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表態,孩子不該寵著,越寵越壞,卻沒發現孩子有些「壞習慣」,正是智力發育的關鍵行為。
寶寶都是哭哭鬧鬧的過程中長大,大多數帶娃的家長紛紛訴苦:「我家的孩子又在亂扔東西了,太折騰了」……「我家孩子老愛亂爬追都追不了,好費神」……「孩子每到吃飯的時候就會用手抓食物,搞得滿地都是食物渣子,打理起來真是麻煩」……「孩子每天粘著我誰都不讓抱,想做其他都做不了」,一位早教院長說過:「孩子看上去類似「壞習慣」的行為,其實是大腦正在飛速發育,也是學習的關鍵期快要來的預兆」。
那麼,孩子的「壞習慣」該不該寵著呢?
「壞習慣」只要媽媽抱
不少家長都不願意抱孩子,怕孩子以後依賴感太強,並非如此,寶寶觸覺會非常敏感,媽媽抱的時候皮膚與皮膚接觸的欲望很強烈,給予適度地皮膚觸覺刺激,可促進寶寶「皮膚快感」的發育,在抱寶寶的過程裡,幫助寶寶抬頭運動,對寶寶視覺和聽力發育提供良好的條件。
「壞習慣」爬東又爬西
寶寶到了愛爬的階段,每天都會爬去弄得髒兮兮的,「愛乾淨」家長不樂意孩子弄髒衣服覺得細菌多。爬行對於寶寶來說是促進感統和協調能力發育的最佳時期,經常爬行能減少寶寶皮下脂肪積聚,促進骨骼生長和韌帶靈活,為以後行走打下好的基礎。
「壞習慣」見東西往地扔
寶寶到了扶著東西走路的階段,看著東西就喜歡扔,家長這邊收拾完孩子另一邊接著扔,「懶」家長就會把所以東西收起來,這樣就省了反覆撿東西的辛苦事。其實,寶寶再扔東西的過程中激發好奇心,還能促進寶寶發散性思維獲得創造能力,而且寶寶扔東西的過程中,是在表現情緒和模仿大人的一種行為。
「壞習慣」吃飯時候一手抓
不少寶寶在吃飯的時候喜歡用手抓,「講衛生」家長很不喜歡寶寶這種行為覺得很髒。實際上,寶寶動手抓飯吃是成長的必經過程,更是孩子心智成長的起步,還能提升寶寶對吃飯的興趣。
孩子在3個月—1歲是大腦的飛速期,是學習視聽、語言、表達、認知的關鍵期的預兆,孩子的「壞習慣」家長不僅要寵,還要慢慢給孩子進行引導工作,抓住孩子學習力關鍵期,對孩子智力發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