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人能徵服眾多的民族佔領廣大的區域,依靠的是他們強大的武力,尤其是大蒙古國建立之後的蒙古騎兵,更加強悍,也更加勇猛,那這支蒙古騎兵究竟有什麼神秘之處呢?
這支由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擺脫了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或者說這支騎兵是不拘泥於一種軍事思路,廣採眾家之長,即便是被他們徵服的民族,如果有值得借鑑的東西,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去學習,所以他們在長期的戰鬥中汲取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和軍事智慧,形成了世界史上一支所向披靡的軍事力量。
這支騎兵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騎兵勇士,精銳的蒙古勇士矮而粗壯,能夠適應戰鬥的需要,能在快速撤退的時候回過頭射擊跟在身後的敵人,並且蒙古的騎兵勇士十分能吃苦,也能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所以在作戰中展現出了強大的耐力和魄力,令人聞風喪膽。
不過在大蒙古國建立之前,這些勇士雖然厲害,卻為各自的首領賣命,經常發生內鬥,是鐵木真改變了這種狀況,他把分散在各個部落的勇士 組織起來,建成了一個無往不勝的軍事組織,並且能在一個統一的步調進行出徵和作戰,雖然說這支軍隊成分複雜,融合了許多部落,但是依靠軍事指揮和強有力的鐵腕統治,卻能實現驚人的軍事效應。
鐵木真帶著他的軍隊,在歐亞大陸上所向披靡,打了敗仗的敵人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竟會被一支遊牧部族所徵服,他們一直錯誤地堅持認為,蒙古軍隊是一群聲勢浩大卻又缺乏紀律的烏合之眾,他們之所以取勝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優勢,但事實上,蒙古軍隊取勝的秘訣卻不是這樣的。
這支軍隊也許在某些時候,兵力上確實有優勢,但更多時候依靠的還是嚴密的組織,而且這支軍隊軍紀極其嚴格,完全不是遊牧的烏合之眾。更通常的時候,蒙古軍隊甚至比對方的軍隊規模要小,可以說是短小精悍的,這個詞用來形容蒙古騎兵勇士也合適,用來形容其軍事陣容也很合適。
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徵服波斯的那支混合部隊,人數也沒有超過24萬,在歐洲的戰場上,他們用來徵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混合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蒙古騎兵不僅不是烏合之眾,組織體制還一點都不複雜,簡潔單一是這支軍隊的顯著特徵,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一旦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看起來竟然十分簡單甚至有些拙劣。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有時候越簡單,越容易管理和進擊,只要在細節和作戰能力上過硬,簡單的機制反而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說完了這韃靼人的軍隊組織,咱們看看人家的裝備,韃靼人的軍隊裝備十分精良,最初使用鯊魚皮做成的甲冑,甲冑差不多就是我們現在的防護服,後來的銅鐵盔甲裡面都是牛皮的。
十三世紀,蒙古帝國崛起後,獲得了大量被徵服國的軍事裝備,軍隊的裝備水平開始不斷上升,蒙古第二次西徵時,據說重裝騎兵一度佔到蒙古軍的四成,重裝騎兵的裝備那是相當燒錢的,所從這裡也能看出蒙古軍隊有多麼地不缺裝備。除了重裝騎兵,軍隊裡還有輕騎兵,裝備較為簡單,負責射箭的任務,與他們配合的是衝擊騎兵,不同的騎兵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
不僅如此,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騎兵在不斷地優化,使得這支隊伍越來越強大。1241年,蒙古騎兵與歐洲聯軍的交戰就體現出各騎兵配合所形成的強大戰鬥力,讓我們通過這場戰役來看看這支軍隊的強大和其中的作戰智慧:蒙古軍隊先以少量的輕騎兵誘使歐洲騎兵追擊,可以說是一個誘敵深入的障眼法,這樣歐洲騎兵覺得勝利在望就必然會一路進擊,直到落入全套。
隨後蒙古騎射手從兩翼包抄追擊的歐洲騎兵,並不斷向歐洲騎兵射箭,大量殺傷歐洲騎兵,這時,重騎兵出場了,向歐洲騎兵發起衝擊,與射手一起進攻,造成了一股強大的衝擊力,由於之前不斷受到蒙古騎射手的殺傷,歐洲騎兵隊形已經散亂,這時一看到蒙古重騎兵向自己進擊,完全崩潰了,左右兩翼是射手,後方是重裝騎兵,無路可退,前方的騎兵這時再回頭進擊。
這時簡直是腹背受敵、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了,因而全軍崩潰,梳理完這個過程,我們不禁要感嘆,這個套路,這個策略簡直是完美,令人嘆服!但是我們再去看,這一戰歐洲奇兵被蒙古殺死超過三萬人,蒙古人將死者的耳朵割下了足足裝了九麻袋,十分殘忍,我們在感嘆勝者的強大時,也不要忘了功勳的基石是血和肉。
戰爭從來如此,殘忍卻不斷成就了很多英雄,總有一種感覺,就是韃靼人仿佛為戰鬥而生,這個民族與戰爭就是大寫的合拍啊!他們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強,仿佛在哪裡都能生存,在任何艱苦的生存狀態下都能保持鬥志,但同時他們也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民族,他們並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創造力。
他們的手工業也很發達,有木器、陶器、皮革製品、金屬器皿等,他們還善於經商。我覺得接地氣一點來評價這個族群就是吃的了苦,也能享受的了生活。除此之外,韃靼人的政治也服務於軍事,貴族階層是領導者,商人和農民是平民。
但是韃靼人的社會階層不是僵化的,而是有很強的流動性,唯一能打破社會階層的就是軍事上的功勳,這就激勵每個人提升戰鬥力,在戰爭中搏一個好的前程,這種觀念由政治上的鼓勵深入到了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一種本能,韃靼人在作戰中帶著過硬的戰鬥力和強大的榮譽感,無往不利,戰無不勝。
韃靼人是遊牧民族,他們跟中原的農業民族不一樣,最重要的主題就是生存,他們的生活環境經常發生變化,受到環境影響的可能性很大,為了能生存,他們要變得更強大,才能在弱肉強食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所以他們在戰鬥水平和戰鬥經驗上都很有優勢,在對外作戰時也更能取得勝利。
能帶領族人搶奪和保護資源的首領就成了大家崇拜的英雄,所以韃靼人英雄崇拜的風氣很盛,統一了蒙古的鐵木真就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同時,這也滋生著不穩定因素,韃靼人沒有世襲和規制的傳統觀念,誰更強大誰當老大,所以很多時候都會發生內部的爭奪和混亂,造成一個統一政權的分裂,所以後來蒙古帝國分裂也就不奇怪了。
韃靼人的帝國曾經叱吒風雲,威震四方,但是到現在已經煙消雲散了,縱觀世界歷史,武力的徵服總是一時的,尤其是遊牧民族對農業民族的徵服,農業民族跟遊牧民族比起來,也算是手無縛雞之力了,被入侵的時候也反抗不了多久。
但是進入了農業地區的遊牧民族,首先面臨被同化的命運,如果不能按照農業文明的統治方式統治農業民族,遊牧民族就無法實現真正和長久的統治,如果接受了農業民族的東西,遊牧民族也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了,所以遊牧民族這到底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
在歷史上,有很多像韃靼人一樣的戰鬥民族書寫了我們無法親眼所見的詩篇和一些驚心動魄的傳奇,這些足以令我們驚嘆,可我們也要明白,武力並不那麼孔武有力,文化才是最強大的武器。我們下期再會~
請接受一次關於閱讀的邀請
「看書包」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看書包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