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雁默
臺灣工程師、時評家
談到陳菊,我總會在前面加上無恥二字,因為在2006年,她以惡毒下流的選舉手法誣指對手買票,最後以1114票險勝。高雄從此讓無恥陳菊把玩兒了十一年,江河日下,人口流失,如今已快被臺中追上,眼看要失去臺灣第二大城市的寶座。
無恥陳菊在歷年的縣市長滿意度民調上,都位居前兩名。
但這排名的背後,卻是債臺高築,薪資低落的現實,那麼不妨,讓我們從數字看高雄。
根據2017年6月底的統計,全臺20個縣市總負債8875億,光高雄市就佔了2575億近三成,也幾乎是第二名新北市的近兩倍,臺北與新北的總和。以人口來算,高雄市民平均每人負債92691元,新北市民每人負債34476元。
以人口來看,臺北市只有271平方公裡,高雄市有十個臺北市那麼大,2951平方公裡,但臺北市人口269萬,高雄市人口278萬,人口密度也只有臺北的十分之一。從2006年高雄人口276萬,到2017年,11年間只增長兩萬,臺北市物價地高,11年間也增長7萬人,新北市11年間則增加22萬人。成長較為快速的臺中市,11年間增長18萬,目前與高雄市只差1444人。
簡言之,高雄人口成長幾乎停滯,所以第二大都之位已不保,「中選會」因此要剔除一席高雄市「立委」名額。
高雄市從「中央」撥出的預算看來,2017年度原本是279.42億,蔡英文為討好無恥陳菊,「菊姐你要的都有喔」,立馬從其他計畫項目增加了近59億元,使得高雄市從中央取得的錢,僅次於臺北市為第二高。換言之,高雄市拿到的錢多,花的錢多,欠錢也是最多。
重點是,要錢要最兇的也是高雄市。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的原始版本,蔡英文分配給高雄
1823億元,佔總額的20.72%。事實上,由於負債額高,高雄離舉債上限已不遠,只剩440億的額度。然而,高雄市雖取得前瞻軌道建設最高的補助,卻還是得準備「自籌款」至少800億,顯然已超過舉債上限,試問錢從哪裡來?除了想方設法搜刮高雄民指民膏,根本無解。
這種破都,還有臉自稱「最幸福城市」?
舉債拚建設並沒有錯,但民眾得檢驗建設成果,是否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在總體財政上若長期入不敷出,地方政府遲早破產。事實證明,高雄市的負債逐年攀升,在無恥陳菊任內達到最高點,沒有人看得出來這負債要如何消化,加蓋捷運當場就是再舉債,根據上一次的經驗,為了捷運,高市政府恐怕將自負擔高過一千億。
無恥陳菊是不是賠錢貨?是不是?!
今天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高雄,財政破敗的主因是產業轉型失敗。高雄港曾經是名列世界第三的貨運吞吐量,現在已掉到十三名。過去以重工業油業,鋼鐵,船業為基礎的高雄,發展進步神速,但無恥陳菊上臺後努力想擺脫重工業,轉型為觀光文化服務業,吃老本拼轉型的結果,就是經濟蕭條,市民薪資在低檔徘徊。
亞洲新灣區,燒了300億,展覽館,文化中心,旅運中心,圖書館,環狀輕軌,弄得浩浩蕩蕩,成功了嗎?能成功嗎?這都還是大問號!
在眼前的是市民負債大增,周邊土地飆漲,收入在哪裡,還沒個譜。輿論形容為「煙火式建設」,表面光鮮亮麗,卻缺乏實用。拚觀光不是不行,但出手最大方的陸客在哪裡?單靠東南亞,香港與日韓旅客?抱歉,他們集中在臺北消費。靠高雄市民?那我們來看看高雄人的消費能力。
整個南臺灣,縣市以人口負成長的居多,因為重要工商產業集中在中北部,只有南部人往中北部移動,沒有相反。沒有指標性的產業聚落,勞動人口難以擴大規模,薪資當然普遍偏低。
以家戶平均所得來看,全臺六都(直轄市)比較,高雄市有十二年排名第五,只贏臺南安倍清德,另有六年排名第四。高雄家戶平均所得負成長的次數有八次,高居六都之冠。家戶「可支配所得」也只贏臺南而名列第五。以年輕人首份工作平均薪資來看,高雄低於全臺平均值四千元。
對比於光鮮的市容,便宜的房價,低廉的人工,高雄人賺得少,消費力自然不高。民進黨在高雄執政近20年,得出的就是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小確幸,出了高雄,臺南,才發現其他城市的經濟活力,年輕人當然北移,留下老年人養老。
城市轉型並沒有錯,但執政者得有遠見,拚觀光拼文創都行,但你得將錢花在刀口上,並至少有6成把握投資下去的錢,終能得到回收。目前高雄市的燒錢怪獸不是別的,就是捷運與輕軌。一個人口成長停滯,產業前景不明,市民薪資低落的城市,蓋軌道是給鬼坐嗎?
說穿了,就是撒錢綁樁拚政治而已。
肥得都是樁腳,而不是普羅高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