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聽從業務主管安排提出離職 公司應否支付離職經濟補償?

2020-12-23 勞動午報

陳淵(化名)所在的公司規模較大,他和另外18位從事鈑金業務的同事很少接觸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因此,他們一直聽信生產主管即其頂頭上司沈某的話,並將沈某安排的所有工作都視為公司的安排。

說起來很湊巧:去年7月底,公司通知鈑金車間全體員工放假4天。就在放假的前一天,沈某在員工大會上宣布公司設備已經轉讓,要求員工填寫離職申請表,與新公司籤訂勞動合同,否則,無權使用車間的機器設備。

此事發生後勞動部門介入調查,公司馬上否認沈某的說法,同時發布公告要求全體員工返崗上班。但是,陳淵等人堅持離職並索要經濟補償。本案歷經仲裁、法院一審後,二審法院於12月7日終審判決支持員工的訴求。

公司通知放假四天 主管卻讓員工離職

2019年7月24日,公司人事部門發布《年中盤點及放假通知》。該通知的內容是因業務及管理需要,公司將於7月28日至31日組織鈑金業務年中大盤點。盤點期間全體員工放假4天,8月1日恢復正常上班。

在放假的前一天,即2019年7月27日,公司召開員工大會。會上,生產部經理沈某宣布公司的機器設備已經轉讓,要求所有員工填寫離職申請表,並與新公司籤訂勞動合同,否則,無權再使用車間裡機器設備。

對此,陳淵等19名員工有錄音資料予以證明。聽聲音,該錄音中的說話人正是沈某。沈某在開會時說:「這些設備已經是我的私人財產了」「沒有籤合同的員工,從今天晚上開始自7月28日起至31日放4天假,8月1日我會把沒有籤訂合同的名單提給公司,公司會委派你到我這裡上班。」

「聽到沈某這樣的發言,我們都覺得意外,一時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陳淵說,考慮到這是一件一次性解除多人勞動關係的大問題,他們向勞動行政機關進行了舉報。

勞動行政機關介入調查後,公司人事部門立即否認沈某說過的話,並於2019年7月31日發布公告,通知全體員工於同年8月1日起正常上班,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

發現陳淵等員工沒有如期返崗後,公司又於同年8月2日發布《致全體員工的公告》。該公告的內容為:在本次公司經營模式改革過程中,個別部門管理人員未正確傳達公司高層意思,未與員工友好溝通,公司對全體員工深表歉意!

該公告要求:凡在2019年8月1日前提交《離職申請單》擬加入新公司的員工,以自願為原則,可於8月6日至10日前取回該申請,其與新公司籤訂的勞動合同尚未加蓋公司公章且未生效,應繼續履行與公司籤訂的原勞動合同,並延續工齡。凡在8月1日前未與新公司籤訂勞動合同的人員,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全體員工應於8月2日14時返崗上班,原工作崗位、地點以及福利待遇不變。

員工提出解除合同 公司拒付經濟補償

公司發出的第二份返崗公告仍未得到員工響應。相反,陳淵等19名員工於2019年8月3日向公司郵寄了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該通知的主要內容是:公司宣布機器設備已經轉讓,員工在未變更勞動合同前提下無權使用相應的機器設備,其工作崗位已不存在。因公司要求變更勞動合同是對勞動合同條款的重大變更,雙方又未就合同變更達成一致意見,所以,員工有權解除與公司之間的勞動關係,同時要求公司結清工資、支付經濟補償金。

看到這種情況,公司在拒絕支付經濟補償的同時,於2019年8月9日第三次發布公告,敦促陳淵等員工返崗上班,繼續履行勞動合同。陳淵等人則於8月13日申請勞動仲裁,請求裁決公司向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

陳淵等人的仲裁請求被駁回後,持原理由、原訴求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庭審時,公司對陳淵等員工提交的沈某的錄音資料的真實性不認可,並稱該錄音中講話的人即便是沈某,其言論也不能代表公司的意見,原因是沈某已經在召開那場員工大會前5天離職。為此,公司提交沈某的離職申請表和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予以證明。這些資料顯示,沈某申請離職的日期是2019年7月10日,解除勞動合同日期7月23日。

此外,公司還提交了車間監控視頻及截圖、照片、員工籤到表、部分部門缺少人員的報告單等證據,主張陳淵等人的工作崗位依然存在,機器設備可以正常使用,公司不存在未提供勞動條件的情形。相應地,因陳淵等19名員工集體離職導致公司人員緊張,被迫緊急招工。

公司辯解違背常理 法院終審支持員工

根據雙方陳述及相關證據,一審法院認為,陳淵等人提出的要求既無事實依據,又無法律依據。其理由如下:

首先,對沈某的錄音予以採信。然而,沈某在員工大會講話前已經離職,他說的話不能代表公司。此外,公司在放假通知中已經明確全體員工「8月1日恢復正常上班」,陳淵等人到勞動行政機關反映情況後,公司先後兩次發出公告對相關事宜予以澄清,並明確表示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關係,全部員工工作崗位、地點、福利待遇保持不變。

其次,陳淵等人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理由,是公司設備已經轉讓,其在未變更勞動合同前提下無權使用機器設備,工作崗位已不存在,但是,該理由並不符合《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員工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法定情形。

一審法院駁回陳淵等人的訴訟請求後,他們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首先要認定的事實問題,是公司在2019年7月31日前是否向員工做出「設備已轉讓,要求全體員工填寫離職申請表,與新公司籤訂勞動合同,否則無權使用機器」的類似意思表示。

與原審不同,二審法院認為應採信陳淵等人的主張,認定公司作出了上述意思表示,其理由有三:

一是凡事必有因果,公司出現包括19名上訴人在內的多名員工集體向勞動行政部門反映情況,相關勞動行政部門亦介入進行了疏導和管理。這些群體事件的出現使法院有理由相信,公司向其員工作出了上述意思表示。

二是公司在其第二份公告中明確表示:在本次公司經營模式改革過程中,個別部門管理人員未正確傳達公司高層意思,未與員工友好溝通,公司對全體員工深表歉意。雖然公司否認「未正確傳達公司高層意思」係指個別部門管理人員作出了其他的不妥當的意思表示,但並未進一步提交證據予以證明。

三是公司稱沈某在其發表相關言論前已經離職不符合社會生活常理,如果該情況屬實,沈某作為案外人完全沒有必要及資格向公司的員工發表上述觀點。相反,如果沈某作為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其言論應當代表公司的意志。

綜合以上三點,二審法院認為,陳淵等人的主張更符合社會生活常理,更具有可信性,應當予以採信。同時,認定公司向全體員工作出了相應的意思表示。而且該意思表示的主要目的是將勞動者的工齡清零,以免除用人單位的相關法律義務。該目的明顯有違現行法律規定。

鑑於公司以「相關機器設備已經全部轉讓」為手段,要求涉案勞動者從原用人單位辭職再入職新的用人單位,其實質已經構成違法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據此要求公司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據此,二審法院判決撤銷原判,改判公司向陳淵等員工支付離職經濟補償金。

本報記者 趙新政

相關焦點

  • 員工因績效工資被無故剋扣提出辭職 公司被判支付離職經濟補償金
    公司在向其出具該證明時,註明其系主動離職。由此,在後來的勞動爭議訴訟中,公司以其系主動離職為由拒絕支付經濟補償金。「一般來說,員工主動離職時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而我的情況是公司無故剋扣工資所致,雖系主動離職但在性質上是被迫的,公司不得錯誤理解主動離職概念,拒絕向我給付經濟補償。」酈明道說,12月18日,二審法院終審判決支持了他的這一訴訟請求。
  • 以公司不核發未休年休假工資,員工申請離職,能否要求經濟補償
    最近有網友私信作者,諮詢關於公司如果不安排年休假,又不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員工以該理由離職,是否可以申請經濟補償金的事宜。對於該網友的諮詢,作者本文就分享一下關於這方面的問題。首先,我們先看一個案例。薛某自2003年10月起到淄博某水泥公司工作。
  • 自願離職or被迫離職?看法援「撥雲見日」
    什麼情況下公司需要支付經濟賠償金? 如果公司讓員工自己提出離職,是不是就可以合理躲避應該承擔的責任? 面對所謂自願離職的「證據」,勞動者應該如何維權? 且看下面這起蘇州市姑蘇區法律援助中心辦理的援助案件。
  • 因為公司原因離職要補償金,需要寫離職申請書嗎?會有什麼後果?
    公司原因辭退員工,員工可以獲得什麼補償?首先,如果需要提前30天通知員工,員工依法可以獲得「代通金」。當然拿了這個錢,企業可以要求員工馬上離職,也可以要求員工再幹滿一個月,畢竟公司已經支付了這個月的工資。如果員工收到辭退的通知,自己想馬上離職。
  • 程式設計師離職收2400補償,隨後賠公司18萬,競業協議你籤嗎?
    根據2013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中的第八條表示: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和經濟補償,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導致3個月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請求解除競業限制約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員工離職,公司應該在什麼時候為員工結算工資?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9條規定,勞動關係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工資。勞動者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公司依法向離職員工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就應當支付。(二)各地對於員工離職工資結算也有不同的規定。1、有的明確指出了當日結清。
  • 為什麼很多公司都不直接開除員工,而是讓員工主動提出離職?
    就目前大部分的公司操作上來說,即使是因為員工工作表現不好、公司架構調整等原因需要勸退員工時,大部分公司都不會選擇以公司的名義直接勸退、辭退、開除員工,而是和員工溝通一致,讓員工寫辭職申請,處理為員工主動提出辭職。公司之所以會這麼做,原因如下:一、直接勸退、辭退、開除,處理起來比較麻煩。
  • 不給休年休,亦不發相應年休工資,員工離職能申請經濟補償嗎
    最近有網友私信作者,諮詢關於公司如果不安排年休假,又不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員工以該理由離職,是否可以申請經濟補償金的事宜。對於該網友的諮詢,作者本文就分享一下關於這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薛某自2003年10月起到淄博某水泥公司工作。
  • 6種情形下離職有錢拿!3分鐘教會你計算離職經濟補償金!
    「鐵打的公司流水的員工」,不管是主動離職還是被動辭退,很多人離開東家時礙於情面並不會主張甚至壓根都不知道自己可以主張經濟補償金!究竟勞動者在什麼情形下可以獲得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金的發放標準和計算方式又是什麼?快來和找法網小編一起看看吧!
  • 公司要求自願放棄社保、年假、工傷待遇、離職補償權益,有效嗎?
    王某是某鋁材公司員工,公司沒有給他繳納社會保險,在公司幹了一年半,王某提出離職,並且在離職報告上寫明原因是未繳納社會保險,要求公司支付經濟補償金並且補繳社保。公司以王某自願放棄繳納社保為由,拒絕了他的補償金和補繳請求,隨後產生勞動爭議,王某提出勞動仲裁。
  • 員工因績效工資被無故剋扣提出辭職 公司被判支付補償金
    隨後,因到新單位入職需要,酈明道要求公司向其出具離職證明。公司在向其出具該證明時,註明其系主動離職。由此,在後來的勞動爭議訴訟中,公司以其系主動離職為由拒絕支付經濟補償金。「一般來說,員工主動離職時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
  • 如果員工沒辦離職手續就離職,用人單位可以扣員工的工資嗎
    第二種:沒有辦理離職手續就離開公司,公司當然可以扣勞動者的一部分工資,作為沒有進行工作交接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補償。兩種觀點都是有明確的依據的,在特定的情況下,也都是合法的。而在實際操作中,會存在一些用人單位在員工離職時,剋扣員工工資的情況,如:(1)公司規定,員工離職需要提前一個月提出,否則扣一個月的工資。很多公司都會在規章制度中寫上這條,或者是類似的說法。
  • 工資被降至北京市最低標準 員工離職反被公司索賠24萬
    因被拖欠工資、降薪,某電力工程公司的8名員工集體離職並提起勞動仲裁、訴訟。公司在應訴的同時又另行起訴稱,8名員工未交接工作就離職,致公司項目損失近200萬元,要求8人各賠償公司24萬餘元。記者從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獲悉,經兩級法院審理,某電力工程公司的訴訟請求被全部駁回。張某等8人均供職於某電力工程公司,在懷柔基地從事施工工作。2019年3月31日,基地經理萬某對他們表示,已經拖欠的兩個月工資無法支付,且公司決定集體降薪,不接受的員工可以離職。於是,8人提起了勞動爭議仲裁申請。
  • ...法院:系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並非主動離職,公司應支付「13薪...
    去年過年前,他突然收到公司的辭退通知,對此他感到很蹊蹺,怎麼公司早不辭晚不辭,偏偏在過年前這個節骨眼把自己辭了?因為按照他所在公司勞動合同的約定,員工如果在發放「13薪」和「年終獎」前離職,就拿不到這兩筆錢了。  那麼,王先生能要回他的年終獎金嗎?近日,崑山法院張浦法庭審理了這樣一起經濟補償糾紛。
  • 公司降薪卻不辭退員工,可以先離職再勞動仲裁嗎?有怎樣賠償?
    公司降薪卻不辭退員工,可以先離職再勞動仲裁嗎?有怎樣賠償?——網友如是問。公司給員工降薪,卻不辭主動退員工。員工因此不滿,該怎麼維權呢?首先,辭職與否,其實和勞動仲裁沒有直接關係。勞動仲裁的時效期為1年,在員工得知此事開始算,1年時間內都可以申請勞動仲裁,不管是否在職。
  • 員工籤了離職協議領了23萬補償,事後又去投訴公司補繳社保是否違約?
    ……經濟賠償金和賠償金計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甲乙雙方經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乙方於2003年12月入職,至2015年7月15日正式離職,在公司連續工齡共計十二年,經濟補償金共計RMB232668元,作為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此款項於2015年7月工資發放後,於2015年8月15日之前支付。
  • 被公司無故辭退?別急,你還可以獲得一筆經濟補償……
    一名在公司工作五年半的職場達人,單位欲提出離職要求,本應獲得的經濟補償卻一分錢也沒得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結果?遇到類似情況,什麼才是正確的維權姿勢呢? 2014年10月,小李從大學會計專業畢業後,便順利入職了當地一家非常有名的文化傳播公司,從事出納工作。
  • 員工手冊模板範本:人事管理制度之離職分類及解除勞動合同程序
    員工由於自身原因不適應於公司發展,要求離職時,必須依照離職提出時間規定提前用《離職申請表》向直屬主管提出書面離職申請,並經逐級審批;2. 申請離職人員之直屬主管、行政部有責任和義務調查了解其離職真實原因,確認可以離職後逐級申報審批(審批程序:直屬上司——部門經理——行政部——總經理);3.
  • 公司不得在解除合同證明中對離職員工做出負面評價
    艾勞動在公司工作期間,公司未按照招聘以及勞動合同約定為公司職工提供班車服務,並且對勞動者的交通支出不予報銷。艾勞動的通勤支出佔據當天工資的五分之一,因此在工作八個月後,其向公司申請離職。公司雖口頭上百般挽留,但並未改善勞動條件,經過多次協商,艾勞動如願和公司解除勞動合同。
  • 離職員工捅婁子怎麼辦?——中
    接上篇:離職員工捅婁子怎麼辦?——上我們不妨從內外兩個角度來看看做好哪些細節有助於減低和控制離職員工對公司的損害。對外做好告知如有員工離職,特別是業務口、財務口等關鍵崗位的員工離職,建議發函告知相關合作的客戶,**員工離職的訊息,說明自即日起其言行屬於私人行為,不代表公司,產生的後果也與公司無關,客戶如有任何需要求證確認的信息請與公司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