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王獻之 王徽之,「三王」書法比拼哪家強?

2021-03-05 書法學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幾乎在書法上都有成就。長子王玄之,字伯遠,工草書和隸書。次子王凝之,字叔平。亦工草書和隸書,其妻為才女謝道韞。三子王渙之,善草書。自幼學習父親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有帖傳世。四子王肅之,字幼恭,有詩流傳於後,只是不見其法帖傳世。五子王徽之,是兄弟中在書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六子王操之,字子重。王羲之惟一的女兒,不知其名,生一子一女。女劉氏,嫁謝奕之孫謝,生一子,就是著名詩人謝靈運。可見謝靈運為王羲之的重外孫。

  王羲之眾多兒子中成就最高當屬王獻之。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善畫畫。這位爭氣的兒子,曾經一度超越父親,舉世稱讚。

  由於眾人的誇讚,他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一天,獻之問母親:「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獻之急了:「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背後。

  獻之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添了一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獻之仍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母親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洩氣了。母親見他驕氣已經消盡,鼓勵他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和父親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倘若沒有這樣嚴格艱苦的訓練,恐怕歷史上就沒有「二王」的出現了。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他卓犖放誕,清高自恃,因此引來很多非議,後世更有人稱他為「偽名士」。其書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僅次於其弟王獻之。徽之自幼追隨其父學書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勢」。傳世書帖中有《承嫂病不減帖》 、《新月帖》等。

  王徽之生活上「不修邊幅」,即使是做了官,也是「蓬首散帶」,「不綜府事」。桓衝曾勸告他,為官要整衣理冠,應當努力認真嚴肅地處理公務。他對桓溫的話根本不予理睬,照樣「直眼高視」,整天用手板拄著自己的面頰,東遊西逛。

  由於王徽之「其性放誕」,受不了朝中的各種規矩的束縛,在任黃門侍郎一職不久,便「棄官東歸」,退居山陰。王徽之生性酷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他棄官後退居江寧山陰村。親手在房子周圍栽滿了竹子,並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嘯詠竹。

書法大PK

  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留下著名的《蘭亭集序》,大大地感嘆人生,發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哀嘆,這篇序文關健還在字美。據傳唐太宗將它隨葬,後來唐太宗墓被盜,就此失傳。

  王獻之名下草書九帖《大觀帖》,此帖筆畫沉著豐腴,起筆、收筆以及筆劃的轉折,鋒穎畢露,如同手書,原石早佚,傳世拓本無全帙。此拓本雖是殘卷,已希如晨星。

一、江州帖吾當託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當具

東改(次)枋三四。吾小可者,當自力無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諸謝當有,有便是見。今當語之,大理盡此。

信可一一(具)白。胛痛可堪。而比(以)作書紀(殆)若不可識。

二、疾不退帖疾不退,潛處當日深。豈可以常理待之。此豈常憂憂。不審食復何如。(雲)肌色可可。所堪轉勝。復以此慰馳辣耳。

三、消息帖消息亦不可不恆精以經心。向秋冷疾下。亦應防也。獻之下斷來。恆患溼頭痛。復小爾耳。

四、省前書帖省前書,故有集聚意。當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聞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體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廣州耶。當有得集理。不念懸心也耳

五、近與鐵石帖近與鐵石共書。令致之,想久達。不得君問,以復經月。懸情豈可言。頃更寒不適。頗有時氣。君頃各可耳。遲旨問,僕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

右脾,腳重痛不得轉動。右腳又腫,疾侯極是不佳。幸食眠意事,為復可可。冀非藏病耳。

六、知鐵石帖知鐵石前往,快作樂。諸君善處世,達於當年,不復過此。僕端坐將百日,為屍居解日耳。不知那得不散懷。何其相思之深。臨書意塞。

七、玄度何來帖玄度何來遲,深令人憂懸耶。常復(謂)有理,因祠監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極難。想足下每思先後,卿豈須言親親,不已意

耳。安石停此過半日。猶得一宿。送所道,所以致嘆。何物喻之。十一當浦陽。諸懷兒不可言。且不復得

卿送,有此嘆。令此弈上道。

八、忽動帖忽動小行多,晝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風不差。腳更腫,轉欲書疏,自不可已。唯絕嘆於人理耳。二妹復平平,昨來山下差靜,岐當還。

九、委曲帖委曲前書,且思勝常也,諸人悉何如,承冠軍定入,計今向達都,汝奉見欣慶。但恐停日不多耳。

  《新月帖》,傳為王徽之書,唐摹本。見於遼寧省博物館藏的《唐摹萬歲通天帖》。此帖以行楷為主,揮灑自如,筆法多變,妍美流暢。宋《宣和書譜》。評其書法「作字亦自韻勝」。

釋文:

臣九代三從伯祖晉黃門郎徽之書

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

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

汝故異惡懸心,雨溼熱復何

似,食不?吾牽勞並頓,勿復,

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

徽之等書。

姚懷珍,

滿 騫。

關注書法學

崇尚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王獻之書法解讀
    說某日與兄王徽之一起坐在房中。發生了火災,王徽之匆忙逃生,而王獻之喚左右扶之而出,與平時神情並無二致。又說某夜,有賊入室偷取財物。王獻之並無叫人抓賊,只是淡淡地說,自己家的舊青氈可以拿去。嚇得賊人逃之夭夭。
  • 以書法名揚千古的東晉太宰,一起了解王獻之不平凡的一生
    公元344年,從江州刺史辭職的王羲之在42歲的年齡迎來了第七個兒子,取名為獻之。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能夠出身在琅琊王氏這樣的大家族,就已經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姓名。而王獻之居然還有著連父親都讚嘆的書法天賦。
  • 王獻之書法一度超越了王羲之,為啥又被兩位帝王所打壓?
    王獻之書法是跟隨父親王羲之學習的,也就是說,王獻之的書法是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包括筆法和字形等。但是,隨著對書法認識的提高 ,王獻之並沒有像他的外甥羊欣那樣去完全照搬,而是摻入了自己的想法,成為歷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書法名家。我們先看看王獻之的書法思想有哪些?眾所周知,王獻之曾經在歷史上一度超越了王羲之,在南朝時期,人們普遍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水平遠遠超過了王羲之,並且影響力之大。
  • 王獻之處在老爸光環下的一生
    他在王羲之的光環之下贏得了聲名,卻也因王羲之的光環,只能以一個「小聖」的稱號,青史留名。成名要趁早王獻之出生時,王羲之的盛名已然傳遍了整個東晉。一字千金成為常態,書法作品更是廣為推崇。王獻之的兄長們都在父親的光環下抽枝發展,但沒有哪一位的書法造詣,能夠分得王羲之的十分之一靈氣。他來得恰逢其時,又分外不幸。
  • 王獻之《得書帖》書法真跡欣賞,書法真漂亮,傳承王羲之書法精髓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我想大家會想到很多自己喜歡的書法家,要問我國書法界最有名的書法家是誰,我想大家肯定會想到書聖王羲之吧?
  • 王獻之書法大全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書法在父親之下,狂放在父親之上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號稱「二王」,書法造詣震鑠古今。一般認為,兒子比父親略微遜色。而考察生平,王獻之的個人地位,還在父親之上,因為他做了皇帝的女婿,又成為另一個皇帝的嶽父。王獻之排行老七,是最小的兒子。少年時代就有魏晉風度,以才學和不羈的氣質聞名於世。
  • 「逸氣」之王獻之書法
    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看來,也屬於比較妍媚的了,但與王獻之的書法相比,王羲之的書法卻帶有「微古」的意味,相較而言,王獻之的書法也就更加的「妍媚」了。    這與當時道家思想在民間流行不無關係。當時許多名士信仰道教,服食仙丹,享受服食之後的生理快感,夢想著有一天能擺脫塵世的困擾成為神仙。煉丹修道的氣氛,以及看破塵世,瀟灑自若的心理,都影響著書家,這樣無疑使字體充滿灑脫陰柔的氣韻。
  • 桃葉復桃葉——書法一流王獻之,郗道茂成一生遺憾
    「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王獻之病重,道人問他可曾做過什麼錯事?他唯一所記得的便是曾經與郗道茂離過婚。王獻之對於郗道茂的深情,可見一斑。作為魏晉書法家中的一位巨子,王獻之精於楷、行、草、隸各種字體,尤其擅長行草。藝術成就與父親王羲之並駕齊驅,後人稱他們為書法界的二王。
  • 王羲之家譜,一個最風流家族(附最全作品)
    王羲之三子——王渙之三子王渙之,自幼向學習父親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書。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王渙之參加了傳譽千古的蘭亭聚會,留有蘭亭詩一首:「去來悠悠子。披褐良足欽。超跡修獨往。真契齊古今。」
  • 書法圈的「半壁江山」
    當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王羲之不僅自己寫的好,子子孫孫在書法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說王羲之的這一大家子,簡直就是書法界的「半壁江山」,隨便說兩個就能鎮住場子:王羲之、王獻之、王珣、智永。今天,我們就圍繞王羲之,細數這書法圈的「半壁江山」。
  • 王羲之父子之死與五鬥米教
    再說王羲之另外一個兒子王徽之,王徽之和父親性格比較像,都不熱衷於做官,辭官後也是到處遊玩琢磨本教精髓。作為一個五鬥米教信徒,王徽之也十分的迷信。王徽之與他七弟王獻之關係最好,兩人同時患重病。王徽之聽說這個迷信之後就對術士說:我的才能和地位都不如我弟弟(王獻之),如果非要死一個的話,還是我去死吧,我願意用我的餘生換弟弟活著。這術士也不太通人情,完全不懂得照顧下病人情緒。很直白的告訴王徽之說:人家代病人死,得是身體健康的人,你自己馬上都時日無多了,哪兒來的命替你弟弟啊!很快王獻之就先死了,但是考慮到王徽之的病情,家人就沒有告訴他。
  • 【龍靈書道】交鋒:王獻之超越王羲之了嗎?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龍靈書道」免費學習海量書法視頻 眾所周知,王羲之因李世民的極度推崇,從唐初開始便備受歷代仰望,學之者如過江之鯽,書聖地位不可撼動。但其實,在唐代之前的書聖是誰呢?是他兒子王獻之。沒錯,王獻之在去世後到唐初之間的200多年裡,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書壇一哥」。
  • 一個家族風流了書法史的半壁江山!
    當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王羲之不僅自己寫的好,子子孫孫在書法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說王羲之的這一大家子,簡直就是書法界的「半壁江山」,隨便說兩個就能鎮住場子:王羲之、王獻之、王珣、智永。 今天,我們就圍繞王羲之,細數這書法圈的「半壁江山」。
  • 一個家族,創造了半個中國書法史!
    王羲之三子——王渙之三子王渙之,自幼向學習父親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書。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
  • 欣賞 王羲之家譜,一個最風流家族(附最全作品)
    三子王渙之,自幼向學習父親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書。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王渙之參加了傳譽千古的蘭亭聚會,留有蘭亭詩一首:「去來悠悠子。披褐良足欽。超跡修獨往。真契齊古今。」
  • 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名門貴族,創造了半個中國書法史!
    王羲之三子:王渙之三子王渙之,自幼向學習父親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書。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王渙之參加了傳譽千古的蘭亭聚會,留有蘭亭詩一首:「去來悠悠子。
  • 書法圈,幾乎就是他們家開的
    從王敦、王導兄弟開始,琅琊王氏的書法便嶄露頭角,幾乎每一代都有翰墨留存於世。這其中就包括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王祥臥冰求鯉琅琊王氏的發跡,不得不從西晉王祥說起。而王祥最為人熟知的故事就是——臥冰求鯉。據說王祥的繼母朱氏不賢,虐待王祥。冬天的時候朱氏想吃鮮魚,王祥外出求魚不得。於是解衣臥在冰面之上,最終冰面崩裂,雙鯉躍出。
  • 書法圈,確實是他們家開的
    王羲之還有個伯父,叫做王導,王導導的不是戲,是大事。王導官至宰相,也是一個書法家,最擅長行草,有代表作草書《省示帖》傳世。四子王肅之,字幼恭,也被父親帶到了蘭亭集會中,可惜沒有傳世貼留下。五子王徽之,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是兄弟中書法較有成就的。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
  • 【小喬讀書】東晉最具風度的人物:王徽之
    王徽之字子猷,山東琅邪人,生於浙江會稽,為王羲之第五子。王羲之有七個兒子,最著名的無疑是王徽之和他的弟弟王獻之。王獻之靠書法留名千古,而王徽之的大名則靠的是幾則瀟灑到極致的故事。儘管如此,王徽之還是很快厭倦了這種生活,於是他辭職東返會稽。路過吳郡時,一個士人家的竹林吸引了他。在此之前,主人知道王徽之將到,於是將寓所打掃一新,坐在廳中等待。沒想到,徽之直接去了竹林,玩賞良久。主人有些失望,但還等著他來打個招呼,徽之竟欲直接離去,主人非常鬱悶,叫人把大門關上,不讓他出去。這時候徽之才撫掌大笑,回來和主人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