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由聖雄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其特點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這場運動中印度國民大會黨逐漸成為了領導者,並從1947年開始在印度的長期以來的統治。
這場運動一方面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鼓舞人民士氣,而另一方面其妥協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並不徹底,不利於人民真正的覺醒。但總之,從這時開始,印度向著獨立國家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著名領袖。生於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一個土邦大臣家庭,屬吠舍種姓。從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響。
1888年就讀於倫敦大學,學習法律。回國後
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倡導者
在孟買以律師為業。
1893—1914年在南非任一穆斯林商社法律顧問,目睹印度人的悲慘生活和遭受的種族歧視。
1906年起領導印度僑民開展被稱作「薩蒂亞格拉哈」(掌握真理)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反對英、荷殖民者的種族歧視政策,逐漸形成「非暴力抵抗」的政治主張,並獲得一定的成功。
1915年回國後繼續開展非暴力抵抗鬥爭。
1920年12月,國大黨那格普爾年會通過甘地擬定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方案」,從此,「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和綱領性策略,甘地成為國大黨最有權威的精神領袖。
他發動和領導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國範圍的轟轟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24—1934年、1940—1941年任國大黨主席。
1948年1月30日,因反對教派糾紛,被印度教極右分子刺死。
在印度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印度人反種族歧視的鬥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印度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鍊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做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觀、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印度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反種族歧視鬥爭,為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
加入國大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國大黨,全稱印度國民大會黨。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政黨。
1885年,由退休的英國印度文官休謨創立。最初成立的20年間,它只要求在英國統治機構中讓印度享有較大的代表權。
1906年,它提出印度自主、抵制洋貨、提倡本國工業和民族教育的鬥爭目標。
1920年起,在甘地的領導下,對英國殖民者展開非暴力抵抗運動,曾多次遭到迫害。從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該黨一直是執政黨。國大黨分為兩派,但都代表印度大地主及私人壟斷資本的利益。
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並很快成為印度國大黨的領袖。
經過在1920年的8月1日,甘地用他辭去勳爵的信,作為發起不合作運動的信號。這封辭去榮譽的信,是寄給印度總督的:
「我把下列的三種勳章歸還給你:(一)王頭金章系前任總督因我在南非洲所做的慈善工作而賜予我的;(二)蘇魯戰爭,因我在1906年為印度義勇救傷隊的官職而賜予的;(三)波爾戰章,因我在1899年至1900年波爾戰爭中為印度義勇護傷隊的副監督而賜予的。我這樣做,心中並不是毫無苦衷的。」
甘地在敘述般遮布地方所發生的慘案和哈利發運動發生的起因之後,又接著說:「我對於這個一錯再錯,以袒護它的罪惡的政府,斷不能再有什麼尊敬和愛護?政府一定要有悔過的日子。因此,我起來提倡不合作運動,這運動是那一般要與政府斷絕關係的人要實行的。而倘若沒有暴動發生,則它將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並痛悔它的錯誤。」
末了,甘地又添上了幾句「盼望總督能秉公決斷「的話,並說他要召集幾位民眾公認的領袖,來開一個會議,共同商量。
甘地的動作立刻便有影響。很多文官都跟著他辭了職位,學生也離了學校,官府和學校都是人去樓空。全印度國會於9月在加爾各答開特別會議,以大多數的票數表決,讚許甘地的主張。甘地和他的友人毛拉拿沙科特阿里同遊全國,在各處都受到極熱烈的歡迎。
(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為了鞏固殖民統治,英國一方面準備憲政改革,安撫和拉攏印度上層階級,另一方面頒布羅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強鎮壓。
1919年4月13日,發生阿姆利則慘案,反英鬥爭迅速高漲。
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內容包括:拒絕在殖民地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提倡用手工製品去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等。在甘地號召下,人民舉行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匯成一股反英洪流。
1922年2月5日,聯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爾縣喬裡喬拉村農民2000人將22名警察連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運動超出非暴力鬥爭範圍,甘地聞後急忙制止。2月12日,國大黨通過巴多利決議,譴責群眾「越軌」行為,決定無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月10日,甘地入獄,運動遭到殘酷鎮壓。
(1930年3月~1934年4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危機,波及印度。國大黨決定開展由甘地倡議的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
1929年國大黨拉合爾年會上,提出印度獨立要求,授權甘地領導運動。
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點要求,遭總督拒絕後,甘地選定以破壞食鹽專營法作為運動的開端。3 月12日,他率領78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農民隨行,4月5日,抵達丹迪海濱,親自動手煮鹽,持續3周。史稱食鹽進軍。當局聞訊後,大肆鎮壓。5月4日,甘地被捕,全國抵制鬥爭發展成革命形勢。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紹拉普爾相繼發生反英起義,結果近3萬人被捕。
1931年3月5日籤訂甘地-歐文協定(又稱德裡協定),雙方妥協,國大黨同意停止運動。
(1940年10月~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印度總督V.A.J.林利思戈勳爵擅自宣布印度參戰,激起印度各界不滿,7省國大黨政府先後辭職,以示抗議。
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開展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的建議。他先後指定自己門生A.V.巴韋以及J.尼赫魯等人,以個人身份公開發表反戰演說,悉遭逮捕。11月《哈裡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萬人,鬥爭再次受挫。
退出印度運動(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獨立呼聲甚高。為打破政治僵局,鞏固統治,英國於1942年3月派遣R.S.克裡普斯訪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沒有滿足國大黨在戰時建立國民政府和印度國人掌管國防的要求,而被拒絕。國大黨於8月8日通過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9日清晨,英國殖民當局突然將甘地和國大黨各級領導人全部逮捕。入獄者逾6萬人,國大黨遭禁。
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獲釋。24日,甘地宣布退出印度決議作廢。退出印度運動結束。
為何刺殺甘地的是一名印度教徒
──兼談印度的宗教矛盾
據《印度總理尼赫魯》記載:甘地被暗殺後,「(印度的)穆斯林們驚恐地躲在各自家中,他們害怕假如兇手是一個神經錯亂的穆斯林,可怕的血洗就會頃刻而至。……當知道兇手是印度教徒後,他們懸著的心放下了。」「尼赫魯和印度要人們聽到噩耗後趕到現場。蒙巴頓突然間聽到一個聲音對人群高叫:『穆斯林殺了他,是一個穆斯林!』他剎那間便厲聲駁斥他:『你這個笨蛋,你難道不知道刺客是一個印度教徒嗎?』其實當時他也不清楚兇手是誰,可他知道,如果傳開兇手是穆斯林,那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血腥內戰。幸虧兇手確實是一名印度教徒。」那麼,印度教徒為何刺殺甘地?要知道甘地也是一名虔誠的印度教徒呀!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很濃的國家。當時全國有99.57%的人有明確的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徒83%,佔絕對優勢。穆斯林不到12%。另外,還包括錫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等一些小的宗教派別。
印度教起源於印度古代的婆羅門教,公元前6世紀,在兩次改革運動中,耆那教和佛教從婆羅門教中分化出來,並向傳統觀念展開挑戰,婆羅門教一度衰落。但公元4世紀以後,婆羅門教經過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又重新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並改稱為印度教。17世紀以後,由於受西方思想的影響,一些思想家力圖對印度教進行改革,使之跟上時代步伐,這一改革實質上就是向西方學習。由此,印度教勢力得到迅速發展。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迅速傳播,到11世紀在印度逐步紮下根基。原本信仰印度教的不少教眾被吸引過去,皈依了伊斯蘭教。特別是那些處境悲慘的「不可接觸者」,由於伊斯蘭教宣揚「一切穆斯林皆兄弟」,否定種姓制度。因此,新的宗教對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伊斯蘭教在他們中間流行開來,並得以迅速傳播。
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雖有矛盾衝突,但還是小規模的。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後,非常卑鄙地利用了兩大教派的矛盾,並使這一矛盾不斷加深擴大,到19世紀兩派之間幾乎不共戴天。從宗教教義上看:伊斯蘭教是堅定的一神論,印度教卻傾向信仰無限多的神;伊斯蘭教否認能以任何形式表現安拉的形象,印度教卻用許多圖像把廟宇裝點得富麗堂皇;伊斯蘭教認為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而印度教則遵循種姓制度,使社會劃分成不同等級,高等級比低等級有更多的特權;印度教將牛奉若神明,誰要宰牛,誰就大逆不道,犯下不可饒恕的罪過,而穆斯林極為反感印度教徒對牛的庇護,他們把牛趕往屠宰場,常常故意惡作劇地經過印度教廟門前。多年來,這種針對性活動引發的流血事件不計其數。
印度的宗教矛盾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一方面,皈依伊斯蘭教的絕大多數來自於原來信仰印度教的賤民,即「不可接觸者」。加入伊斯蘭教以後,他們的社會地位迅速得到提高,擺脫了昔日下賤種姓的屈辱地位。這就衝擊了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和不平等。另一方面,就是經濟上的不平等。19世紀40年代,在全國各地,印度教徒幾乎掌握了全部高利貸行業。這是因為他們辦事幹練,也由於古蘭經嚴禁穆斯林從事金融貿易。因此,穆斯林往往受到印度教徒的盤剝和奴役。
印巴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銳。1946年8月16日,在加爾各答舉行的穆斯林抗議活動中,釀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大仇殺。仇殺持續近24個小時,造成5000人死亡,2萬人受傷。教派流血衝突還波及到比哈爾、孟買等地。在印巴分治過程中,最大最嚴酷的一次教派衝突,死亡100萬人以上。在印度,佔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揮起大刀,砍向鄰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們也對附近的印度教徒進行血腥的屠殺,掠奪他們的土地,搶劫他們的財產。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離開原來的居住地,進行大遷徙,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難民近1000萬。
面對錯綜複雜的宗教矛盾和教派衝突,甘地呼籲團結。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和平相處於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的概念之內的。不管什麼教徒,都是朋友兄弟,同樣懷著良好的願望,大家能夠重新修好,重建家園。他號召印度教徒都應該贖罪,並首先從自己做起,決定把飲食控制在最低限度。
作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衝突之後,他經常冒著生命危險走訪怒火熾盛的穆斯林村鎮,深入家庭,用好言勸慰穆斯林,告誡人們,人類惟一值得的復仇行動就是以善報惡。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懷去安撫人心,穩定人心,幫助他們捐棄前嫌,「重新點燃友愛之火」,「驅趕宗教偏見的惡魔」。
為了「打開諒解之心,感化對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經」,甘地決定再次運用絕食武器,制止印巴兩國領導人在克什米爾的爭鬥。1948年1月13日,他開始絕食。
正當聖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動印度民眾實現宗教和睦時,一場以他為目標的暗殺行動正在悄悄進行。
早在1947年8月,一個名叫納圖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熱分子在一場小型集會上叫囂:「甘地的非暴力學說,將手無寸鐵的印度教徒置於敵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難民正忍飢挨餓,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卻維護穆斯林壓迫者。印度婦女寧願焚身自殉也不願遭人姦污,然而甘地卻聲稱:『受害者乃勝利者。』受害者中可能有我的母親!我們的祖國已經被肢解,成群的禿鷲正在撕吞她的軀體。光天化日之下,印度婦女慘遭蹂躪。但是,面對上述暴行,國大黨的懦夫們居然無動於衷。這種局面持續到何時才能結束?我們究竟能忍耐到何年何月?」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極右民族主義者頑固地反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的政治主張,反對甘地的非暴力學說,主張建立一個印度教徒統治的國家,宣揚印度種族優於其他種族,妄圖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國。在他們設想的印度社會裡,將沒有穆斯林一席之地。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們陪同下,參加一次祈禱會,當他步入會場時,早已隱藏在人群中的納圖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彎腰向甘地問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槍,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連放三槍,殷紅的鮮血染紅了他潔白的纏身土布。甘地捂著傷口,發出最後的聲音:「請寬恕這個可憐的人。」
聖雄遇刺的噩耗迅速傳遍全國,印度全國頓時沉浸在哀痛與悲傷之中。悲傷不已的尼赫魯向全國發表了演講:「我們生命的光明從此消失了,到處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說什麼,更不知道怎麼表達……」在加爾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塗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邊不停地悲嘆:「聖賢業已涅槃,何時才能降臨一位像他那樣的偉人?」
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