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家園,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誕生伊始,地球就一直在發生變化,很久以前的地球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地球大不相同。有觀點認為,在大約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之時是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星球,經過冷卻以後,表面的溫度下降,密度大的物質向地核內部移動,密度小的物質浮在地球的表面,最後慢慢演化出陸地和海洋。
即使海洋、陸地出現以後,地球還一直在發生變化。按照大陸漂移說的觀點,一開始地球所有的陸地曾經是一塊巨大的陸地,被稱為「泛大陸」。大約在中生代時期,這些陸地開始出現分裂並出現了漂移,經過億萬年的移動,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七大洲。隨著這些陸地的分開,也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四大洋。當然,即使到了現代,地球的變化並沒有停止,有一些陸地還在分離,在未來可能會出現新的大洋。
據2020年7月19日俄羅斯的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早在2005年就已經在非洲的衣索比亞的阿法爾州(Afar Regional State)地區發現了一道長度大約為56公裡的裂縫。衣索比亞的阿法爾州的位置比較特殊,剛剛好位於三個構造板塊的交界處,隨著地球內部的巖漿上升,這些板塊會慢慢彼此分開。前文也說到,地球的大陸板塊一直在動,所以這個三大構造板塊的交界處出現裂縫,其實是比較正常的。
根據對裂縫的形成速度等方面的數據,科學家計算後得出一個結論,大約經過500萬到1000萬年以後,在非洲東部地區可能就會出現新的構造帶,現在看起來完整的陸地就會因此「分成」兩個部分。在這個即將形成的構造帶中,可能會出現新的海洋。
如果真的按照預測的結果那樣,在大約500萬-1000萬年以後,新的大洋出現,地球陸地板塊、大洋的格局分布也就會出現大的變化。如果出現「第五大洋」,我們人類會不會受到影響呢?從時間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新的海洋出現過程是極為緩慢的,所以地球的變化也是極為微妙的,並不是一下子出現巨變,因此我們人類可以適應這個變化的過程。
最關鍵的是,這只是這個陸地出現了分裂,並不是一大塊陸地消失,所以地球的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並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我們人類真正受到的影響,可能是原本在一起的陸地被大洋分開了,在未來我們想到達彼岸,再也不能直接走過去,而是需要乘坐飛機或者輪船,除此之外,其他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
由於地球可以視為一個封閉的球體,所以地球的水並不會憑空消失,除非地球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失去大氣層、磁場等,才可能會讓地球的水快速消失,最後變成像火星那樣荒涼的景象。這樣的場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不可能會出現,所以,我們沒法看到沒有水的地球到底是什麼樣子。不過,NASA進行了一項模擬,向我們展示了失去海洋以後地球的景象。
從模擬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海水慢慢消失,陸地的面積越來越大,漸漸地,海底都裸露出來了,最後我們看到的是各個大洲「相連」成為一整塊。畢竟這些陸地原本都是一整塊的,只是有一些地區海拔低,被海水淹沒後,形成了大洋。
由於地球的水非常多,短時間內不能憑空消失,所以模擬中的景象在短時間內不會出現。不過,並不是說地球的海岸線並不會出現變化,地球海洋與陸地的比例其實是處於一個動態的變化中。如果地球溫度較高,冰川加快融化,海平面上升就會淹沒一些沿海地區,陸地的面積就會減少,海洋的面積就會增大。反之,如果地球溫度下降,地球很多水都結冰,海平面可能會下降,原本被淹沒的海岸線就會重見天日,這個過程,其實和NASA模擬的海洋「消失」是有點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