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元宵節以過,意味著新年過完了,現代人生活節奏越耒越快,許多傳統節日也漫漫流失,但仍有部份習俗流傳下來.
今天正月二十日,是我們客家人的特別節日補天穿,歷史上因為有女媧鍊石補天的古老神話,歷代相傳,成了客家人的傳統民俗節日,這一天要把穿洞的天補回去。
客家人俗話說:做死唔夠補天穿,也是說忙了一年的耕種農活,在這一天我們客家人都會放下工作,好好慶祝一番。
由於客家人對釀豆腐情有獨鈡,為了補天穿洞,客家人就用釀豆腐、做甜粄的方式來補天穿,釀豆腐也成了我們客家人天穿日招待賓朋,逢年過節的必備之選,每家每戶都會做釀豆腐來期盼這一年的豐收。
出鍋熱騰騰的釀豆腐,在吃飯前也會祭拜祖先神靈,香案三炷香,是祈願未耒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小小的節日裡,我們看見客家人對文化的傳承與敬重!
天穿日美食大都有「補天」的寓意
延伸閱讀:
天穿日,又稱天穿節或補天節,源於古代女媧補天傳說,為客家人感念女媧補天相助的特殊節慶。每逢「天穿日」,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一方面忙裡偷閒,也讓大地休養生息;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適度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更能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
鍊石補天
根據《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大地洪水泛濫,面臨絕種之危。
女媧不忍人類湮滅,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深圳海上世界《女媧補天》雕像
也有其他說法。《路史》稱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後作亂,導致洪水為患。女媧氏與共工氏戰鬥,戰勝了共工氏,於是天地平復。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下了一塊未用,轉世化身為賈寶玉的通靈寶玉。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
臺灣宜蘭補天宮之女媧神像及雕塑像
女媧
女媧又稱女媧氏,另稱媧皇、女希氏,俗稱女媧娘娘。原為中國傳說時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領,後逐漸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上古第一女神。《說文解字》釋「媧」字為女媧之稱謂,並以「化」解釋「媧」字,表示「女媧」的詞源和得名本身即與「化育」的功能相聯繫。
清初 蕭雲從《女媧》(選自《離騷圖》,刊印於順治二年)
鄭康成根據《春秋緯》注《禮記》云:「女媧,三皇承伏羲者。」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紀》中也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來說法不一,如《尚書大傳》、《帝王世紀》等均將女媧排除在三皇之外。
女媧娘娘主要功績有 :
搏土造人、鍊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淫水、發明笙簧,以及創設婚姻。後世女媧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被作為人類始祖和婚姻之神來崇拜。
澳門女媧廟
天穹如傘,女媧善於補天,因此女媧亦成為臺灣雨傘和繡補業者所祀奉的職業神。
根據東漢文獻記載,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龍身)。傳說女媧和伏羲的母親為華胥氏,女媧和伏羲均為風姓(上古時期姓、氏是不同的概念,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古籍多提到華胥氏因為在雷澤踩了大腳印而在成紀生下伏羲。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藍田縣華胥鎮,有華胥溝、女媧谷、鍊石臺等相關地名遺存。
陝西風陵渡女媧文化節
河北涉縣媧皇宮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有女媧的長眠之地媧皇陵和數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外, 其他山西各地均見有女媧信仰的文化。
2018年洪洞侯村女媧文化節開幕現場
女媧與伏羲結合,為最早的婚姻。唐代盧仝在《與馬異結交》詩中寫道:「……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搗煉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鴉。月裡栽桂養蝦蟆,天公發怒化龍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其中女媧持規,伏羲持矩。
祝福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永世長存!
蘭陵經典,源遠流長;復蕭糾肖,吾輩榮光。歡迎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可直接賞閱微信公眾號「蘭陵會」(ID:lanlinghall)最新資訊,公號任何圖文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歡迎加微信18071129466獲邀加入「蘭陵會(蕭氏新群)、蘭陵會舘、蘭陵會舘通聯站」微信群。公眾號管理員均為蕭氏志願者,歡迎轉發、賜稿及指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