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之間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滿族

2021-02-28 吉祥滿族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

       

  

    在族長的帶領下人們要殺豬乞福,由家族中的神職人員『薩滿』唱誦魂歸長白山的歷代祖先功績。

長白山是滿族的發源地,除原住民滿族之外,很大一本分是後來移民到此的漢族、朝鮮族、回族等。今天的長白山腳下已成為滿、漢、朝、回各民族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園。

滿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他們是長白山腳下至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肅慎族。滿族傳統以遊獵、採集、捕漁相結合,兼顧農業。在長白山腳下滿族人民創造了符有多重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

古時自然環境未遭破壞,長白山周圍為千裡林莽覆蓋,外人極難進入,惟有經驗豐富的滿族老獵戶才能找到前往天池的道路。滿族人民自古經營狩獵、採藥、捕漁、採珍珠基本都依賴於長白山供給的豐富自然資源,故而逐漸產生對長白山的信仰與崇拜。在滿族人民信奉的薩滿教中不僅將長白山視為世界眾神的棲居之所,同時也是本民族祖先的發祥地,以及死後靈魂的歸宿地,是名副其實的民族精神源頭。在東北地區滿族民居中通常把供奉祖先的神板設在自家室內的西牆上,室以西炕為尊位只許年長輩高的老人就坐,其目的就是讓神板上的祖先神位與長輩時刻面向東方的長白山,時刻瞻仰民族聖地的光芒。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製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製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鬥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髮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讚賞。 

在滿族家族祭祀中,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的衣服,尤其是婦女們身著彩旗袍,頭帶答拉赤,足登花盆底,顯得既美觀又莊重。在族長的帶領下人們要殺豬乞福,由家族中的神職人員『薩滿』唱誦魂歸長白山的歷代祖先功績。到了夜幕降臨時分,薩滿要頭帶銅製神帽,神披五彩絲線裝飾的神袍,下套神裙,腰扎36對鐵鈴,手持白色神鼓,準備祭祀長白山神。長白山神被稱為「超哈章京」,不僅是主管東方的大神,同時也是主管國家命運軍事勝敗的戰神。是必須祭祀的主要神靈之一。祭祀長白山神時薩滿要高舉金叉伴隨每小節三次全音符的鼓點跳戰神舞,舞姿當中充滿戰鬥動作。祭祀長白山神的同時還要祭祀火龍神,薩滿要憑藉毅力與勇氣赤手抓起燒紅的鐵索凌空揮舞,頓時火光絢麗以顯示古代火山噴發的壯觀歷史。祭祀之後人們還要表演『盛洪舞』大家有的扮作獵人,有的扮作野獸,表演的內容主要是反映滿族祖先在長白山林中行圍狩獵勇鬥猛獸的景象。

長白山自古是人參等高檔藥材的產地,滿族先民因此經營藥材生意歷史悠久。每年秋季八月十五前後長白山下以養殖人參為業的滿族農民都要挑出一年中存放的品質最優的人參給鄰裡親友觀看,並請客吃飯,這一風俗稱為「慶開山」,為的就是慶祝長白山神的慷慨恩賜。

滿族,原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等,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2000年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巖、新賓、青龍、豐寧、寬城滿族自治縣及灤平、隆化等民族縣,和若干個滿族鄉。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洲,都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後漢書·挹婁傳》:「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魏書·勿吉傳》「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隋書·靺鞨傳》「邑落具有酋長,不相總一」。 

唐朝的文獻中將其稱為「靺鞨」,宋朝、元朝及明時期的漢語文獻中稱其為女真。   

遼朝(相當於北宋)時期,女真人在現中國東北地區分別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女真,長白山女真等等,除語言風俗接近外,這些女真部族之間並不相互統屬。其中生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國,消滅遼國和北宋佔據中原地區。金朝繼承了北宋和遼國的君主制政體,遷入中原的金國人在文化和血統上也逐漸和中原民族融合。   

經過金朝的發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變得更加明確起來,但是隨著金國被蒙古帝國所滅,女真這一稱謂再次籠統化。女真人除了一部分在戰爭中死亡,有一部分被漢化,如部分完顏部的人改為漢姓,元朝蒙古人將在中原地帶已經逐漸被漢化的契丹、女真和漢族的後裔統稱為漢人,而將南宋後裔統稱為南人。而部分沒有進入中原的女真人和退回東北的女真人繼續在遼寧附近地區聚居,亦有其它新的部落遷入。 

明朝在今東北地區設立三個衛所,分別稱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設督司受明總兵節制,因此東北的各民族以地域劃分為三部女真,稱作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實際上他們彼此之間不一定有血統關係。海西女真的葉赫部源自蒙古邊緣部落。野人女真與之前金朝的女真族有較近的血統關係,但其不少部落後來被排除在滿族之外,變成現在的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滿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個部族的名稱。後來滿洲崛起,徵服了東北各部族,統一稱謂為「滿洲」,其中包括了歸順滿洲的蒙古人。 

金(1115年-1234年),或稱大金、金國、金朝,是位於今日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創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國號金,建於1115年,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後遷都中都(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天興三年(1234年)時滅於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共經歷9位帝王。金國是當時中國華北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其全盛時代的統治範圍為:東北到日本海、黑龍江流域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西邊接壤西夏;南邊以秦嶺到淮河一線與南宋交界。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衛督司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鮮、漢、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作為血統最為「純正」的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其他 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 「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關內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故改稱為「滿族」。 

滿族人初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大致從完顏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完顏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語;在其破遼獲俘後始識契丹文及漢文;遂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後的內外公文交往幾乎全用契丹文,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完顏阿骨打即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製女真文字並於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此即後世所謂女真大字。20年後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製頒布另一種女真文字,此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滅亡後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會同館所編《女真譯語》為這種文字留下了珍貴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與遼代契丹文一樣,是借用漢語文習慣創製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語屬多音節黏著語,語音加綴,動詞變格的頻率相當高,孤立的表意字並不能很好與語言相適應。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詞,也不能表示動詞詞尾變化,長期以來只能用於書寫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達口語,加之教學難度大,到16世紀初就逐漸失傳了。   

滿洲貴族所自創的滿文是根據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錫伯族人還在使用錫伯文,並有定期出版的錫伯文報紙,目前有觀點認為錫伯文就是滿文(祖先為融入華夏漢民族的鮮卑族)的一個變體,在故宮研究滿文檔案的人大多數是錫伯族人。滿族姓氏已經融入漢姓,如「愛新覺羅」改為「金」;「葉赫那拉」改為「錢」等。

滿語來源於古代女真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典型的黏著語。滿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滿族語言學者額爾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創製的新型文字,起初這種文字只是單純模仿蒙古語音拼寫滿語,被稱為「老滿文」「無圈點滿文」或「額氏滿文」。後來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又命另一位學者達海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又字母右側上加「圈」加「點」,以更加方便讀寫。後來被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新滿文」或「達氏滿文」。滿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後,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逐漸學習漢族年代久遠的語言、文字。對漢字學習和應用的普遍性,使提高書寫藝術性成為必然趨勢,一批滿族書畫愛好者隨之出現。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慶年間,滿族上層社會書法家以群體規模登上文壇。後經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至今,滿族書法作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長盛不衰。    

滿文的滿族寫法,近些年來通過網際網路的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年輕的滿族人開始學習自己的民族語言,並且正在逐步擴大範圍和影響,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三家子滿族村,政府建立了全國第一所滿語學校、哈爾濱阿城區的公辦學校了組建了滿文中專,黑龍江大學也建立了滿文專業等。哈爾濱工程大學也成立了滿通古斯語言研究會。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保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以西式審美觀念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遊獵民族,在理髮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遊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髮作為髮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髮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髮不作發籍而是梳成髮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髮式曾在清國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髮。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髮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髮,只留部分頭髮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髮。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髮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髮髻,然後再將後面的餘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髮髻上橫插長二三十釐米、寬二三釐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釐米、寬約十多釐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髮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繡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除「旗裝」、「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繡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滿族婦女不纏足,所著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髮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髮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髮梳成辮子並挽成單髮髻,結婚後的髮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髮型把頭髮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裝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裝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繡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裝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成為現代旗袍。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繡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裝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滿族男女非常講究頭飾,特別是女子的頭飾,成年以後即蓄髮綰髻,盤髻的式樣有架子頭、叉子頭和兩把頭,還綴以金銀簪飾和各色花卉。滿族婦女日常戴平頂帽,帽子用絨或皮製成,繡有雲頭花紋,並留有帽沿,後面拖著大飄帶;青年婦女則愛戴扇形冠,冠為黑色,用青絨、素緞或紗製成,也稱做「旗頭」。滿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氈帽:小帽也稱便帽,章炳麟稱其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緞製成,帽頂綴一絲結或珠子,六瓣合縫,象徵著六合一統,有吉祥之意。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杆」。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   

滿族人的住宅,也有獨特之處。以前,他們都住在草頂土牆的「口袋房」裡,「屋高至丈餘,獨東南扉」。東頭的一間面南開門,是外屋;西頭的兩三間房屋為臥室,稱裡屋。這種「獨東南扉」的結構,如口袋形,便於保暖。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牆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了起來,俗稱「萬字炕」。   

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牆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滿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闢大窗戶」,且分上下兩層,窗稜以萬字或工字為格,窗外糊紙,開關朝外,「恐夜間虎來,易於闖入」,居室內沒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飯、寫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懸著悠車,用樺木皮(木威)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出生的嬰兒就放在裡面睡覺,母親邊悠車邊哼著搖籃曲。所以有民謠說:「東北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菸袋,生了孩子吊起來。」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曆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採藥人的豐富恩賜,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掛旗過年:滿族分「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八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滿族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一定貢獻。清聖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理精蘊》、《曆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鑑》等等。《清文鑑》經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製五體清文鑑》,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有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湧現出一批滿族文學家。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推到空前高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滿族人,老舍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還是傑出的曲藝家。他的作品眾多,而且膾炙人口。不愧為當代的「人民藝術家」。    滿族崇尚理學,滿族大儒曾將《大學》《中庸》《論語》《孝經》等書譯成滿文,以教旗人,其書圓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境地。從皇帝、王公到一般滿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於繪事,出現了許多著名畫家。鎮國愨厚公高塞,自號「敬一道人」,工詩畫。《池北偶談》評他的小景「筆墨淡遺,擺脫畦經,雖士大夫無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瑤華道人、唐岱、布顏圖、麟慶的夫人等都是當時著名的畫家。鐵保、永理是滿族著名的書法家,與翁方綱、劉鏞齊名,並稱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書法,至今為書家稱道。當代的書法大家啟功也是滿族。全國人大常委溥傑的書法也別具風格。 

神話傳說: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文記載的。按內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關係神話。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雲,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③靈魂神話。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並有圖騰崇拜的遺蹟。 

《滿文老檔》:中國清代皇太極時期以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檔冊)它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共180卷。主要記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係、宮廷生活、習俗、天文、地理等等。《滿文老檔》史料原始,記事廣泛,內容豐富,對《清實錄》等書的校訂補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清史、滿族史、東北地方史和滿族語言文字演進史提供了較系統而翔實的資料。 

《八旗通志》:由鄂爾泰等奉旨撰寫。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鐵保等奉赦續修。至嘉慶四年(1799年),歷時12年完成。該書分八志、八表、八列記敘清太祖努爾哈赤至清世宗時八旗沿革、社會及軍事組織、人物傳略等項。對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價值。 

《御製五體清文鑑》:清代官修滿、藏、蒙古、漢、維吾爾五種文字對照辭書。成書於乾隆末年。內容豐富,是中國少數民族辭書中的巨著。 

《尼山薩滿》:史詩《尼山薩滿》也叫《音姜珊蠻》。滿族著名史詩。流傳於黑龍江流域。講的是一個女薩滿為從陰間救一少年的魂,經歷重重難關的故事。有多種手抄本流傳。

提供滿族老姓/旗籍查詢、認證服務,詳情諮詢:



滿族人家裡就該有滿族特色,一幅滿文書法,能彰顯出滿族家庭特色!滿漢合璧書法、愛新覺羅家族書畫上新了~



多種原創滿文、滿漢合璧、漢文、女真文書法,歡迎微信來撩!

歡迎垂詢 訂購

可掃描此微信二維碼,垂詢 訂購!

愛新覺羅家族長者書畫家作品

歡迎垂詢 訂購

可掃描此微信二維碼,垂詢 訂購!

滿族元素體現——北京的滿族特色飯店~~~

如您需要滿族風格元素的餐飲、旅遊、文化合作,請聯繫——葉赫那拉煜麟,大清國慈禧皇太后五世內侄孫,清代世襲一等子爵後裔,中國書畫院院士,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滿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滿文書法研習會秘書長兼副會長,北京史地民俗協會會員、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員,書法家,暢銷書作者,著有《正說清朝十二后妃》、《正說清朝十大貴族》、《大清風雲人物》、《晚清軍事變革》等。十餘年間,煜麟老師為東北、華北、西北等數個滿族民俗村寨、滿族飯店賓館進行過滿族文化元素整合,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與資源,歡迎洽談合作。

掃碼聯絡: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東北文化、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熱愛清史。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歡迎添加管理者微信:13911539318

電話:13911539318(同微信)

長按指紋,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哦~

相關焦點

  • 大東北滿族舊事-----白山黑水育滿族(5)
    ◇情系白山黑水滿族,乃煌煌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之中的一枝北國奇葩。他們以弓馬為藝,以漁獵為生,幾千年來世世代代生活在大東北的長白山及松花江、黑龍江等廣大地區。長白山又簡稱「白山」,松花江、黑龍江乃一江,只上下遊之別,世人簡稱「黑水」,故有「白山黑水」之稱。
  • 滿族民間舞蹈音樂藝術特徵研究
    關鍵詞:滿族 民間舞蹈音樂 藝術特徵在滿族的歷史進程中,流傳於民間並伴隨著舞蹈行為的舞蹈音樂形成於北方特定的歷史條件,在民族文化不斷融合中發展,保留著古老社會的原始藝術形態和古樸的美。一、滿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歷史淵源以東北地區「白山黑水」為故鄉的滿族,是中國較大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族群,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 委內瑞拉最古老的土著部落:瓦勞族
    (聲明:委內瑞拉網站absolutviajes文章,由號主豹叔譯成中文)瓦勞部落目前,在委內瑞拉,我們可以找到至少26個不同的土著部落:Akawayo,Au,Arawak del Norte,Bari,Eepa,Guajibo,Jodi,Karia,Mapoyo
  • 滿族服飾歷史與文化研究
    滿族傳統服飾作為滿族文化極具代表性的一個縮影,能夠最直觀地反映出滿族文化隨著時間推移所發生的審美變化。滿族屬於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誕生於「白山黑水」之間,以狩獵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他們服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發展史中有著獨特而自信的文化氣息。
  • 體毛最「旺盛」的人群,作為當地土著居民,如今被趕出家門!
    儘管旅遊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的大概情況,但是有許多冷知識,甚至連居住在這兒的居民都不清楚,這可就讓人覺得非常有意思了。你知道嗎?世界上體毛最多的人種是哪裡嗎?世界上有一個這樣的族群,他們是世界上體毛最「旺盛」的人群,作為當地土著居民,如今卻被趕出家門!這個族群叫什麼呢?他們就是「蝦夷人」,蝦夷人居住在日本,是日本北海道、千島群島、庫頁島等地區的土著居民,作為當地的原住民,卻因為一些原因,被日本人驅逐,被迫遷移,如今的蝦夷人已經快要消失了。
  • 「八旗」與滿族之間的關係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9年本人每遇告知是「滿族」時,總會被問:是否在旗?一、稱謂滿族其實不叫滿族,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滿洲族」。自從1635年10月13日(農曆)清太宗皇太極下諭,將「女真」更名為「滿洲」後,滿洲族人就沒再給自己改過名字。但到了近代,由於各種原因,滿洲族被改稱為「滿族」。但,在滿族人自己的語言——滿語中, 「滿洲」(音譯)(manju 拉丁轉寫)二字從未變過。所以,請滿族人記住,自己本應叫「滿洲族」。
  • 方便麵的製作鼻祖竟然是努爾哈赤 正正經經的滿族食品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
  • 告訴你滿族和蒙古區別在哪裡?
    其先世長期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並以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作為自己民族的名稱。滿洲原為女真諸部落中一個部落的名稱,17世紀滿洲逐漸成為編入八旗的女真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自稱呼和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草原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遊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 滿族風情 / Visual Field of China
    圖片來源@周遵環 ▎滿族祖先以氏族、部落為單位,棲息在「白山黑水」之間,過著原始的漁獵生活,歷經漫長的歲月。發展了原始農業和飼養業的生產,並創造了原始文化。▎在文化方面,滿族也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滿族是自白山黑水中走來的傳奇民族。
  • 西方學者:中國人是從非洲過來的,並非土著居民
    而每個人種之間,雖相隔甚遠,但仍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這又是為什麼呢?對於我們中國人,或者說黃種人。我們分屬於蒙古人種,而美洲地區的印第安居民,他們雖然與我們並不處在同一大陸上,但也是黃色人種。甚至可以說他們也是蒙古人種的分系。基於這個情況,在世界歷史生物學上較為盛行的有西方學說與東方學說。
  • 俄羅斯的眾多民族裡哪個民族最古老?
    於是有人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到底哪個民族是俄羅斯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民族?小編認為這這是個有難度的問題。讓我們先把目標不放在一個民族上,我們先來看看在俄羅斯居住時間最長的那幾個民族。古代民族: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還是亞述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誰擁有最悠久的書面歷史或者在最古老資料中有參考文獻。
  • 最早的日本土著是什麼人?
    土著」的概念,古已有之,張岱《夜航船》解釋,土著:音土著(tu zhuo),言著土地而常居者,非流寓遷徙之人也。今人誤讀為(zhu)注。是相對於外來殖民者而言。土著人是指一個地方的原始居民,在殖民者從其它地方來到之前,就住在他們土地上的人民。
  • 被徹底改變的林中生活:棕櫚油和東南亞土著居民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當屬為開拓種植園而清除泥炭地森林的行為。在媒體報導中,相比於失去棲息地的惹人憐愛的動物,許多靠在森林裡狩獵和採集為生的東南亞土著群體卻並未受到同等的關注,比如馬來西亞的嘉海族(Jahai)、菲律賓的阿埃塔族(Agta)、泰國的馬尼族(Maniq)和蘇門答臘的奧蘭林巴族(Orang Rimba)等。
  • 世界土著人民國際日:綠會邀您共同關注新冠疫情之下的土著群體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8月9日是世界土著人民國際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s),這一天也是1982年聯合國工作小組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小組委員會土著居民問題工作組第一次召開會議。
  • No,詳解圖騰崇拜與滿族的舞蹈傳統(上)
    合作方:青創優學(吉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官方活動帳號)舞蹈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之一,是表達人類情感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學會了用圖騰舞來表達對祖先的崇拜。作為最早現於歷史文獻記載的少數民族之一——滿族,更是一個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滿族祭祀與筵宴舞蹈,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吧!
  • 滿族的祖先,究竟來自哪裡?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女真族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莫過於創立清朝。滿族遠溯東北肅慎。至於這幾個古族到底存在什麼樣的淵源關係,有待進一步考證。雖然一般人都認為滿族是個很古老的民族,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但滿族最後形成實際上是在明朝末年的17世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滿族的先人們世世代代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兼營農業,生活地域基本上沒離開白山黑水之間。對於滿族先祖的活動,中國大部分正史都有或多或少的記載。
  • 真正的東北土著:女真
    所以不識字的女真人,在白山黑水間,與大大小小的野生動物幹了幾千年的仗,且收穫頗豐。 白山黑水 不識字不要緊,名字總得起一個,如何給自己取個好名字,一直困擾著女真人,最開始他們叫肅慎,嚴肅謹慎,一下子就說明了這一時期女真人的職業性質
  • 舌尖上的美食之舌尖上的滿族美食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除了「多畜豬,食其肉」外,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杆(神杆)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
  • 日本最古老的民族:為生存隱藏自己的身份,或面臨消失
    說到土著居民,相信大多數小夥伴首先想到的是非洲的原始部落,但是今天跟大家討論日本的原土著居民,是日本最古老的一個民族,這就是阿伊努人。日本阿伊努人又被稱為愛奴人、阿伊奴人或者成愛努人,主要居住在日本北海道,是日本的一個少數民族。
  •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發源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和貢獻,已經被永遠鐫刻在時間長軸上。翻看女真族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民族既有分裂也有融合。這其實也是古代歷史的一個重要縮影。清朝時期的滿族人是建州女真族的後裔,他們繼承了滿族祖先的遊牧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