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客家|正月二十「天穿日」:你可知道這個紀念「女媧補天」的奇特節日

2021-02-08 蘭陵會



農曆新年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元宵節以過,意味著新年過完了,現代人生活節奏越耒越快,許多傳統節日也漫漫流失,但仍有部份習俗流傳下來.



今天正月二十日,是我們客家人的特別節日補天穿,歷史上因為有女媧鍊石補天的古老神話,歷代相傳,成了客家人的傳統民俗節日,這一天要把穿洞的天補回去。




客家人俗話說:做死唔夠補天穿,也是說忙了一年的耕種農活,在這一天我們客家人都會放下工作,好好慶祝一番。



由於客家人對釀豆腐情有獨鈡,為了補天穿洞,客家人就用釀豆腐、做甜粄的方式來補天穿,釀豆腐也成了我們客家人天穿日招待賓朋,逢年過節的必備之選,每家每戶都會做釀豆腐來期盼這一年的豐收。



出鍋熱騰騰的釀豆腐,在吃飯前也會祭拜祖先神靈,香案三炷香,是祈願未耒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小小的節日裡,我們看見客家人對文化的傳承與敬重!


天穿日美食大都有「補天」的寓意


延伸閱讀:


天穿日,又稱天穿節或補天節,源於古代女媧補天傳說,為客家人感念女媧補天相助的特殊節慶。每逢「天穿日」,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一方面忙裡偷閒,也讓大地休養生息;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適度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更能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


鍊石補天


根據《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大地洪水泛濫,面臨絕種之危。



女媧不忍人類湮滅,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深圳海上世界《女媧補天》雕像


也有其他說法。《路史》稱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後作亂,導致洪水為患。女媧氏與共工氏戰鬥,戰勝了共工氏,於是天地平復。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下了一塊未用,轉世化身為賈寶玉的通靈寶玉。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


臺灣宜蘭補天宮之女媧神像及雕塑像


女媧


女媧又稱女媧氏,另稱媧皇、女希氏,俗稱女媧娘娘。原為中國傳說時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領,後逐漸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上古第一女神。《說文解字》釋「媧」字為女媧之稱謂,並以「化」解釋「媧」字,表示「女媧」的詞源和得名本身即與「化育」的功能相聯繫。

 


清初 蕭雲從《女媧》(選自《離騷圖》,刊印於順治二年)


鄭康成根據《春秋緯》注《禮記》云:「女媧,三皇承伏羲者。」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紀》中也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來說法不一,如《尚書大傳》、《帝王世紀》等均將女媧排除在三皇之外。


女媧娘娘主要功績有 :


搏土造人、鍊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淫水、發明笙簧,以及創設婚姻。後世女媧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被作為人類始祖和婚姻之神來崇拜。



澳門女媧廟


天穹如傘,女媧善於補天,因此女媧亦成為臺灣雨傘和繡補業者所祀奉的職業神。


根據東漢文獻記載,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龍身)。傳說女媧和伏羲的母親為華胥氏,女媧和伏羲均為風姓(上古時期姓、氏是不同的概念,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古籍多提到華胥氏因為在雷澤踩了大腳印而在成紀生下伏羲。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藍田縣華胥鎮,有華胥溝、女媧谷、鍊石臺等相關地名遺存。


陝西風陵渡女媧文化節

河北涉縣媧皇宮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有女媧的長眠之地媧皇陵和數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外, 其他山西各地均見有女媧信仰的文化。


2018年洪洞侯村女媧文化節開幕現場



女媧與伏羲結合,為最早的婚姻。唐代盧仝在《與馬異結交》詩中寫道:「……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搗煉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鴉。月裡栽桂養蝦蟆,天公發怒化龍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其中女媧持規,伏羲持矩。



祝福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永世長存!                                

         

蘭陵經典,源遠流長;復蕭糾肖吾輩榮光。歡迎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可直接賞閱微信公眾號「蘭陵會」(ID:lanlinghall)最新資訊,公號任何圖文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歡迎加微信18071129466獲邀加入「蘭陵會(蕭氏新群)、蘭陵會舘、蘭陵會舘通聯站」微信群。公眾號管理員均為蕭氏志願者,歡迎轉發、賜稿及指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年二十「天穿」還是「客家日」呢!
    來源:中新社  編輯:世界華聲  農曆正月二十客家人稱之為 「天穿日」,是廣東梅州客家地區一個傳統民俗節日。客家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過了「天穿」才算過完新年。慶祝「天穿日」客家人有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針等主要習俗,用來紀念這一傳承已久的農曆節日。  傳說中,「天穿日」是古代女媧補天的日子,相傳女媧塑人又替人類婚配 ,因此成了人類最早的聖母。「天穿日」是因當時水神與火神不和大動幹戈,水神戰敗後惱羞成怒撞毀了不周山,卻不知不周山是支撐天地的玉柱,頓時天塌地裂,大地成了一片汪洋。於是,後來就有了女媧鍊石補天之說,解救人間。
  • 【客家民俗】天穿日的由來
    「天穿日」又稱「天穿節」是人們非常陌生的一個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這一節日風俗從宋代以後就逐漸流失。現在,只有客家等少數地區的人們還有此風俗殘留。天穿節是元宵之後的第一個漢族傳統節日,時間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幾種說法,以正月二十為多。天穿節又叫補天節,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傳說正月二十日,女媧從崑崙山煉出五色石補天,這個神話出自《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水。
  • 「天穿節」的由來
    天穿節,漢族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各地略有差異,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作為漢族民間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萬物欣榮、農業豐收和安樂和平的節日。
  • 節日| 農曆一月為何叫正月? 正月還有哪些節日?.
    而且目前老百姓所謂的正月是指陰曆正月。春節,是指陰曆正月初一,不是指立春。古時年終十二月屬於「祭祀之月」,這個月份以祭祀為中心內容。據此可推知:「正月」的「正」應讀為「zhèng」。 周朝時,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每年開頭的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名「政月」。秦始皇(嬴政)正月出生,取名為「政」。他覺得「正月」的「正(zhèng)」和自己名字同音犯忌,就下令把「正月」的zhèng改讀為zhēng。後來,正月也稱「新正zhēng」,正月初一稱為「正zhēng旦」。
  • 長壽塬習俗:正月二十烙餅子
    為迎接不同的節日,主婦們費盡心思展示著自己的廚藝。不同節日,做著不同的美味佳餚。每年正月二十,家家戶戶的案板上擺滿了雙層合一的餅子。男人們生火,女人們擀餅、烙餅、炒菜,廚房裡飄蕩著媽媽的味道。正月二十是中國民間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萬物欣榮、農業豐收和安樂和平的節日。
  • 客家正月初五民俗
    而江南各地以及客家地區,五路財神即路頭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有年初四「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人們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 小勝萬人同樂迎燈鬧「天穿」
    本報訊 (記者林玉瑩 通訊員張揚)昨日是正月二十,豐順縣小勝鎮舉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暨「天穿節」傳統文化活動,村民自發迎燈巡遊,萬人同樂鬧「天穿」。 「咚咚鏘,咚咚鏘……」昨日中午1時許,小勝鎮田背村文化廣場開始舉行大鑼鼓表演,拉開了「天穿節」的序幕,潮州大鑼鼓表演吸引了逾千村民觀看。夜幕降臨,「天穿節」迎燈傳統民俗活動正式開始。
  • 關於那些你不知道的日本傳統節日文化,你了解多少?
    而之所以選在一月,是認為正月為大吉。日本凡是滿20歲的時候都要身穿和服參加節日,一般日本人參加重要的節日或者參加重要的事情一般都是穿和服的喔。而且經過了這一天,他們已經可以算是成年了,可以做成年的事情了。成人節當天,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她們相約來到神社,參加「成人式」,許下自己的心願,紀念人生中重要的一日。成人的男孩女孩們,還會收到親友們的祝賀禮金。
  • 你知道我們一年裡到底有多少節日嗎?
    你知道現在我們一年有多少節日嗎?自人類誕生以來,伴隨著歷史長河的流動,總會出現一些歷史洪流,而先輩們為了紀念這些偉大的人與事,以每年某一特定時間來紀念他們,以此來銘記歷史並傳承文化與精神。都說中華五千年歷史,那麼到現在我們一年裡都有多少節日了呢?
  • 烏克蘭西部慶祝傳統冬季節日 奇特畫風別具一格
    本文轉自【ICphoto】;當地時間2021年1月14日,烏克蘭Krasnoilsk,當地居民穿著用乾草和蘆葦製成的特色服裝,慶祝冬季假期傳統「馬蘭卡」節日遊行。共1頁 / 18條結果本文轉自【ICphoto】;馬蘭卡(Malanka)是烏克蘭西部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1月13日和14日,也就是太陽曆的新年前夜。在這兩天的慶祝活動中,當地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戴上傳統面具、穿上奇裝異服,挨家挨戶唱頌歌,祝福人們好運,同時還會做惡作劇或者表演短劇等。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 【謎材】農曆傳統節日
    雞日    正月初二,犬日    正月初三,豬日,小年期    正月初四,羊日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開市,神話中五路財神誕辰    正月初六,馬日,送窮日    正月初七,人日,又稱人勝節,送火神    正月初八,穀日,道教中閻王爺誕辰,八仙日    正月初九,天日
  • 離春節放假還有四天……你知道嗎,公務員曾經有3個月假期!!!
    於是唐朝高層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臘月二十八放年假,臘月二十九上班,大年三十繼續放假,大年初一接著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又上班…… 不過,比比唐朝,宋朝的假期更讓人羨慕。宋代是假期最多的朝代,其明文規定一年法定休假68天,再加一個月的省親假,實際每年享有98天,三個月吶!。其中,春節假期有一個月!
  •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客民不但保存下許多中原的傳統習俗,而且在自己社會生活中又產生了適應客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需要的某些節日與習俗。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節辭舊迎新,更能體現這樣的歷程和演化。這些不同於中原的習俗,又說明客民是一個與中原漢民有所不同的民系。本期繼續講述入正月後客家的春節風俗趣事。
  • 衛輝人或許都不知道!太行山上的女媧補天「五彩石」竟然藏身此地
    後人為了紀念她們的功績,而將其神話。女媧補天,顯示出她作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媧經過辛勤的勞動和奮力的拼搏,重整宇宙,為萬物的生存創造了必要的自然條件。關於五彩石和五彩翡翠,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五彩石,起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相傳很古很古的時候,天地間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災難,天柱折斷,大地開裂,天空中出現了一個大洞,地面上洪水滔滔。女媧看到這般情景,立刻斬斷了大龜的腿腳,豎立在大地四方,把天撐起。又殺死了興風作浪的黑龍,用蘆葦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同時練出了五彩石補住了天洞。
  • 為什麼國慶節是10月1日?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02中國古代有很多全國性節日。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曆法氣象意義上的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節、冬至等。第二種,紀念某個人物。最典型的是皇帝生日,叫聖節。始於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見注釋)。農曆八月初五,成為唐朝千秋節。《唐會要·節日》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
  • 正月初七吃什麼好?正月初七是什麼日子 人日節傳統習俗介紹
    每個人自打出生的那天起,出生的那天就是他的生日,一年365天,由於每個人所出生的時間各有不同,因此每個人的生日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但唯獨不同的是,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生日,那就是「人的生日」。說起「人的生日」那就得和正月初七連在一起了。那麼說到這一定會有不少人覺得非常好奇了。
  • 正月初七話「人日」 生日起共度
    >  中國農曆正月初七,漢族傳統農曆節日之一。  「人日」作為春節這個大節日中套著的一個小節日,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女媧初創世,造世上生靈萬物,第一日造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