收穫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
尤其現在暑假來了,不妨給孩子買一套,讓孩子體會下詩詞歌賦的樂趣,而不是總是沉迷於手機電視,將來孩子學習古詩詞也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