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非暴力不合作的一些啟示

2021-02-13 裴多菲俱樂部 Petofi Club

1965年3月7日,約600名和平示威者在民權活動家約翰·羅伯特·路易斯 (John Robert Lewis) 和牧師霍西婭·威廉士 (Hosea Williams) 的率領下沿著美國60號公路由塞爾瑪向東南方向的蒙哥馬利徒步遊行。和平示威有條不紊的按照計劃進行,直到他們登上艾蒙德·佩斯特橋,以美國內戰時期邦聯將軍艾蒙德·佩斯特 (Edmund Pettus Bridge) 命名的,橫跨阿拉巴馬河的鋼製拱橋。

迫使他們停下腳步的不是惡劣的天氣或堵塞的交通——而是手持獵槍,警棍的全副武裝的警察與州民兵。在郡警長吉姆·克拉克 (Jim Clark) 的命令下,整裝待發的部隊開始向示威者靠攏。得知大事不妙的霍西婭·威廉士試圖與警方談判,卻被強硬的拒絕了。幾秒鐘後,貼近的警察開始推擠示威者,毫無防備的他們被推倒在地;另一支部隊開始對混亂的人群發射催淚瓦斯,向手無寸鐵的示威者揮起了槍託與警鞭。

咒罵聲,哭喊聲,呼救聲,與鞭子的呼嘯聲和骨頭斷裂的聲音交雜在一起。原本有序的和平示威隊伍被瞬間衝垮。可就在此時,遊行的發起者,SNCC (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 領袖約翰·羅伯特·路易斯突然低下了頭,閉眼祈禱,完全不顧蜂擁而至的部隊與近在咫尺的威脅。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近600人的隊伍大都低下頭顱,默默祈禱,全然不顧揮舞著的武器與窮兇極惡的民兵。

這戲劇性的變化,示威者的退讓並沒有阻止暴力的進行,相反,警察與民兵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殘酷襲擊的電視畫面向全美國乃至世界人民展現了流血與暴力的恐怖景象,但同時也記錄下了示威者們的臨危不懼,與暴力來臨之際的堅毅與冷靜。此次事件激起了美國群眾對示威者的同情與對民權運動的巨大支持。

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說,當受到暴力威脅之時,會不會盡一切可能的去保護自己的安全不受侵犯?即使力量對比懸殊,會不會至少掙扎著抵抗,儘可能避免或減輕傷害呢?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必然會驚慌失措與茫然失措,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以暴制暴。當然,在這裡我並沒有蔑視或批判此類反應質疑,畢竟這是人最本能,也是最「理所應然」的反應,在面臨威脅之際的下意識反應罷了。可正因為如此,保持冷靜與理智,才顯得彌足珍貴。但約翰·羅伯特·路易斯和其率領下的SNCC是如何做到的呢?

從伯明罕的監獄到聖山之巔

這就不得不說道另一位高瞻遠矚的民權活動家,也是所有美國人都耳熟能詳的馬丁·路德·金。伴隨這個名字的,還有「非暴力不合作」這六個字。是的,這個沉重的信念貫穿了馬丁·路德·金後半生,自1955年擔任一名年輕的浸信會牧師開始,直至生命盡頭,即1968年4月4日的19:05。這裡就不得不提及當年美國的社會背景,和愈發激烈的種族矛盾。據統計,自1945年6月至1951年6月的6年間,就有79名非洲裔被警察殺害,65名非洲裔被白人至上主義打死。殘酷的,不公的社會現象迫使年輕的馬丁路德金投入到神的懷抱——年僅17歲的他矢志為社會平等與正義作一名牧師,並在隨後數年中投身於茫茫的理論學習之中。就是在這段彌足可貴的大學生涯中,他接觸到了大衛·亨利·梭羅,著名的美國哲學家與廢奴主義者,其有關「公民不服從」的理念深深的吸引了年輕的馬丁路德金;同時,他也融合了甘地關於「非暴力」的理念,將其發揚光大。

在非洲裔抗暴運動中,馬丁·路德·金不止一次的提醒道:「我們今天站在通往公正之殿堂的門檻上,這道門檻曾被千千萬萬的人踏過。在取得我們應有地位的過程中,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採取任何錯誤的行動。我們不能因為渴望自由,就去飲用憤怒與仇恨之酒。我們必須始終以高層次的品格和自律來進行我們的鬥爭。我們決不能讓富於創意的示威活動墮落成暴力行為。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升華到以心靈力量對付肉體暴力的崇高境界。」 誠然,這是一種基督教式博愛的反應,更是一種高尚人格的體現。可我們是否想過這段話背後的,有關於「非暴力不合作」的更深層次的含義呢?

喚醒沉睡的良知

許多人認為「非暴力不合作」是一個連續性的行為,即「非暴力導致不合作」,或「非暴力所以不合作」。事實上兩者其實是相等的,甚至是同時發生的。不合作的前提是一種博弈論。試想,若群眾不合作給權威造成了極大困擾,那這種策略是成功的。從歷史角度而言,以印治印,採取與印度上層和當地黨派(即國大黨)合作的英國殖民者的統治穩定仰仗的是當地精英的合作,本身統治合法性不強。也正是因為如此,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能給予英國殖民當局巨大的壓力。1930年初,英國殖民政府強推《食鹽專營法》,將食鹽價格與稅收提高,引起印度人民的普遍不滿。聖雄甘地藉此機會發起為期24天的「食鹽進軍」,率領群眾步行至海邊,煮海水以取鹽。這場運動自始至終都是「非暴力不合作」的,而殖民政府迫於巨大輿論壓力,不得不廢除了《食鹽專營法》。誰能說馬丁·路德·金博士沒有從中獲得啟發呢?

可「非暴力不合作「同樣在於當社會少部分群體追求正當權益時,該如何喚醒沉默的大多數,這裡的既定事實即在於大多數對當局持中立態度,卻反感武力介入對社會穩定的破壞。在這個博弈之中,當局(與白人至上)vs. 非洲裔 ,誰率先動用武力,誰首先使用暴力,誰就失去了社會大多數的支持。當然,暴力與非暴力也同樣是相輔相成的——少數群體在鬥爭時既要使大多數意識到其使用武力是被迫自衛的行徑,也要使其明白少數群體的所作所為是符合民主邏輯的,在法律的框架下所追尋的正當鬥爭。

以聖經為例,「只是我來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馬太福音 5:39)。當談及這段話時,其歷史背景卻很少被後人提起。在那個被羅馬帝國徵服的猶太行省,在那個猶太祭司同殖民長官互相勾結的時代,士兵與官吏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是常有的事情。更有甚者,會拿無辜的過路百姓撒氣,對其隨意掌摑,是不是像極了當年日軍的舉止?但是,百姓的忍氣吞聲並不意味著羅馬士兵可以得寸進尺——通常在繁忙的街區,如果一個普通人被無端掌摑,行人會駐足一端,如果那個人的另一側臉頰也被掌摑,行人則會蜂擁而上將其禁錮。

實際上,這段話意味著多行不義必自斃,一而再再而三的暴行是不會被群眾所容忍的。為了挑起民眾對壓迫的反抗,耶穌甚至會鼓勵被處罰之人「挑釁」統治階級的暴力工具——如果士兵在挑釁中「退縮」,不僅意味著其顏面掃地,更代表著權威對公民反抗的一種退讓,這是作為勝利者,徵服者的羅馬人所不能接受的;可如若再次施暴,其就會被義憤填膺的群眾制裁。

與60年代美國發生的事情一樣的是,普通群眾的潛在的良知被接踵而來的暴行喚醒了。馬丁路德金的集會遭到種族主義者破壞,其住宅遭到炸彈襲擊,還有上文所提及的,約翰•羅伯特·路易斯與和平示威者被警察以警棍和槍託伺候等等,無不一次又一次像美國民眾宣示著既得利益者們的醜惡嘴臉,本來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也變成了類似「唇亡齒寒」般的對公權力的警惕與對少數群體爭取正當權益的支持。

時至今日,許多人寧願站在上帝視角,將馬丁·路德·金的所作所為被看作是「懦弱」「膽怯」。可是他們不知道,在越戰伊始,馬丁·路德·金也曾大聲疾呼:「價值觀的真正革命將使我們緊張不安地看到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帶著正義的怒火,越過海洋,我們看到西方資本家在亞洲、非洲、南美洲大筆投資賺取高額利潤卻絲毫不關心那些國家的社會福祉。要大聲說:「這不公平。」部分左人呢,卻認為金博士的「非暴力不合作」不過是被資本主義同化了的傀儡。可事實上,在那個少數群體被壓迫,得不到社會認同的社會環境下,除非喚醒大多數的良知,否則暴力鬥爭也只是死路一條罷了:馬爾科姆•X就是一個例子。為了保持非洲裔美國群體高昂的「戰鬥力」他甚至會做出比當下種族主義制度更加激進與反動的事情,試圖以另一種種族優越去戰勝歧視,也終歸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也同樣是在60年代,亞拉非被殖民國家要求民族獨立的抗爭也愈演愈烈,這是因為其主體人口都是被壓迫,被帝國主義剝削的對象,只有通過獨立才能推翻捆綁在身上的政治與經濟的雙重枷鎖。

「被壓迫人民不堪永遠受壓迫,爭取自由的浪潮終將到來。這便是美國黑人的經 歷。內心有物提醒他們記住自己天賦的自由權;身外有物提醒他們記住自己能夠取 得這權利。」 也正因如此,當約翰·羅伯特·路易斯義無反顧的跨過那座橋時,留在身後的是對暴力的濫用與憤怒的驅使,勇敢面對的是不公的體制與扭曲的社會。塞爾瑪到蒙哥馬利的道路旁,深埋著的是一顆又一顆民權的種子,如今已然成為一簇接一簇民主的藤蔓。

相關焦點

  •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2.關於甘地這個姓的問題: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他們是尼赫魯的後人與聖雄甘地沒有血緣關係。尼赫魯稱為是甘地的學生,但是他們的姓氏在英文拼寫上是有區別的,尼赫魯•甘地是Gandhy,聖雄甘地是Gandhi,在當時的印度人是沒有文化不會發現其中的差別,尼赫魯也不去特地強調其中的不同。
  • 非暴力不合作,讓英國侵略者笑開了花
    甘地作為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他抵抗侵略的策略「非暴力不合作」幾乎家喻戶曉,帶領著印度人實現了獨立。「非暴力不合作」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只許挨打,不許還手,以這種形式表達抗議。舉個例子,如果你跟其他人產生了矛盾,雙方要打起來了,而你如果採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那你就坐在那裡,任對方打,不管對方多麼兇殘,下手多麼重,都不還手,以此讓對方產生愧疚感,讓對方主動向你認輸。說實話,我小學的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個方式時,內心是蒙的,幼小的心靈實在無法理解如此高級的策略,差點讓我剛剛建起的世界觀崩塌。
  • 「非暴力不合作」成果頗為有限,為何甘地自始至終沒有放棄?
    他們先是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幾十年如一日地倡導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卻在一朝用暴力的方式顛覆了英國的殖民統治。關於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成果幾何?人們說法莫衷一是。不過縱觀印度30年的非暴力抗爭路程,付出了血與淚的慘痛代價,卻絲毫沒有動搖英國的統治大廈。單憑這一點就可以說,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極為有限的。那麼身為國大黨的領導人,「印度國父」甘地為何自始至終堅持著非暴力不合作呢?
  • 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怎麼回事?
    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倡導者在孟買以律師為業。1920年12月,國大黨那格普爾年會通過甘地擬定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方案」,從此,「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和綱領性策略,甘地成為國大黨最有權威的精神領袖。他發動和領導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國範圍的轟轟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4—1934年、1940—1941年任國大黨主席。
  • 「聖雄」甘地的努力,非暴力不合作的奇蹟,讓印度最終走向獨立
    可英國方面不但不對此次行動道歉,反而對此公開讚揚。這使甘地對英國人的希望成為泡影,於是這位律師出身的政治家鮮明地舉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旗幟。他把這一轉變同先前的非暴力思想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張。這一主張很大地拓寬了他原來單純非暴力的範圍。他說,不合作是在更大範圍內堅持真理,任何暴力都會破壞這一過程,因此應當絕對排除暴力。
  • 用非暴力不合作的邏輯給美國黑人支個招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人民開啟了一場很有特點而影響深遠的運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印度國民大會黨逐漸成為了領導者,成功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印度最終爭取獨立打下了堅實基礎。由此可見,即使是反抗也有多種選擇,也不是一定要選擇暴力。
  • 「非暴力不合作」是什麼意思?「阿姆利則慘案」後甘地提出的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是什麼意思?「阿姆利則慘案」後甘地提出的思想文/無計讀史說起「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我們總能想到一個名人,他就是印度著名的民族解放領導人甘地。而甘地本人也在此次慘案發生後,在1920~1922年號召全印度人民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通過抵制殖民法院、商行、學校等方式,將這場運動成功轉變為一場反帝主義鬥爭。也正是這場慘案讓印度人民激起了反抗意識,也正是這場慘案,才促使甘地進行了非暴力不合作的運動,也正是這場運動,讓印度自主獨立成為了直接原因,也為日後印度的強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列夫託爾斯泰為何提出非暴力不合作
    而非暴力不合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他不是主張暴力革命不好,而是因為這樣做很容易濫殺無辜,會造成很多的仇恨。而這個主張的提出可以使得革命少流血,多和諧,從而實現和諧社會的目的。
  • 非暴力不合作,印度獨立建國之路艱難而又戲劇,還留了個小尾巴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颳起一股風,許多表揚印度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文章,說正是印度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感動了英國人,才使他們成功獨立;說印度人被大棍子抽打,沒有一個還手的,就這麼靜靜地挨打,英國女王看到了,感動得流淚,基本同意印度獨立。歷史是不能隨便篡改的,更不能胡亂臆測。真的了解點印度歷史,就不會這麼胡說八道。
  • 印度的奇葩思想,甘地的非暴力合作,中國放棄抵抗日本會成奴隸!
    引言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他所提倡的思想十分的奇葩,他稱這種思想為非暴力不合作,用自己的愛意感染對方,用自己的良心感動對方,讓侵略者自己覺醒,而這種充滿幻想的想法,在印度竟然被奉行成為真理。並且在中國被日本侵略的時候,還給中國出計謀,讓中國不要抵抗,有四億人口的中國還感化不了已經開化的日本侵略者麼?一、甘地甘地是普通家庭出身,他對西方的一些思維十分推崇,之後還學習了法律當了律師,但自身十分的慫,不敢出庭為自己的當事人做辯解,不久後就失業了。
  • 梵華說印度(6):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作」贏得了印度獨立嗎?——真實的印度獨立歷程
    印度聖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被尊稱為「Mahatma Gandhi」)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偉大人物,中學歷史學過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作
  • 初中歷史關於戰爭類啟示題解題方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歷史關於戰爭類啟示題解題方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關於戰爭類歷史中考啟示題解題方法   1.鴉片戰爭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或問:近代屈辱史對我們今天有什麼啟示?)   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富民強,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才不會重蹈覆轍,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 非暴力(AHIMSA)和LIFORME瑜伽回饋計劃的重要性
    這五個戒律包括不殺生、誠篤、不偷竊、淨行、不貪。第一個Yama是Ahimsa,表示非暴力。Ahimsa(非暴力)是Liforme瑜伽回饋計劃的核心思想。我們通過我們的慈善合作夥伴來做到這一點,其中許多合作夥伴會定期從我們網站上指定的墊子購買中受益,還有我們的社區基金是根據瑜伽界特殊需求而有機產生的。我們的官方慈善合作夥伴我們在社會正義,環境保護和動物福利方面的慈善夥伴關係都基於非暴力原則。
  • 《非暴力溝通》|這不僅僅是一本能「勸架」的書
    然而,事情的起因竟是一次打牌發生的口角;……由此可見,不要小看生活中的每一次小小的日常溝通,因為暴力的溝通,再不幸遇上一些人格有缺陷的人,悲劇隨時都可能會發生。那麼,如何有效防止生活中的暴力溝通呢?怎樣通過良好溝通,讓生活更加美好呢?
  • 【非暴力溝通】褪去精神暴力,傾聽讓愛流動
    非暴力溝通傾聽的力量回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發出或者接收到許多隱藏著的「暴力」語言,比如一些頑皮的孩子,被父母罵「丟人」、「你怎麼不去死」、「廢物」等等,這些語言在最後會轉化為暴力,使人踏上犯罪的道路。
  • 《非暴力溝通》 | 你的溝通方式裡,藏著你的未來
    親愛的小夥伴們,晚上好,這是我們一起共讀《非暴力溝通》的第十天,也是最後一天了。說實話,我有點捨不得結束這個分享,關於如何好好說話的話題,我可以跟你聊上十天十夜,因為,這是我的職業。當這個人不太符合我們的內在評判標準,我們不需要經過太多思考就會開始為他貼標籤:這個人很懶,這個人腦子有問題,這個人我不喜歡他。而且我們這一輩子所接受到的信息也都是這個邏輯,比如電視和報紙,上面的一些社會事件,都是一些搶劫殺人的報導,我們都認為只要這個人做了壞事,就應該受到懲罰。
  • 《非暴力溝通》:療愈自己,從看見自己開始
    第二次讀《非暴力溝通》,已是幾年之後,因為覺得女兒Elsa性格有點暴躁,於是我開始減輕工作量,Elsa的教育。這次我是把《非暴力溝通》當成一本與家人溝通的書籍來看的。記得那時同步再上《正面管教》的課程,課堂上老師帶著大家練習觀察和評論的不同,回家後實踐,發現不去評論公婆的養育方式,真的特別難。
  • 《非暴力溝通》丨你溝通的方式,暴露了你的情商
    今天我們來共讀非暴力溝通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這個標題,真的有點抽象。區分? 當別人說你傻,說你笨手笨腳,當別人說你沒有出息,你要馬上區分出來這其實就是對方的一種主觀的想法,一種瞬間冒出來的觀點而已,只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一些字眼而已。而我反觀我所看到的關於我的事實,我最了解我自己,其實我並不是他說的那種人,這樣他的那些不負責任的語言,就不會影響你了。
  • 《非暴力溝通》如何才能好好說話不動氣,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不好好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暴力,那麼暴力從哪兒來的呢?因為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之間的疏遠和傷害。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造成暴力溝通的因素有:一、道德評判。生活中到處都是,這點就不用說了。二、相互比較。比較這一點在家庭中特別厲害,夫妻之間總會和別人的妻子和丈夫和自家的進行比較,於是不滿。教育孩子也是習慣於用比較的方法。
  • 男子裝啞巴62年,寇乃馨嘲諷丈夫是二婚:非暴力溝通讓婚姻有溫度
    關於這件事好多人都罵這位丈夫對婚姻不誠實,對妻子太過冷漠,實際上丈夫裝聾作啞的背後另有隱情。由於妻子非常強勢,總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丈夫這個人弱勢,相對沉默寡言,為了保持婚姻的長久,他才開始在妻子面前裝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