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世本》——族譜之源

2020-12-22 騰訊網

周代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儘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輯,但從輯有的篇目可見,《世本》匯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一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

《世本》的意義還在於證實譜學研究發軔於周代,是家譜研究的源頭。《世本》,又作世、世系、世紀、世牒、牒記、譜牒。世是指世系;本則表示起源。

由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 記載從黃帝到春秋時期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記載帝王的都邑、製作、諡法等。全書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諡法》等十五篇。世本一名最初是見於《周禮·春官·小史》中的:"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其中,系是指天子的帝系,而諸侯的世系則稱為世本。而《世本》一書直到西漢末年時才經劉向校整後定為現名,後來在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又一度改名為《系本》。

《世本》原有十五篇,作者不可考,但是舊有篇目已經不可復得。根據歷代註解,可知有帝系篇、諸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居篇、作篇等。該書下迄春秋,但是今本有戰國時期史事記載,可見後人增補痕跡。

帝王世本:《史記正義》:"世本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史記正義》、《索隱》又引孫氏註:"世本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以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帝王世本輯錄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附陸終六子,作為五帝時期的帝王世系;夏、殷、周,附"共和"、"威烈王"、"赧王"、"武公",作為三代時期的帝王世系。

世本與傳統的正史有許多不同的記載,其中關於"共和行政 ",按照《史記》開始的正史記載是說周厲王被國人趕走之後,周公、召公共同行政,遂稱"共和行政";世本則說是大臣共伯和執政,因稱"共和行政"。

此外,世本沒有將周王朝的世系上溯到黃帝,可謂嚴謹。正史的記載都要把周代的先祖附會成黃帝,說后稷是帝嚳正妃姜原之子,而帝嚳是黃帝曾孫。

這種說法是為周王朝奪取殷商統治地位散播的輿論,正與上天以殷商失德而派嫡長子立周代商的天命觀相符,未必可信。而世本不說后稷的祖輩是誰,對於未必真實的記載存而不論,這是一種嚴謹的治史態度。

諸侯世本:諸侯世本輯錄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杞、滕、韓、趙、魏、田齊、莒、鄫、邾、隨、檜、舒鮑、空桐、黎、比、髦、木力、段、瓦、鐵、蜀等諸侯。

按《諸侯世本·趙》記載,"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偃生今王遷",世本稱趙王為今王,可見世本出自趙人之手。然則,這未必可信,因為根據《漢書》記載,世本十五篇上自黃帝、下迄春秋,而趙王遷是戰國末期的人物,不應見於世本。

卿大夫世本:卿大夫世本輯錄諸侯卿家有魯十八氏、齊二十氏、晉二十二氏、衛二十五氏、宋二十六氏、鄭二十八氏、陳二十八氏、楚二十九氏。若要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卿大夫,則世本可以提供參考,這也是《史記》等正史中沒有系統記載的。

氏姓篇:世本的氏姓篇輯錄甚多,歷來廣受讚譽。姓氏篇收錄了18個姓,875個氏,涵蓋了大部分先秦姓氏。劉知幾《史通》:"周撰世本,式辨諸宗。"孔穎達《左傳正義》:"杜君採太史公書、世本,旁引傳記,以為世族譜,略記國之興滅。"柳衝進《姓族系錄表》:"姓氏之初,世本著其義;昭穆之敘,周譜列其風。"柳芳《族譜總論》:"氏族者,古史官所記也。昔周小史定系世,辨昭穆,故古者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諸侯卿大夫名號繼統。

秦既滅學,諸侯子孫失其本系。漢興,司馬遷父子乃約世本修史記,因周譜明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鄭樵《通志·氏族略序》:"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二書皆本左傳。"居篇:居篇輯錄帝王諸侯的都城。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唐代改稱《系本》或《代本》。《漢書》謂迄春秋﹐但有的本子記事至秦末﹐當為後人續補,故現在所見的《世本》應該是戰國至秦漢間人輯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書。

現存佚文稱趙王遷為"今王"﹐說明是趙國的著作。趙王遷在位八年,相當於秦王政十二年至十九年(前 235~前228),續補的本子應成於這段期間。此外,有的本子還記有"漢高祖",當為漢人補入。

作篇:作篇輯錄了燧人、庖犧(伏羲)、神農、黃帝、顓頊、堯、舜、夏、商、周各個時代的製作,諸如燧人氏造火、庖犧氏作琴、神農氏和藥、蚩尤作兵(兵器),若是要考究製造工藝的起源,世本作篇是個必讀的參考書。

諡法篇:傳說周公作《諡法》。《玉海》引沈約《諡法序》:"《大戴禮》及《世本》,舊並有《諡法》,其書約時已亡,今略採之,以有其目"。世本諡法篇,輯錄顓頊子窮系、周赧王、西周武公、曹靖公、季文子。該篇是茆泮林補纂的。

相關焦點

  • 家譜、族譜、宗譜到底有什麼區別?別用錯了!
    周代,是宗法制度形成的時期,「族」本來只是有血緣關係的群體,並沒有尊卑主從之別,但進入到社會的階層之中,便有了「宗」。也就是在親族之中奉一人為主,主者為尊並享有特權,其死後則由宗子繼承。家譜「別親疏、明統系」的作用完全體現在了階級尊卑之中。
  • 族譜術語有哪些,用法是什麼?
    族譜通常會包含這些內容:修譜人員、譜序、姓氏源流、五服圖、世系表、字派排行、祖產分布、家訓族規、餘慶錄等,不知這是否是你說的族譜術語
  • 族譜的七種命名方式,你知道幾種?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歷盡編修委員會組織人員、籌措資金、發凡起例、編修校對再到刻寫印刷,一本族譜的編修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還缺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給族譜命名。大家都知道,一個好的標題對於一篇文章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樣,給族譜命名也不能隨便。
  • 世本常態,亦欲詩癌
    苦苦念求寫於宣紙 縱使歲月無情無意奔馳 有求於蒼天必有出頭之日 懶症發作就別講光明已至 苦盡甘來 定當不負生而善之 蒼茫落幕 心繫遠方
  • 各地張氏族譜關於「始祖清河」的記載
    8、子玢公於建炎三年,同宣撫使張俊等上高宗皇帝表中寫道:臣系承黃帝,脈接青陽,受封食邑於漢庭,衍慶流芳於周代。9、建炎四年二月,御史張音、進樞密使張子玢、宣撫使張俊向高宗皇帝進呈家譜而撰寫的呈狀中寫道:今張氏乃皇帝之苗,青陽之胤,前拜授官於宣王之世,後封食邑於西漢之時。秩歷提刑,實始祖之。」
  • 族譜就是家譜?錯!它們的區別和聯繫你知道嗎?
    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於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
  • 宗譜、族譜、家譜有何聯繫與區別?你又知道多少?
    這裡可釋為別子本代稱其上為祖,而別子之後裔稱其上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後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什麼叫族譜?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
  • 尋根 ▋百家姓之--古氏 家族起源族譜
    古姓的歷史名人有古弼、古成之、古大存、古柏等。起源始祖姓氏起源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 。2、出自苦成氏(參見詞條郤犨)。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吐奚氏。
  • 荊南黃氏族譜序
    宋鄧名世父子積數十年之力,編纂《古今姓氏辨證》凡四十卷,「考訂偽舛,特為精核」,專修一族之譜亦蔚然成風;而歐陽修、蘇洵編撰《歐陽氏譜圖》、《蘇氏族譜》奠定後世私修族譜之體例。明凌迪知撰《古今萬姓統譜》凡一百五十卷,提出「萬千一本,萬派一源」,我中華百姓,皆出於炎黃之後。清同治、光緒年間為譜學鼎盛時期,無姓不有譜,無族不有譜。民國時人皆以修譜為榮,以入譜為尊。
  • 龔姓家族族譜(石阡縣地溝、堯寨)
    遂配王氏,生子二:長子諱奇英,次子諱奇傑;——龔遂長子龔奇英,漢元帝時為武陵守令,後辭官定居武陵,開武陵龔氏之源。吾宗號稱武陵世家,緣於奇英公也。配耿氏生子諱勝,龔遂次子龔奇傑未詳;——龔奇英子龔勝,漢哀帝時為諫議大夫,後王莽篡政歸隱武陵,配妣郭氏,生子二:長子諱蒼,次子諱苔;——龔勝長子龔蒼,避兵去楚而徒閩之汀州府上杭瓦子街。
  • 《陝西榆林彭城堂劉氏族譜(續修)》 第三章 族源再考證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航海之船必歸港口,氏族修譜必追宗祖。我族在1991年《劉氏族譜》的基礎上再次續修族譜,是家族的幸事。探索家族淵源,理清家族世系傳承,是本次續修族譜最重要的一項內容。緬懷先祖,就得尋根問祖,追本溯源。我們的祖先是誰?他為什麼遷徙?什麼時候從哪裡來到陝北榆林?曾在哪裡落腳停留?血緣關係又是如何傳承的?搞清楚這些問題是我族每一個劉氏子孫的夙願,以表達我們對祖先的追思、懷念和感恩之情,更是漢文化「孝」的具體體現。
  • 京兆堂韋氏族譜前言
    《京兆堂韋氏族譜》可謂切中肯綮。族譜重修,遠離流俗,維護正確,固守傳統,補充隱諱,糾正杜撰,責斥荒謬,鞭笞逆孫,拋磚引玉,此為修譜起始立意也;據實摹繪,實事求是,不為溢美而貼金,不為貶損而潑墨,使得韋氏族譜史料功能據以深固也。縱觀韋氏族譜,洋洋數萬言,紙上風雲,莫不氤氳出彼時家國風雲圖景。一沙一世界,一姓一頁史。各族氏之繁衍遷徙,乃歷史長河之折射。京兆堂韋氏,流脈淵源。
  • 琥慄灣七修譜之源流序
    琥慄灣七修譜之源流序  大房儒支十八派孫大蔚曉峰 我族出子姓,商代之後,商帝乙生微子,周封為宋公,其弟仲衍八世孫戴公,生樂父,裔孫大心,守蕭邑,因平南宮長萬有功,即封蕭邑為附庸,今江南徐州蕭縣是也,子孫以邑為氏。
  • 《晁氏家乘》昭德族譜序—冠公序
    昭德族譜序嘗思木生有本,水來有源,雖幹枝百出,派流萬別,窮本溯源,實由於一本,共出於一源,人之生也亦然。予姓兄弟奕世{1},而後遷徙靡常,星散異方,原其自出,究其從來,實皆一脈,不有以譜之,而同祖同宗,不免秦越矣。於是乎有譜。
  • 原陽縣包北村《張氏族譜》序
    【點擊藍字一起歡度元旦】原陽縣包北村《張氏族譜》序文/
  • 覃氏普舍堂三修族譜序
    >族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府縣有志,史載一國之盛事,譜敘百代之源流,族譜記載一個家族的發展歷史,是理清血緣關係、數典認祖、增強族親凝聚力的專著,是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尊祖敬宗、尊長愛幼、傳承有序、榮辱與共,既是家族的規章,也是治國之道。覃氏普舍堂長陽族親於1901年至1925年所編纂的二修族譜至今百餘年,族親繁衍過萬人,然世代之淵源,或已在族中漫漶不清,又因老族譜資料匱乏,年湮代遠,族人有遺根忘本之憂、斷譜亂序之患,新修族譜,迫在眉睫。
  • 劉氏族譜發展——劉氏文化
    宋代以後,散居於全國各地的劉姓大族仍多有修譜之舉,此風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達到高潮。當時有「三世不修譜,君子謂之不孝」的說法。許多明儒碩彥紛紛加入到修譜的行列。於是,各地湧現出大量劉氏族譜。但因世遷時移,天災人禍等諸多原因,現存留下來的很少。特別是宋元以前的家譜,更是罕見。現在人們所能見到的劉氏家譜,多為明清和民國年間所編。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共收存有劉氏族譜七十五部,七百三十餘冊。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在傳統家族文化中,族譜和宗祠是必不可少的兩大內容,編修族譜是為了尋根問祖、聯結血脈、承上啟下、增知育人,那麼,宗祠起什麼作用呢,我們今天詳細講講。周代以後,士大夫逐漸開始建立宗祠,以便供奉祖先和舉行祭祀。到唐五代時期,民間開始建造家族祠堂,清代以後,祠堂開始在各大家族繁衍開來。最開始,民間每個家族的祠堂必須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而且還要從現田中每龕取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
  •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姓七望」等各大門閥逐漸興起,家譜成了門閥豪強聯姻依據,家譜也迅速發展了起來,隋唐五代之後,修譜之風開始盛行於民間,家家戶戶都有一本族譜,每過一段時間也都需要修譜,無休無止。關於最早的家譜是什麼?
  • 熊氏族譜序(一)
    時 萬曆庚戌春三月之吉 二十六世孫邑庠生鳳翔謹撰第十一屆新修族譜序言國有史省縣鄉有志,族有族譜。族譜乃我國古老傳統文化之一,階級社會上層建築之一部分。仁瞻之孫琳公,官居豫章,因定居豫章杏花村,豫章即今南昌,琳公又為豫章始祖。傳至唐會昌年間,即公元八四0年代,出了建公,自豫章到豐城井岡入贅,是為井岡始祖。作為修譜第一世。傳至北宋仁宗時期,即公元一0三0年代,有九經公,由井岡去樂安白嶺頭招親,家於樟岡,是為樟岡族祖。傳至元至正時期,二0世伯忠公,於元至正丙午年即公元三六七年,由樂安樟岡遷徙小沛源,是為小沛源熊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