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不合作,印度獨立建國之路艱難而又戲劇,還留了個小尾巴

2020-12-11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關於印度,我都不想寫了,越寫越生氣,那些男人沒有幾個爭氣的,只知道在英國人手底下討點小恩小惠,回家「驕其妻妾」。反而是上一篇那個美貌出眾的章西女王更像蓋世英雄,寧可站著死,不肯跪著生,讓人感嘆。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颳起一股風,許多表揚印度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文章,說正是印度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感動了英國人,才使他們成功獨立;說印度人被大棍子抽打,沒有一個還手的,就這麼靜靜地挨打,英國女王看到了,感動得流淚,基本同意印度獨立。歷史是不能隨便篡改的,更不能胡亂臆測。真的了解點印度歷史,就不會這麼胡說八道。

印度人的獨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的確經過一段時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帶頭的是甘地,然而,卵用沒有,照樣被大棍子抽得頭破血流。真正使印度獨立的還是他們的「海軍起義」,但這些都讓西方世界刻意忽略了。而在獨立過程中,印度內部的穆斯林與印度教的矛盾、另闢蹊徑和協約國合作的錢德拉,也讓英國利用得淋漓盡致。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印度二戰時有許多人和日本關係很好,後來還有印度法官判戰犯無罪的?這些都和印度獨立過程有關係。

一、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不合作」

甘地1869年10月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19歲時他遠赴英國學習法律。關於他出國,許多家族人反對,但他的意志比較堅決,最終成行。甘地就是英國教育和印度本土文化的結合,他在倫敦大學學院畢業並獲得律師資格後,回到印度,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混得並不好,意興闌珊的他又跑到英國殖民地南非去了。

因為都是英國殖民地,所以在南非也有許多印度人。甘地在南非真的想幹好,他和當地的英國當局合作,希望能出人頭地,但是那種殖民者的傲慢和對被殖民者的歧視怎麼可能因為你的順從就減少。認清現實的甘地決定反抗,但他不是武力抗爭,而是自成體系地弄了一套「堅持真理」與「非暴力」理論,簡單講就是:我是對的,你們欺負我但我不還手。實際上,甘地心裡還有被「招安」的期待和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從此他就在印度全國宣傳他的非暴力鬥爭,發展他的非暴力學說。他還對英國的一戰表示忠誠和支持,還是幻想英國能開恩,讓印度獨立,哪怕自治也行。但現實一次次打碎了他的夢想,「非暴力不合作」換來的就是挨打和挨餓,鬧得過火了還會被抓進監獄。就這樣混到1939年,還是一事無成,但是追隨他的印度人倒是被打死很多。尤其1930年的「食鹽進軍」運動,死傷慘重,許多手無寸鐵、坐著不動的反抗者被活活打死。

二、二戰期間,為了鬧獨立,印度人之間產生的分歧

「非暴力不合作」、「文明不服從」,實際作為統治者的英國人並不反感這些,唯一讓他們頭痛的就是不能把人打死太多,不然勞動力不夠,再說傳出去名聲也不好聽。所以英國人也做了點妥協,把甘地從監獄放出來,解除了對甘地領導的「國大黨」的取締命令。這讓甘地看到希望,他堅信自己這種「苦情」式的運動能成功。

甘地被抓進監獄,印度的國大黨還在不斷地以「文明不服從」方式抗議著,但英國人根本不鳥他們。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根據慣例,英國指定印度要出兵、提供物資,還做主替印度宣戰了。一直以來就是如此,印度人也沒有什麼意見,但這一次不行。一來是印度的要求獨立或自治的呼聲越來越濃;二來是英國在一戰後實力變得很差,許多的殖民地都要獨立,英國的日不落大勢眼看著就要崩潰了。

還是以國大黨為首,商討怎麼辦。黨內有三種意見:國大黨主流和甘地一起,要求英國離開印度(Quit India),方法是「非暴力不合作」;黨內左翼比較激進,要求硬幹,開展「反英運動」,這一派的領導是蘇巴斯·錢德拉·鮑斯,這個人大名鼎鼎,是印度開國三巨頭之一,與甘地、尼赫魯齊名;另一派是穆斯林聯盟,他們願有條件滿足英國的要求,條件就是對穆斯林給予優惠政策。

當國大黨向英國提出條件時,被英國人啐了一臉,國大黨只好回去繼續「文明不服從」,並且很生氣地於1939年10月22日通過決議,宣布不給予英國任何戰爭支持。但英國人也顧不了那麼多,實際有沒有印度也就那麼回事,他們從心裡看不起印度人。特別是英國首相邱吉爾越想氣越大,他說:「瞧那位倫敦法學院畢業的善於煽動的律師,現在卻裝成東方人常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身子,瘦如骨柴,居然還心安理得地與副王(印度總督)平起平坐,進出王府,裝模作樣與英王的代表一起用餐喝茶,真是令人作嘔。」說的是誰,大家都知道。

三、繼續堅持不服從,有人和平有人橫

英國人不願給印度自治,印度人只好「文明不服從」,就是坐在那裡不動,說啥也不動,除了讓他們獨立或自治。英國人氣得不得了,又要和德國日本打仗,又要把這些人畜無害但就是不老老實實回去幹活的印度人趕回去,於是就這麼別彆扭扭地來到1942年7月,國大黨通過了由甘地起草的「『退出印度』決議」,將開展新的全國性「文明不服從」運動。8月份,氣瘋了的英國人大規模鎮壓不服從的工人,大規模逮捕國大黨領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的「Z」艦隊全軍覆沒,牛X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被日本人幹沉。1942年3月,日本陸軍兵不血刃地進入緬甸仰光,把在緬甸的英國軍隊趕得一路向西,跑到印度的英帕爾。這時,甘地仿佛看到了機會,又找英國人談判,話題還是要獨立。英國人果斷拒絕了。諸位,請注意,這是1942年,英國人還是沒有一絲一毫的讓印度獨立的意思。

印度國大黨的左派受不了了,什麼「文明不服從」,一點用沒有。他們要建立自己的武裝,在上文裡提到的蘇巴斯·錢德拉·鮑斯的領導下,爭取印度獨立的激進派行動起來。英國是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錢德拉聯繫上德國和日本,加入協約國。他們組建了印度國民軍,成立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日軍打的英帕爾戰役中,印度國民軍的三個團還參加了,幫助日軍攻打英軍。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出生於英屬印度,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留學英國劍橋大學。由於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堅決抗爭,不像甘地那樣求著英國,結果甘地把蘇巴斯·錢德拉·鮑斯開除出國大黨。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蘇巴斯·錢德拉·鮑斯搭飛機前往日本,飛機墜毀而死於臺北。遺骨安葬於東京的蓮光寺。在錢德拉的影響下,許多印度人對德國和日本有很好的的印象,即使二戰結束,國際審判法庭的印度法官還給日本戰犯報不平,這是英國人沒想到的。正是他們的貪心,把印度人逼到了他的對立面。

四、印度終於獨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已經一團亂麻,千瘡百孔,殖民地是保不住了,英國政府稱將早日給予印度充分自治。印度人當真了,1945年11月,印度中央立法會議舉行選舉;1946年初,省立法會議舉行選舉。印度國大黨在普通選區取得很大勝利,穆斯林聯盟在穆斯林選區內獲得大多數選票。但英國人並沒有說你什麼時候可以自治,也許在心裡想:我只是說說,你們還當真了。

真正促進印度獨立的是印度海軍起義。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遊行中舉起了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的旗幟,招來了英國的炮擊。按照經驗,印度人見到炮擊,他們會不反抗,頂多是不配合,不會有什麼大事。但這一次不一樣,印度水手立刻開炮還擊,隨後遊行變為起義,英國人傻眼了,前面的章西女王的例子告訴他們,全部的印度人都起來可不是鬧著玩的,再說現在的英國明顯不能支持再打一戰。

1946年5月16日,英國內閣建議印度建立由英屬印度各省土邦組成的聯邦國家,印度留在大英國協國家之內。印度中央政府只管外交、國防和交通,其餘權力留給各省和各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對方案都宣布接受,但穆斯林聯盟還是堅持自己要單獨建立國家,這個方案在他們眼裡就是個過渡。1946年7月29日,穆斯林聯盟宣布將採取直接行動,爭取建立巴基斯坦。1946年9月2日,國大黨組織的臨時政府正式成立。10月26日,穆斯林聯盟加入臨時政府,但堅決不放棄獨立建國。

1947年2月,英國前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任印度總督,在蒙巴頓的提議下,自8月15日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分別獨立;於是,比計劃提前一天,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布成立,真納出任巴基斯坦自治領總督,定都喀拉蚩。印度雖然很不甘心,但是沒有辦法,只好先獨立再說。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誕生了。第二年1月30日,甘地遭暗殺,暗殺他的是印度教頑固派,他們認為巴基斯坦獨立,就是甘地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梵華說印度(6):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作」贏得了印度獨立嗎?——真實的印度獨立歷程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被尊稱為「Mahatma Gandhi」)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偉大人物,中學歷史學過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作」很多人依然印象深刻,但這也給很多人一種錯覺——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作」沉重的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使得印度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
  • 「聖雄」甘地的努力,非暴力不合作的奇蹟,讓印度最終走向獨立
    尤其在英國人多次表裡不一的表述下,民間憤怒的情緒開始在全印度蔓延。但在這樣緊要的關頭,印度社會開始期待一位有著強烈人格魅力的領袖來重新引導該國的獨立運動。二、「聖雄」橫空出世就在此時,一位叫做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下圖)的律師走到了印度政治舞臺之上,他的出現使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迅速展開。
  • 「非暴力不合作」成果頗為有限,為何甘地自始至終沒有放棄?
    印度的民族獨立之路坎坎坷坷。他們先是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幾十年如一日地倡導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卻在一朝用暴力的方式顛覆了英國的殖民統治。關於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成果幾何?人們說法莫衷一是。不過縱觀印度30年的非暴力抗爭路程,付出了血與淚的慘痛代價,卻絲毫沒有動搖英國的統治大廈。單憑這一點就可以說,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極為有限的。那麼身為國大黨的領導人,「印度國父」甘地為何自始至終堅持著非暴力不合作呢?
  • 非暴力不合作,讓英國侵略者笑開了花
    甘地作為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他抵抗侵略的策略「非暴力不合作」幾乎家喻戶曉,帶領著印度人實現了獨立。「非暴力不合作」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只許挨打,不許還手,以這種形式表達抗議。舉個例子,如果你跟其他人產生了矛盾,雙方要打起來了,而你如果採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那你就坐在那裡,任對方打,不管對方多麼兇殘,下手多麼重,都不還手,以此讓對方產生愧疚感,讓對方主動向你認輸。說實話,我小學的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個方式時,內心是蒙的,幼小的心靈實在無法理解如此高級的策略,差點讓我剛剛建起的世界觀崩塌。
  • 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怎麼回事?
    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倡導者在孟買以律師為業。1920年12月,國大黨那格普爾年會通過甘地擬定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方案」,從此,「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和綱領性策略,甘地成為國大黨最有權威的精神領袖。他發動和領導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國範圍的轟轟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4—1934年、1940—1941年任國大黨主席。
  •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6.現在講一下「非暴力不合作」,應該稱為非暴力與不合作運動,不合作好理解,就是英國殖民者提供的所有經濟、文化、教育都與英國人劃清界限,過自給自足的生活,這一點在當時的印度是容易實現的,因為印度窮人太多了就是有好的食品、好的醫院、好的教育絕大多數印度人是無權享用的。
  • 關於非暴力不合作的一些啟示
    伴隨這個名字的,還有「非暴力不合作」這六個字。是的,這個沉重的信念貫穿了馬丁·路德·金後半生,自1955年擔任一名年輕的浸信會牧師開始,直至生命盡頭,即1968年4月4日的19:05。這裡就不得不提及當年美國的社會背景,和愈發激烈的種族矛盾。據統計,自1945年6月至1951年6月的6年間,就有79名非洲裔被警察殺害,65名非洲裔被白人至上主義打死。
  • 「非暴力不合作」是什麼意思?「阿姆利則慘案」後甘地提出的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是什麼意思?「阿姆利則慘案」後甘地提出的思想文/無計讀史說起「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我們總能想到一個名人,他就是印度著名的民族解放領導人甘地。而至於甘地為何會有感而發地提出這個思想,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當時的印度所處的局面,那個局面可謂是十分尷尬。在以前,印度還未曾獨立的時候,印度是受到英國統治的,因為英國率先遠渡重洋用強悍的武力和先進的武器打開了印度的大門,將印度變成了自己的一個殖民地。
  • 用非暴力不合作的邏輯給美國黑人支個招
    他們大多數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人云亦云,總是幻想用激進的態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其實是對自己愚蠢而對他人不負責任的行為。可是,和平示威就真的有用嗎?暴力是不對的,可惜和平示威也是無用的。因為,除了示威他們還差一點點行動。
  • 印度的奇葩思想,甘地的非暴力合作,中國放棄抵抗日本會成奴隸!
    引言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他所提倡的思想十分的奇葩,他稱這種思想為非暴力不合作,用自己的愛意感染對方,用自己的良心感動對方,讓侵略者自己覺醒,而這種充滿幻想的想法,在印度竟然被奉行成為真理。這時候甘地徹底展現自己忽悠人的能力,提出自己的「非暴力合作」,簡單來說就是對方要什麼你給什麼,不要發生衝突,而這其實就是甘地十分的慫,不敢打,所以才提倡這樣的說法,忽悠自己的信徒也欺騙自己。甘地融合了印度教的仁愛、不殺生等理念,與《聖經》中的仁愛和平精神為主體,建立新的思想。
  • 難得的「勝利」,南亞次大陸上的瘦虎,印度「勝利」型主戰坦克
    虛妄的大國夢——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負面影響和中國等大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獲得獨立自主發展權利的亞非拉國家不同,印度的建國過程可以說是十分「和平」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知已經無力再維持自己龐大海外殖民地的英國,開始選擇讓一部分殖民地國家獲得獨立,以避免再次發生戰爭損耗英國已經不多的國力。
  • 爸爸》的背後:印度婦女百年來艱難的平權史
    除了嘲諷印度地方上和國家官僚中的種種不公現象,阿米爾·汗也在片中試圖消解父權的神聖感——電影開場不久,厭倦父親殘酷訓練的兩姐妹就開始「非暴力不合作」;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馬哈維爾打破男女分工,自己架鍋煮雞肉;學有所成的大女兒吉塔回家時和父親比試,獲得了一場「弒父」般的摔跤勝利(儘管父親的權威後來又回歸了);結尾時,本應該現身指導的馬哈維爾沒有出現,女兒獨自思考戰術戰勝了對手……值得一提的還有國內上映時
  • 一直不明白,為何當年甘地絕食了一下,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
    在英國的眾多海外殖民地中,印度是最大的殖民地之一。英國女王曾經讚美印度,是鑲嵌在大英帝國這頂皇冠上最珍貴和閃耀的鑽石。可見印度在英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傳言當年甘地絕食一下,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 印度國禮「三不猴」,很有來頭
    國禮就是這家紀念館入口處的「三不猴」雕像的複製品,而紀念館的雕像本身也是複製品,其原件是甘地在世時放在家中的「三不猴」雕像。世人都知道甘地領導印度人民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贏得印度的獨立,而「三不猴」正是對非暴力思想的一種完美詮釋。三隻並排坐著的猴子,一隻遮住眼睛,表示不看;一隻遮住嘴巴,表示不說;一隻遮住耳朵,表示不聽——不看不說不聽,就是所謂「三不」的來歷。
  • 印度歷史上被外族入侵的時間很長,獨立後為何變得主動擴張?
    歷史上,大約從公元14世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並建立帝國開始,一直到1858年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印度曾發生5次比較大的外族入侵事件,這5次外族入侵,都建立了自己的帝國,並且統治印度的時間還都特別長。如果當初,印度守住了興都庫什山口,波斯人、蒙古人、大月氏人等等外來文明,也不可能侵入印度。這種地理環境,也限制了印度人擴張的思想。翻越高山,去徵服其他其他文明,需要南亞次大陸高度統一。但歷史上,印度一直土邦林立,各類勢力盤根錯節,難以形成一個強大的中央集團,也就沒有了向外擴張的基礎。即使在近代,英國人殖民完印度離開的時候,也給印度留下了562個土邦。
  • 列夫託爾斯泰為何提出非暴力不合作
    而非暴力不合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他不是主張暴力革命不好,而是因為這樣做很容易濫殺無辜,會造成很多的仇恨。而這個主張的提出可以使得革命少流血,多和諧,從而實現和諧社會的目的。
  • 印度的精神領袖甘地,為何終日不穿衣服只著白布
    這一年,他來到被英國人侵略的南非,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印度教仁愛的主張,結合梭倫等人的思想精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理念——非暴力不合作理論。1915年,46歲的甘地回到印度,有留洋背景,又有心為國家獨立出一份力的他,很快就成了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也成了國大黨的指導理念。
  • 美國和印度如何搞垮了大英?
    大家或許很納悶,印度幾千年的歷史,徵服者不斷,一直被徵服者統治。相比之下,英國人算是徵服者中比較有良心的了。為什麼印度要鬧獨立?答案是,印度出現了變異。05 印度變異眾所周知,印度人沒有戰爭基因,無法走美國獨立戰爭的路線。印度獨立過程中並沒有經歷血與火的考驗,是甘地帶領一幫印度人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取得了成功。什麼是非暴力不合作?
  • 為印度獨立而鬥爭的偉大貢獻者——甘地
    18世紀的印度,英法殖民猖獗,都說有壓制的地方就會有反抗,殖民者各種不平等的政策,導致在1857年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抗爭,可是實力羸弱的印度卻還是被英國鎮壓了下來,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壓制和抵抗。他開始努力開展業務不斷探究,開始逐漸煉化在求學期間吸納的文化思想,慢慢的開始形成了專屬於他的非暴力學說。
  • 為何當年甘地一絕食,號稱「日不落」的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
    所以,甘地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運動,即滿足了印度人民不願意屈服於殖民政府的意願,也順遂了甘地本人主張的「和平」,不過至於怎麼讓英國政府發現他們的不合作,表現就不一樣了。不合作,在印度普通民眾身上表現為拒絕來自英國的福利、貨物以及針對殖民地的法規等,而在甘地身上則以絕食這一行為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