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度,我都不想寫了,越寫越生氣,那些男人沒有幾個爭氣的,只知道在英國人手底下討點小恩小惠,回家「驕其妻妾」。反而是上一篇那個美貌出眾的章西女王更像蓋世英雄,寧可站著死,不肯跪著生,讓人感嘆。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颳起一股風,許多表揚印度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文章,說正是印度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感動了英國人,才使他們成功獨立;說印度人被大棍子抽打,沒有一個還手的,就這麼靜靜地挨打,英國女王看到了,感動得流淚,基本同意印度獨立。歷史是不能隨便篡改的,更不能胡亂臆測。真的了解點印度歷史,就不會這麼胡說八道。
印度人的獨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的確經過一段時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帶頭的是甘地,然而,卵用沒有,照樣被大棍子抽得頭破血流。真正使印度獨立的還是他們的「海軍起義」,但這些都讓西方世界刻意忽略了。而在獨立過程中,印度內部的穆斯林與印度教的矛盾、另闢蹊徑和協約國合作的錢德拉,也讓英國利用得淋漓盡致。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印度二戰時有許多人和日本關係很好,後來還有印度法官判戰犯無罪的?這些都和印度獨立過程有關係。
一、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不合作」
甘地1869年10月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19歲時他遠赴英國學習法律。關於他出國,許多家族人反對,但他的意志比較堅決,最終成行。甘地就是英國教育和印度本土文化的結合,他在倫敦大學學院畢業並獲得律師資格後,回到印度,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混得並不好,意興闌珊的他又跑到英國殖民地南非去了。
因為都是英國殖民地,所以在南非也有許多印度人。甘地在南非真的想幹好,他和當地的英國當局合作,希望能出人頭地,但是那種殖民者的傲慢和對被殖民者的歧視怎麼可能因為你的順從就減少。認清現實的甘地決定反抗,但他不是武力抗爭,而是自成體系地弄了一套「堅持真理」與「非暴力」理論,簡單講就是:我是對的,你們欺負我但我不還手。實際上,甘地心裡還有被「招安」的期待和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從此他就在印度全國宣傳他的非暴力鬥爭,發展他的非暴力學說。他還對英國的一戰表示忠誠和支持,還是幻想英國能開恩,讓印度獨立,哪怕自治也行。但現實一次次打碎了他的夢想,「非暴力不合作」換來的就是挨打和挨餓,鬧得過火了還會被抓進監獄。就這樣混到1939年,還是一事無成,但是追隨他的印度人倒是被打死很多。尤其1930年的「食鹽進軍」運動,死傷慘重,許多手無寸鐵、坐著不動的反抗者被活活打死。
二、二戰期間,為了鬧獨立,印度人之間產生的分歧
「非暴力不合作」、「文明不服從」,實際作為統治者的英國人並不反感這些,唯一讓他們頭痛的就是不能把人打死太多,不然勞動力不夠,再說傳出去名聲也不好聽。所以英國人也做了點妥協,把甘地從監獄放出來,解除了對甘地領導的「國大黨」的取締命令。這讓甘地看到希望,他堅信自己這種「苦情」式的運動能成功。
甘地被抓進監獄,印度的國大黨還在不斷地以「文明不服從」方式抗議著,但英國人根本不鳥他們。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根據慣例,英國指定印度要出兵、提供物資,還做主替印度宣戰了。一直以來就是如此,印度人也沒有什麼意見,但這一次不行。一來是印度的要求獨立或自治的呼聲越來越濃;二來是英國在一戰後實力變得很差,許多的殖民地都要獨立,英國的日不落大勢眼看著就要崩潰了。
還是以國大黨為首,商討怎麼辦。黨內有三種意見:國大黨主流和甘地一起,要求英國離開印度(Quit India),方法是「非暴力不合作」;黨內左翼比較激進,要求硬幹,開展「反英運動」,這一派的領導是蘇巴斯·錢德拉·鮑斯,這個人大名鼎鼎,是印度開國三巨頭之一,與甘地、尼赫魯齊名;另一派是穆斯林聯盟,他們願有條件滿足英國的要求,條件就是對穆斯林給予優惠政策。
當國大黨向英國提出條件時,被英國人啐了一臉,國大黨只好回去繼續「文明不服從」,並且很生氣地於1939年10月22日通過決議,宣布不給予英國任何戰爭支持。但英國人也顧不了那麼多,實際有沒有印度也就那麼回事,他們從心裡看不起印度人。特別是英國首相邱吉爾越想氣越大,他說:「瞧那位倫敦法學院畢業的善於煽動的律師,現在卻裝成東方人常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身子,瘦如骨柴,居然還心安理得地與副王(印度總督)平起平坐,進出王府,裝模作樣與英王的代表一起用餐喝茶,真是令人作嘔。」說的是誰,大家都知道。
三、繼續堅持不服從,有人和平有人橫
英國人不願給印度自治,印度人只好「文明不服從」,就是坐在那裡不動,說啥也不動,除了讓他們獨立或自治。英國人氣得不得了,又要和德國日本打仗,又要把這些人畜無害但就是不老老實實回去幹活的印度人趕回去,於是就這麼別彆扭扭地來到1942年7月,國大黨通過了由甘地起草的「『退出印度』決議」,將開展新的全國性「文明不服從」運動。8月份,氣瘋了的英國人大規模鎮壓不服從的工人,大規模逮捕國大黨領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的「Z」艦隊全軍覆沒,牛X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被日本人幹沉。1942年3月,日本陸軍兵不血刃地進入緬甸仰光,把在緬甸的英國軍隊趕得一路向西,跑到印度的英帕爾。這時,甘地仿佛看到了機會,又找英國人談判,話題還是要獨立。英國人果斷拒絕了。諸位,請注意,這是1942年,英國人還是沒有一絲一毫的讓印度獨立的意思。
印度國大黨的左派受不了了,什麼「文明不服從」,一點用沒有。他們要建立自己的武裝,在上文裡提到的蘇巴斯·錢德拉·鮑斯的領導下,爭取印度獨立的激進派行動起來。英國是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錢德拉聯繫上德國和日本,加入協約國。他們組建了印度國民軍,成立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日軍打的英帕爾戰役中,印度國民軍的三個團還參加了,幫助日軍攻打英軍。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出生於英屬印度,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留學英國劍橋大學。由於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堅決抗爭,不像甘地那樣求著英國,結果甘地把蘇巴斯·錢德拉·鮑斯開除出國大黨。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蘇巴斯·錢德拉·鮑斯搭飛機前往日本,飛機墜毀而死於臺北。遺骨安葬於東京的蓮光寺。在錢德拉的影響下,許多印度人對德國和日本有很好的的印象,即使二戰結束,國際審判法庭的印度法官還給日本戰犯報不平,這是英國人沒想到的。正是他們的貪心,把印度人逼到了他的對立面。
四、印度終於獨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已經一團亂麻,千瘡百孔,殖民地是保不住了,英國政府稱將早日給予印度充分自治。印度人當真了,1945年11月,印度中央立法會議舉行選舉;1946年初,省立法會議舉行選舉。印度國大黨在普通選區取得很大勝利,穆斯林聯盟在穆斯林選區內獲得大多數選票。但英國人並沒有說你什麼時候可以自治,也許在心裡想:我只是說說,你們還當真了。
真正促進印度獨立的是印度海軍起義。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遊行中舉起了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的旗幟,招來了英國的炮擊。按照經驗,印度人見到炮擊,他們會不反抗,頂多是不配合,不會有什麼大事。但這一次不一樣,印度水手立刻開炮還擊,隨後遊行變為起義,英國人傻眼了,前面的章西女王的例子告訴他們,全部的印度人都起來可不是鬧著玩的,再說現在的英國明顯不能支持再打一戰。
1946年5月16日,英國內閣建議印度建立由英屬印度各省和土邦組成的聯邦國家,印度留在大英國協國家之內。印度中央政府只管外交、國防和交通,其餘權力留給各省和各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對方案都宣布接受,但穆斯林聯盟還是堅持自己要單獨建立國家,這個方案在他們眼裡就是個過渡。1946年7月29日,穆斯林聯盟宣布將採取直接行動,爭取建立巴基斯坦。1946年9月2日,國大黨組織的臨時政府正式成立。10月26日,穆斯林聯盟加入臨時政府,但堅決不放棄獨立建國。
1947年2月,英國前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任印度總督,在蒙巴頓的提議下,自8月15日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分別獨立;於是,比計劃提前一天,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布成立,真納出任巴基斯坦自治領總督,定都喀拉蚩。印度雖然很不甘心,但是沒有辦法,只好先獨立再說。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誕生了。第二年1月30日,甘地遭暗殺,暗殺他的是印度教頑固派,他們認為巴基斯坦獨立,就是甘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