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英國,號稱是「日不落帝國」,而它能獲此美稱,則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遍布全世界,英國本土的太陽還未完全沉沒入地平線,殖民地的陽光卻已悄然升起。
但此等輝煌早已成為過去,各個殖民地如今都得到了解放成為了自由的國度,而其中印度的獨立尤為特別,這個國家是在領導者的絕食抵抗中,逐漸地走出了殖民地的陰霾。
以生命為武器的抗爭
印度聖雄甘地的名字,想來我們應該都不太陌生,這位誕生在傳統印度家庭中的偉人,血脈中都刻畫著對印度教的崇敬與虔誠。
雖說印度是一個遭遇過數次文化衝突、融合的國家,宗教信仰的種類複雜繁多,但這些宗教都是殊途同歸,指引人向善的。因此,甘地在本國的宗教文化影響下,比起以槍炮論實力,更傾心於和平一點的解決方法。
然而面對著被殖民多年的事實,甘地也清楚和利慾薰心的殖民者坐下來好好說話是不切實際的行為。
他們被殖民者需要抗爭,但絕非是通過暴力來抵抗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強國,那是以卵擊石,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甘地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運動,即滿足了印度人民不願意屈服於殖民政府的意願,也順遂了甘地本人主張的「和平」,不過至於怎麼讓英國政府發現他們的不合作,表現就不一樣了。
不合作,在印度普通民眾身上表現為拒絕來自英國的福利、貨物以及針對殖民地的法規等,而在甘地身上則以絕食這一行為來表現。因為絕食在他所信仰的印度教中,屬於苦修的一種,在這種國家民族的危難之際,絕食既是對殖民者的質問也是對自我決心、毅力的拷問。
所以,作為一個虔誠教徒的甘地選擇了絕食作為自己的武器,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抗爭,絕非懦弱。
民族獨立意識的喚醒
雖說以絕食作為抗爭手段的只有甘地一人,但他的舉動對於印度民族的影響卻很大。他讓被殖民政府壓迫了多年的印度民族再次明白了,他們印度人和英國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不是天生的被壓迫者,不是非得用拳頭才能為自己爭取利益。他們都是文明社會裡的人,可以直接向對方聲訴自己的需求。
更何況甘地本人也一直在反對種族歧視以及種姓制度,在他的領導下,一直生活在自卑中的底層人民也加入進了抗擊英國殖民者的隊伍中,整個印度的團結空前絕後,他們要求獨立的吶喊聲也開始讓英國殖民者膽戰心驚。
所以在有了人民上下一心作為保障之後,非暴力不合作的抗爭,也在英國殖民者的暴力鎮壓下逐漸演變成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武裝鬥爭。
而且地區和參與者的身份越來越廣,印度的幾個大城市,諸如孟買加爾各答的工人開始起義,被收編入英國軍隊中的印度士兵也不再為英國人賣命,意欲光復自己的祖國。
如此看來,甘地的絕食算是整個印度民族獨立意識的起點,是印度從英國人手中獨立的必要條件。但兵強馬壯的英國人,真的就因為甘地的絕食所引發的一系列地方革命,就讓被譽為「大英帝國冠冕上的鑽石」的珍貴殖民地——印度得了解放嗎?
不復當年的「日不落帝國」
我們可以把印度解放的成功分為兩個原因,一是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武裝鬥爭的力量得到提升,二是因為世界局勢的動蕩,使得英國不再擁有舉重若輕的國際地位。
人類的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上個世紀,而這兩次世界性的大事件,使得世界的重心從歐洲轉移至了美國。其原因倒不是在於美國這段時間發展得多麼多麼快,而是歐洲成為了二戰的西部主戰場。
面對強悍的軸心國聯軍,英國不得不向美國求援,兩國雖然在共同抗敵上達成了共識,但在殖民地的存留上意見相左。
美國總統羅斯福主張印度獨立,覺得對抗法西斯需要殖民地國家的支持,英國時候放手古老陳舊的殖民主義了。
而且,隨著太平洋戰場的開擴,英國對遠東地區愈發鞭長莫及,新加坡等殖民地的淪陷也使得印度人民對自己的「宗主國」失去了最後一點信心。
與此同時,印度也在積極地向支持自己獨立的美國求援,建立貿易關係。因此,在二戰後,英國為了繼續與美國構建良好的合作關係,不得不放手了印度殖民地這塊香餑餑。
總結
雖說印度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宗主國」的衰弱,但甘地的絕食在其中還是起了極大的作用,此舉除了讓印度人民更有凝聚力之外,還潛在性的威脅到了殖民政府的統治。
若是甘地真因為絕食而死,無論是崇尚「紳士文化」的英國本土,還是將甘地視作精神領袖的印度,都定然會起渲染大波。
只可惜,這樣一位一生都在宣揚和平與愛的英雄,卻死於了暴力。1948年年初,印度剛獨立一年不到,甘地死於槍殺,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