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為何有些人會喜歡王安石多一些?

2020-12-12 晨禾餐飲加盟

唐宋八大家中,為何只有王安石能當上宰相?只因其餘七大家都做不到這一點!

論及中國歷代文人的名氣和影響力,唐宋八大家絕對可以排在第一梯隊,八大家為八名文學大家,他們各自的思想和文學造詣都有很高的成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八位文學家雖然年齡不同、生活的年代不一樣、文學思想也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曾是文人士子,都經歷過仕途,都有安邦治世的願望,可八大家中唯有一個人差點實現這個願望,這個人就是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當中唯一站到了宰相位置的人。

古代人讀書都是以出將入仕為目的而讀書,古代帝王對文人特別重視,官員也都是通過考試選拔而出,在宋代帝王對文人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宋代的文人地位也是歷代當中最高的,文官的俸祿也是歷代中最高的,而唐宋八大家之中,除了韓愈和柳宗元生活在唐代,剩下的六位都活躍於北宋文壇和政壇。

雖然這八大家都當過官,但唯獨王安石一人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是王安石的才能比其餘幾位優秀嗎?

當然不是,論文章,韓愈著有《馬說》、《師說》、《論佛骨表》等名爍古今的文章,曾被粉絲蘇軾評價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柳宗元亦著詩文六百餘篇,代表作有《黔之驢》等寓言故事,有《永州八記》八篇名篇等;歐陽修即是宋六大家的前輩,亦是王安石、蘇軾、曾鞏等人的老師;還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三大家」的三蘇。比起才華其餘這些大家每一個都名垂千古,達到了以文成聖的境界,反而王安石所作的文章在八大家當中比較起來比不那麼的被人熟知,或是流傳於世人間的很少。

即便文章寫得沒有其他幾位大家那麼出色,但是王安石卻完成了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高度——出將入相。

唐宋八大家每個人都有鮮明的特點與人格,所經歷的人生也精彩各異,但王安石絕對比他們其中的任何一位都要更特別一些,他之所以能當宰相只因為有一點其他七大家都做不到,那就是一生只為當一個好官

王安石自小便萌生當一個好官的念頭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與很多學霸一樣,從小便有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的天賦,追究其原因,與其父其母有絕對關係。王安石的父親當地方官當了二十多年,其母吳氏也是知書達理的女人,王安石可以說是出身書香門第之家,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影響,王安石的天賦和起點本身就很不一般。

這樣的出身並沒有讓王安石成長為一個紈絝子弟,反而因為跟著父親宦遊各地的過程中,年少的王安石閱見了百姓疾苦,知道了官製法度對民對事的缺陷,遂萌生出了「移風易俗」之志,也就是改變國家民生的志向,這也為後來著名的「熙寧變法」埋下了伏筆,王安石註定要成為大宋江山的一個革新者。有句俗話叫「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王安石小時候產生的改變家國的想法,就是以後長大了要當一個改變民生、為民做主的好官。

王安石做官目標非常明確,不做無用之官

如果說別人做官是為了光宗耀祖,可以稱之為遠大志向;那麼王安石做官是為了改變國家、改變民生,則可以稱之為宏大志向。

在宏大志向的引導下,王安石勤奮讀書,堅定不移,公元1042年,21歲的王安石第一次考進士便得了個第四名,據說王安石原本是第一名的,只是因為文章中有「孺子其朋」四字才被宋仁宗換了下去(宋仁宗經歷過範仲淹等人主持過的「慶曆新政」,體會過朋黨對權利的幹預和擾亂,因此非常不喜歡有人再提起朋黨)可進士第四名在當時已經很了不起了,畢竟宋朝的文人數量龐大,考進士的人也很多,放在今天就是全國高考第四名,王安石當時才21歲,便有了進入館閣工作的機會,也就是京城的一些政府部門比方說文史館、研究所等,可王安石放棄了這個做京官的機會,因為他的目的不是在那些館閣裡繼續埋頭做學問,他認為學以致用,要趕快實現自己的理想,去造福百姓,在館閣裡當官當的是無用之官,對國家建設、對民生經濟沒有絲毫貢獻。

也正是因此,21歲的王安石去了地方,當了一個小縣官,並利用自己一身所學,將自己管轄的區域治理的民生興旺、百態和睦。後來王安石有輾轉多地當官,並多次拒絕了來自汴梁的京官邀請,他之所以這麼做,一是因為京官無用的觀點,二是王安石需要將自己的學問和革新的想法在地方上實踐。可以說王安石自當官的那一刻開始,心裡就非常清楚自己以後是要做一位宰相的,因為只有做了宰相才有能擁有足夠大的權力,才能真正實現自己從小立下的「移風易俗」之志。現在做地方官就是為了積攢經驗,同時也是為了積攢聲望和分量,如果不是因此,他實在沒有理由多次拒絕進京當官。

四十九歲已近知天命之年,也是這一年王安石當上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宰相,不多久便開始了他從小立志要做的事,「熙寧變法」在他的主導先開始了。雖然變法沒有成功,但卻也影響到了當時的國家制度,宋神宗還是採納了一部分王安石變法的內容,而且自宋代以後,各代的政治與經濟管理當中都收到了王安石變法的影響。

王安石寫文是為了輔助政治所用

雖然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王安石寫文章並不是為了在文壇成就地位和美名,縱觀他的文章詩詞,大都是合時合事而作,為政治目的所作。他的文章風格少奢華浪漫,而多說理辯議,到了後期不當宰相,遠離權力紛爭中心後,他的詩詞風格才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也多是簡明快捷之語,風格多為豪放派。

王安石在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過程中做過許多文章,這些文章不在此一一列舉,但從歐陽修的評價當中便可知曉一二,歐陽修曾評價王安石這個門徒道:「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這首詩的意思是誇獎王安石的文章詩詞寫得好,而且都是關心家國百姓的思想。

可縱然無以文章蜚名於世之心,但王安石的文章高度依然讓後世人敬仰,並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縱觀這三點,都在說明王安石一生的目標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一個好官,為國家、為百姓鞠躬盡瘁。其他文人都有各種喜好,比如蘇東坡愛喝酒、愛美食,甚至還研究過鉛汞之術,但王安石沒有,王安石一輩子清心寡欲,宰相文彥博曾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而且王安石一輩子沒納過妾,只有一個結髮妻子,這在歷代位高權重者當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在物質需求上王安石同樣樸素簡單,韓琦曾評價王安石「囚首喪面」只因王安石只顧研究學問,無心其他。

雖然很多人都評價王安石不適合當宰相,但王安石的這股為國為民的強烈意念,怎麼可能不得相位呢?

有句話叫字如其人,但要想了解這些文學大家的人品和性格,光看文字難知一二,他們留下的文章詩篇,才是了解他們的最好的途徑。唐宋八大家為我國文壇最重要的代表,他們的文章思想合在一起,對中國後世文學有非常巨大的影響,沒有他們就沒有當今文化界百花齊放的景象,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瑰麗篇章。讀唐宋八大家文章,便等於是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

相關焦點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排名 唐宋八大家記憶順口溜
    但對於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後人能夠完全了解的並不是很多。為此下面帶來唐宋八大家排名,還有唐宋八大家記憶順口溜,以便能夠記住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人。一、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以及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 寫出了《嶽陽樓記》的範仲淹,為何不是唐宋八大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能寫出這樣千古名句的範仲淹,為何進不了唐宋八大家,他到底輸在哪裡?我也納悶,唐宋兩朝,文武全才的臣子並不少,可是,影響力能夠持續到現代的人,可就寥寥無幾了,而範仲淹正好是其中的一員。
  • 「唐宋八大家」簡介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
  • 唐宋八大家中勇奪三席,「三蘇」文採有多牛?專家:遠超其餘五人
    說起古代詩詞,李白,杜甫等名家可謂是讓大家耳熟能詳,在這些名家大手中,「唐宋八大家」可謂是獨佔鰲頭,這八個人可以說是代表了唐宋時期的詩詞巔峰,他們所留下的詩詞文章無一不是傾傳百世,流芳千古,而就在這八人之中,蘇家三父子就獨佔了三席,有專家曾經評價過:蘇家三父子的文採,遠超於「唐宋八大家」其餘五人為什麼蘇家滿門的文採都這麼好
  • 為何「唐宋八大家」宋佔六家?
    「唐宋八大家」是對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個人?來看看他們之間誰的官職最大
    唐宋之際,八位名家在文學上的早已脫穎而出,他們就是唐宋八大家,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三蘇,八位大家名氣冠絕古今,在當時,絕對是文學領域的八座最為宏偉的高峰。當然了,八位大文豪雖然在文學領域上達到了巔峰,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在官職地位上同樣遙遙領先。
  • 唐宋八大家,為何沒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到底如何評出來的呢?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散文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在唐宋兩代的文學成就上,這八位人物最高,所以被稱為唐宋八大家(韓柳歐王曾三蘇)。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三蘇父子與歐陽修又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那麼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狂賀知章、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等為何榜上無名呢?大家要區分一下,這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不是詩歌八大家,所以那些以詩出名的人物自然不在其列。
  • 唐宋八大家的微信朋友圈日常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2)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大家的首位,其餘五人全是他的學生。(3)李清照和歐陽修也頗有淵源。李清照的外公王拱辰是歐陽修的妹夫,而且李清照後來學習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寫下了《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蘇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二十七歲時,才開始努力學習。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究竟是利民還是亂天下
    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其最出名的還應該是他主持的變法,貴為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變法,但最終卻鬱鬱而終,究竟何因?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江西臨川,從小開始,王安石就被稱為神童,他有著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外加身為官吏父親的悉心教導,經常帶著王安石深入民情,王安石不僅了解各地的風俗,同時對百姓的生活狀況也十分了解
  • 「唐宋八大家」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裡程碑式人物。NO.2柳宗元(773—819)
  • 被認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範仲淹,為何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說起唐宋八大家,大家應該非常熟悉,對這八位散文大家的名字也應該可以如數家珍,他們分別是柳宗元、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也稱「唐宋散文八大家」。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另有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四人,稱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 唐宋八大家人物詳講
    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
  • 「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
    唐宋時期有八位文壇代表人物合稱「唐宋八大家」,蘇軾便是其中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蘇家一門佔去了三席,人稱「三蘇」,後世讚譽蘇家為「一門三學士」。 除了「三蘇」,「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另外三人也都出自宋仁宗在位時期。他們是: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 「唐宋八大家」緣何千年後聚首遼寧?
    他們是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近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與「唐宋八大家」主題有關的書畫、碑帖拓片、古籍、陶瓷等展品115件(組)。開幕伊始便吸引了國內外文博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眾多遊客慕名前來打卡。
  •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這個故事裡值得玩味之處並不在於蘇軾之才高,歐陽修之謹慎,而在於那個被錯認之人——他的才情可說和蘇軾不相上下,卻在歷史神奇的巧合中被悄然掩藏。然而,真正的才華終究會透過千年的塵埃而熠熠生輝,這個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
  • 寫給「唐宋八大家」的16首詩
    諍諫朝廷多弊事, 哪堪老邁不禁憂。 文章載道負肩重, 脈續先賢正統由。 八代衰微重振起, 誰人鬥膽敢為儔?
  • 曾鞏名氣不大,我們也沒讀過他什麼文章,為何躋身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我們都知道。不過,這「八大家」中,有一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就是「曾鞏」。為什麼說「曾鞏」這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呢?「八大家」中,唐朝有兩人:韓愈和柳宗元。(歐陽修)「八大家」中,宋朝有六人。歐陽修是宋朝的文壇領袖,詩文都寫得好。在宋朝那個年代,能夠見一見歐陽修,已經是一個莫大的幸運了。
  • 遼寧省博物館: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
    兩個朝代,八位文學大家,詩詞九千多首,散文一萬兩千餘篇。韓愈、柳宗元,唐代古文運動領袖;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王安石、曾鞏,臨川文學的代表。這個唐宋文學界「天團」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掀起的古文運動,使詩文面貌煥然一新,兼具文學革新和思想啟蒙的意義。
  • 唐宋八大家應該如何排名,誰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你更看好誰呢?
    現在我們提起古代的散文大家,人們一定是會想到大名鼎鼎的天團唐宋八大家,這八位大文豪的文章成就最高,對於後世影響最為深遠;他們分別是唐朝的柳宗元和韓愈,以及宋朝的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轍。這幾位名氣很大,在文學史上都佔據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