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當年甘地一絕食,號稱「日不落」的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

2020-12-26 歷史深海

19世紀的英國,號稱是「日不落帝國」,而它能獲此美稱,則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遍布全世界,英國本土的太陽還未完全沉沒入地平線,殖民地的陽光卻已悄然升起。

但此等輝煌早已成為過去,各個殖民地如今都得到了解放成為了自由的國度,而其中印度的獨立尤為特別,這個國家是在領導者的絕食抵抗中,逐漸地走出了殖民地的陰霾。

以生命為武器的抗爭

印度聖雄甘地的名字,想來我們應該都不太陌生,這位誕生在傳統印度家庭中的偉人,血脈中都刻畫著對印度教的崇敬與虔誠。

雖說印度是一個遭遇過數次文化衝突、融合的國家,宗教信仰的種類複雜繁多,但這些宗教都是殊途同歸,指引人向善的。因此,甘地在本國的宗教文化影響下,比起以槍炮論實力,更傾心於和平一點的解決方法。

然而面對著被殖民多年的事實,甘地也清楚和利慾薰心的殖民者坐下來好好說話是不切實際的行為。

他們被殖民者需要抗爭,但絕非是通過暴力來抵抗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強國,那是以卵擊石,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甘地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運動,即滿足了印度人民不願意屈服於殖民政府的意願,也順遂了甘地本人主張的「和平」,不過至於怎麼讓英國政府發現他們的不合作,表現就不一樣了。

不合作,在印度普通民眾身上表現為拒絕來自英國的福利、貨物以及針對殖民地的法規等,而在甘地身上則以絕食這一行為來表現。因為絕食在他所信仰的印度教中,屬於苦修的一種,在這種國家民族的危難之際,絕食既是對殖民者的質問也是對自我決心、毅力的拷問。

所以,作為一個虔誠教徒的甘地選擇了絕食作為自己的武器,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抗爭,絕非懦弱。

民族獨立意識的喚醒

雖說以絕食作為抗爭手段的只有甘地一人,但他的舉動對於印度民族的影響卻很大。他讓被殖民政府壓迫了多年的印度民族再次明白了,他們印度人和英國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不是天生的被壓迫者,不是非得用拳頭才能為自己爭取利益。他們都是文明社會裡的人,可以直接向對方聲訴自己的需求。

更何況甘地本人也一直在反對種族歧視以及種姓制度,在他的領導下,一直生活在自卑中的底層人民也加入進了抗擊英國殖民者的隊伍中,整個印度的團結空前絕後,他們要求獨立的吶喊聲也開始讓英國殖民者膽戰心驚。

所以在有了人民上下一心作為保障之後,非暴力不合作的抗爭,也在英國殖民者的暴力鎮壓下逐漸演變成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武裝鬥爭。

而且地區和參與者的身份越來越廣,印度的幾個大城市,諸如孟買加爾各答的工人開始起義,被收編入英國軍隊中的印度士兵也不再為英國人賣命,意欲光復自己的祖國。

如此看來,甘地的絕食算是整個印度民族獨立意識的起點,是印度從英國人手中獨立的必要條件。但兵強馬壯的英國人,真的就因為甘地的絕食所引發的一系列地方革命,就讓被譽為「大英帝國冠冕上的鑽石」的珍貴殖民地——印度得了解放嗎?

不復當年的「日不落帝國」

我們可以把印度解放的成功分為兩個原因,一是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武裝鬥爭的力量得到提升,二是因為世界局勢的動蕩,使得英國不再擁有舉重若輕的國際地位。

人類的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上個世紀,而這兩次世界性的大事件,使得世界的重心從歐洲轉移至了美國。其原因倒不是在於美國這段時間發展得多麼多麼快,而是歐洲成為了二戰的西部主戰場。

面對強悍的軸心國聯軍,英國不得不向美國求援,兩國雖然在共同抗敵上達成了共識,但在殖民地的存留上意見相左。

美國總統羅斯福主張印度獨立,覺得對抗法西斯需要殖民地國家的支持,英國時候放手古老陳舊的殖民主義了。

而且,隨著太平洋戰場的開擴,英國對遠東地區愈發鞭長莫及,新加坡等殖民地的淪陷也使得印度人民對自己的「宗主國」失去了最後一點信心。

與此同時,印度也在積極地向支持自己獨立的美國求援,建立貿易關係。因此,在二戰後,英國為了繼續與美國構建良好的合作關係,不得不放手了印度殖民地這塊香餑餑。

總結

雖說印度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宗主國」的衰弱,但甘地的絕食在其中還是起了極大的作用,此舉除了讓印度人民更有凝聚力之外,還潛在性的威脅到了殖民政府的統治。

若是甘地真因為絕食而死,無論是崇尚「紳士文化」的英國本土,還是將甘地視作精神領袖的印度,都定然會起渲染大波。

只可惜,這樣一位一生都在宣揚和平與愛的英雄,卻死於了暴力。1948年年初,印度剛獨立一年不到,甘地死於槍殺,終年78歲。

相關焦點

  • 一直不明白,為何當年甘地絕食了一下,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
    在英國的眾多海外殖民地中,印度是最大的殖民地之一。英國女王曾經讚美印度,是鑲嵌在大英帝國這頂皇冠上最珍貴和閃耀的鑽石。可見印度在英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傳言當年甘地絕食一下,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 甘地選擇絕食,英國就同意印度的獨立?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甘地前言印度能夠從英國的殖民下獨立出來,一定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甘地。甘地出生在一個信奉印度教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而甘地出生的時候印度一直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聖雄甘地甘地經常運用絕食的方式來對抗英國政府,最終印度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了獨立的國家,也有很多傳言說是因為甘地一絕食,英國就同意了印度的獨立,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 佔英國40%經濟的印度,僅憑甘地絕食,就令英國人放棄印度嗎?
    而印度獨立完全是由當時的國際局勢所決定的,是英國經過充分考慮之後所做出的權衡,僅靠一個甘地的絕食是不可能實現印度獨立的。對英國而言,印度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印度的經濟總量曾佔據整個英國的40%,因此被英國女王譽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
  • 聖雄甘地:絕食謀獨立為何能成功?
    甘地絕食大多都是為了打開諒解之心,去感化人們的道德。他的一生之中有記載的就有18次絕食,每一次的理由都不一樣。他第一次絕食是因為1913年,當時印度的鳳凰新村有一個少女和兩個男生發生了嚴重的越軌行為,已經44歲的甘地為此決定絕食,並且絕食了7天,並在之後的將近4個半月,一天只吃一頓飯。
  • 為印度獨立而鬥爭的偉大貢獻者——甘地
    18世紀的印度,英法殖民猖獗,都說有壓制的地方就會有反抗,殖民者各種不平等的政策,導致在1857年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抗爭,可是實力羸弱的印度卻還是被英國鎮壓了下來,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壓制和抵抗。青年時的甘地46歲的甘地回到印度,開始巡遊自己的祖國,47歲甘地發表一次次的宣講活動來傳播自己的學說,他對當時的英國殖民政策還抱有一絲希望,希望通過順從英國來贏得英國網開一面的重獲自由
  • 「非暴力不合作」成果頗為有限,為何甘地自始至終沒有放棄?
    不過縱觀印度30年的非暴力抗爭路程,付出了血與淚的慘痛代價,卻絲毫沒有動搖英國的統治大廈。單憑這一點就可以說,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極為有限的。那麼身為國大黨的領導人,「印度國父」甘地為何自始至終堅持著非暴力不合作呢?
  • 印度獨立後,為何一直想稱雄南亞?主要是因為他們曾收復這一地區
    在我們的鄰國中,印度是一個相對獨特的存在,這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國家,自從獨立之日起,一直有雄霸南亞的野心。
  • 甘地為何被印度人民尊稱「聖雄」
    今天我們聊一聊印度聖雄甘地。聖雄是印度人民對甘地的尊稱,在印度,甘地也不僅被稱為聖雄,也被稱為國父。甘地長期以來為印度民族獨立而奮鬥,曾經三次被捕入獄,在反英的不合作運動中身體力行。為了反對英國食鹽專賣權,甘地和群眾一起製作食鹽,甘地提倡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團結,實行社會改良。因此,甘地在民眾中有著很高的威望。他發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擁有非常多的人支持。也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為印度後來的獨立奠定了前期基礎。
  • 梵華說印度(6):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作」贏得了印度獨立嗎?——真實的印度獨立歷程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被尊稱為「Mahatma Gandhi」)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偉大人物,中學歷史學過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作」很多人依然印象深刻,但這也給很多人一種錯覺——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作」沉重的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使得印度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
  • 二戰時期,作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的霸權體系的為何會瓦解?
    英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曾是一個佔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陸地,總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在全世界24個時區都有「大英帝國」的領土,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二戰後是美蘇爭霸的格局,英國就沒什麼存在感了除了戰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獨立,戰後英國在非洲及南亞等地的殖民體系也開始瓦解。讓英國最為心疼的,應該是印度的獨立。印度的領土面積雖然不是其殖民體系中最大的一塊,但人口卻是其殖民體系中最多的一部分。
  • 「聖雄」甘地的努力,非暴力不合作的奇蹟,讓印度最終走向獨立
    1600年英帝國在這裡建立了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從此開始了英國對印度的殘酷統治,印度人也開始了漫長的反英獨立抗爭。最終經過多年的抗爭,印度終於在1948年成功脫離英國的統治,成為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度。而回顧它獨立的過程,當中的過程也是波折不已。
  • 當年號稱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都怪此國崛起
    當年號稱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都怪此國崛起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是到了近代,因為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讓中國失去了第一的寶座。這個國家,就是當年號稱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大英帝國。說起英國,這個國家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不過大英帝國也算是從古至今,統治地球領土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了。極盛時期的大英帝國,全球臣民超過5億人,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無論是歐洲,南美洲,北美洲還是亞洲、非洲、大洋洲,我們都能看到大英帝國的旗幟。
  • 印度歷史上被外族入侵的時間很長,獨立後為何變得主動擴張?
    雖然,印度獨立後表面上消滅了這些土邦,但印度現在的各個邦,也是以原來的土邦為基礎成立的,各個邦依然有很大的權力。如果,印度當年不實行邦聯制,會激起各邦的反抗,也就不能實現和平建國。以印度人懶散的性格,也懶得翻越高山峻岭去徵服其他文明。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到夏天,最高溫度超過40度。這種氣候,人一般懶得去消耗體力運動,更別說發動戰爭了。
  • 印度的精神領袖甘地,為何終日不穿衣服只著白布
    非暴力不合作:身披白布也是一種抗爭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不錯的家世背景,使得甘地得以進一步接受更好的教育。19歲那年,甘地背井離鄉,去往英國繼續學習法律。對他來說,1893年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年份。
  •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聖雄甘地宣布開始絕食。一直絕食到他們達成和平決議為止。隨著時間的推移勞資雙方都將目光集中到他的身上,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最終雙方都被這種不對抗的精神所感動。我們願意坐下來談判,我們會達成協議的,您也別在絕食了,這就是聖雄甘地的號召力。5.最典型的一次是1946年,印度東部發生大規模宗教衝突,身在加爾各答的聖雄甘地說,你們不要打打殺殺,我也沒辦法阻止你們,這樣我宣布絕食。
  • 為何稱英國為「日不落帝國」?
    夕陽下的英國,好似夢幻仙境,令人痴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完美黃昏的國家,卻有一個「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日不落帝國」(英文為「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這一稱謂,並不是指這個帝國沒有黑夜,而是指在這個帝國疆域範圍裡不論何時都有領土處於白晝中,類似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
  • 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是怎麼衰落的
    19世紀,英國憑藉著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曾在1865年描述說:「北美和俄國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傑文斯並沒有吹牛。從16世紀末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英國就開始在全世界瘋狂擴張。
  • 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怎麼回事?
    1906年,它提出印度自主、抵制洋貨、提倡本國工業和民族教育的鬥爭目標。1920年起,在甘地的領導下,對英國殖民者展開非暴力抵抗運動,曾多次遭到迫害。從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該黨一直是執政黨。國大黨分為兩派,但都代表印度大地主及私人壟斷資本的利益。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並很快成為印度國大黨的領袖。
  • 非暴力不合作,印度獨立建國之路艱難而又戲劇,還留了個小尾巴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颳起一股風,許多表揚印度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文章,說正是印度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感動了英國人,才使他們成功獨立;說印度人被大棍子抽打,沒有一個還手的,就這麼靜靜地挨打,英國女王看到了,感動得流淚,基本同意印度獨立。歷史是不能隨便篡改的,更不能胡亂臆測。真的了解點印度歷史,就不會這麼胡說八道。
  • 英國侵略過那麼多國家,為什麼今天提起英國,很少有國家恨它?
    作為一個老牌的工業國家,英國曾經是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在號稱「日不落帝國」的一二百年裡,英國曾侵略了地球上90%的國家,給這些國家帶去了無盡的貧窮和苦難。但是這些國家今天提起英國,卻很少對它有恨意,更不用說還有印度這樣跪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