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讀者爆料,涉事兩個fb賬戶分別為「Hans Yeung」及「Keith Lo」,懷疑是考評局歷史科主任楊穎宇及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通識)盧家耀。疑似楊穎宇的賬戶,在2010年已經表達視教育為政治動員手段的立場,稱當時新推出的通識科是「導致香港社運」平臺,「通識教師與學生共同參加包圍立法會的嘉年華」等。
疑似其fb賬戶的帖文「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
楊穎宇本身有歷史博士資歷,參與負責文憑試擬定歷史科考試要求、審題及評核等,加入考評局前曾於大專院校及中學任教。不過,該疑似其fb賬戶的帖文就肆意扭曲歷史,包括聲言「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
至於疑似盧家耀的「Keith Lo」賬戶,從帖文可見,其政治立場相當激進偏頗,竟吹捧違法「佔中」發起人陳健民,稱其在囚時文章是「很好的通識課」云云,令人想起過去有大批通識「黃教材」不斷美化「佔中」,以及香港文匯報今年初獨家揭示,有逾兩成師生明言通識「被用作政治手段動員學生『佔中』」的情況。
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歷史科考試今日(14日)舉行。在歷史卷一第二題考核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和日本的關係,要求學生對試卷提供的資料,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
根據試卷題目,資料C講述1905年,清政府派留學生向日本學習教育、法律等科目,並希望在很短時間內學成歸來,為國家效力,實現現代化。資料D中,引文一講述的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在1912年給日本政客的信,引文二講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三井財閥簽訂的合同。
2020DSE歷史試卷題目(讀者供圖)
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表示,資料C和D都是一面倒講述日本幫助中國推動現代化的一些行動,完全沒有提及期間日本對中國發起的侵略惡行,但在問題c當中的卻讓學生分析「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很難令人信服題目沒有傾向性。
穆家駿指出,日本侵華的惡行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開始,之後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4日俄戰爭,在中國遼東半島爆發,殘害中國百姓;再後來全面侵華。題目說法倒果為因,試圖引導學生將案例中的小恩小惠與侵華劣行作對比,是絕對說不過去的講法。
穆家駿批評道,題目的資料和問法,帶有極強的傾向性「若讓學生作答同意觀點,是引導學生做漢奸」,考評局有責任重新檢視相關試題的合理性。
文憑試通識科試題像今天這樣有失偏頗並非首次,相反,屢見不鮮。香港文匯報記者整理了歷屆通識科偏頗政治題的摘錄,詳情可見下表:
文憑試通識科屢見有失偏頗現象,與兩位涉事高層是否有關係?據報道,盧負責的通識科,曾在2012 年至2016 年連續出必答政治題,頻密程度遠超其佔課程比重,被視為通識變質「泛政治化」的元兇。在暫休兩年後,必答政治題再次在2019 年及2020 年文憑試中出現,且相關政治題不少被指涉偏頗內容。
楊負責的歷史科,則曾於2017年鬧出軒然大波,當時歷史必答題,則「選擇性」採用1982年資料出題,稱有70%人期望1997年後香港維持由英國管治,以展示港人對香港前途的憂慮,被質疑有為「港獨」助攻之嫌。可見兩人在文憑試通識科試題中的影響力頗大。
圖為文憑試通識科試場(考試局)
要知道,考試是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是有人在考試中胡編亂造,夾藏私貨,老師學生為了取得心儀的分數,一定會細心揣摩,刻意逢迎,其危害甚至大過「黃教師」、「黃教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段出自《荀子·勸學》的古語啟示我們,有怎樣的教育,就有怎樣的學生;而有怎樣的考試,就有怎樣的教學。
而在香港,文憑試,即DSE可以看作是內地的高考,其對香港教育的影響可想而知。香港教育的走向如何,文憑試背後的出題方、舉辦者考評局(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至關重要,而考評局高層更是在其中發揮核心作用。如果再放任這些「黃高層」,讓他們繼續成為「黃教師」、「黃教材」的根源和溫床,再培養出一大批被洗腦的「黃學生」、「黑小將」,欲「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行穩致遠,欲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培養接班人,豈可得乎?
香港文匯網綜合報道
編輯:曹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