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為何只有王安石能當上宰相?只因其餘七大家都做不到這一點!
論及中國歷代文人的名氣和影響力,唐宋八大家絕對可以排在第一梯隊,八大家為八名文學大家,他們各自的思想和文學造詣都有很高的成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八位文學家雖然年齡不同、生活的年代不一樣、文學思想也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曾是文人士子,都經歷過仕途,都有安邦治世的願望,可八大家中唯有一個人差點實現這個願望,這個人就是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當中唯一站到了宰相位置的人。
古代人讀書都是以出將入仕為目的而讀書,古代帝王對文人特別重視,官員也都是通過考試選拔而出,在宋代帝王對文人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宋代的文人地位也是歷代當中最高的,文官的俸祿也是歷代中最高的,而唐宋八大家之中,除了韓愈和柳宗元生活在唐代,剩下的六位都活躍於北宋文壇和政壇。
雖然這八大家都當過官,但唯獨王安石一人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是王安石的才能比其餘幾位優秀嗎?
當然不是,論文章,韓愈著有《馬說》、《師說》、《論佛骨表》等名爍古今的文章,曾被粉絲蘇軾評價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柳宗元亦著詩文六百餘篇,代表作有《黔之驢》等寓言故事,有《永州八記》八篇名篇等;歐陽修即是宋六大家的前輩,亦是王安石、蘇軾、曾鞏等人的老師;還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三大家」的三蘇。比起才華其餘這些大家每一個都名垂千古,達到了以文成聖的境界,反而王安石所作的文章在八大家當中比較起來比不那麼的被人熟知,或是流傳於世人間的很少。
即便文章寫得沒有其他幾位大家那麼出色,但是王安石卻完成了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高度——出將入相。
唐宋八大家每個人都有鮮明的特點與人格,所經歷的人生也精彩各異,但王安石絕對比他們其中的任何一位都要更特別一些,他之所以能當宰相只因為有一點其他七大家都做不到,那就是一生只為當一個好官。
王安石自小便萌生當一個好官的念頭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與很多學霸一樣,從小便有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的天賦,追究其原因,與其父其母有絕對關係。王安石的父親當地方官當了二十多年,其母吳氏也是知書達理的女人,王安石可以說是出身書香門第之家,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影響,王安石的天賦和起點本身就很不一般。
這樣的出身並沒有讓王安石成長為一個紈絝子弟,反而因為跟著父親宦遊各地的過程中,年少的王安石閱見了百姓疾苦,知道了官製法度對民對事的缺陷,遂萌生出了「移風易俗」之志,也就是改變國家民生的志向,這也為後來著名的「熙寧變法」埋下了伏筆,王安石註定要成為大宋江山的一個革新者。有句俗話叫「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王安石小時候產生的改變家國的想法,就是以後長大了要當一個改變民生、為民做主的好官。
王安石做官目標非常明確,不做無用之官
如果說別人做官是為了光宗耀祖,可以稱之為遠大志向;那麼王安石做官是為了改變國家、改變民生,則可以稱之為宏大志向。
在宏大志向的引導下,王安石勤奮讀書,堅定不移,公元1042年,21歲的王安石第一次考進士便得了個第四名,據說王安石原本是第一名的,只是因為文章中有「孺子其朋」四字才被宋仁宗換了下去(宋仁宗經歷過範仲淹等人主持過的「慶曆新政」,體會過朋黨對權利的幹預和擾亂,因此非常不喜歡有人再提起朋黨)可進士第四名在當時已經很了不起了,畢竟宋朝的文人數量龐大,考進士的人也很多,放在今天就是全國高考第四名,王安石當時才21歲,便有了進入館閣工作的機會,也就是京城的一些政府部門比方說文史館、研究所等,可王安石放棄了這個做京官的機會,因為他的目的不是在那些館閣裡繼續埋頭做學問,他認為學以致用,要趕快實現自己的理想,去造福百姓,在館閣裡當官當的是無用之官,對國家建設、對民生經濟沒有絲毫貢獻。
也正是因此,21歲的王安石去了地方,當了一個小縣官,並利用自己一身所學,將自己管轄的區域治理的民生興旺、百態和睦。後來王安石有輾轉多地當官,並多次拒絕了來自汴梁的京官邀請,他之所以這麼做,一是因為京官無用的觀點,二是王安石需要將自己的學問和革新的想法在地方上實踐。可以說王安石自當官的那一刻開始,心裡就非常清楚自己以後是要做一位宰相的,因為只有做了宰相才有能擁有足夠大的權力,才能真正實現自己從小立下的「移風易俗」之志。現在做地方官就是為了積攢經驗,同時也是為了積攢聲望和分量,如果不是因此,他實在沒有理由多次拒絕進京當官。
四十九歲已近知天命之年,也是這一年王安石當上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宰相,不多久便開始了他從小立志要做的事,「熙寧變法」在他的主導先開始了。雖然變法沒有成功,但卻也影響到了當時的國家制度,宋神宗還是採納了一部分王安石變法的內容,而且自宋代以後,各代的政治與經濟管理當中都收到了王安石變法的影響。
王安石寫文是為了輔助政治所用
雖然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王安石寫文章並不是為了在文壇成就地位和美名,縱觀他的文章詩詞,大都是合時合事而作,為政治目的所作。他的文章風格少奢華浪漫,而多說理辯議,到了後期不當宰相,遠離權力紛爭中心後,他的詩詞風格才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也多是簡明快捷之語,風格多為豪放派。
王安石在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過程中做過許多文章,這些文章不在此一一列舉,但從歐陽修的評價當中便可知曉一二,歐陽修曾評價王安石這個門徒道:「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這首詩的意思是誇獎王安石的文章詩詞寫得好,而且都是關心家國百姓的思想。
可縱然無以文章蜚名於世之心,但王安石的文章高度依然讓後世人敬仰,並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縱觀這三點,都在說明王安石一生的目標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一個好官,為國家、為百姓鞠躬盡瘁。其他文人都有各種喜好,比如蘇東坡愛喝酒、愛美食,甚至還研究過鉛汞之術,但王安石沒有,王安石一輩子清心寡欲,宰相文彥博曾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而且王安石一輩子沒納過妾,只有一個結髮妻子,這在歷代位高權重者當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在物質需求上王安石同樣樸素簡單,韓琦曾評價王安石「囚首喪面」只因王安石只顧研究學問,無心其他。
雖然很多人都評價王安石不適合當宰相,但王安石的這股為國為民的強烈意念,怎麼可能不得相位呢?
有句話叫字如其人,但要想了解這些文學大家的人品和性格,光看文字難知一二,他們留下的文章詩篇,才是了解他們的最好的途徑。唐宋八大家為我國文壇最重要的代表,他們的文章思想合在一起,對中國後世文學有非常巨大的影響,沒有他們就沒有當今文化界百花齊放的景象,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瑰麗篇章。讀唐宋八大家文章,便等於是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