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個小小的創業雜貨鋪,已成長為潮玩界的頭部玩家!
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首日開盤股價高漲約100%,報77.1港元/股,市值破千億,成為國內潮玩文化領軍第一股。在2017年-2019年期間,泡泡瑪特分別實現淨利潤156.9萬元、9950萬元和4.511億元,這就意味著兩年時間淨利增長近300倍,賺錢能力堪比「行走的印鈔機」。
無論你是否了解盲盒、是否理解這種潮流方式,都已經無法忽視盲盒所代表的流行文化。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盲盒店裡都擠滿了人,盲盒自動售貨機也出現在了商場的各個角落。連我這個不知道盲盒怎麼玩的人,看完朋友抽完,好奇順手抽了一把,真香!所以,這個靠猜的盒子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拆盒子好爽,不知道裡面是啥更爽
盲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福袋」文化,日本商家會在新年前後將某些商品放入紙盒中進行搭配銷售,商品內容不會公開種類也很豐富。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是一場刺激有趣的冒險消費,你不知道裡面裝的是啥啊,每拆一個盲盒都是打開一扇神秘的大門。
越是不確定裡面是啥東西,越會愛上反反覆覆地抽盲盒!「人們更多地是因為不確定的刺激而重複一項任務,而不是為了那些已經確定的刺激,」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克里斯多福·赫西(Christopher Hsee)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的助理教授沈璐希在他們的研究中講到,「是不確定的刺激加強了重複決策。」
當不確定性帶來的不悅,轉變為確定性結果帶來的滿足感時,消費者的心理感覺便會變好。就像有些盲盒玩家說的那樣:「現在50多塊錢還能買什麼?買盲盒至少能買到快樂。」
聽起來不無道理,畢竟「千金難買爺高興」。在如今「卷」字當頭的年代,在物質承受範圍內花點小錢買到喜歡的手辦玩偶豈不美滋滋,也沒什麼不好的。
總覺得能抽到稀有款,集齊一整套
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別人每次都抽到想要的稀有款呢?憑什麼那些人就能集齊一整套呢?
然而人類這種生物,總是喜歡高估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這種心理被稱為「控制錯覺」。簡而言之,控制錯覺是指誇大自己產生預期結果的能力的傾向,即便是對於隨機事件,人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一切。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看起來有點自不量力的錯覺呢?最大的可能是人們喜歡通過一個並不可靠的過程來判斷自己的控制能力,抽盲盒的人單純憑藉「我覺得我能行」「你看那些歐皇都抽到了我也行」的想法意氣用事,高估了自己盲猜結果的能力。
有些同學可能有點強迫症,做事情追求完美,抽盲盒也要集齊整套。然而小抽怡情、大抽入坑,有些收藏者賣家通過給盲盒稱重準確猜到裡面是哪個角色、款式,把自己喜歡的或者稀有款留下,帶著控制錯覺的顧客就這樣成了韭菜!
IP與創意的競爭
盲盒在國內火爆只是這兩年的事,沒人知道這股熱潮還能持續多久?事實上,三年前泡泡瑪特曾掛牌新三板上市,但由於上市的表現並不如人意,無奈於2019年4月遺憾摘牌。
從商業模式來看,作為一家文娛內容型公司,決定其成敗的關鍵因素還是IP打造,畢竟大家還是衝著藝術家的玩偶形象去抽盲盒。如同泡泡瑪特當年成功拿下Molly的授權,沒有人能預料到它會成功,今後能否持續押到成功IP沒人能夠保證,能否經受住市場充分的檢驗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事實上,盲盒行業的繁榮吸引不少企業開始涉足。例如自然堂在雙十一推出1分錢搶盲盒活動、12月18日名創優品第一家「TOPTOY」旗艦店在廣州正式開業、周大福在珠寶無人零售機中加入抽盲盒功能,盲盒模式已成為消費品類銷售模式的新創新!
泡泡瑪特想圍繞IP打生態戰恐怕沒那麼容易,國內門店眾多的零售企業在線下零售擁有豐富的市場經驗,而B站這樣手握無數優質IP的內容生產企業也是潛在的競爭對手。盲盒這股風還能吹多久,值得我們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