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曾是一個佔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陸地,總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在全世界24個時區都有「大英帝國」的領土,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英國稱為「日不落」帝國的條件
英國能夠成為「日不落」帝國,首先是英國擁有當時全世界最為發達的經濟,經濟是一個國家維持強大的根本原因,有了最強大的經濟便能維持一支最為強大的軍隊,而有了最為強大的軍隊,便能獲得霸權。
根據相關的統計,在1870年的時候中國佔世界GDP為17.3%,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當然這也是源於當時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以及自身領土面積的廣闊,就技術水平來說當時的清朝在全世界是非常落後的。而英國在資本主義國家當中的經濟排名第一,這裡佔世界9.1%比重的經濟僅為英國本土,如果加上其殖民地體系(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經濟總量與當時的清朝是相當的。
▲英國人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從技術水平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於英國,英國也出現了一大批科學大家如牛頓,以及經濟學大家如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可以說在科技文化領域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引領了世界潮流。
當然從制度上來說,英國自光榮革命以來實行了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實行了行政、司法和立法的三權分立體系,這個體制非常適合英國的發展,就英國本土來說,自光榮革命以來已經350年沒有出現過大的動亂(到目前為止),就說明了這套體制的先進。
除了經濟、科技文化、政治體制上的優勢,英國也長期是世界上的海上霸主,自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來,一直到一戰之後,英國一直都維持了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稱霸世界的大海,使得英國的軍隊可以出現在全世界各個地方,能夠維持對各個殖民地的佔領和控制,同時也維護了英國的海上貿易安全,為英國的繁榮提供了武力保障。
英國霸權體系的瓦解
英國霸權體系的瓦解,首先是在經濟上被美國趕超,同時德國等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崛起,也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20世紀初,美國的GDP成為了全球第一,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擁有了比英國更強的經濟實力,便能夠擁有比英國更強的軍事實力。而德國在普法戰爭擊敗了法國之後也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了英國的敵人,在全世界與英國爭奪殖民地。
▲美國的崛起標誌著英國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開始被取代
在科技上來說,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的進程顯然是落後於美國、德國、日本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而世界的科技中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集中於德國(有一段時間德國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二戰之後轉向了美國,英國在科技文化上的領先優勢也開始不復存在。
在制度上來說,美國明顯是更好地繼承了英國的體系,而當時的資本主義列強國家當中,英國從體制上來說彼此也都差不多。
而一戰的爆發,則徹底削弱了英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戰爭雖然沒有爆發到英國本土,但一戰中英國也可以說是損失慘重,與德國人的死磕消耗了英國大量的國力,以至於一戰之後英國已經不能維持全球秩序,只能聯合法國才能勉強維持住,而這個維持還是在美國以美洲為勢力範圍的前提下(英法當時也管不了美洲)。
可以說經濟被美國趕超是英國霸權體系瓦解的開始,而一戰則瓦解了英國的霸權體系。一戰後,英國對其殖民體系的掌控已經力不從心,在1926年召開的「英帝國會議」上承認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是大英國協的國家,擁有獨立行使行政、司法和外交的權力,其實也是承認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獨立了。
「大英帝國」的最終崩潰
導致「大英帝國」最終崩潰的是二戰。二戰之前,英國的海上霸權其實已經不復存在了,美國和日本海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英國,而英國海軍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實際上是遠不如美國和日本海軍的。
當經濟、科技文化、體制上的優勢不再,有經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二戰後,英國的殖民體系才最終走向了崩潰。二戰期間,戰火燒到了英國本土,英國在二戰期間死傷總計160萬,損失財產1500億美元,而在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成為了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美國順利取代英國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盟主,蘇聯則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盟主,兩個國家在全世界範圍內施加著自己的影響力,自然就沒英國什麼事了(這兩個國家英國一個也幹不過),只能跟在美國屁股後面當跟班。
▲二戰後是美蘇爭霸的格局,英國就沒什麼存在感了
除了戰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獨立,戰後英國在非洲及南亞等地的殖民體系也開始瓦解。
讓英國最為心疼的,應該是印度的獨立。印度的領土面積雖然不是其殖民體系中最大的一塊,但人口卻是其殖民體系中最多的一部分。
英國在南亞的殖民體系,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尼泊爾、錫金、不丹和緬甸等國家,總面積有440萬平方公裡,在印度獨立的當年,整個印度的GDP就佔了英國的40%左右,可以說印度的獨立,使英國的GDP立馬下降了40%。
▲隨著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的離去,英國昔日的榮光已不復存在
20世紀初擔任過英印總督的寇松說:「只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們失去印度,我們將降成三流國家。」對於這樣一塊寶地,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英國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失去的。但是戰後的英國已經無力維持在印度的統治,再加上印度「聖雄」甘地發起的不合作運動已經深入到了印度的每一個角落,英國人在印度也已經沒有了能夠繼續統治的可能,無奈地接受了這一現實,徹底淡出了世界一流國家行列,成為了一個二流國家。
直至今日,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國,GDP2.85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五,超過了英國,可見失去了印度這塊殖民地,對於英國來說是多麼地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